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對付龜船
① 朝鮮梁鳴海戰
1597年,歷時七年的朝鮮抗倭戰爭(朝鮮稱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已經持續了6年(中間談判時間約有三年),豐臣秀吉認為日軍經過休整已經有能力再戰,所以在和談時提出非常無理的條件,致使和談立即破裂。
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豐臣秀吉的計策,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結果使李舜臣蒙冤被捕入獄。得知反間計成功後,豐臣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下令調動14萬陸軍和2萬水軍入侵朝鮮!從動員到集結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集結完畢。
此次豐臣秀吉的日軍是從水陸兩路進犯朝鮮,7月7日,日本水軍統帥九鬼嘉隆決定一雪前恥,他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世濟島北端西)的朝鮮海軍。他考慮到日本安宅船不是朝鮮龜船的對手,所以此次日本海軍專門針對朝鮮海軍的龜甲船做了改進,把原有的安宅船及大關船都臨時包上鐵殼,變成了巨型鐵甲船!開戰時,朝鮮海軍以為日本的艦隊是路過的運輸艦隊,沒有料到日本艦隊突然發起進攻(偷襲是日本的拿手戰術,日俄、甲午、抗戰、太平洋戰爭次次如此,所以以後我國對日本開戰一定要先下手為強!傳統的後發制人戰術會讓人吃大虧的),由於當時還在談判期間,所以朝鮮海軍沒有絲毫戒備,在戰役中朝鮮戰船全被日本海軍擊沉擊毀,海軍指揮官三道水軍都統制元均被火炮擊中身亡,朝鮮水軍被重創。戰後日本水軍配合陸軍水陸夾擊漆川島的朝鮮水軍,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日海軍完全控制了制海權。
日本陸軍分為左路軍和右路軍。登陸後採取的是鉗形攻勢,兩路軍分別向南原和全州前進,根據計劃,這兩路軍應在朝鮮王京漢城會師!8月1日,14000餘日本左路軍進攻全羅道,正趕上明軍進駐全羅、忠清兩道。明軍楊元率3000人守衛南原,經奮勇戰斗後因寡不敵眾,明軍兩千七百餘人戰死,南原失守!駐守全州的明將陳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日本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攻下兩地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王京漢城已經無險可守!8 月19日,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漢城,日軍已經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
朝鮮已經處於空前的危險之中!此時朝鮮國王才想起了從前李舜臣連破日本水軍的輝煌戰績,覺得追悔莫及,立即下令草詔起復李舜臣。
1597年8月,剛剛官復原職的朝鮮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到所轄全羅道右水師營檢閱,此時朝鮮水軍船隻已基本喪失殆盡.能留給他出海作戰的只有13隻戰艦--龜船了.而對手日本水軍則擁有戰艦近500艘!為了遏制日本水軍在朝鮮海域的活動,配合陸地戰場作戰以挽救日益危急的戰局,李舜臣毅然決定:不能再等新艦完成下水,而只能靠這僅有的12艘龜船盡快出海作戰,伺機尋殲日本戰船.
想取得勝利光憑蠻勇肯定是不夠的,李舜臣設下計策,在鳴梁海域海岸外一處海峽水面下橫置了一條粗大的鐵鏈.鐵鏈兩端都牢牢的埋入海峽兩岸山體之中.此外在水下還布置了許多的暗木樁.
1597年9月16日,李舜臣帶領13隻龜船及少數偽裝成軍艦的朝鮮商船到鳴梁海域活動誘敵.果然不出所料,一支日本水軍很快發現了他們誘敵的商船,330餘艘日本戰船迅速向李舜臣艦隊駛來!
這支日軍是藤堂高虎率領的330餘艘戰船,並攜帶了2萬陸軍,從蘭浦出發,准備穿越鳴梁海峽後登陸攻擊水師營,意圖全部消滅殘余的朝鮮水軍!330餘艘日本戰船中有小型關船\小早船\安宅船及大型關船(部分船身有鐵甲保護)及普通的運輸船.關\小早\安宅三種船都是單桅,遠洋時使用帆,近戰使用櫓,船體分上中底三部分,底部在吃水線以下。
這里附帶說一下:雖然日本戰船是木製的,但一樣裝備了鐵炮,火銃和火箭,真可謂武裝到了牙齒.而且日本的安宅等大船的戰鬥力也絕不比朝鮮龜船弱!而龜船僅僅是比日本戰艦噸位大些,而且龜船也是木製的(不是鐵甲戰艦!),而只是木板上有些重要部位面上鋪了薄鐵板(主要做撞擊用和減小被命中火器及著火的損失),在整個船殼上遍布長鐵釘(防止敵人接舷跳幫作戰),所以從總體上看,日本船隊的戰斗值比朝鮮要高,但從單船的戰鬥力來說,日本船隊大部分都不是龜船的對手!說是13輛JS-3沖進了330餘輛卡車隊中是有失偏頗的.
李舜臣見日軍中計,立即佯裝膽怯率船隊後撤,一直撤退到鳴梁和珍島碧波亭之間一水流湍急的海峽處.這時,李舜臣命令艦隊掉頭,他帶領著這13艘戰船勇敢地沖向龐大的有330餘艘戰船組成的日本艦隊!(就是<天軍>電影中最後的一幕)
朝鮮戰艦在遠距離上首先開炮轟擊日本戰船,日船則以火炮還擊,海面上炮聲隆隆,火龍閃爍,彈矢橫飛!日船雖然單船的火力比龜船要弱,但數量上的優勢尚可彌補一下。而日船的防護就比龜船要差得多了.所以在首輪炮戰之後,日船隊中就有二十多艘不同程度受到損傷,而朝鮮龜船則依然能保持戰力.
接著兩軍的戰船互相接近,開始撞擊作戰,龜船依仗自己的噸位較大及有鐵甲保護優勢,頻頻撞擊日船.海面上不斷的傳來令人恐懼的巨大的"砰砰"及船體被撕開的炸裂聲.日船隊中有些比較小的船隻,在被龜船撞擊後當時就無法操縱而失去了戰鬥力!在這輪的撞擊作戰中日軍又吃了大虧!
已經紅了眼的日本武士發揚武士道精神,雖然明知龜船上有長釘,仍然爭先恐後的企圖跳上龜船,但整個龜船基本是密封的,少數能平安跳上去的日軍也沒辦法對龜船造成任何損害,反而是自己在光禿禿的龜船外殼上變成朝鮮水軍弓箭和火銃的靶子.
整個海面上硝煙彌漫,火焰洶洶,雙方士兵的喊殺聲\槍炮聲\巨大的撞擊聲\混成一首死亡的樂曲.
經過三輪戰斗,朝鮮水軍擊沉日軍指揮船一艘和其他戰船2艘。日軍主將來島通總在最後一輪戰斗中被火銃命中,傷重身死!日船失去主帥後,無人調度,陣形頓時大亂!眼見勝利無望,日船紛紛轉舵逃跑,這時海水已經開始退潮,海峽中湍急的海水急速向外海方向流去,日本戰船趁機順流向東撤退,朝鮮戰船則緊隨其後追擊,日軍船隊前面的大部分船隻都逃入了外海,只有落在後面的三十來只日船則因退潮水位降低,在海峽口被李舜臣事先布置好的鐵索和木樁擋住了逃路,而且日船在海流的作用下擁擠成一團,互相撞擊!根本無法展開和運動,當然也談不上能做什麼有效的抵抗了。日船上的武士和士兵此刻方知死在眼前!絕望地用弓箭及火銃上演了最後的瘋狂!不過對於龜船來說,這不過跟看煙火表演一樣造不成任何傷害.朝鮮戰艦群則抓住這極其有利的戰機,在靠近日船海面附近下錨,在李舜臣的統一指揮下,用龜船上密集的炮火和火箭對瓮中之鱉們進行了逐個點名,海面上頓時紅黃色炮火閃爍,白色水柱騰空!巨大的爆炸和無情的烈焰,將未能逃出海峽的 33艘日船徹底化作了濃煙和粉末!
激戰後,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步出龜船,遙望著海面上仍在燃燒的日船碎片和漂浮著的倭奴丑態百出的屍體,終於欣慰地長長出了一口氣.
此戰朝鮮水軍共擊沉日船36艘,擊斃日軍4000餘人,重創了日本艦隊,粉碎了日軍的海上進攻,而且使日本陸軍也不得不龜縮在南海岸的狹小地帶.為下一步奪取抗倭戰爭最終的勝利落下了關鍵的一子!
② 歷史上真實的鳴梁海戰是怎麼樣的
鳴梁海戰又稱鳴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鮮王國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峽進行了一場海戰。朝軍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徵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一百三十艘。
在壬辰倭亂時期屢立戰功的朝鮮名將李舜臣因讒言一度入獄。接管朝鮮海軍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戰中指揮不利大敗於日軍。朝鮮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元均也陣亡。日軍佔領了包括釜山在內的朝鮮多個島嶼。危機時刻,李舜臣被復職。當時朝鮮海軍只剩下漆川梁海戰後殘余的12艘板屋船。由於與日軍的兵力相差過於懸殊,李舜臣決定在鳴梁海峽與日軍決一死戰。
鳴梁海峽是珍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峽,水流湍急。每隔3個小時鳴梁海峽內的海流方向會發生逆轉。海峽僅寬約294米,狹窄到可以在兩岸拉鋼索,方便李發揮龜船、板屋船質量勝於日軍船的優勢而不讓日軍的數量優勢得以發揮,之後李又動員百艘民船拉上軍旗在後以壯聲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備就緒後,李舜臣派出一艘軍艦引誘敵軍進入事先設好的圈套。在日艦駛入鳴梁海峽時,李舜臣早已在對面准備好了。等日艦靠近時,隱蔽在山腳的李舜臣海軍對日艦發起猛烈的炮轟。由於日軍的艦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搖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軍有山體的遮掩,日軍的炮火無法打中目標。
而朝鮮海軍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穩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峽內事先已經拉起了鋼索使入侵的日艦處境更加悲慘。入侵的日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日軍將領來島通總也被擊斃。很快鳴梁海峽的海流開始逆轉,日艦開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亂。
李舜臣趁亂率領朝鮮海軍對日軍展開猛烈攻勢。大量的日艦擁擠在狹窄的鳴梁海峽內,成了極其被動的攻擊目標。雖然李舜臣只有12隻軍艦,但是憑借著地利天時撞破了倭寇31艘軍艦。李舜臣在鳴梁海峽的勝利,有效地切斷了日軍從黃海對稷山之戰的供給,使日軍最終撤退。
(2)日本怎麼對付龜船擴展閱讀:
戰役背景:1592年閑山島大捷後,日本海軍實行防禦的政策,在佔領平壤後,日軍停止了攻勢。後於1593年開始議和。李舜臣也因為閑山島等一系列戰功,被朝鮮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據說,「三道水軍統制使」是朝鮮專為他而第一次設置的官職。但好景不長,日本為了拔去這顆眼中釘,使用反間計誣李舜臣居功自傲,陰謀篡權。
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豐臣秀吉的計策,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朝鮮國王李昖中計,將李舜臣下獄。幸虧一些愛國將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貶為士兵,白衣從軍。
得知反間計成功後,豐臣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下令,調動14萬陸軍和7200名水軍入侵朝鮮。從動員到集結,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集結完畢。
③ 龜船的龜船戰術
李舜臣將龜船當作一種近距離突擊艦艇而將其復活,與它過去的功能一樣想用來 將敵船撞沉。它將劃行直沖敵陣,打亂其序列。緊接著撞擊之後,龜船舷側便向四面 八方施放一輪火炮攻擊。由於此種戰術,日本人將龜船稱為目藏船,正因為它們會拉近距離,看起來突然爆發似的撞進敵船。這種類型的攻擊曾運用在唐浦、玉浦及1592年的泗川海戰中。
龜船甲片的主要用處是做為反制攀艦登船的裝置,上面搭蓋了一層覆板且突出了一根根鐵錐。攀登用的鉤爪無法在上頭得到穩固的支撐點,而跳上龜船通常也意味著被洞穿。鐵殼也使得日軍船隻較難摧毀它,它使得龜船能夠在來自上方的火炮轟擊中存活下來,同時其斜面也能彈開火繩槍彈與弓箭。
之後龜船還被用於其他用途,例如在露梁海戰中,做為攻擊的矛頭或者在狹窄水域伏擊日軍船艦。
與流行的描述不同,龜船並不是非常緩慢的船隻。龜船既能運用劃槳也能運用風帆推進,而且其相當有限的裝甲使它相對的較為輕利。李舜臣將它設計既快速又輕巧,以適應沖撞敵艦的目的。
④ 歷史上,朝鮮的龜船為何能夠戰敗強大的日本海軍呢
朝鮮海軍船艦
1. 龜船:首次出現是在1413至1415年的《朝鮮王朝實錄》中,當時被稱為“戈船”或“蒙沖”
為出征朝鮮,豐臣秀吉命水軍大將九鬼嘉隆製造鉄甲船,其中最大的一艘鉄甲船“日本丸”,便是參加文祿之役(日本方面將萬曆朝鮮之役分為兩部分:文祿、慶長之役)編屬於九鬼水軍中的大型安宅船。
原為九鬼嘉隆之旗艦,本來船名為“鬼宿丸”,因為豐臣秀吉看到它雄偉的船姿,為顯示日本國威,故命名為“日本丸”。
九鬼嘉隆吸取了日本舊式的軍船、明船以及歐洲船隻的優點,設計製造了一種全新的軍船。在日式大安宅船的首、尾和兩側,均在原本的厚木板上加鋪薄鐵板,以增強防護能力。
安宅船的特點是體積龐大,約可乘載百人以上的軍隊。戰斗時僅需數十人的水手便能靈活操作,但航行速度較緩慢,轉向不方便。
2. 關船:介於安宅船和小早之間的中型船隻
關船的外形類似小一號的安宅船,有一個尖的船艏,但沒有甲板室,兼有沖擊力和速度。日本中世紀時期,海盜利用關船,在航行要道上設立關卡,向過往船隻收取保護費,故此得名。
⑤ 歷史上,朝鮮的龜船為何能夠戰敗強大的日本海軍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了日本。
為了平息武士們對於分封的不滿,同時削弱各諸侯的勢力。豐臣秀吉召集軍隊,於1592年對朝鮮半島發動了侵略。由於當時中國正值明代的萬曆年間,這場戰爭也被稱為“萬曆朝鮮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朝鮮出現了一位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李舜臣。李舜臣運用朝鮮的龜船多次打敗日本海軍,至今仍被朝鮮半島奉為“三大救國英雄”之一。在影視業較為發達的韓國,李舜臣擊敗日軍的故事,也被翻拍成了諸多影視作品,其中李舜臣用兵如神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
(李舜臣海戰)
不過客觀來說,李舜臣並不能說是用兵如神,其賴以成名的龜船,也並非是攻無不克。
首先,盡管李舜臣在兩次戰爭中的確打了不少勝仗,但他打的敗仗也不少。嚴格來算的話,李舜臣打的敗仗次數還要比勝仗多一次。朝鮮之所以能在兩次戰爭中獲得勝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明朝軍隊的幫助。
當然,李舜臣肯定也有一定的功勞。但假如明朝不派兵,恐怕朝鮮會被日本滅國。而李舜臣也不會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其次,龜船確實在海戰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絕不是影視作品中吹得那麼神奇。
所謂龜船,就是甲板上布滿釘子,船頭有撞擊敵方船隻的巨錨,還有能噴射硫磺氣體的一種戰船。這種船隻一般是在沖鋒時,為了攪亂敵方船隊陣型才使用,是一種近身肉搏作戰的強力開路機。
事實上,李舜臣當時的船隊大都以板屋船為主,而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全是龜船。龜船的威力,也是和李舜臣一樣被誇大了。
⑥ 鳴梁海戰 片尾時間字幕顯示的時間是1592年7月
沒錯, 是1592年7月...
指的應該是1592年7月的【閑山島大捷】, 按時間順序應該屬於【鳴梁海戰】的前傳...^_^
⑦ 壬辰戰爭中朝鮮水軍是如何擊退日本艦隊的
日本入侵前,朝鮮水軍共有4支獨立艦隊,其中有2支在戰爭剛一開始就損失了。只有李舜臣統轄的有85艘戰艦的艦隊,在陸軍的支援下抗擊日本艦隊。6月初,這支艦隊從自己的基地麗水出發,發現約50艘日本艦船泊在巨濟島東岸,便進行攻擊,擊沉其中的26艘。朝鮮艦隊途經合浦港時,擊沉日本大型戰艦5艘,攻擊赤珍浦港時又擊毀11艘。日軍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在這些戰斗中,李舜臣的艦只無一損失。
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4艦隊的協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島以北的泅川灣,擊毀日本大型戰艦12艘。在這次交戰中,朝鮮人首次使用了復蓋鐵板的戰艦——「龜船」,此種戰船不易被敵炮火擊傷,且配有強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機動性。
此後不久,李舜臣統率了整個朝鮮水軍,對日本艦隊進行了多次連續突擊。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區又取得了輝煌勝利。這次發現釜山地區聚集了日本的主力後,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艦船開向那裡,龜船航行在第一線。
當朝鮮水軍駛近時,日海軍將領決定用6個岸炮陣地的火力擊退朝鮮戰艦的攻擊,遂將全體船員撤到岸上。但龜船不易被擊傷。朝鮮人在1天之內將日本人遺棄的100艘空船焚燒殆盡。
⑧ 你知道韓國歷史上的龜船嗎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關於龜船的文章,雖然它可以說是戰爭中最具標志性的船隻,但我認為我應該注意到戰爭中所有其他的船隻。因為geobukeon已經有了自己的專用帖子(比這篇長得多),所以在這里不會有太多的討論。讓我們從韓國人開始。
Panokseon(殖民海軍)
在許多方面,作為戰爭中的無名英雄,panokseon號占據了韓國海軍艦艇的絕大部分。雖然它看上去有些四四方方,笨拙笨拙,但它實際上是一艘船的坦克,機動性很強。這艘船通常有兩個或三個甲板以及一個小指揮員平台在頂部甲板的中心。它有兩根桅桿用於航行,在戰斗中靠劃槳推動。與geobukseon號相似,這艘船使用了寬而平的龍骨,這讓它可以在水中坐得更高。雖然這讓它們不太適合藍海作戰,但它們對於國防來說是完美的,因為它們不太容易受到韓國沿海水域的強烈水流的影響,而且它們的轉彎半徑非常小;這些都是伊孫信在戰爭中充分利用的。
呈現Panokseon
盡管它們的機動性很好,但速度並不快。雖然不認為是一個特別大的船級,它是非常沉重的由於其建築材料。它的上部結構由一個沉重的橡木樑框架組成,而其餘的結構是由相當厚的松木板製成的。這些都是相當重的木頭,這使得推進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移動起來也就更慢了。但代價是這些樹林非常堅固。根據韓國方面的說法,來自日本船隻的毛槍射擊只能砸到船體和甲板,永遠不能刺穿它。建築材料的強度也為Josoen海軍的另一種慣用手法提供了條件:撞擊。
我在東陽看到的潘諾西城的現代重建(不過不是我的照片)。
雖然人們認為撞擊演習通常是在geobukseon可用時保留的,但panokseon在這方面的能力並不遜色。除了建造時使用的堅固木材外,讓這艘船保持完好的另一個原因是,船的橫梁和木板被切割成相互連接的形狀,並用木栓固定,木栓遇濕就會膨脹。不要認為這艘船缺少火力,因為panokseon可以裝備20到50門大炮。別搞錯了,這艘船很強大。但正如所說,這些船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它們仍然容易被燒毀,對日本海軍的格鬥-登船戰術幾乎沒有提供保護。
一個典型的atakebune的渲染圖。
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位於頂層的房屋狀結構。盡管現代藝術作品傾向於把它們描繪成微型的shiro(日本城堡),但它們通常只是大的、封閉的木屋,作為指揮官的卧房,他可以在那裡保護監督戰斗。然而,昭文通常被作為大名的旗艦,並有一定程度的奢華來反映這一點,比如在橫幅上大量裝飾。
在現代的描繪中,atakebune的頂部甲板上通常有一個奢華的城堡一樣的城堡,盡管這種船不太可能用於戰斗。
⑨ 明朝水師厲害還是朝鮮龜船厲害雙方會戰誰贏日本鐵甲船怎樣三方戰力如何
當然是明朝水師啦。明朝艦隊上有大規模的輕{虎蹲炮}重{佛郎機炮}巨{紅衣大炮}炮。轟都轟死棒子和鬼子。還有鳥嘴銃{火繩槍}三眼神銃[火繩槍}諸葛神弩{連弩}。
鬼子的鐵甲船的裝備是鐵炮{火繩槍}。打海戰差掉了。
棒子王八船是靠撞的,欺負下鬼子還行,遇上明朝的火炮就是炮灰。
⑩ 吹得神乎其神的朝鮮龜船,壬辰倭亂中沒什麼用
當日本侵略軍抵達朝鮮之時,最早與對手交鋒於海上的朝鮮水軍將領並非李舜臣,而是慶尚右道水軍節度使(朝鮮方面簡稱為右水使)元均。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海軍主力,元均雖然接戰不利,被迫放棄戰略要沖巨濟島。但他畢竟也算是敢於亮劍,比起一炮未放便「敵前轉進」的左水使朴泓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當然朴泓也並非全無貢獻,他至少在跑路之前鑿沉了自己麾下所有的戰艦。畢竟當時朝鮮水師所使用的主力艦——板屋船,無論是噸位還是火力均強於日本方面大量使用「關船」,即便面對十萬石大名才能建造的安宅船也並非不能一戰。
1592年農歷九月一日,李舜臣集結三道水師74艘板屋船輔以挾船92隻。大舉沖入釜山港。但此時釜山集結的日本水軍的船艦已經超過四百隻,且已做好防禦的准備。朝鮮水軍奇襲因遭遇日軍的強大反擊而失敗。朝鮮將領鄭運被擊殺,朝鮮水師損失慘重,甚至連李舜臣險些被俘虜。 此戰之後李舜臣不敢再輕言出擊,而轉為攻擊沒有戰船防護的運輸船團。當然這樣的失敗是不會出現在朝鮮官方史料之中的。於是那場被李舜臣記載在《陣中日記》里的釜山慘敗,在朝鮮官方史料《宣祖實錄》里被修正為:「舜臣與元均悉舟師進攻、賊斂兵不戰、登高放丸。水兵不能下陸、乃燒空船四百餘艘而退」。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刀匠老劉weixin:Lqbj689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公眾號: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