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有大字
㈠ 為什麼韓國叫大韓民國.日本叫大和 英國叫大不列顛
你把大字的概念弄混亂了。大和、大不列顛只是字義上的名稱,而大韓民國的大字,則完全是自稱。
自大禹建立第一個夏王朝,其名稱是:中原之國,華夏文明,大夏王朝;到秦始皇稱帝,建立了:中原之國、華夏文明,大秦帝國。由於韓國、日本古時隸屬於中國,受漢文化影響,韓國為大韓民國是因為朝鮮半島未統一,否則它會稱大韓帝國。日本則一直宣稱為大日本帝國。中國由於推翻了帝制,不能稱帝國,只稱大中華。
㈡ 日本為什麼有漢字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
(2)日本為什麼有大字擴展閱讀:
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的區別,不同行業和職務的人說話也不同,這體現出日本社會森嚴的等級和團隊思維。
日語中的敬語發達,敬語的使用使得公眾場合下的日語十分典雅,但過於繁復的語法使得學習敬語異常困難,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練掌握。同樣敬語發達的語言還有藏語、朝鮮語、蒙古語等。
日語和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都有密切的關系,受漢語影響很大,吸收了本來作為漢藏語系特點的聲調和量詞,因此使日語的語言學歸屬變得十分復雜。語言學家對於日語的起源存在不同的意見。
㈢ 為什麼日本的驅逐艦名字用片假名刷在兩邊,而且是大字
1956年5月31日,舊日本海軍梨號驅逐艦搖身一變,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若葉號(わかば DE-216)護衛艦。若葉號最初作為無武器的訓練艦服役,不久後就開始安裝各類美式電子裝備和武器系統,此後該艦一直作為新武器試驗艦使用。為什麼不叫梨呢?因為在日本海軍中,艦船是用漢字和平假名命名的,到了日本海上自衛隊時期,艦船改用片假名命名。梨的片假名和無是同一個字,這樣漆在船身上的話,艦名就叫無,成了無名船了,於是改用傳了兩代的艦名若葉。
㈣ 為什麼日語里有那麼多漢字
日語里有中文字是因為日語來源於漢字。
在古代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
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日語基本信息
一、日語與漢語的聯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時候,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
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其近代化及工業化進程,大量的歐美詞彙隨著工業革命成果及啟蒙運動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
又由日本人重新組合成大量現代日語詞彙並被傳到鄰近的中韓兩國,因此被漢語採用,如電話、幹部、共產黨、社會主義、機器、生產、經濟、教育、軍事、列強、物理、數學、化學、生物、英語、航空母艦等等。
二、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的區別,不同行業和職務的人說話也不同,這體現出日本社會森嚴的等級和團隊思維。
日語中的敬語發達,敬語的使用使得公眾場合下的日語十分典雅,但過於繁復的語法使得學習敬語異常困難,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練掌握。
㈤ 日本大字和太字通用嗎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當然不通用了。
大用來表示大小,太用來表示粗細(在日語中是「粗」的意思)。
但在一些場合下(比如名字里),兩個漢字都會讀成ta。
㈥ 為什麼日語中有很多漢字,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
平假名:主要是舊時代婦女使用的。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
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準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
片假名:也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它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用於強調象聲詞,或動植物學
日文是由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羅馬字組成的。我將通過下面的例子來介紹假名(平假名 和片假名)和漢字。
例: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 (譯文:這是日語課本)
平假名 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
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ao lei」註:拼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 的「this」);の(發音「孬」)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 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 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他們並不一是一回事,只是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一些特殊詞彙。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太K絲頭」)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
日語中漢字的來歷(資料)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國簡化了,日本沒 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我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范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 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准」。
摘自《日語(第二外語用教師參考書)》,有改動
漢字: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
漢字 例中的「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了。「
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你好恩高」)。在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 「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語意思有關,但往往不同。
句子結構的特點 在例中,「です」是「是」的意思,這句話逐詞翻譯就是「這_日語課本_是」。看到了吧,日語的謂語是放在後面的。
羅馬字 日本頭號球星「中田英壽」。他的英文名字叫作「Nakata」(球迷的話應該知道的吧?)那麼這個英文名字是怎麼「造」出來呢?其實「Nakata」是由日語的又一組成部 分——「羅馬字」構成的。日語中的每個假名相對應的都有一個「羅馬字」,比如「Na」對應「な」,「ka」對應「か」,「ta」對應「た」,三個假名連起來「なかた」(發音「那卡它」)就是日本姓氏「中田」的讀音了。
㈦ 為何同為亞洲的韓國日本就喜歡以大字稱呼,明治維新後的大日本帝國,還有實質今日的官方稱呼全稱的大韓民
中國一向都是比較謙虛的
㈧ 日本文字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因為日本文字是漢字傳入於日本的。
歷史:
漢字傳入於日本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中期後半)。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厘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層已注重漢字、漢文的學習。
(8)日本為什麼有大字擴展閱讀
日本文字的演變: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鑒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