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的什麼毒氣彈
1. ①:日本在二戰期間使用了毒氣彈芥子氣(C4H8Cl2S).芥子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______,芥子氣中共有______
①根據相對分子的質量為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可得芥子氣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4+1×8+35.5×2+32=159;
分子中原子的數目是:4+8+2+1=15,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可得芥子氣中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 (12×4):(1×8)=6:1;
②表示多個該分子,就在其化學式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所以氫分子可表示為2H2;
表示多個該原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如4個氫原子表示為4H;
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並在右上角標示所帶的電荷數,1個鐵離子帶3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3個鐵離子表示為3Fe3+;
氮氣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個分子由2個氮原子構成,所以化學式為N2;
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所以5個水分子表示為5H2O;
1個硫酸根離子帶2個單位的負電荷,3個硫酸根離子為3SO42-;
鋇元素的化合價是+2價,碳酸根的化合價是-2價,化合物中正價前,負價後,並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可知碳酸鋇的化學式BaCO3;
故答案為:①159;15; 6:1;
②2H2;4H;3Fe3+;N2;5H2O;3SO42-;BaCO3.
2. 當年法西斯日本對中國使用了什麼毒氣
1、1931年至1937年間,日本陸軍陸續研製出芥子氣、路易氏氣、光氣、苯基氰化砒素、溴化苯基、氯化乙酮等多種性能的毒氣,並完成了一大批毒氣武器的制式化,如各種毒氣筒、炮用毒氣彈、毒氣炸彈及裝甲車毒劑撒布器、飛機毒劑撒布器等。迄至1936年前後,日本的毒氣武器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2、初步調查表明,侵華日軍曾在中國使用毒氣彈2000次以上,戰爭結束時在中國各地丟棄的毒氣彈約約百萬顆,遍及中國十幾個城市。主要為芥子氣、光氣等。
3. 有關幾十年前日本侵略中國時用的毒氣
什麼是芥子氣
新科技專家
芥子氣的學名為二(茁-氯乙基)硫醚,是德國人梅耶在1886年研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把它選為軍用毒劑,並在炮彈上標以黃色的「十」字,所以通常稱其為「黃十字」毒劑。1917年6月12日,德軍對英軍防線首次使用芥子氣,造成2000多人的傷亡。芥子氣的巨大殺傷作用曾使其榮膺「毒劑之王」的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美、德、意、日和前蘇聯等許多國家都生產了各種型號的彈葯裝備了芥子氣。日本侵華期間曾對中國軍民使用過芥子氣,戰敗後又將大量芥子氣遺棄在中國國土,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種傷害直到今日還嚴重地存在著。
純品芥子氣為油狀液體,無色或淡黃色,具有大蒜或芥末的氣味;工業品為褐色或黑色,氣味更為濃烈。芥子氣的性質穩定,揮發度較低,屬於持久性毒劑。它主要通過皮膚接觸染毒,接觸芥子氣時做好全身防護是十分重要的。芥子氣也可經消化道或呼吸道中毒,任何一種途徑中毒嚴重時都可能導致全身中毒。
芥子氣進入體內後可以與體內DNA、RNA和某些蛋白質起烴化反應,使得細胞的代謝和功能發生障礙,產生變性、炎症和壞死。皮膚中毒時有數小時的潛伏期,患者沒有明顯的主觀感覺和症狀表現,往往會忽略對其救治和監護。潛伏期過後,染毒部位皮膚出現紅斑,中毒後12小時~24小時出現水皰,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和壞死,病程較長,且容易感染。會陰、腋窩等皮膚薄嫩部位反應較重。眼睛染毒時出現不同程度的結膜炎、眼瞼炎和角膜炎。呼吸道損傷時表現為急性鼻咽炎、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經消化道中毒時可見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瀉甚至便血。
目前還沒有特效的預防和救治芥子氣中毒的葯物。一旦發生芥子氣染毒,要迅速撤離染毒區並及時進行洗消。芥子氣可被稀硝酸、過氧化氫、次氯酸、漂白粉漿、三合二以及氯胺等氧化,使其失去糜爛作用。加熱能加速芥子氣的水解,故可採用這些方法對芥子氣染毒的物品進行消毒。芥子氣易溶於汽油、酒精、二氯乙烷等有機溶劑,可用有機溶劑擦洗芥子氣染毒的物品。芥子氣的滴液往往能滲透到物質的深部,對土壤、木材、磚頭、水泥及橡膠製品有滲透性,對芥子氣染毒的地面和物品消毒時一定要及時和徹底。
4. 二戰時期,毒氣彈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目前,美軍擁有的毒氣彈主要使用以下幾種毒劑:神經性毒劑是破壞人體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一種毒劑,其成分又可以分為沙林、梭曼、VX等。沙林中毒症狀是瞳孔縮小、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嘔吐、劇烈抽筋、全身肉跳;梭曼中毒症狀與沙林相同,但毒性更大;VX的毒性是沙林的3倍。糜爛性毒劑是破壞人類和動物細胞,致使皮膚潰爛的毒劑,其毒性僅次於神經性毒劑,它的主要成分有芥子氣和路易氏氣。芥子氣中毒後有2—6小時潛伏期,然後呼吸道和皮膚發癢、紅腫、起水泡,最後破裂、潰爛,導致全身中毒死亡。路易氏氣對人體的侵害與芥子氣相同,只是它無潛伏期,病情惡化快。全身中毒性毒劑是破壞人體細胞功能的氰類毒劑,它分氫氰酸和氯化氰兩種。中毒症狀是全身脫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呼吸困難、頭痛、惡心嘔吐、全身痙攣、大小便失禁,嚴重者可在15秒內死亡。失能性毒劑成分是BZ。它可使人思維障礙、軀體功能失調、瞳孔放大、視力模糊、記憶力衰退、反應遲鈍、神志昏迷、行走不便,但不會致人死亡。窒息性毒劑分光氣(二氯化碳醯)和雙光兩種。它主要傷害人體的肺部,造成肺水腫和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化學刺激劑主要成分有本氯乙酮、亞當氏氣、CS和CR等,對人體的破壞作用是刺激眼睛、上呼吸道以及皮膚。
5. 日本人使用過哪些毒氣彈
二戰中,違反海牙國際公約,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只有日本,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後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國國民政府軍政部防毒處的記錄中記載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國民政府軍)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日軍進行毒氣戰的次數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總計1312次(1945年的數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5月8日在豆腐屯(音譯)戰斗中日軍進行了在中國的最後一次的毒氣戰。當然上述這些資料並沒有反映出日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區進行毒氣戰的實情。
芥子氣是日本當時一種比較厲害的毒氣, 芥子氣為糜爛性毒劑,對眼、呼吸道和皮膚都有作用。對皮膚能引起紅腫、起泡以至潰爛。眼接觸可致結膜炎、角膜混濁或有潰瘍形成。吸入蒸氣或霧損傷上呼吸道,高濃度可致肺損傷,重度損傷表現為咽喉、氣管、支氣管粘膜壞死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狀有全身不適、疲乏、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抑鬱、嗜睡等中樞抑制及副交感神經興奮等症狀。中毒嚴重可引起死亡。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確認為致癌物。 燃爆危險: 可燃,劇毒,具刺激性。
6. 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毒氣彈是什麼東西 和現代的化學武器有什麼不同
熱心網友
當時日軍在中國戰場使用的化學武器有:芥子氣、路易氏氣、光氣、二苯氰砷、氫氰砷、二苯基乙酮、苯氯乙酮和三氰化砷等,共8種標准毒氣。
而日軍使用的的化學戰武器則種類繁多,除各種毒氣航彈,炮彈外,主要還有毒氣筒,布毒器,布毒車,毒氣鋼瓶等等。
另外,據最新資料顯示:日軍侵華戰爭時期曾生產過746萬發毒氣彈,這其中除沒有能研製出神經性毒氣外,幾乎研製和裝備了但是世界各國所裝備的所有毒氣。
另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後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武1731次。中國國民正府 軍政部防毒處的記錄中記載: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國民政府軍)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年)。
日軍進行毒氣戰的次數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總計1312次(1945年的數據不完全)。
7. 侵華日軍毒氣彈類型
日軍在中國使用毒氣的種類,一般是催淚性的苯氯乙酮,嘔吐性的聯苯氯化胂和聯苯硝化胂,糜爛性的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還有窒息性的光氣、氯化甲基吡啶和氰酸氣。所謂「紅色」指的是窒息性毒氣,「黃色」指的是起皰性(糜爛性)毒氣。「紅色彈」和「黃色彈」由炮兵發射或飛機投擲,「紅色筒」用投射器或擲彈筒發射,「黃色劑」則是直接灑播芥子氣原液。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後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國國民政府軍政部防毒處的記錄中記載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國民政府軍)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