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換首相
Ⅰ 日本為何頻繁更換首相
日本首相福田突然辭職,在預料中,也在預料外。預料之中是指福田今年下半年支持率走低,最低時只有20%左右。一般支持率低於30%就到了警戒線,福田下台是早晚的事。只是1日晚上突然辭職,讓人感到有點意外。福田最終也沒能撐過一年。最近20多年來,日本首相除了小泉安居相位達五年多外,絕大多數的首相都很「短命」。最短的如宇野宗佑和羽田孜,執政時間只有3個月。日本頻繁「換相」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與日本的政治體制有關。日本首相的任期較短,干滿一屆也才3年。1993年以後,日本政治體制發生了變化,自民黨一黨獨大的「55年體制」崩潰,在野黨勢力不斷壯大。目前,由於日本新政治體制還沒形成,所以政局不穩定,這是日本頻繁「換相」的主要原因。 其次,與日本經濟體制有關。日本經濟在經歷了「迷失的十年」以後,進入新波動期。按理說,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就經濟本身來說,其穩定性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雖不如美國,但危機承受能力和應付能力,仍是不能低估的。關鍵之一是,日本民族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過強,日元一升值,日本立刻就恐惶,頗有國將不國,民族危亡之虞,今年經濟出現下滑趨勢,政府一直沒有有效的經濟對策。 第三,受到了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在全球化時代,大國局勢可能對日本政局產生影響,國際形勢對日本政局有間接作用。比如,福田在外交方面——比如亞洲政策使他加分不少,但內政方面(比如經濟改革、養老金改革和減少貧富差距方面)措施不力,卻是迫使他下台的直接原因。
希望採納
Ⅱ 日本首相為什麼會經常換
日本的首相與美國的總統不同,不享有任期的保證。兼任內閣總理大臣的首相有權決定內閣,而內閣成員在其決策過程、處理方式等方面有丑聞,一切責任就必然歸咎於首相。還有首相往往就直接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首相、內閣、行政機構,一旦出現問題,媒體就馬上關注,並馬上批評,使得內閣支持率急劇下降。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國民對政客的不信任,政治的國內公信力已經下降到底線,日本實際上處於無政治狀態。
Ⅲ 日本為什麼頻繁換首相
日本政治體系不成熟,不是政治強國。日本的首相更迭頻繁其實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只不過小泉在位時期比較長,政局穩定,所以才會讓一些不懂政治、不關心時事的人覺得頻繁換相才是奇怪的事情。當初10年9相,現在換這么三四個,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日本首相多受議會左右,一旦在議會失勢,就會面臨下台的局面。而且日本多為出身政治世家的人,自身都有比較雄厚的實力和勢力,一旦對方出現丑聞或不足,就會大舉攻擊。說白了就是他們不在乎國家政策是否穩定,只在乎能不能延續自己家族的政治世家地位。再加上選民多會被一方的聲音所迷惑。自從1993年自民黨沒落後,這種混亂覺面就越來越嚴重,如果鳩山坐不了幾天就下台了,根本就不值得奇怪。因為有太多人窺探這個席位並會不擇手段地爭奪。
Ⅳ 為什麼小日本每一年換首相
日本首相相對較高的更換頻率,與其政治體制密不可分。日本實行的是內閣議會制,首相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間接選舉產生,也就是選民先選舉議員,然後經國會決議,在議員中提名首相,擁有多數議員的政黨的黨首,自然也就會成為日本首相。日本的這種政治制度非常容易導致首相中途更換。比如當首相所在黨的黨內意見認為需要更換黨首時,那麼作為黨首的首相自然也就下台了。鳩山的辭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這樣一種情況。雖然他是在面臨普天間機場搬遷等諸多困境下辭職的,但他的辭職與所在民主黨內越來越高的反對呼聲有密切關系;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在野黨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又獲得議會通過,那麼首相也要下台。比如麻生太郎擔任日本首相時,就曾遭遇當時為在野黨的民主黨等向國會眾議院提出的對麻生內閣的不信任決議案,以及向參議院提出的對麻生的問責決議案。
Ⅳ 為什麼日本首相總是頻繁辭職
日本採取議會制度,而且是多黨執政,所以首相經受不住各方的壓力,所以會頻繁辭職。
最近的首相當中,小泉純一郎連任2屆,應當是最長的了。
首先,通常來看,日本經濟形勢比較好的時候,日本政局也相對穩定,日本經濟蕭條,民生得不到改善,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局比較容易動盪。這是從戰後以來日本政治和發展的歷程看,基本上有這么一個規律。就現階段而言,日本經濟在冷戰後,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明顯的停滯狀態,所以在90年代曾經出現過首相經常發生更迭,最短的也就是一個多月。到了21世紀,小泉執政期間,日本相對穩定,此後,日本經濟又進入了一個相對衰退的時期,特別是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使日本經濟也受到重創,所以目前又進入了一個政治不穩定,經濟蕭條的這樣一個循環的周期。 其次,日本雖然標榜民主政治,通過選舉產生國會議員,通過選舉產生日本的首相。但是,選舉是需要花錢的,所以在日本長期以來,權錢交易在政界是屢出醜聞。最近一次,鳩山宣布辭職,其中一個原因他也講到政治和金錢的問題,他本人以及跟他一起辭職的民主黨幹事黨小澤一郎都要為此承擔責任。 再者,日本政壇是黨外有黨,黨內有派,往往是圍繞一些國家的重大問題發生黨派之爭,不是互相補台,而是互相拆台。一遇到選舉的周期,在選舉之前,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政治斗爭,,比如實際上在7月份要舉行參議院的選舉,民主黨,就是現在的執政黨,他們的領導人已經感到了,由於在政治和金錢的問題上,在處理美軍駐沖繩基地搬遷問題上,沒有得到國民的諒解,所以,很可能在參議院選舉當中慘敗,這樣的話,他們不得不宣布辭職。 還有一些因素,這就是日本的外部因素。比如說,美國因素,在日本內政和外交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日本周邊的國際局勢,也會對日本的內政和外交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 也就是說日本領導人頻繁更迭,日本政局持續動盪,和以上這些因素是相互關聯的。我們也注意到,日本的媒體在日本政權更迭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不能獲得日本廣大民眾的民意支持,要長期穩定執政也是很困難的。
Ⅵ 日本為什麼老是更換首相
22年來,日本換了16個首相。這樣「短命」的政治數據讓西方盟友都感到驚異。日本上世紀60年代換了兩次首相,70年代換了4個,90年代花了7個。
有分析認為,日本民眾對領導人能要求過於「苛刻」和「高標准」,並不現實,這也是導致日本「內閣短命」的重要原因。日本國內對近來四位任期僅一年左右的首相所做的民調,他們支持率偏低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能力不足」 。 對許多日本民眾來說,他們要的是有「霸氣」的首相,而不是這個首相的政策如何。實際上,有分析稱,日本目前存在的一些困局,有些是小泉時代留下來的,但由於當時小泉的「強硬」,他反而成了近些年來唯一干滿5年的首相
Ⅶ 日本為什麼那麼頻繁換首相
日本首相是由日本眾議院獲得半數以上席位的黨派作為執政黨,其黨首自動成為日本首相,而黨首的選舉卻是每兩年一次的。還有,由於日本各個黨派之內也是派系林立,一個黨首的出現只是各個派系暫時達成某種平衡後產生的,但是,這種平衡是不穩定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黨首就換人了,日本首相也就換人了。
Ⅷ 日本為何經常換首相
日本首相更換頻繁背後深層次原因何在?這是由日本民主政治制度缺陷和日本政治文化所導致。
日本目前正處於一個彷徨期,或者叫過渡期。是由於日本經濟低迷,再加上日本的政治問題導致。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雖然是民主制度,但這一制度設計有一些問題,比如首相的權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大,日本首相實際上是內閣的首席,是一個召集人,賦予他的權力非常小。
其次,日本的政黨制度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多數黨的領袖就是要做首相,但政黨本身也會隔一段時間要選舉,只要政黨內部首領變了,首相也會跟著變,所以首相任職的時間非常短。
第三,日本的政治文化因素:日本是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過於極端也不好,日本國民的權力相對來說比較大,沒有任何制約,可以隨便就說,因此首相需要經常應付公眾的輿論。這也是一方面原因。
由於政黨和首相執政時間都很短,所以沒有一個首相,沒有一個政黨,將主要的精力用來考慮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以及國家的利益,每天都是在考慮選舉,甚至揭對方丑聞。這也正是日本民主制度不太成熟的地方,當其走向另一個極端,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日本在政治制度上或許需要一個大的變革,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因為日本政治文化就這樣,制度設計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變的。現在看起來,日本政治動盪期、彷徨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至少現在還看不到塵埃落定。
Ⅸ 日本最近這幾年為何頻頻換首相
聲明,純手工打字。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告訴樓主一個歷史:日本首相並非最近幾年才有頻繁更換,而是從90年代開始就有過。整個90年代到本世紀初,日本有「十年九相」的說法。 這個問題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於「經濟」二字。 首先說制度原因 日本的政治體制和美國不同,雖然都是民主政體。美國總統是直選的,日本的大選不是選首相,而是選執政黨。在國會席位中佔多數那個政黨組閣執政,而那個政黨的黨首(比如自民黨叫總裁,民主黨叫代表)自動成為日本首相。而且日本的憲法條款沒有規定首相任期,也決定了日本的首相與美國總統不同,不享受「任期的保證」。美國總統除非發生意外的事件,(比如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下台 還有羅斯福因為病逝在任期內)無論是能力平平的還是傑出卓越的總統,都至少可以完成法定的任期(每屆4年)。日本首相則隨時面對著離職的壓力。 而且首相是內閣總負責人,即使首相本人很優秀,若內閣其他那些大臣在施政過程、處理方式或者個人生活等方面有重大失誤或泄露醜聞,一切責任就歸於首相。安倍、福田的辭職就是由於內閣的表現較差。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當然 這也是相對的 小泉就是一個例外 下面會講到。 還有外部原因就是,這幾年的國際國內大環境。日本的經濟從90年代開始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民眾和輿論對於改革的呼聲很高,這幾年又碰上金融危機。像麻生太郎一上任就碰到金融危機的爛攤子,對日本的經濟沖擊很大。而改革一些社會弊病要有極大的決心和勇氣,這就需要首相個人具備一些領袖魄力和個人魅力。比如小泉 他就幹了5年首相。他執政時提出「結構改革」、「打倒自民黨」「郵政民營化」等一些口號和改革。深受日本民眾的支持。直到現在他仍然是這10年(2001-2011)來民意支持率最高的首相,也是日本30多年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小泉以後的幾任首相,就面對了小泉遺留下來的「改革後遺症」,改革要繼續,而不具有小泉那樣個人魅力的安倍就很難強有力推行政策。後續的福田 麻生等也是一樣,本來就沒法掃除弊病,滿足民眾要求,不但沒能提振日本多年來的低迷的經濟,還又碰到金融危機。也算比較倒霉。 這種時候首相還要直接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媒體關注,並強烈地批評。輿論氣氛一起來後,民眾不滿情緒也彌漫,首相一下子就會陷入鋪天蓋地「要求辭職」的呼聲,內閣也就只好「垮台」。而這種時候,首相個人也不會等著別人去趕自己下台,都會自動辭職,有時候也會帶有一些那種「我幹不了,我讓賢,你們誰能幹,就上來試試看」的情緒。例如,福田康夫辭職的時候就有這種潛台詞的表露。麻生太郎的下台還和政權更迭有關,他不但遇到了金融危機,還成為自民黨敗選,失去54年執政地位的「罪人」 換了一個執政黨,民主黨,也沒能好到哪去。鳩山一年都沒干到。 剛剛辭職的菅直人,如果不是今年3月的日本地震,需要保持政府穩定以指揮救災善後等事宜,他恐怕早下台了。現在民調顯示有7成日本人不滿意他在執政、救災方面的表現,要求他下台負責。 但是,不管日本首相如何換,雖然日本經濟什麼的沒有明顯改善,但日本也都不會壞到哪去,這就是民主政體決定了,國家命運並不仰賴個人或者某個集團的更迭,總統或首相只是對國家和社會進行修正和調節,大的方向都是按部就班不變。不會像其他非洲或者拉美國家一樣,一個人這樣搞,另一個人上台後就全部推翻,朝令夕改。領導人或者執政黨的變動就會給整個國家帶來動盪,甚至內戰。例如:利比亞。。。還有某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