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為什麼日本喜歡c畫幅

為什麼日本喜歡c畫幅

發布時間: 2022-08-31 08:08:52

㈠ 相機中的全畫幅、APS畫幅、4/3畫幅、中畫幅都是什麼意思他們在成像上有社么區別

照相機的畫幅就是照相機中感光成像的面積大小,是照相機的重要性能指標。

畫幅這個概念,是從膠片相機時代延伸過來的,畫幅就是指膠片的規格,經過長期的努力發展,135相機成為膠片機市場最成熟的品種,進入數碼時代,感光元件(CCD或CMOS)達到原來的135相機膠片36X24mm這個尺寸的,叫全畫幅。感測器越大,成像質量越高。

不僅全畫幅,APS畫幅、4/3畫幅都是從135相機膠片尺寸(膠捲尺寸36mm x 24mm)膠片的幅面派生出來的。中畫幅是是膠片時代另一種便攜相機規格120相機膠片尺寸(4cm*6cm或6cm*6cm)轉化過來的。

全畫幅是針對傳統35mm膠卷的尺寸來說的。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尺寸都比35mm膠卷的尺寸小,全畫幅數碼單反CCD(或CMOS的感光成像的元件)尺寸和35mm膠卷的尺寸基本相同。

APS的原意是指「高級攝影系統」(Advanced Photo System),是膠片相機發展末期,日本廠商為了增加膠片的記錄信息,壓縮相機分量而建立的一種照片格式,除了畫幅較小,還在膠片上記錄了膠片和相機的一些其他信息,方便自動沖洗機處理,就如同今天的照片EXIF信息一樣。這種技術進步,還沒有佔領市場,就被數碼相機給終結了。

APS膠卷有三種尺寸,C、H、P。H型是滿畫幅(30.3×16.6mm)長寬比為16:9,C型是在滿畫幅的左右兩頭各擋去一端,是長寬比為3:2,P型是滿幅的上下兩邊擋去個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被稱為全景模式。數碼相機里,除了佳能搞了一款APS-H規格的相機,余者都是APS-C畫幅。就是數碼相機的CCD(CMOS)的尺寸與APS的C型畫幅大小相仿,大約在25mmX17mm左右。差不多是全畫幅CCD(CMOS)面積的一半,也稱半幅機。

由於縮小了CCD(CMOS)的面積,降低了單反相機的製造成本,數碼單反才得以普及。後來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全畫幅、中畫幅甚至更大的感測器也誕生了。至今最便宜的全畫幅與半畫幅相機都差一倍以上。所以從數量上多數數碼單反相機是APS-C畫幅的。

4/3畫幅(又叫m43)膠片尺寸最小,為17.3×13mm,約是全畫幅尺寸的一半大,現在只有松下和奧利巴斯堅持開發這種規格,基本上都是無反相機。

120膠片(4cm*6cm或6cm*6cm)是中畫幅的,數碼相機中,感光元件面積比全畫幅的大的就屬中畫幅相機了。中畫幅的優勢在感測器大,畫質好,像素高。但憑普通人眼看不出多大區別。中畫幅相機屬於高檔專業單反相機,感光元件尺寸大於全畫幅。這類都是專業用的,價格昂貴。代表品牌有哈蘇、飛思、賓得等。

中畫幅數碼相機應該說都是專業數碼相機,價格數萬到幾十萬,檔次當然高於全畫幅相機,中畫幅的尺寸相當於過去120相機的尺寸:4cmX6cm或6cmX6cm,數碼相機的圖像感測器尺寸越大,性能上就越有優勢,但是成本也是成倍增加的。

在成像質量上,如果不考慮鏡頭和相機的其他硬體、軟體的影響,一般是像素數大的比像素數小的更先進,在像素數相同的情況下,感光元件面積大的比面積小的好。這是因為,更大的感測器面積意味著每個像素阱能獲得更多的光子,從而具有更多的信息層次和厚度。同時,較大的面積也會給電路減少壓力,避免高密度電路間干擾。所以較大畫幅相機的照片色彩更飽滿,更純凈,層次更豐富。

全畫幅感測器,基本上與膠片35X24mm相當。APS-C畫幅的感測器面積不足全畫幅的一半,4/3系統的感測器面積只有全畫幅的1/4。這時,同樣焦距的鏡頭,投射到不同大小感測器上的實際視角就不一樣了。例如50mm焦距的鏡頭,在全畫幅機器上視角仍為46度,在APS-C畫幅上縮小到32度左右,在4/3系統上,視角只有24度了。在同樣的鏡頭下,較大畫幅的照相機,會有更強烈的縱深感,邊緣虛化的也更明顯。

中畫幅單反相機主要針對廣告攝影出大片用,價格非常昂貴,不是一般家庭用戶可以承受的。對於家庭用戶,全畫幅主要是專業或准專業機型(現在也有降低配置的入門級全畫幅),其他兩類有相對專業中檔機的和入門機型之分。如果要考慮成像質量當然是全畫幅的最好,APS-C次之,4/3較低(如上圖,下面還有更小的規格),這主要是由感測器面積決定的。但畫幅較小的機型的更廉價、小巧,便於攜帶。

㈡ 明明半畫幅是科技的進步為啥好多人依然支持全幅

半畫幅和全畫幅,和 科技 是否進步沒有直接的關系,也沒有好壞之分。

只不過是攝影設備類型多樣化的結果,各取所需。

畫幅從小到大,大致有:

手機相機、卡片機、半畫幅、全畫幅(135膠片)、中畫幅(120膠片)、大畫幅。

由左向右,大致越來越早,畫質越來越好。

由右向左,大致越來越新,越來越便攜。

如果覺得半畫幅是 科技 的進步,那手機是更進步的?

更輕薄的機身,更好的連拍,更好的散熱,單位體積下更大的像素密度。。。

好像說的都是手機。

另一方面,如果堅持「底大一級壓死人」,堅信畫質第一,那就可以選擇更大的底啊,選擇大畫幅。

真實的情況是,大畫幅和手機攝影,都有很多人在堅持,都有很多精品作品出現。

用好自己手裡的設備,才是最好的選擇。

大底和小底,畫質肯定有差別,是否每個人都能體會出來,可不一定了。

畫質在一張作品裡的重要程度,可大可小,畫質也絕對不是影響作品質量的唯一標准,甚至都不是重要標准。

你的作品是否需要那麼高畫質來體現,你的思想是否支撐那麼高的畫質,你的受眾是否需要那麼高的畫質解讀你的作品,這些問題,比畫質本身更重要。

所以對於更多的人來說,無非是在折中而已。

選擇合適自己的設備,堅持自己的方向,相信可以有一定的成績。

如果任何問題,只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的一個,就會產生「鑽牛角尖」的效果。




你拍照和後期肯定很爛,同等距離內,全畫幅可容納的內容多,這是事實,而且拍攝環境有時候狹小必須全畫幅才夠使,你不懂這些還來問,足夠證明你很無知

由此問題說開去——攝影也是有 歷史 的,之所以會出現APSC畫幅,是因為在數碼感光元件興起的初期全畫幅的感光元件成品率低,導致價格高。為了搶占市場,因此就有了APSC畫幅,還有了4/3畫幅。那差不多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可以說,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會下降,全畫幅價格會越來越低。畢竟感光元件是越大越好,感光元件越大,圖像的放大倍率越低,細節越豐富。就像房子越大,能放下的東西越多,這是個固定規律。

(圖片來自網路)

畫幅與像素數

真正的 科技 進步並不畫幅大小,那隻是量的區別。比全畫幅更大的是各種尺寸的中畫幅數碼相機。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大畫幅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

那麼,隨著感光元件成品率的提高,有沒有可能出現大畫幅數碼相機呢?

數碼感光不同於膠片銀鹽感光。在銀鹽感光的技術里,銀鹽的單位感光密度無法提高,因此,想提高影像的解析度,唯一的辦法是增加感光面積。這也就是銀鹽時代出現中畫幅、大畫幅的原因。

(瑪米亞中畫幅相機 對往昔暖暖的回憶)

而到了數碼感光時代,在感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增加像素數量提高圖像的解析度。

但是,以目前的 科技 水平,單個像素麵積越大的感光元件,在低照度、高感光度的情況下成像質量越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全畫幅索尼的A7S3隻有1200萬像素的原因。因為單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單個像素麵積越大,噪點越低,發熱越低。索尼A7S3是個視頻機,需要優化高感和發熱情況。

於是,感光面積和單個像素麵積之間仍然存在制約關系。感光面積不變,像素數並不是越多越好。

彎道超車

真的的 科技 進步是演算法攝影的出現。即用計算機來模擬光學成像。在演算法攝影中,光學成像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計算程序。這是質的變化。

初級意義上的演算法攝影其實早就出現了,早在90年代,尼康就出現了3D矩陣測光,相機內部存儲了大量的計算機智能影像模式。這就是早期的演算法攝影,只不過這個時期計算程序干預的是曝光系數,而現在的演算法攝影則實現彎道超車,通過計算機內部存儲的數據資料直接干預成像。通過計算機模擬成像,拍出想要的照片。

這也就是華為等手機平台攝影如此出色的原因。

數碼大畫幅會不會出現

從技術上講,數碼大畫幅感光元件的生產並不存在難度,所制約的仍然是成品率導致的價位問題。從成像上講,中畫幅數碼相機的成像已經完全夠用。

此外,現在還有感光元件的平移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應用於防抖,也可以應用於拍攝高解析度圖像。通過感光元件的細微平移,實際上在不增加感光元件面積的情況下,變相增加了單位像素麵積。拍攝出9張左右二維平面上存在相鄰感光點位的圖片,拼接合成成為一張超高解析度的靜態圖像。從這項技術上講,大畫幅的存在已經沒有了太多意義。

因為相機這東西畢竟是個手持設備,人的體力是有限度的,而攝影又是一個需要穩定的技術,所以,相機這東西自然是越小越好。過去之所以有大畫幅,那是沒辦法的事情。現在 科技 進步了,能做得更小,自然是好事。

於是,就有了索尼A7C這部相機。這部相機其實是一部挺有新意的相機。為什麼這么說呢?

(緊湊型可更換鏡頭全畫幅數碼相機 這還真是個2020才出現的新東西)

現在數碼單反相機的形態繼承自膠片單反相機,可是對於數碼攝影來講,反光鏡光路系統已經沒有了膠片時代的重要性,完全可以通過電子系統解決,電子系統取景所要解決的只是延時問題,現在,延時已經基本縮短到肉眼無法察覺的時間。

於是,軍艦頂的反光鏡結構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索尼A7C出現前,比較知名的全畫幅緊湊型相機是徠卡Q系列,以及索尼的全畫幅黑卡。但是這兩個相機是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索尼A7C的出現,讓全畫幅緊湊型可更換鏡頭相機走入更加實用的階段。

相信索尼A7C並不會是唯一的緊湊型全畫幅相機,此後各大廠應該都會發布緊湊型全畫幅相機。這種相機更加輕便,侵略性低,不容易引發被拍攝對象的注意或是抵觸,是很好的街拍、快拍設備。

未來趨勢

在可以預知的未來5年,手機演算法攝影會更加強大。逐漸侵蝕相機的市場份額。而相機能做的,只有更加緊湊,成像質量和對焦性能更強,同時極力開拓視頻拍攝性能。也許有一天,計算機將完全模擬出光學攝影的效果,到那一天,相機將會成為小眾玩家的藝術品。

半畫幅相對於全畫幅不是進步只是一種妥協。

全畫幅36mm 24mm感光面積對於隨身攜帶的攝影設備來說,是一個折中且合適的大小。

更小的感光尺寸的嘗試 歷史 上在就有過,數碼感光器的截幅不過是重復過往權宜之計而已。

半畫幅相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創造出來了,奧林巴斯的Pen系列相機就是其中代表。通過每次曝光135底片一半,來實現。

1972年柯達還推出了110膠片和相機,也引發了其他相機廠商跟進。110膠片尺寸為17X13mm,比半幅的24 18還要小很多。

但所有這些小規格的相機,都是權宜之計,都是邊緣化的產品。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比全副小的感光面積影響成像,我們知道135幅面其實已經是縮小的產品了,因為上面還有120也曾是主流產品,後面隨著技術進步135才占據了上風。而比135幅面小的感光面積,成像劣化明顯且無法避免。

2、135相機本身也可以做的很小,理光、奧林巴斯、康泰時等廠商都有很多小型化的135產品,素質很高。

3、由於人手大小的限制,照相機並非越小越好,太小了握持感和操控都會收到影響。


進入數碼時代後,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理由。

數碼化可以進一步降低相機尺寸,因此比全副更小的感光面積的相機並不具備結構優勢。

隨著微單替換單反成為主流,下一步截幅就會被邊緣化,其實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


綜上所述,截幅相機也就是提問者所說的半幅相機根本就不是進步的象徵,而只能是妥協的權宜之計。未來被淘汰、被邊緣化是註定的。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知道全畫幅尺寸的人並不等於懂得攝影,從他們小看半畫幅的態度就可以知道,他們根本不懂得畫幅的比例到底是什麼物理關系。實際上當一張照片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正是這些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全畫幅抑或半畫幅與否。與其說他們吹毛求疵,不如說他們外行。

熟悉膠片相機的人都知道APS-C這個概念早就存在於攝影范疇幾十年了,就此而言,那些小看半畫幅的人只能是少見多怪。

另外攝影圈內有一部分似懂非懂的人,拿所謂等效系數說三道四,這種人是最可笑的。

器材服務於創作目的。

借用攝像的景別術語,攝影也可以分為近景,中景,遠景。

遠景,需要更廣闊的視角,比如風光片,全畫幅都不夠,中畫幅都嫌小。

中景,半畫幅也行,但是廣點更好。

近景,狹窄空間里,當然半畫幅能勝任。

全畫幅勝於半畫幅就一句話:你能拍的,我也能,我能拍的,你不一定拍的了。

出去跑一趟,背一套全畫幅更好。

相機畫幅縮小確實是 歷史 的進步使然。

否則我們今天出去拍照就要背著這么大的傢伙出去!

經歷 歷史 的發展,相機的畫幅越來越小,主要還是為了便攜。

然後,相機發展到了6*7畫幅,甚至6*4畫幅時代,才開始了真正的便攜。

135mm畫幅其實也是後期沖印技術的進步,所誕生出來的更加方便的畫幅。

到了這個時代,才真正開始了平民攝影的新紀元。單反相機,從專業走向了民間。

相機畫幅的進步,恰恰說明了 科技 的進步。半畫幅的出現和3/4畫幅的出現,也是順應了輕巧便攜的初衷。

但是,半畫幅單反並沒有與全畫幅微單形成體積優勢,

它的優勢僅限於價格低廉,尤其是多鏡頭配置,半畫幅優勢更為明顯。所以「 在現今技術條件下 」半畫幅和3/4畫幅應該是民用的最佳選擇。它與全畫幅相機的實際效果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全畫幅在專業領域不可或缺,畢竟專業領域是掙錢吃飯的

現在手機攝影的到來,取代了本來面向普通民眾的卡片機。使民間攝影逐漸淘汰了專業相機的存在!

手機通過多張疊加,軟體計算景深,自動AI識別等技術,就算是3歲小孩,都能拍好照片!這就是實實在在的 科技 的進步。

但是:追求級致是人類的共同需要。怎麼在極致和便攜方面做出取捨,一直是矛盾的存在。其實現在半畫幅與全畫幅的爭端還是「價格和技術的平衡。 一旦相機突破了畫幅的技術瓶頸,相機畫幅依然會向更加小型化發展(專業除外)。

現在的 科技 還沒有能力讓同檔次的小感光元件超過大的。等以後生物感光元件發明,可能就沒有大小的區別了。

作為玩單反四十年的我不禁要問你:誰說的半畫幅是 科技 的進步?日本佳能和尼康相機廠商的日本人說的!後來又是誰說的M3/4才是未來?淘汰所有的其它相機 科技 ?松下這幫日本人說的!結果M3/4現在已經到了自己先被淘汰的邊緣!如果你說的「明明」半畫幅是 科技 進步,那麼你有權利繼續問問題,如果不是,請沒有辨別能力、盲目崇拜日本商人的商品廣告還人雲亦雲的人把「明明」這二字吃回去再來問問題。

半畫幅是妥協,不是進步。

㈢ 全畫幅和C畫幅對比,優勢在哪

簡單點說:全畫幅比半畫幅的圖像感測器尺寸更大畫質更清晰,細節更豐富,高感更好,同樣的鏡頭及拍攝參數相同時,全幅拍攝的照片的背景虛化更好,全畫幅機器的操控更方便,更耐用。

㈣ APS-C畫幅跟全畫幅的區別

1、感測器尺寸區別

aps-c畫幅跟全畫幅,首先是感測器尺寸,全畫幅更大,所以畫質更好,高感更好,光線不好情況下,效果更好。

2、操控區別

玩單反,玩的就是手動,搞得就是後期。所以全畫幅往往在價錢更高同時,手動操控越好,越快,越准確。

3、視場大小區別

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尺寸還不及全畫幅一半大 這個差別其實就已經很大了 用同一隻鏡頭 非全畫幅要乘以1.6或1.5的換算系數 這就導致了很多135相機上的理論在非全畫幅數碼相機上不適用 ,視場明顯減小。

4、解析度的區別

非全幅和全畫幅如果像素相同,因為非全畫幅感光元件面積小,導緻密度過高, 所以使用小光圈時有衍射 成像質量會直線下降 而且過高的密度使得鏡頭成為瓶頸 所以並不能提供更為精細的畫質 ,所以非全畫幅表現的圖像模糊、反差低、高感光度成像噪點多。

5、暗角的區別

非全幅在大光圈下不易出現暗角,但全畫幅可能出現暗角。主要原因在於鏡頭,視場越大,透鏡的聚光作用,導致周邊光線弱出現暗角。而非全幅感光面積小,集中利用的中央的亮光區,暗角相對於全畫幅難出現。

還有P型畫幅適合新手。P型是滿幅的上下兩邊擋去個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被稱為全景模式。新手操作會比較輕松。

㈤ 買相機,C畫幅和1英寸,誰的性價比更高

APS畫幅(C畫幅)一般都是單反和微單,1英寸是各廠家的專業卡片,佳能的G系列,索尼的RX100系列和RX10系列(長焦機)都是一英寸的圖像感測器,成像質量還是APS畫幅(C畫幅)占優勢,一英寸大部分是專業便攜卡片機。目前性價比較高的可以考慮索尼的RX100m3專業卡片。

㈥ 什麼是APS-C畫幅什麼是全畫幅

APS-C(英文:Advanced Photo System type-C,縮寫:APS-C)譯為先進攝影系統C型。APS-C是一種數碼相機所使用的圖像感測器的規格。

全畫幅:指相機的感測器尺寸等同於 135 膠片尺寸 36*24mm,這個標准由柯達確定,Leica 相機的流行使它成為了行業標准並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所謂的全畫幅格式就是指感測器大小和傳統 135 膠片的感光部位的尺寸大小相同,因為和中畫幅甚至是大畫幅相比,135 格式在膠片時代是最為便攜的,因此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

(6)為什麼日本喜歡c畫幅擴展閱讀:

全畫幅相機的優點:

1、全畫幅的底片大、拍得多;全畫幅比APS-C畫幅要大很多。

2、全畫幅相機具有高畫質表現的優質鏡頭都是和全畫幅相機搭配使用,豐富的鏡頭庫讓全畫幅相機能夠充分發揮像素優勢、畫質優勢。

3、高感光度時畫質表現好,底片大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高感光度時的畫質表現,即使使用較高的ISO,也能獲得不錯的照片效果,比如噪點等細節表現。而且使用較高的ISO,在弱光環境下拍攝有更大的作用,保證快門速度和畫面曝光量。


㈦ 請教C畫幅中畫幅全畫幅大畫幅各個怎麼界定成

這些畫幅的確定,和膠片傳統與數碼誕生有關。
C畫幅的完整稱呼是APS-C畫幅,膠片時代後期,出於小型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日本廠商聯合開發了APS系統。其中APS-C被保留了下來,一般是指現在數碼相機大約24mm×16mm的畫幅的相機。因為數碼感測器對尺寸比較敏感,所以都有所縮小。
全畫幅是當數碼技術終於達到了傳統膠片的135規格,也就是36mm×24mm,所以很自豪的稱為全畫幅。
中畫幅是指畫幅相當於120膠卷相機的畫面,但並不是一個准確的數值,包括很多種畫面規格,有645(大約60mm×45mm),67(60mm×70mm),69(60mm×90mm),612,617等。
畫幅大於4英寸×5英寸的就算大畫幅相機了,也是很多種規格,4X5是大畫幅,8X10也是大畫幅。

㈧ 關於APS-C畫幅單反相機和全畫幅鏡頭的疑惑。

關於APS-C畫幅單反相機和全畫幅鏡頭的區別如下:

1、感測器尺寸區別

aps-c畫幅跟全畫幅,首先是感測器尺寸,全畫幅更大,所以畫質更好,高感更好,光線不好情況下,效果更好。

2、操控區別

玩單反,玩的就是手動,搞得就是後期。所以全畫幅往往在價錢更高同時,手動操控越好,越快,越准確。

3、視場大小區別

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尺寸還不及全畫幅一半大 這個差別其實就已經很大了 用同一隻鏡頭 非全畫幅要乘以1.6或1.5的換算系數 這就導致了很多135相機上的理論在非全畫幅數碼相機上不適用 ,視場明顯減小。

4、解析度的區別

非全幅和全畫幅如果像素相同,因為非全畫幅感光元件面積小,導緻密度過高,所以使用小光圈時有衍射成像質量會直線下降而且過高的密度使得鏡頭成為瓶頸所以並不能提供更為精細的畫質,所以非全畫幅表現的圖像模糊、反差低、高感光度成像噪點多。

5、暗角的區別

非全幅在大光圈下不易出現暗角,但全畫幅可能出現暗角。主要原因在於鏡頭,視場越大,透鏡的聚光作用,導致周邊光線弱出現暗角。而非全幅感光面積小,集中利用的中央的亮光區,暗角相對於全畫幅難出現。

(8)為什麼日本喜歡c畫幅擴展閱讀:

第一、單反相機新手使用的話,那麼一定要注意先看說明書,很多新人拿到相機的時候十分的興奮,然後開始用單反照相,而忽略了先看說明書,搞清楚使用方法,這樣對你的機子沒有任何好處。

第二、我們使用單反相機照相的時候,新手朋友們喜歡有時候頻繁的更換相機上的鏡頭,這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因為在安裝鏡頭和拆卸鏡頭的時候很容易讓灰塵進入相機的內部,損壞你的相機部件。

第三、我們使用單反相機進行日常拍攝以後,要隨時記得給鏡頭加上UV鏡,這個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習慣,因為我們的單反相機鏡頭最外面安裝一層保護鏡,可以在購買相機的時候購買這個配件,對機子有好處。

㈨ c畫幅相機可以用來做專業攝影嗎

看你怎麼定義「專業」。
例如專業指的是體育新聞類,這需要相機對焦迅速,追焦能力強,這樣來說C幅中的佳能7D就非常合適,而全副的5D2、D600之類反而不行;
如果你的專業指的是廣告出圖,那就要求相機幅面大,像素高,經得起發大,這樣中畫幅相機是首選,C幅甚至全幅都不行,尼康D800E勉強可以。
如果你的專業是風光大片,那是中、大畫幅的天下;如果是影樓棚拍,C幅足矣;婚紗攝影,配大光圈鏡頭的全幅又會是很有必要…………
如果不限定使用范圍,你這問題沒有答案。

㈩ 明明半畫幅是科技的進步,為什麼好多人依然支持全幅

半畫幅和全畫幅,和 科技 是否進步沒有直接的關系,也沒有好壞之分。

只不過是攝影設備類型多樣化的結果,各取所需。

畫幅從小到大,大致有:

手機相機、卡片機、半畫幅、全畫幅(135膠片)、中畫幅(120膠片)、大畫幅。

由左向右,大致越來越早,畫質越來越好。

由右向左,大致越來越新,越來越便攜。

如果覺得半畫幅是 科技 的進步,那手機是更進步的?

更輕薄的機身,更好的連拍,更好的散熱,單位體積下更大的像素密度。。。

好像說的都是手機。

另一方面,如果堅持「底大一級壓死人」,堅信畫質第一,那就可以選擇更大的底啊,選擇大畫幅。

真實的情況是,大畫幅和手機攝影,都有很多人在堅持,都有很多精品作品出現。

用好自己手裡的設備,才是最好的選擇。

大底和小底,畫質肯定有差別,是否每個人都能體會出來,可不一定了。

畫質在一張作品裡的重要程度,可大可小,畫質也絕對不是影響作品質量的唯一標准,甚至都不是重要標准。

你的作品是否需要那麼高畫質來體現,你的思想是否支撐那麼高的畫質,你的受眾是否需要那麼高的畫質解讀你的作品,這些問題,比畫質本身更重要。

所以對於更多的人來說,無非是在折中而已。

選擇合適自己的設備,堅持自己的方向,相信可以有一定的成績。

如果任何問題,只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的一個,就會產生「鑽牛角尖」的效果。




畫幅與 科技 進步有沒有聯系?

由此問題說開去——攝影也是有 歷史 的,之所以數碼時代會出現APSC畫幅的感光元件,是因為在數碼感光元件興起的初期全畫幅的感光元件成品率低,導致價格高。為了搶占市場,因此就有了APSC畫幅的感光元件,還有了4/3畫幅。那差不多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可以說,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會下降,全畫幅價格會越來越低。如果說進步,進步的不是畫幅,而是一整套感光元件的製造技術,尤其是生產效率。畢竟感光元件是越大越好,感光元件越大,圖像的放大倍率越低,細節越豐富。就像房子越大,能放下的東西越多,這是個固定規律。


(圖片來自網路)

真正的 科技 進步並不在於畫幅大小,那隻是量的區別。比全畫幅更大的是各種尺寸的中畫幅數碼相機。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大畫幅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

那麼,隨著感光元件成品率的提高,有沒有可能出現大畫幅數碼相機呢?

數碼感光不同於膠片銀鹽感光。在銀鹽感光的技術里,銀鹽的單位感光密度無法提高,因此,想提高影像的解析度,唯一的辦法是增加感光面積。這也就是銀鹽時代出現中畫幅、大畫幅的原因。


(瑪米亞中畫幅相機 對往昔暖暖的回憶)

而到了數碼感光時代,在感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增加像素數量提高圖像的解析度。

但是,以目前的 科技 水平,單個像素麵積越大的感光元件,在低照度、高感光度的情況下成像質量越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全畫幅索尼的A7S3隻有1200萬像素的原因。因為單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單個像素麵積越大,噪點越低,發熱越低。索尼A7S3是個視頻機,需要優化高感和發熱情況。

於是,感光面積和單個像素麵積之間仍然存在制約關系。感光面積不變,像素數並不是越多越好。

真的的 科技 進步是演算法攝影的出現。即用計算機來模擬光學成像。在演算法攝影中,光學成像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計算程序。這是質的變化。

初級意義上的演算法攝影其實早就出現了,早在90年代,尼康就出現了3D矩陣測光,相機內部存儲了大量的計算機智能影像模式。這就是早期的演算法攝影,只不過這個時期計算程序干預的是曝光系數,而現在的演算法攝影則實現彎道超車,通過計算機內部存儲的數據資料直接干預成像。通過計算機模擬成像,拍出想要的照片。

這也就是華為等手機平台攝影如此出色的原因。

從技術上講,數碼大畫幅感光元件的生產並不存在難度,所制約的仍然是成品率導致的價位問題。從成像上講,中畫幅數碼相機的成像已經完全夠用。

此外,現在還有感光元件的平移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應用於防抖,也可以應用於拍攝高解析度圖像。通過感光元件的細微平移,實際上在不增加感光元件面積的情況下,變相增加了單位像素麵積。拍攝出9張左右二維平面上存在相鄰感光點位的圖片,拼接合成成為一張超高解析度的靜態圖像。從這項技術上講,大畫幅的存在已經沒有了太多意義。

因為相機這東西畢竟是個手持設備,人的體力是有限度的,而攝影又是一個需要穩定的技術,所以,相機這東西自然是越小越好。過去之所以有大畫幅,那是沒辦法的事情。現在 科技 進步了,能做得更小,自然是好事。

於是,就有了索尼A7C這部相機。這部相機其實是一部挺有新意的相機。為什麼這么說呢?


(緊湊型可更換鏡頭全畫幅數碼相機 這還真是個2020才出現的新東西)

現在數碼單反相機的形態繼承自膠片單反相機,可是對於數碼攝影來講,反光鏡光路系統已經沒有了膠片時代的重要性,完全可以通過電子系統解決,電子系統取景所要解決的只是延時問題,現在,延時已經基本縮短到肉眼無法察覺的時間。

於是,軍艦頂的反光五棱鏡結構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索尼A7C出現前,比較知名的全畫幅緊湊型相機是徠卡Q系列,以及索尼的全畫幅黑卡。但是這兩個相機是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索尼A7C的出現,讓全畫幅緊湊型可更換鏡頭相機走入更加實用的階段。

相信索尼A7C並不會是唯一的緊湊型全畫幅相機,此後各大廠應該都會發布緊湊型全畫幅相機。這種相機更加輕便,侵略性低,不容易引發被拍攝對象的注意或是抵觸,是很好的街拍、快拍設備。

在可以預知的未來5年,手機演算法攝影會更加強大。逐漸侵蝕相機的市場份額。而相機能做的,只有更加緊湊,成像質量和對焦性能更強,同時極力開拓視頻拍攝性能。也許有一天,計算機將完全模擬出光學攝影的效果,到那一天,相機將會成為小眾玩家的藝術品。

你拍照和後期肯定很爛,同等距離內,全畫幅可容納的內容多,這是事實,而且拍攝環境有時候狹小必須全畫幅才夠使,你不懂這些還來問,足夠證明你很無知

作為一個攝影人,購買攝影器材的標准,首先是根據適用性並結合自己經濟能力而定。沒有誰因為支持而選擇某種相機。更不存在支持半幅或者全幅一說。同時也不存在只有半畫幅才是 科技 的進步。實際上全畫幅比半畫幅的 科技 含量也更高。

半畫幅相對於全畫幅不是進步只是一種妥協。

全畫幅36mm 24mm感光面積對於隨身攜帶的攝影設備來說,是一個折中且合適的大小。

更小的感光尺寸的嘗試 歷史 上在就有過,數碼感光器的截幅不過是重復過往權宜之計而已。

半畫幅相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創造出來了,奧林巴斯的Pen系列相機就是其中代表。通過每次曝光135底片一半,來實現。

1972年柯達還推出了110膠片和相機,也引發了其他相機廠商跟進。110膠片尺寸為17X13mm,比半幅的24 18還要小很多。

但所有這些小規格的相機,都是權宜之計,都是邊緣化的產品。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比全副小的感光面積影響成像,我們知道135幅面其實已經是縮小的產品了,因為上面還有120也曾是主流產品,後面隨著技術進步135才占據了上風。而比135幅面小的感光面積,成像劣化明顯且無法避免。

2、135相機本身也可以做的很小,理光、奧林巴斯、康泰時等廠商都有很多小型化的135產品,素質很高。

3、由於人手大小的限制,照相機並非越小越好,太小了握持感和操控都會收到影響。


進入數碼時代後,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理由。

數碼化可以進一步降低相機尺寸,因此比全副更小的感光面積的相機並不具備結構優勢。

隨著微單替換單反成為主流,下一步截幅就會被邊緣化,其實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


綜上所述,截幅相機也就是提問者所說的半幅相機根本就不是進步的象徵,而只能是妥協的權宜之計。未來被淘汰、被邊緣化是註定的。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知道全畫幅尺寸的人並不等於懂得攝影,從他們小看半畫幅的態度就可以知道,他們根本不懂得畫幅的比例到底是什麼物理關系。實際上當一張照片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正是這些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全畫幅抑或半畫幅與否。與其說他們吹毛求疵,不如說他們外行。

熟悉膠片相機的人都知道APS-C這個概念早就存在於攝影范疇幾十年了,就此而言,那些小看半畫幅的人只能是少見多怪。

另外攝影圈內有一部分似懂非懂的人,拿所謂等效系數說三道四,這種人是最可笑的。

我也是上個月把佳能5d3換成富士xs10半畫幅相機的,感覺很好,最關鍵的是輕便好拍!下面就是富士半畫幅拍的!











相機畫幅縮小確實是 歷史 的進步使然。

否則我們今天出去拍照就要背著這么大的傢伙出去!

經歷 歷史 的發展,相機的畫幅越來越小,主要還是為了便攜。

然後,相機發展到了6*7畫幅,甚至6*4畫幅時代,才開始了真正的便攜。

135mm畫幅其實也是後期沖印技術的進步,所誕生出來的更加方便的畫幅。

到了這個時代,才真正開始了平民攝影的新紀元。單反相機,從專業走向了民間。

相機畫幅的進步,恰恰說明了 科技 的進步。半畫幅的出現和3/4畫幅的出現,也是順應了輕巧便攜的初衷。

但是,半畫幅單反並沒有與全畫幅微單形成體積優勢,

它的優勢僅限於價格低廉,尤其是多鏡頭配置,半畫幅優勢更為明顯。所以「 在現今技術條件下 」半畫幅和3/4畫幅應該是民用的最佳選擇。它與全畫幅相機的實際效果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全畫幅在專業領域不可或缺,畢竟專業領域是掙錢吃飯的

現在手機攝影的到來,取代了本來面向普通民眾的卡片機。使民間攝影逐漸淘汰了專業相機的存在!

手機通過多張疊加,軟體計算景深,自動AI識別等技術,就算是3歲小孩,都能拍好照片!這就是實實在在的 科技 的進步。

但是:追求級致是人類的共同需要。怎麼在極致和便攜方面做出取捨,一直是矛盾的存在。其實現在半畫幅與全畫幅的爭端還是「價格和技術的平衡。 一旦相機突破了畫幅的技術瓶頸,相機畫幅依然會向更加小型化發展(專業除外)。

作為玩單反四十年的我不禁要問你:誰說的半畫幅是 科技 的進步?日本佳能和尼康相機廠商的日本人說的!後來又是誰說的M3/4才是未來?淘汰所有的其它相機 科技 ?松下這幫日本人說的!結果M3/4現在已經到了自己先被淘汰的邊緣!如果你說的「明明」半畫幅是 科技 進步,那麼你有權利繼續問問題,如果不是,請沒有辨別能力、盲目崇拜日本商人的商品廣告還人雲亦雲的人把「明明」這二字吃回去再來問問題。

每一項 科技 的進步,並不一定能夠獲得全部的支持。 汽車 的出現,就有人認為沒有馬車好而受到阻撓;攝影術傳入中國,被認為是西方人的妖術而被禁忌幾十年。攝影已經進入數碼時代二十多年了,但依然有人還在堅信數碼不如膠片。在數碼攝影上,許多人已經認識到半畫幅完全可以滿足攝影的需要,但「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依然成為全畫幅的精神支柱。

我們並不能完全認定全畫幅就是最好的,因為在全畫幅之上還有更大畫幅的中畫幅;我們也不能說半畫幅就不能使用,實踐證明,半畫幅完全可以滿足高畫質攝影的需要,同時,在生產成本、銷售價格和實用性上,都達到了最佳平衡點。

從理論上講,感光元件的受光面積越大,感光性能越好,畫質更優秀、高感性能更好。但我們不要忽視了圖像感測器技術的發展,除了像素不斷提高,同時各種控噪技術、高感技術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許多半畫幅圖像感測器完全可以在ISO3200的感光度下不出現噪點,這樣的高感性能足可以應對大部份弱光拍攝。今天的半畫幅,不僅從像素上超過了昨天的全畫幅,在畫質和高感上也是過去的全畫幅所無法相比的。

同時,現在還有了機身防抖技術,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在弱光環境下就不用完全依賴高感,使用較低的感光度也能拍攝令人滿意的照片。

對於畫幅大小的選擇,今天已經不用從技術上去考慮了。要考慮的是你是否真正了解相機和你的口袋裡有多少銀子。更無需為畫幅大小而爭論。膠片攝影早期都是大畫幅,但畫幅的發展卻是越來越小,最後畫幅最小的135卻成為攝影的主流。如果不是數碼攝影的出現,今天的膠片攝影應該就是APS畫幅的天下。攝影技術的發展就是相機越來越小,使用越來越方便。

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人支持全畫幅,主要有三個原因: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關鍵原因);對畫質的過度追求;第三就是使用者自己都說不清的原因。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9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3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7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2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2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8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