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看待中國的軍事
『壹』 日本人眼裡的中國抗戰是怎樣的
日本人眼裡的中國抗戰是怎樣的?
中國的抗戰,以最簡陋的武器對抗兇殘而裝備精良的侵略軍,很多時候戰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眾多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沒於血與火中,但日方的史料中也保存了許多中國人為國死難的事例。在日本的資料中事如何記錄中國人民的抗日史實的呢?
綁在機槍上的少年兵
在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回憶徐州會戰的文章中,曾提到一個「綁在機槍上的少年兵」。當時,稻垣所部佔領了中國軍隊的陣地。他們在陣地上發現了一具少年士兵的遺體,竟是用鐵索綁在機槍支架上的。見此情景,日軍想借機炒作中國士兵是如何被迫作戰的,並彰顯「皇軍」的正義。也許是為了增強說明效果,日軍方面特別找到了幾名在這次戰斗中被俘的中國傷員,詢問他們是否了解「把士兵綁在機槍上作戰」這樣的事情。然而,幾個中國被俘傷兵說出的話,卻出乎了所有日軍的預料。
原來,這支和日軍交戰的中國軍隊(冷欣所部),是地地道道的兩淮子弟。所以此戰對他們來說,不但是衛國,而且是保家。這個少年士兵是一名機槍班長,他的家就在陣地後面的村子裡。戰斗開始前,他召集陣地上的弟兄們,對大家講——要麼打退日軍,要麼戰死,丟了陣地自己無顏回家。說完,取出早巳准備好的鐵索,將自己鎖在了機槍的支架上,不顧長官的勸阻,將鑰匙遠遠地拋入了河中。
鬼子學八路
按照日軍資料記載,鬼子在山東曾經要拜八路當老師。山東的鬼子一度十分驕橫,向八路學習,顯然是讓八路打得太疼了,而目的,則「別有用心」。但是,向八路學習游擊戰,不能真找個八路來教吧?於是,日軍就在作戰中注意收集八路軍的相關刊物、資料文獻等,由師團組織分析,並開始在日軍中根據八路軍的作戰特點進行相應的訓練。
文登縣的日軍守備隊也響應號召學八路,為此組成了便衣偵察隊。中國人和日本人長相差別不大,外觀區別不小——中國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普遍矮而壯。動作習慣也大不一樣,中國人喜歡往地下蹲,日本人喜歡彎腰鞠躬。便衣隊要求很高,個兒太矮的不要、鑲金牙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反正經過一通挑選,最後只有20多名聰明伶俐的日軍入選。
日本人便衣隊弄了兩個漢奸當教練,封閉訓練。不久,日軍認為便衣隊可以出動了,准備偷襲附近的八路軍。沒想到第一仗就被「土八路」打了埋伏,便衣隊輕易被識破,二死一傷。
日軍馬上徹查原因,原來,日軍為這些便衣隊員配的服裝都是從城門口當地老百姓那裡搜來的,五花八門,穿上活像山東農民,但是,卻給每個人配了一頂統一的瓜皮帽。原來,鬼子雖然善於學習,卻也有食古不化的一面。日軍的條令裡面有一條規定——現役軍人出軍營必須戴帽穿鞋,不可光頭赤足,違者送軍事法庭。雖然是便衣隊,日軍師團部認為他們畢竟還是正規軍人,必須遵守條令。搞後勤的鬼子腦子一短路,就給每個便衣隊員買了一頂瓜皮帽……
望採納
『貳』 請問為什麼二戰日本錯誤的判讀和低估中國軍事實力
一,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兵力(我是說人數)不弱,但中國人民忙於內戰,未能團結一致,給了帝國主義可乘之機,所以說中國當時相對的軍事實力是較弱的。
二,中國軍事武器落後(日本都有航母了),經濟落後,比不上已經完成明治維新,走軍國主義道路的日本,故中國相對較弱。
三,實際上,中國戰略縱深較大,民族精神在抗戰時引領了廣大中國人民,又有蘇聯,美國的支援,並且在戰爭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出孫立人,戴安瀾,彭德懷等優秀將領,所以說日本人沒有從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日本低估了中國。
『叄』 日本人怎麼評價中國軍事的
中國近年來軍費高速增長,軍技術飛躍式的提升,讓日本感到威脅及擔憂
中國現階段的軍事技術仍比日本低,所以現階段日本在軍事技術上佔有優勢
若單獨和中國開戰恐無勝算,但能夠和美國同時開戰則必勝
『肆』 在華日本人怎麼評價中國
《中國人的智慧》的作者松本一男,1925年出生於台灣,東京大學畢業。多年從事中國學以及金融方面的研究。著書有《毛澤東評傳》,《周恩來的處事之道》,《三國志中的座右銘》,《中國人和日本人》等。
一個國家的國民性或者一個民族的性格,可以說相當程度取決於其國家的自然環境以及長期經歷的歷史經驗。打開地圖立刻可以發現,中國東面臨海,西,南,北三面與其他國家接壤。其陸地上的一萬多公里的國境線是人為劃分的,所以很容易被侵犯。不要說國境被侵犯,中國還有過整個國土全部被其他民族侵佔的歷史,五胡十六國、元、清等就是例子。這對於四面由海洋所保護、歷史上只經歷過一次被外國軍隊佔領歷史(指二戰後日本被美軍佔領)的日本人來說是無法想像的。對於有復雜多樣歷史境遇的中國人來說,自然應該具有獨特生活智慧。對於中國人來說,以下的氣質較為突出:
1,忌諱戰爭。因為中國人經歷過多次被侵略之苦,所以也很厭惡去侵略別的國家。
2,大國意識強、認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最好並以此而自負。
4,陰郁,外人難於了解其內心。
5,憨厚,忍耐力強。
6,保守,不易改變。
7,生活節奏比較緩慢。
總之,在嚴酷的環境中經歷了數千年磨煉的中國人比較缺少樂觀的精神。下面從一些側面來探討一下中國人所具有的獨特智慧。
「慢慢兒來吧「--中國人的生活節奏
本世紀初以乘船為主要交通手段的時代,初到中國港口的外國人都對在港口乾活工人的勞動節奏,尤其是勞動號子的節奏感到吃驚。被稱之為「苦力「的中國工人,喊著慢得沒法形容的勞動號子在勞動,因為拍子節奏遲緩,與之相配合的手腳動作也就慢騰騰的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象清晨中國公園里打太極拳的節奏差不多。看到如此情景,平時習慣於快節奏的日本人會目瞪可呆地感到:「這個國家的人,怎麼會這么悠閑?「對於急性子的日本人來說,中國苦力們的慢節奏的勞動被認為是故意偷懶。舊上海日本人乘人力車時,總是揚著拐杖用日式中國話大聲喊:「快快的!「。因為急性的日本人一登上人力車便想盡快到達目的地,所以人力車夫們很討厭搭日本客人。在舊滿洲煤礦及港口,常常可以看到日本工頭甩著鞭子對苦力們喊:「快快的!「。因此除非給相當高的工錢,中國的苦力們都不願在日本工頭手下幹活。當時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家們,即使不懂其它的中國話,也絕對懂「慢慢的「這句話。並把其作為形容中國勞工的詞語。其實日本人並不懂,苦力們乍看上去象偷懶似的慢悠悠的勞動,是他們進行長時間持續勞動的智慧。象日本工人那樣的蠻干,身體往往支撐不住。中國人不僅日常生活的節奏慢、作商業買賣也是慢騰騰的。香港、深圳不動產的出租契約,期限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還有長達「九十九年「的。對於出租契約一般為二年或三年的日本人來說,只能認為這是在開玩笑。從中國人的走路方式也可以明白他們不慌不忙的生活態度,即使在北京、上海這種繁忙的大城市裡,也很難看到象日本人那樣一路小跑似走路的中國人。中國人甚至打仗也是慢騰騰的。三國時代,劉備率蜀國大軍攻入吳國,直逼夷陵。位於長江中游北岸的夷陵是軍事和交通的要地,一旦被突破,吳軍的根據地江陵和夏口也將被直取。可是蜀軍進軍至靠近夷陵的地方便駐紮下來,以圖解除遠征疲勞。守衛夷陵的吳軍將領也採用閉們不戰的拖耗方針,試圖拖到敵方疲勞時,再進行反擊。吳軍一拖就是半年,等到蜀軍已疲憊不堪時才大舉反攻,用火攻大敗蜀軍。如果換成日軍,大概不會象吳軍那樣有耐心慢慢地忍耐半年吧。不管怎麼說,中國軍隊採取慢慢地拖垮敵人的不屈不撓的戰術,可以說是其特長。中國人的這種「慢慢兒來吧「的態度,雖然優點不少,但也有缺點。「慢慢的「缺點之一是時間觀念鬆弛,沒有爭分奪秒的精神。在中國農村開會,遲到一、二個小時並不是什麼希奇的事。《史記》中有個「尾生之信「的故事,其大意是:尾生和戀人約好某日某時在某地的橋頭約會。可是尾生在約定的地點等了幾個小時也不見戀人,這時天降大雨使河水猛漲,但尾生卻不肯離去,終於抱著橋欄桿溺死。此後中國人便用「尾生之信「來形容非常守信用的人。不過,在日本人看來,為了等一個不按時約會的戀人而死實在不值得。「慢慢的「缺點之二是效率低。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在文化、思想、技術方面都是最優秀的,所以並不急於攝取其他國家的知識和文化。對歐洲文明、尤其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果也採取慢慢吸收消化的消極態度。相反,日本人則積極、熱心地吸取新知識,新文化。1543年葡萄牙人把火槍傳到了日本,三十二年後日本軍隊中就出現了火槍部隊,從此火槍便成為日本軍隊中不可缺少的新兵器。火槍便傳到中國的時間比日本還早,可是八十年後豐成秀吉出兵朝鮮時,中國明朝的軍還沒有火槍部隊,而且到一百五十年後明朝滅亡時,中國軍隊仍沒有大規模地使用火槍。僅此一例便知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速度觀念之不同,在吸收先進國家的科技、文化、思想方面的速度差異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日本明治維新後數十年就發生了明顯變化,而中國卻很難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中國人的勤勞程度並不比日本人差,但效率卻明顯不如日本人,這不能不說和中國人時間觀念有關。與喜歡求快的日本人相反,中國人採用不急不躁,但堅持到底的生活態度。「慢慢兒來吧!「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從長期歷史經驗中得來的一種智慧和生活感覺。「馬馬虎虎「--中國人的辦事方針日本有句罵人的話「馬鹿「(八嘎牙路),一般認為是從《史記》中「指鹿為馬「的典故而來。秦始皇死後,實權被宰相趙高所掌握。趙高有一天獻給秦二世皇帝一頭鹿時說:「陛下,獻給您一匹馬。「年輕的二世皇帝莫名其妙地對左右的大臣說:「奇怪,這明明是一匹馬呀。「大多數的大臣為了討好趙高都說:「的確是鹿不是馬。「
後來日本人就把連馬和鹿都分不清的愚者叫做「馬鹿「(傻子、笨蛋)。中國人有句常說的話:「馬馬虎虎「,即是馬是虎都無所謂,反正都是動物的意思。這種草率的感覺和表現,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日本人難於理解的。日中國交正常化以來,出現了不少合資企業,雖然有搞得好的,但也有中途受挫的。不成功的理由有各種各樣,但其中之一就是日中雙方對契約的考慮方法不同。日方認為,一旦簽訂了契約,中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應絕對履行和遵守,這是商業的道德。而中方則認為:固然應該遵守當初簽訂的契約,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途中適當修改一些也沒關系。所謂買賣,是應該隨機應變的。
1978年,中國政府和日本的新日鐵、三菱商事等大企業簽訂了合資的寶山鋼鐵公司。1981年1月中方突然以外匯緊張為由,單方面提出中止第二期工程。這使日本企業嚇破了膽,已投資了數千百億日元的設備,突然被中止,怎麼能受得了?而且作為有絕對信用的國家政府,又不是民間企業,怎麼能隨意破棄契約呢?可是中方則反論道:「並不是我們以自己喜好隨便不履行契約。由於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不得已不能履行原先的契約。難道雙方不能尋找一個互相妥協的辦法嗎?「這個問題最後以日本政府的出資援助使工程得以持續而解決,但日方從此感到如履薄冰。另外,中國人崇尚「肚量大「、不拘泥於小事的人,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日本人往往被中國人指責為「太小氣「。但日本製品之所以質量好也正是由於日本的技術人員斤斤計較出來的,「不拘小節「恐怕亦是中國製品質量粗糙的原因之一。在日中合辦的企業里,因為雙方辦事態度不同而引起的爭執不在少數。中方抱怨日方「氣量太小、挑剔過分「,日方則抱怨中方「粗枝大葉,馬虎過分「。中國人認為:既成的法律、規則、契約、約束等,不見得完全正確,由於客觀形勢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與實情不相稱的情況,這時就不應拘泥於先前的約束,而應作出與實情相應的擴大解釋。比如做買賣,賣者希望盡可能賣得貴些,而買者則希望便宜些買到,為了達成買賣,兩方不是都需要有點「馬馬虎虎「的態度嗎?但是在近代社會中,從國家的政治、外交到民間的貿易、僱傭,都以契約的形式進行,以至於有人把近代社會稱之為契約社會。發達國家都把契約看作有絕對的約束力,應該無條件地被執行。所以認為可以對契約持「馬馬虎虎「態度的中國人,很容易被指責為是不可信賴的夥伴。這是大概是中國難於與其它國家進行良好合作原因之一吧。「沒有法子「--中國人的政治觀中國從未出現過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都是自上而下強行推行的專制制度。歷代的執政者為了保衛自己的權力,把國家的軍隊建立成一支專門保衛自己的軍隊,把民族的文化轉變為捍衛自己統治正當性的學問。在長期的高壓政治下,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對政治十分消極冷漠的態度。許多人對現政不滿,但也只是消極地說:「沒有法子「。但並不能因為中國人對政治看破紅塵的消極態度,得出中國人沒有政治反抗精神的結論。中國人雖然嘴上說「沒有法子「,但內心裡卻並非認為已經真正「沒有法子「了。「沒有法子「是中國人在高壓政治下的一種忍辱負重的策略,不能因為中國人總說「沒有法子「,就認為中國人容易屈服。在日中戰爭以前,許多在中國的號稱「中國通「的日本浪人,把中國人這種消極冷漠的政治觀認為是容易屈服的表現。他們說:「**人根本沒有什麼愛國心,一提起國家來開口閉口就是「沒有法子「。所以只要給中國一個軍事打擊,中國人就立即會屈服。「這種對中國人一知半解的看法,是當時日本軍部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之一。另外,中國人的政治觀之一,就是把從事政治活動與賺錢聯繫到一起,即所謂「陞官發財「。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被殘酷的政治所愚弄,庶民一旦作了官就變本加厲地榨取、折磨民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貪污受賄。所以中國歷代政治黑暗,官僚與貪污、賄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舊日本軍隊中,新兵受長官、先輩的欺負屬家常便飯。新兵每天被長官、先輩打嘴巴、挨訓。受盡非人折磨的新兵成為老兵後,即使再老實的人也會象魔鬼一樣對自己的後輩進行同樣甚至更加厲害的欺負,如同復仇一般。在中國,受盡官吏榨取折磨的庶民作了官後,就變本加厲地榨取折磨民眾,可以說象舊日本軍人折磨新兵的復仇心理。歷史上中國百姓的夢想就是「陞官發財「,尤其科舉制度出現後,受長年榨取之苦的民眾都抱著這個復仇的夢想。因此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吏就是「貪官污吏「,清官奇少。
『伍』 日本人究竟對中國有什麼態度
任何國家都會存在兩面性的討論。
日本這個國家也一樣,日本這個民族,充分學習了中國的務實精神。這一點反而是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浮躁情緒的最打臉的現實。
在意識形態上,日本傾向與鄰居這個強大的中國友好相處的勢力非常多。民間交流也很開放,很多「親日」派們的表現就證明中日還是友好的。
然而,這並不是日本的主流意識。由政黨堅持的主流意識,是受到嚴重的軍國主義引導的,野心稱霸全球的思想。無論他們是否具備這樣的天賦——人口和國土,他們都會有這種心志!這種心志來源於他們在戰爭中打敗中國,而最後不是被中國打敗!
日本因為和平憲法,處處受美國節制,表面上和美國是盟友,實際上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是美國在亞洲的前哨,是美國的看門狗。這在日本心理上的高傲所無法接受的。他們爭取修改和平憲法的目的,最原始的動力是他們想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自主的國家,此後才可以平等的參與外交。
個人認為,日本與中國的糾葛,肯定是要走向化解的。至於這種化解是通過戰爭,還是和平外交,都是必然趨勢。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更重要的是當年的敗軍之國,隨後經濟發展中又遠超中國。這有一種蔑視,需要我們用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征服而不是懾服。
『陸』 日本網友怎麼評論中韓軍事實力的
我問過我的幾個日本同學,他們說現在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普遍認為,日本的軍事實力不如中國,但他們只覺得他們在核武方面吃虧,他們認為他們在常規武器方面強於中國,尤其是海軍,日本人確實很自豪於他們的海軍,和韓國比較,他們覺得韓國和中國就不在一個等級上,給我的感覺,日本人貌似很瞧不起韓國人,只不過他們沒表示出來,說的很委婉
『柒』 我想問一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們,現在日本學生以及日本人都是如何看待我們中國的軍事發展的
日本學生基本上對中國軍事沒什麼興趣
大家都忙著上課 談戀愛 和打工呢
中國對日本人來說只是一個近鄰國而已 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
『捌』 看看日本人是怎麼描述中日戰爭的,敢不敢再無恥一點
要講清楚這個事,必須要先交代當年東北亞局勢的三大歷史背景:
背景一、殖民主義方興未艾;
背景二、日本民族發展瓶頸;
背景三、蘇聯共產主義擴張。
談「日本為什麼侵華」這個話題,如果不從上述三大歷史背景入手,則很難看得清楚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也很難理清那段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首先談談第一個歷史背景:「殖民主義方興未艾」。在當時,世界上有許多個帝國主義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有駐軍、有治外法權、有租界、有租借地、有許多鐵路、礦產的經營權。日本是其中一個。在這一點上,當年的日本,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日本希望能將白人的勢力,排擠出亞洲以外,這樣日本就可以在「共存共榮」的亮麗口號之下,獨占亞洲市場。
第二個歷史背景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其民族的發展,遇到了嚴重的瓶頸。日本國土耕地不足、資源貧乏、人口膨脹、市場狹窄。尤其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使日本走入了「不進則退」的困境。於是,日本不但要拚命維護它在海外的一些殖民特權,而且還有意將它們擴大,否則無法維持日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然,這並不是說它有理,而是說:人是自私的、貪婪的。中國人信奉「存天理、滅人慾」,可人家日本人不信這個。
背景三、蘇聯的共產主義擴張。這個問題直接對包括日本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防,構成了威脅。日本人當年的設想是:希望擔當亞洲反蘇聯、反西方的先鋒和盟主,並從中牟利,而要做到這一點,日本的雙手必須要插到亞洲其他國家的領土之內(例如駐軍、租借地),否則無法「完成歷史使命」。我們可以說日本很霸道,但是它認為自己很「偉大」。
弄清楚了這幾個主要的歷史背景之後,我們來具體談談中日之間的事情。中日交惡的事情,其實起源於東北。1905年日本打敗俄國之後,日本將東三省大部分的土地歸還給了大清國,但是它也「繼承」了俄國先前在東北的一些殖民特權:旅順大連租借地、南滿鐵路、特定林產和礦產的開采權。日本也依照和清政府所簽訂的條約,派了一支日軍部隊駐守在南滿鐵道兩側,這支部隊就叫做「關東軍」。
日本為什麼要大清國同意它「繼承」俄國的這些特權呢?兩個動機:經濟、國防。從經濟上而言,日本在東北取得了旅順、大連兩處殖民地。從國防上而言,日本的勢力開始進駐東北,可以與俄國抗衡。
日本自從1905年取得了上述的東北殖民特權之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一直與它相安無事,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也沒有挑戰日本的這些既得利益,可是,蔣介石發動北伐之後,事情就糟了。
為什麼呢?因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開始了「革命外交」、開始挑戰日本的既得利益。國民黨宣稱要「收回東北一切國權」、「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換言之,國民黨要把日本人從中國東北趕出去。國民政府不但這樣說,而且還開始這樣做。例如:修鐵路排擠南滿鐵路、禁止東北人租地租房給日本人、抵制日貨 …….
於是,日本政府開始和國民政府接觸、談判。日本希望維持在東北的既得利益,而國民政府則多次明確回復:堅決要收回。
這件事,有點像鄧小平後來與英國談判收回香港。但是,鄧小平和英國談收回香港,鄧小平是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作後盾的。而國民政府當時揚言收回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國軍有相應的實力嗎?回首歷史,這樣做是否明智,也許值得再商榷。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個曠日持久的外交交涉期間(1928-1931),爆發了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嚴重受挫。國民政府在此間中日交涉所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使日本軍方開始有所抬頭,日本軍方暗地裡決定:一旦時機成熟,則撇開日本政府,以鐵腕手段,維護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既得利益。
就在此時,又出事了,1931年5月,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到中國興安嶺調查地形,被張學良的東北軍逮捕、並槍殺、焚屍滅跡。這件事對日本人刺激很大、並加快了關東軍密謀軍事行動的速度。短短4個月之後,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一舉侵佔了東北三省,並建立了一個傀儡國家:「滿洲國」。當年的日本軍閥,就是這樣蠻橫,一不做,二不休。
「滿洲國」成立之後,日本軍閥為了維護滿洲國的安全,試圖將長城關內的華北廣闊地帶製造成一個「緩沖區」,史稱「華北自治運動」。但是,日本軍人在華北的這個動作,使國民政府判斷為日本要「從北到南、逐步蠶食、滅亡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的各種勢力,在這幾年期間,開展了大量的挑撥活動。為什麼?因為中日爆發大戰,符合蘇聯的利益。
繼而,爆發了真相至今不明不白的「盧溝橋事變」,至此,蔣介石認為「最後關頭」已到,於是,蔣介石命令張治中率部主動攻擊上海日本租界的海軍陸戰隊。至此,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玖』 日本人看中國,就跟咱們看朝鮮一樣嗎為什麼會這樣
抗美援朝前,盡管中國抗日戰爭已經勝利了5年,但日本始終不承認其在中國戰場的軍事失敗。新中國建立後,日本仍用充滿蔑視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抗美援朝戰爭後,日本媒體一律自動改稱「中國」。一個大國、特別是像新中國這樣建立在廢墟上的大國,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想在充滿敵視的目光中站起來,正是抗美援朝挺起了中國的腰桿!
『拾』 如何看待現在日本對待侵華戰爭的態度
古今中外都這樣,中國強大的朝代,哪個沒侵略別國。這個就看是否侵略成功了。
侵略成功或者融合成功,打服了,那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人再去嚷嚷再去叫罵。比如屠殺漢人十室九空的成吉思汗,我們的大元朝,比如屠趙州、揚州十日的努爾哈赤,我們的大清朝!唐宋元明清,這五個字沒有幾個中國人不會背吧,裡面倆外族入侵和屠殺漢人的,屠殺人數遠超日軍,不也心安理得的。難道熱血如你,還想要攻打內蒙,攻打東三省?
沒侵略成功,也沒必要一直揪著不放。不然被丟原子彈的日本怎麼看美國。一片廢墟的德國怎麼看世界,被德國打的世界怎麼看德國。被打服了就認了,沒打服就叫嚷,這像小孩子打架,更顯得你弱。
至於我們侵略別國的,你也上不了外國網站,你怎麼知道別人怎麼評價我們的。
弱者才會敏感,強者只會自信。日本有優點,我們可以學習。我們強大了,日本自然會學我們。弱了,挨打也沒脾氣。強了,你跑人家家門口駐軍,他們也得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