日本醬油發酵多少天
⑴ 廠家都在說6個月或者180天釀造,醬油釀造多長時間才是最好的
六個月!!我們家一直都在用六月鮮醬油,味道很好,我看他們的微博上說,他們針對不同釀造期的醬油進行對比,發現六個月的時候才是最佳的風味期,樓主有興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⑵ 醬油釀造多長時間才最好
醬油釀造時間的長短主要看工藝手法,不同的工藝時間也不一樣,時間一般在一個月到三個月之間。
醬油俗稱豉油,主要由大豆或黑豆、小麥或麩皮、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制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生抽較咸,用於提鮮。
按照製造工藝分
主要從發酵方式進行分類。(另外還可以從無鹽、低鹽、高鹽、固稀、溫釀、消化等方式加以區別。)此處只以業內最普遍的習慣區分方法加以分類。
1.低鹽固態工藝:相對高鹽稀態工藝,低鹽固態發酵採用相對低的鹽含量,添加較大比例麩皮、部分稻殼和少量麥粉,形成不具流動性的固態醬醅,以粗鹽封池的方式進行發酵,大約經過21天保溫發酵即可成熟。提取醬油的方式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特點:發酵時間短,醬香濃,色澤深,氨基酸轉化率較低。
2.澆淋工藝:以發酵池進行發酵,發酵池設假底,假底以下為濾出的醬汁,經過用泵抽取假底下醬汁於醬醅表面進行澆淋,實現均勻發酵的目的。是低鹽固態醬油的改良工藝,之所以單獨區分來講,是因為他越來越有取代低鹽固態醬油的趨勢,並且因其較低鹽固態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改造投資小的優勢而為多數生產企業所接受。
3.高鹽稀態工藝:以豆粕和小麥為原料,經原料處理、豆粕高壓蒸煮、小麥焙炒、混合制曲發酵、壓榨取汁的一種發酵工藝。
從發酵過程又可分為「廣式高鹽稀態"和「日式高鹽稀態」。
廣式高鹽與日式高鹽的區別在於所採用的發酵方式不一樣。廣式高鹽採用常溫發酵,自然曬制,風味一般,顏色較好,但受發酵設備及天氣影響較大。其中以香港傳統醬園及海天為代表,多以生產上色醬油產品為主。日式高鹽採用保溫、密閉、低溫發酵,發酵周期較長,顏色較淡,風味香濃,一般以製作生抽、味極鮮等較合適,在添加焦糖色素後的老抽產品不但顏色好,風味也很突出。
特點:原料採用高蛋白豆粕和北方硬質小麥;採用稀醪發酵和壓榨取汁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但發酵時間長,一次性投資大。
按國標的分類
因為國內沒有有效手段來區分釀造醬油還是配製醬油,市場上基本沒有配製醬油的身影。只要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管是釀造醬油還是配製醬油,都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含固稀發酵醬油):以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和/小麥粉為原料,經蒸煮、麴黴菌制曲後與鹽水混合成稀醪,再經發酵製成的醬油。
低鹽固態發酵醬油:以脫脂大豆及麥麩為原料,經蒸煮、麴黴菌制曲後與鹽水混合成固態醬醅,再經發酵製成的醬油。
按照顏色分
1.生抽
顏色:生抽顏色比較淡,呈紅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來一般的烹調用的,生抽吃起來味道比較咸。
用途:生抽用來調味,因顏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冷盤的時候用得多。
生抽的製作:生抽醬油是醬油中的一個品種,以大豆、麵粉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種曲,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其產品色澤紅潤,滋味鮮美協調,豉味濃郁,體態清澈透明,風味獨特。
2.老抽
顏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顏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澤的。
味道:老抽吃到嘴裡後,有一種鮮美的微甜的口感。
用途:一般用來給食品著色用。比如做紅燒等需要上色的菜時使用比較好。
老抽的製作:老抽醬油是在生抽醬油的基礎上,加焦糖色經過特殊工藝製成濃色醬油。
⑶ 製作醬油需要釀制多久
你好,事實上釀制時間需要二十天左右。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⑷ 千禾180天醬油什麼意思
千禾醬油180天的意思就是發酵時間是180天,千禾旗下的醬油發酵時間最短都有180天,當然,還有其他系列產品,比如280天和380天,280系列是雙重發酵,發酵180天+280天,380系列是雙重發酵,發酵180天+380天。千禾的零添加系列產品挺好的,只取用頭道自然流出的頭油,不壓榨,以保證原油質量。零添加的180系列,氨基酸態氮≥1.1g/100ml,280天和380天系列,氨基酸態氮≥1.2g/100ml,是市面上零添加產品最高的之一了。感覺還是比較明顯的,會更鮮美一些∞
⑸ 什麼是日式醬油啊今天聽人說起又不好意思問。
現在的醬油釀造一般是低鹽固態或高鹽稀態這兩種工藝,日式醬油是「高鹽稀態」釀造工藝中的一種,有別於國內常見的「曬制」醬油(曬制醬油相對而言廣東那邊的比較好,一是因為是發源地技術更成熟,二是因為那裡的日照得天獨厚),所以國內又有「廣式醬油」的說法,常聽到說的有「李啥記的」(免得有人說我打廣告)。
日式醬油主要的特點就是:先低溫發酵,抑制細菌產酸,利於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中期再慢慢升溫到30度左右恆溫發酵,充分生成氨基酸、有機酸、醇等物質,而有機酸與醇反應進一步轉化為香味物質---酯,整個釀造過程至少要經歷180天,然後壓榨取油。此類工藝釀造的醬油呈微紅亮色,液體清澈(感覺非常稀,其實這才是好醬油的代言,哪像現在國內有些醬油哦,濃濃的,加了啥子自己猜吧),有濃郁的脂香,這是其它釀造醬油無法模仿的香味。其代表品牌如日本龜甲萬。
比起國內常見廣式工藝,除了廣東幾個牌子稍稍好點以外,其它的都只能算「垃圾」級的了,國內有多少地方能比得上廣東的氣候啊?但因為曬制的醬油溫度控制不了,靠天吃飯,所以品質不穩定,一批次好一批次差的。同時,廣式醬油一般都沒有180天就出油了,因為溫度高,時間太長了就會有糊味兒,所以在自然的香氣上,跟日式醬油比差遠了,往往要後期再用香精或者其它調味料來中和(比如加糖壓酸味等)一下。
要是從品質上講,建議樓主多吃「日式醬油」,但代價是:比較貴,不太好買到。國內目前用日式醬油工藝的釀造廠不多,做那個東東設備投入老貴了,一般規模的廠搞不起的,還是委屈著吃點好牌子的「廣式醬油」吧,不然就買「龜甲萬」,但這傢伙都是日本的三等品了才賣到中國,卻標著高級品的價格,想到這里還是真有點氣。
扯遠了,看我回答的這么認真,記得給評優哈!
⑹ 醬油精釀的話需要多久
醬油釀造是精細活,跟釀酒類似,時間宜長不宜短,時間長短與釀出來的醬油口感差別很大,一般精釀造醬油的釀制時間不要少於二十天,好的醬油是費時的。
⑺ 醬油怎麼製作的
製作方法 1.蒸豆:釀制醬油的黃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須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時間長短要適宜,既要使黃豆中的蛋白質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時間過長變酸而破壞蛋白質。浸水時,把黃豆放進木桶或缸內,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時,豆皮起皺紋為度。然後把它倒進籮筐內,排掉水分,置於蒸桶里,水開後,蒸煮4~6小時即可。
2/5
2.發酵:待蒸熟的黃豆冷卻後,把它攤鋪於竹籬上,送進室內發酵。室內要密封,並設若干木架層,便於裝置竹籬,溫度要在37℃以上,若室溫不夠,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溫度,促進發酵。發酵時間為6天。入室3天後要翻動攪拌一次,使其發酵均勻。經過發酵的黃豆,當表面出現黃綠色的麴黴和酵母菌時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內,按100千克黃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並攪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後,裝入竹簍內,上面加蓋棉布。然後放在溫度37~38℃的室內繼續發酵,約過8小時,當手插進豆有熱感、鼻聞有醬油香味時,即可停止發酵。
3/5
3.釀制:將經過發酵的黃豆裝入木桶釀制(釀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層應設有出油眼)。釀制配方為:黃豆100千克、食鹽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體操作是:裝一層黃豆,撒一層食鹽,潑一次清水,這樣交替地裝進桶內或缸內,最上層為食鹽。然後蓋上桶蓋或缸蓋,並用牛皮紙封好。
4/5
4.出油:經過4個月釀制後,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龍絲織成的羅網進行過濾。接著將鹽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鹽)分5天沖進桶或缸內,從出油眼流出的即為醬油。一般每100千克黃豆可釀制醬油300千克。所得的醬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漿。糖漿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澤烏黑,無甜味並略帶微苦為度。每100千克醬油的用糖量為12千克,糖漿過濾後拌入。
5/5
5.曝曬:將醬油用缸裝好,置於陽光下曝曬10~20天即可。
⑻ 低溫釀造與高溫曬制醬油的區別是什麼
低溫釀造醬油,是日本醬油的製作工藝。是指在15-30℃環境里,使大豆小麥通過充分自然發酵,一般以180天的時間為佳,發酵出的醬油原漿口感醇厚,營養價值也很高;
高溫曬制醬油,在中國比較盛行,同樣是指穀物的發酵過程,其中溫度一般高於40℃,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在可以增速發酵,所以一般高溫醬油的發酵時間不能夠達到180天就出廠了。
⑼ 醬油發酵天教多少天
30天到90天之間。
醬油俗稱豉油,主要由大豆或黑豆、小麥或麩皮、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制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生抽較咸,用於提鮮。
⑽ 醬油的製作方法 自釀
你好。
家庭自製醬油很復雜,很難做。
比較簡單的是北方咸口黃豆醬油。
具體做法是:
先以自身需求取原材料優質黃豆、麵粉、鹽。
1.蒸豆
釀制醬油的黃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須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時間長短要適宜,既要使黃豆中的蛋白質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時間過長變酸而破壞蛋白質。浸水時,把黃豆放進木桶或缸內,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時,豆皮起皺紋為度。然後把它倒進籮筐內,排掉水分,置於蒸桶里,水開後,蒸煮4~6小時即可。
2.發酵
待蒸熟的黃豆冷卻後,把它攤鋪於竹籬上,送進室內發酵。室內要密封,並設若干木架層,便於裝置竹籬,溫度要在37℃以上,若室溫不夠,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溫度,促進發酵。發酵時間為6天。入室3天後要翻動攪拌一次,使其發酵均勻。經過發酵的黃豆,當表面出現黃綠色的麴黴和酵母菌時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內,按100千克黃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並攪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後,裝入竹簍內,上面加蓋棉布。然後放在溫度37~38℃的室內繼續發酵,約過8小時,當手插進豆有熱感、鼻聞有醬油香味時,即可停止發酵。
3.釀制
將經過發酵的黃豆裝入木桶釀制(釀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層應設有出油眼)。釀制配方為:黃豆100千克、食鹽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體操作是:裝一層黃豆,撒一層食鹽,潑一次清水,這樣交替地裝進桶內或缸內,最上層為食鹽。然後蓋上桶蓋或缸蓋,並用牛皮紙封好。
4.出油
經過4個月釀制後,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龍絲織成的羅網進行過濾。接著將鹽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鹽)分5天沖進桶或缸內,從出油眼流出的即為醬油。一般每100千克黃豆可釀制醬油300千克。所得的醬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漿。糖漿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澤烏黑,無甜味並略帶微苦為度。每100千克醬油的用糖量為12千克,糖漿過濾後拌入。
5.曝曬
將醬油用缸裝好,置於陽光下曝曬10~20天,即可上市。但要注意,曝曬時晴天夜間可以露天放,讓其接受露水;下雨天缸面須加蓋,一般夏天曬10天,秋、冬曬20天即可。若發現缸內有蟲蛆或上面有一層白色黴菌時,應撈起棄去。 這是比較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