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時候打到美洲
❶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哪一年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戰爭原因: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時日本方面認為通過此次偷襲行動可以打擊美國軍民的士氣。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日本於1932年佔領了東三省。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1)日本什麼時候打到美洲擴展閱讀: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
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著航空母艦和潛艇,以及艦載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
大型戰列艦決戰的時代過去了,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新的海戰王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台。但世界海軍強大的美國對於「航空制勝」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廣播電台反復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
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接著,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中華民國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四年多以後,於12月9日對日宣戰。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范圍更加擴大了。
❷ 二戰日本為何打美國美國沒在亞洲啊,在北美洲,那麼遠呢。其實打蘇聯是比較現實
當時德國的確是請求日本幫助進攻蘇聯的東部,聯合美國。但是日本一直只想稱霸亞洲,而且當時美國切斷了日本石油的供應,封鎖了日本在亞洲的通路,因此與美國交惡。當德國發現日本攻擊了美國,就發現大勢不妙。
❸ 二戰時,日本為甚麼不侵略位於南美洲的巴西、智利而非要攻打東南亞
首先:戰略價值,南美各國不比亞洲,美洲隔著太平洋,日本如入侵美洲,補給線拉得過長,日本負擔不起,而且美洲的戰略資源未必來得比東南亞豐富。
其次:軍事力量的考慮,南美臨近美國,如日本入侵美洲,必須橫跨太平洋,這就必須直接面對太平洋艦隊,很冒險。就是珍珠港戰役後,太平洋艦隊覆滅,日本也不敢染指美洲,因為美國依然在太平洋部署著完整的防禦體系。而成功入侵南美,就會直接改變歷史,美國絕對奉行「亞洲第一,歐洲第二」,把全部的軍事力量,放在美洲與日本抗衡,而參照第一條,日本這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不具備在這么遠的距離與美國這樣工業發達的國家打持久戰爭的能力,所以想迅速擊敗美國,必須沿用偷襲戰術,即在橫掃整個太平洋後,直接在美國本土發動進攻,在美洲不切實際。
再次:兵力的不足。從1937開始,單單中國戰場,日本就投入了共計600多萬的兵力,加上東南亞各國的佔領軍,已達到700多萬,日本實在抽不出兵力在另外一個大洲發動新的攻勢。其實珍珠港戰役後,美國對中國的援助空前加大,理由是美國由於太平洋艦的覆滅,深切的感覺到如果日本一旦在中國騰出手,那麼美國將沒有能力阻擋日本對美國本土的入侵。
最後:戰略上的失敗。滑稽的中途島戰役,山本五十六發動的這場自相矛盾的戰役,讓日本損失了4艘王牌航空母艦,命令是讓第一聯合艦隊協助日軍登陸,並尋找機會摧毀美國特混艦隊。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命令,很簡單一個對地一個對海,所用的武器完全不一樣,就因為這個中途島戰役日本完美的失敗。從此美軍在太平洋轉守為攻。而日本從次再無機會將手伸到美洲這么遠了。
❹ 日本為什麼敢偷襲珍珠港
那麼難道就在日美談判中接受如最後通牒一樣的《赫爾備忘錄》,從中國撤軍,4年戰爭白打。甚至連滿洲也要吐出來。朝鮮和台灣也要商量商量。那日本子明治維新以來三代人的帝國成果就全要喪失掉。被逼到懸崖邊上,是轉身撲上去奮力一搏,還是窩窩囊囊地跳下去?
東條英機別看他當第三次近衛內閣當陸相時是論強硬派領袖,比誰都橫。結果到了他組閣時,他坐上首相的位子。他也衰了。把開戰的預定日期往後壓到12月,還派出特使來棲三郎,重開第三階段日美談判。因為東條雖然腦子不太靈,但是也不是白痴。日本年鋼產量450萬噸,和年產量6000萬噸的美國掄。換誰也不敢掂量一下。
可是美國在第三階段的要價更高,提出的赫爾備忘錄比之前破裂的第二階段談判的「赫爾四原則」更讓日本無法接受。
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很重要。日本維新以來,無論是日清戰爭,還是日俄戰爭都是以小博大,動輒就以國運相賭。結果都賭贏了。日本逐漸也形成了錯覺。認為繼續賭下去,以往的手氣應該還在。
而且日本即使再瘋狂,也沒真的以為自己能徹底擊敗美國,打到美洲區。日本的小算盤是:利用6個月時間橫掃東南亞,再用1年時間開發和消化東南亞的資源。這樣等美國反撲時,日本已經資源在手,建立起所謂資源自給的「絕對國防圈」,可以至少不落敗。如果最後美國奈何不了日本,能被迫和日本簽署城下之盟,承認日本的所謂東亞共榮,獨占東亞和西太平洋。那日本就是賺翻了。
然而日本屬於做夢娶媳婦,凈想好事。沒錯6個月是把東南亞拿下來了。可是美國只用了半年時間就開始反擊了(原來日本認為美國還要參加歐戰,是兩線作戰。最快也要1年以後才能反擊。)中途島一敗塗地,日本海軍被迫提前轉入守勢。在美國潛艇的「飢餓日本」的封鎖戰略下,日本的寶貴的運輸船被大量擊沉。空有資源也運不回來,乾瞪眼。由於美軍反攻出乎意料地提前,日本無法從容地建立防禦。結果絕對國防圈變成了絕對漏洞圈。
其實日本就真沒有明白人嗎?山本五十六說只能大半年,有人真聽懂他的話中真意嗎?等到中途島戰役大敗,日本才明白過來,從珍珠港到中途島,果然只有半年。
第三次近衛內閣和東條內閣的經濟企畫院總裁鈴木貞一中將,在1941年中就通過計算日本船舶產量和戰時損耗的數學模型,就已經計算出來了。日本只能支撐三年半(結果果然到1945年6月,日本實際上已經因為缺乏運輸船。無以為繼了。)可是當時日本少壯派軍人,拔槍掄刀地要宰了鈴木貞一。結果鈴木也只好閉嘴裝傻。
❺ 二戰時候為什麼日本又侵華又打美國的
這個就要從一戰後說起了,一戰後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國疆土遍布全球,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地遍布北非中東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所以當時的美國還算是個二流國家,這個國家1783年才正式獨立,所以到二戰前才短短150多年的歷史,積累的國力遠不如大英帝國,法蘭西和蘇聯。那美國作為列強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美國不甘心卻又惹不起英法。當時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的潮流剛剛開始,美國是產油國,蘇聯也是產油國,當時中東的石油還沒被完全勘探開發,所以主要產油地區就是蘇聯和美國。但是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這已經是列強心知肚明的事情了。為了石油,為了經濟,為了世界霸權,列強們勾心鬥角起來。當時的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已經擁有產油區,但蘇聯聽說了中東有石油,美國英國法國也清楚,大家誰也不願意把中東那塊肥肉給蘇聯,因為蘇聯離中東非常近,而當時的伊朗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敘利亞是法國勢力范圍。於是,大家決定找個人來打蘇聯。西方列強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剛在德國上台的希特勒,美國英國通過銀行向德國輸送楊計劃和道威斯計劃,巨額的貸款以及飛機發動機技術輸送給了德國,美國和英國更是縱容世界東邊的日本侵華,日本侵華所需的鋼鐵石油80%來自於美國,美國當時無償貸款給日本,日本拿著貸款來的美元買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侵略中國,從中國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銀財寶,煤炭,木材。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和金銀還美國的貸款。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很好控制。當時美國給日本的任務是拿下中國東北,以偽滿洲國為基地北向進攻蘇聯,配合希特勒的西線進攻,雙線夾擊蘇聯。當然人家德國和日本也不傻,心裡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於是西線的希特勒與斯大林密謀瓜分了波蘭,閃擊戰打敗了法國,法國是完全沒做好戰爭准備,它沒想到本來說的好好的你去打蘇聯,結果你怎麼回頭打我來了?所以很快法國就覆滅了。雖然德國用煤炭提煉化工油品有一定進展,但是50%的軍用油料還是需要原油進口,英國當時控制著大西洋海道,掐斷了德國的石油貿易線路,沒辦法,希特勒為了第三帝國的輝煌,把眼光瞄向了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個裝甲軍團,兩個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區進攻的,只有一個是莫斯科方向擋住背面的紅軍。日本也不傻,你美國不是想讓我去西伯利亞打蘇聯嗎?我就派少許的關東軍去試探試探,結果日本陸軍的輕型坦克和馬步槍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強大重型機械化軍團的對手,1939年諾門坎一戰日本慘敗,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亞苦寒之地,佔領了也不好種莊稼,還打不過,不知道硬拼會死多少人,於是乎日本人決定採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兩個分支,一個是向中國內陸地區進攻,另一個是海軍攻打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有橡膠。但當時的東南亞,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支那(現在的寮國柬埔寨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於是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本人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美國就非常惱火(小老弟拿下幾片土地後敢不聽黑老大的話了?!讓日本做大的話會影響整個戰略布局,日本不是條聽話的狗!要對付日本了!),開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減少石油對日出口,同時開始扶植蔣介石政權,派飛虎隊從緬甸幫助中國進行空戰,貸款給中國(高息)買美製槍炮。日本人很生氣,覺得想要建立帝國,必然要早晚與美國一戰,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艦隊毀了,這樣能為日本爭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緩沖時間。當然東南亞是日本的戰略運輸海道,因為1941年後,中東的石油開始開采了,日本決定擺脫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只要打通馬六甲,帝國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決。所以不惜與英法美開戰。偷襲珍珠港的同一天海軍保護著陸軍就登陸了菲律賓,把麥克阿瑟打跑了。
❻ 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分別在什麼時候,對什麼地方發起侵略戰爭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意志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❼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什麼沒有對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獲取南方資源。手段是快速消滅美國海軍力量,迫使美國人坐到談判桌上來。
從這個角度出發,阿拉斯加地區資源難以開采,意義不大。真看重這個區域的資源,還不如打西伯利亞
另一方面,在這里開打無法吸引和殲滅美國海軍主力,自然無法達成把老美拉到談判桌上的目的。
出於這兩點戰略考慮,自然不會對此發動大規模進攻
從戰術角度上講,日本當時極度缺乏運輸船舶。他手頭那些船要同時維系國內生產和搶運南方物資都非常困難,哪有餘力運兵去阿拉斯加啊
當時由於船舶不夠,進攻菲律賓的14軍都不得不推遲戰斗2周。進攻阿拉斯加更不可能
❽ 二戰有打到北美洲嗎
美國東海岸一些船被德國潛艇打沉了,然後末期日本一些氣球炸彈飛到美國炸死了6個人....
除此之外,就沒有了,整個二戰美國及加拿大本土沒有遭到正式的入侵
❾ 二戰時,日本在侵華的時期為什麼同時向美國開戰
這個就要從一戰後說起了,一戰後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國疆土遍布全球,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地遍布北非中東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所以當時的美國還算是個二流國家,這個國家1783年才正式獨立,所以到二戰前才短短150多年的歷史,積累的國力遠不如大英帝國,法蘭西和蘇聯。
那美國作為列強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美國不甘心卻又惹不起英法。當時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的潮流剛剛開始,美國是產油國,蘇聯也是產油國,當時中東的石油還沒被完全勘探開發,所以主要產油地區就是蘇聯和美國。但是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這已經是列強心知肚明的事情了。為了石油,為了經濟,為了世界霸權,列強們勾心鬥角起來。當時的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已經擁有產油區,但蘇聯聽說了中東有石油,美國英國法國也清楚,大家誰也不願意把中東那塊肥肉給蘇聯,因為蘇聯離中東非常近,而當時的伊朗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敘利亞是法國勢力范圍。
於是,大家決定找個人來打蘇聯。西方列強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剛在德國上台的希特勒,美國英國通過銀行向德國輸送楊計劃和道威斯計劃,巨額的貸款以及飛機發動機技術輸送給了德國,美國和英國更是縱容世界東邊的日本侵華,日本侵華所需的鋼鐵石油80%來自於美國,美國當時無償貸款給日本,日本拿著貸款來的美元買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侵略中國,從中國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銀財寶,煤炭,木材。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和金銀還美國的貸款。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很好控制。當時美國給日本的任務是拿下中國東北,以偽滿洲國為基地北向進攻蘇聯,配合希特勒的西線進攻,雙線夾擊蘇聯。
當然人家德國和日本也不傻,心裡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於是西線的希特勒與斯大林密謀瓜分了波蘭,閃擊戰打敗了法國,法國是完全沒做好戰爭准備,它沒想到本來說的好好的你去打蘇聯,結果你怎麼回頭打我來了?所以很快法國就覆滅了。雖然德國用煤炭提煉化工油品有一定進展,但是50%的軍用油料還是需要原油進口,英國當時控制著大西洋海道,掐斷了德國的石油貿易線路,沒辦法,希特勒為了第三帝國的輝煌,把眼光瞄向了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個裝甲軍團,兩個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區進攻的,只有一個是莫斯科方向擋住背面的紅軍。
日本也不傻,你美國不是想讓我去西伯利亞打蘇聯嗎?我就派少許的關東軍去試探試探,結果日本陸軍的輕型坦克和馬步槍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強大重型機械化軍團的對手,1939年諾門坎一戰日本慘敗,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亞苦寒之地,佔領了也不好種莊稼,還打不過,不知道硬拼會死多少人,於是乎日本人決定採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兩個分支,一個是向中國內陸地區進攻,另一個是海軍攻打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有橡膠。但當時的東南亞,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支那(現在的寮國柬埔寨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於是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
日本人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美國就非常惱火(小老弟拿下幾片土地後敢不聽黑老大的話了?!讓日本做大的話會影響整個戰略布局,日本不是條聽話的狗!要對付日本了!),開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減少石油對日出口,同時開始扶植蔣介石政權,派飛虎隊從緬甸幫助中國進行空戰,貸款給中國(高息)買美製槍炮。日本人很生氣,覺得想要建立帝國,必然要早晚與美國一戰,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艦隊毀了,這樣能為日本爭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緩沖時間。當然東南亞是日本的戰略運輸海道,因為1941年後,中東的石油開始開采了,日本決定擺脫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只要打通馬六甲,帝國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決。所以不惜與英法美開戰。偷襲珍珠港的同一天海軍保護著陸軍就登陸了菲律賓,把麥克阿瑟打跑了。
❿ 歷史上有哪個國家打到過美國本土
好的,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法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等多個西方列強都把美洲作為殖民地(包括美國),因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這要參考16,17世紀的歷史了,歷史與社會八下的圖冊也有這方面的資料、樓下的回答並不算對,因為珍珠港是美國在19世紀吞並的,而且是島嶼遠離美國本土,所以日本並沒有打到過美國本土。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