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時候對英美宣戰
『壹』 日本向美英兩國宣戰,為什麼34天後對荷蘭宣戰
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盟軍在遠東的局勢可以用「糟糕透頂」來形容,香港、馬來亞相繼淪陷,菲律賓也僅剩下巴丹半島在苦苦支撐,日軍繼續南下的勢頭越來越明顯,其前鋒已逼近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形勢危急。
對日本來說,南下作戰的終極目標,就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實現自給自足。除此以外,還有更深層的考慮,將其與馬來亞、菲律賓等群島連成一線,可以構築拱衛本土的、所謂的「絕對防禦圈」。因此,攻佔荷屬東印度,志在必得。
也就是說,盟軍司令部的工作效率低下,各國軍隊各干各的。尤其是海軍,一旦有風吹草動,除了荷蘭,其餘三國海軍都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准備「溜號」。可以說,一邊志在必得,另一邊毫無鬥志,仗還沒有打,四國聯軍的敗相已露。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貳』 日本與美國第一次開戰是什麼時候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後正式宣戰。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叄』 日本歷史上都和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
中國、俄國、美國、緬甸、朝鮮等。
1、抗日戰爭(日本跟中國)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日俄戰爭(日本跟俄國)
日俄戰爭(英語:Russo-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日俄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暴露了帝國的弊端,導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動搖了沙皇的統治。日本經過戰爭跨入列強的行列。
這次戰爭地區跨度極大,橫跨整個西伯利亞。許多高科技發明被應用於戰爭。
3、萬曆朝鮮戰爭(日本跟朝鮮)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並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4、太平洋戰爭(日本和英美)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亜戦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影響至深,日本失去自1894年以來所有徵服的土地,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了美國冷戰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造成了亞洲非殖民化與共產主義的傳播,促使許多各地因而興起獨立運動或爆發戰爭。
5、緬甸抗日戰爭(日本和緬甸、英國、中國)
緬甸抗日戰爭是指在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緬甸而導致的緬甸人民抵抗日本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
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
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
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
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
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
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俄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洋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萬曆朝鮮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抗日戰爭
『肆』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 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 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 企圖迫使英國屈服。 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1941年9月6日,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聯軍隊在斯大 林的 領 導 下 奮 力 抵 抗 ,粉碎了德國軍隊迅速佔領莫斯科的企圖。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殲滅德國軍隊50萬人,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歐洲之際,日本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南亞擴 展,企圖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
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等國也同樣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戰爭尚未准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
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已經佔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蘇聯大約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升到最大規模。
(4)日本什麼時候對英美宣戰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關於告發及懲處歐洲各軸心國家主要戰犯」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從1945年開始對法西斯德國主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
而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由中、蘇、美、英等11國代表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從1946年開始在日本東京對日本法西斯戰犯進行了審判。《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其司法實踐,對戰爭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國際法院於1946年在海牙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徹底打破了數世紀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歷史從一個歐洲列強主宰的時代,逐步過渡到一個兩極格局的時代。
戰後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形成了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從兩大陣營的對峙到兩極對抗的世界政治格局。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發生了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化時代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內燃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與作戰理論、戰術的結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兩類新興技術的悄然發展,決定了機械化戰爭的來臨。
一類是飛機、坦克、大型艦船製造技術,另一類是電子通信技術。坦克和飛機廣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蘇聯採用了新的作戰理論和戰術,美英開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機動兵器的戰役理論和戰術,蘇軍則重新恢復了大縱深作戰理論。
在戰爭開始向有利於反法西斯聯盟轉化的同時,三大新技術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保障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電子技術群的發展。雷達、聲納及其它電子通訊器材的改進與應用,飛彈技術群的出現、火箭推進技術的發展、核技術的誕生。
『伍』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
說起日本對美國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尤其是偷襲珍珠港,很多人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甚至而言,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區區一個小日本,為什麼敢向美國宣戰?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是日本唯一打破困局的方案。
大家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之所以能夠持續進行侵華戰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英美等國家,一直在背後負擔日本所需要的各種能源,比如最重要的石油。
但是,隨著德國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英美等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自然不希望日本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否則法西斯的力量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英美開始對日本實行禁運,不再向日本出售戰爭所需要的能源物資。
『陸』 日俄戰爭始末過程是怎樣的
1904年至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鄰邦朝鮮以中國為主要戰場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長期以來,日俄各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強烈的領土野心,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迫中國割讓遼東半島,承認朝鮮「獨立」,實際上由其控制。沙俄看到日本在亞洲大陸積極擴張勢力,於己不利,於是糾合法、德兩國進行干涉,要求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日本被迫屆服,引為奇恥大辱,決意擴軍備戰,伺機報復。俄國隨後引誘清政府訂立密約,取得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權利,接著又強租旅順、大連。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乘機出兵佔領東北全境,企圖據為已有,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世界輿論的指責。日本借機與英國訂立反俄軍事同盟,要求俄國撤出在中國東北的佔領軍,雙方談判沒有結果。日本便依仗英國的軍事支持和英美等國的經濟援助,1904年2月8日派遣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並擊沉在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日俄兩國遂於2月10日同時宣戰。
其時,日本現役兵員13個師,20萬餘人,海軍艦只152艘。俄國實力遠較日本強大。但俄國陸軍精銳集中西部邊境,駐扎遠東俄軍僅4個師,12餘萬人,海軍分布於太平洋、波羅的海和黑海而且艦齡較老,戰鬥力弱。沙俄兵力分散,交通運輸不便,如調集重兵來遠東作戰,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利在推遲決戰。日本則力圖一舉奪取日本海和黃海的制海權,利在速戰速決。2月,日本黑木第一軍6萬人,在仁川登陸,迅速北上,5月初強渡鴨綠江,擊敗沙俄沿江守軍3萬餘人,攻入中國境內。佔領重要據點九連城、鳳凰城,取得對俄陸上作戰的第一個勝利。沙俄在遼陽修築堅固工事,與太平洋艦隊基地旅順要塞共同作為抗擊日本陸海進攻的強大堡壘。5月5日,奧保鞏第二軍5萬人在貔子窩附近登陸,進攻沙俄金州守軍。雙方經激戰後,俄軍後撤,日軍奪取大連,取得重要補給基地,並切斷旅順俄軍與遼陽俄軍主力的鐵路交通。遼陽俄軍奉命救援旅順,雙方在瓦房溝交戰,俄軍戰敗。野津第四軍接著又在大孤山登陸,與第二軍分道北上,會合第一軍進攻遼陽。6月初,乃木希典率第三軍進攻旅順,7月佔領營口。8月,日海軍在旅順港附近摧毀俄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奪得黃海、日本海域的制海權,旅順俄軍陷入重圍。8月,日軍在總司令官大山岩指揮下,一、二、四軍會攻遼陽。俄守軍16萬人,憑借重炮和強固工事,重創日本二、四軍。日第一軍渡太子河包抄俄軍,俄軍統帥庫羅巴特金擔心被圍,命令全軍後撤。遼陽戰役中,日軍的人數、裝備均居劣勢,傷亡也超過俄軍,因俄軍指揮失誤,日軍反取得重大勝利。10月7日,俄軍渡沙河企圖包圍日軍,日軍全線出擊,大舉反攻。至16日,俄軍撤至奉天,雙方大規模戰斗暫停,出現所謂「沙河間歇」的膠著狀態。1905年1月1日,經幾個月的圍攻,在雙方均遭極大傷亡後,旅順俄軍投降。乃木遂率第三軍移師北上,參加奉天(今沈陽)會戰。交戰雙方兵力約60萬人,俄國33萬,日本27萬。2月23日,日軍聲東擊西,率先進攻俄軍左翼,俄軍急調右翼兵力增強左翼,乃木率軍立即向俄軍右翼迂迴前進,進攻得手後,於3月4日接近奉天以北鐵路線,同時,日軍又在俄軍左翼加緊進攻,形成對俄軍大包圍的形勢。3月10日,俄軍被迫後撤,日軍佔領奉天,並乘勝進據鐵嶺、開原。俄軍退至四平街,直至戰爭結束。5月27日至28日,遠道趕來增援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同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大規模海戰(即對馬海戰),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隨後日軍又佔領了庫頁島的一部分。至此,大規模軍事行動停止。
俄軍陸海軍接連失敗,導致國內政局不穩;日本雖取得勝利,但兵員傷亡重大,雙方都無力再戰。在美國調停下,從8月10日起日俄開始議和,9月5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主要內容:俄國承認日本得以「監理」名義處置朝鮮事務,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約中雙方規定在東北各自的鐵路線內每公里駐護路兵15名。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范圍,出現從一國獨占變為兩國分據南北的局面。日俄訂約後,日本又強迫清政府承認《朴茨茅斯和約》中有關中國的各項規定,並取得經營安(東)奉(天)路、修築長春到吉林的鐵路以及在鴨綠江右岸伐木等權利,又開放東三省十六處為商埠。戰後,日本加強對朝鮮的控制,至1910年(宣統二年)兼並朝鮮。
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清政府無力約束交戰雙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柒』 二戰時,日本在侵華的時期為什麼同時向美國開戰
這個就要從一戰後說起了,一戰後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國疆土遍布全球,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地遍布北非中東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所以當時的美國還算是個二流國家,這個國家1783年才正式獨立,所以到二戰前才短短150多年的歷史,積累的國力遠不如大英帝國,法蘭西和蘇聯。
那美國作為列強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美國不甘心卻又惹不起英法。當時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的潮流剛剛開始,美國是產油國,蘇聯也是產油國,當時中東的石油還沒被完全勘探開發,所以主要產油地區就是蘇聯和美國。但是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這已經是列強心知肚明的事情了。為了石油,為了經濟,為了世界霸權,列強們勾心鬥角起來。當時的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已經擁有產油區,但蘇聯聽說了中東有石油,美國英國法國也清楚,大家誰也不願意把中東那塊肥肉給蘇聯,因為蘇聯離中東非常近,而當時的伊朗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敘利亞是法國勢力范圍。
於是,大家決定找個人來打蘇聯。西方列強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剛在德國上台的希特勒,美國英國通過銀行向德國輸送楊計劃和道威斯計劃,巨額的貸款以及飛機發動機技術輸送給了德國,美國和英國更是縱容世界東邊的日本侵華,日本侵華所需的鋼鐵石油80%來自於美國,美國當時無償貸款給日本,日本拿著貸款來的美元買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侵略中國,從中國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銀財寶,煤炭,木材。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和金銀還美國的貸款。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很好控制。當時美國給日本的任務是拿下中國東北,以偽滿洲國為基地北向進攻蘇聯,配合希特勒的西線進攻,雙線夾擊蘇聯。
當然人家德國和日本也不傻,心裡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於是西線的希特勒與斯大林密謀瓜分了波蘭,閃擊戰打敗了法國,法國是完全沒做好戰爭准備,它沒想到本來說的好好的你去打蘇聯,結果你怎麼回頭打我來了?所以很快法國就覆滅了。雖然德國用煤炭提煉化工油品有一定進展,但是50%的軍用油料還是需要原油進口,英國當時控制著大西洋海道,掐斷了德國的石油貿易線路,沒辦法,希特勒為了第三帝國的輝煌,把眼光瞄向了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個裝甲軍團,兩個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區進攻的,只有一個是莫斯科方向擋住背面的紅軍。
日本也不傻,你美國不是想讓我去西伯利亞打蘇聯嗎?我就派少許的關東軍去試探試探,結果日本陸軍的輕型坦克和馬步槍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強大重型機械化軍團的對手,1939年諾門坎一戰日本慘敗,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亞苦寒之地,佔領了也不好種莊稼,還打不過,不知道硬拼會死多少人,於是乎日本人決定採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兩個分支,一個是向中國內陸地區進攻,另一個是海軍攻打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有橡膠。但當時的東南亞,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支那(現在的寮國柬埔寨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於是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
日本人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美國就非常惱火(小老弟拿下幾片土地後敢不聽黑老大的話了?!讓日本做大的話會影響整個戰略布局,日本不是條聽話的狗!要對付日本了!),開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減少石油對日出口,同時開始扶植蔣介石政權,派飛虎隊從緬甸幫助中國進行空戰,貸款給中國(高息)買美製槍炮。日本人很生氣,覺得想要建立帝國,必然要早晚與美國一戰,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艦隊毀了,這樣能為日本爭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緩沖時間。當然東南亞是日本的戰略運輸海道,因為1941年後,中東的石油開始開采了,日本決定擺脫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只要打通馬六甲,帝國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決。所以不惜與英法美開戰。偷襲珍珠港的同一天海軍保護著陸軍就登陸了菲律賓,把麥克阿瑟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