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艦哪裡來的
⑴ 1894甲午大海戰的軍艦是哪來的
兩國的戰艦主要是采購自德國和英國造船廠
其中定遠級鐵甲艦、經遠級巡洋艦是清朝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日本聯合艦隊大部分戰艦都是來自應夠的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製造,坊間傳聞著名的「吉野」號原為李鴻章所訂,不過因資金不足,最終由日本人購得,但事實並不如此。實際上那艘清廷訂購失敗的戰艦,是在日本海軍購得「吉野」號後,阿姆斯壯公司原本欲推薦予清廷的「吉野」號同型艦:由智利海軍訂購,建造中的布蘭科‧恩卡拉達號。
⑵ 「吉野號」原本是清政府訂的船,後來為何落到了日本手上
實際上清政府未能訂到的船並不是“吉野號”,但是清政府沒能訂到船確實是因為日本從中作梗。“吉野號”是一艘快速巡洋艦,曾經參與過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等戰役。
關於這艘巡洋艦,很多人誤以為這艘船本來是清政府想要購買的,但是實情並非如此。清政府想要購買的戰艦其實是“白朗古‧恩卡拉達號”,但是並未購買成功。清政府是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向智利提出購買白朗古‧恩卡拉達號戰艦的意向,身為這場戰役另一作戰方的日本對此自是百般阻撓。要知道,白朗古‧恩卡拉達號戰艦的戰鬥力要比吉野號更強,當時國際上對於這艘戰艦的評價是“中日海戰,孰得孰勝”。
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打得全軍覆滅,清軍潰不成軍。這一戰役的失利致使清政府只能向日方乞降,待李鴻章與日本進行和談之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就此結束。
⑶ 鳴梁海戰是真的嗎日本的戰艦怎麼沒有炮還有龜船是哪裡來的總覺得不太真實。。
鳴梁海峽是珍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峽,水流湍急。每隔3個小時鳴梁海峽內的海流方向會發生逆轉。海峽僅寬約294米,狹窄到可以在兩岸拉鋼索。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備就緒後,李舜臣派出一艘軍艦引誘敵軍進入事先設好的圈套。在日本軍艦駛入鳴梁海峽時,李舜臣軍早已在對面准備好了。等日艦靠近時,隱蔽在山腳的李舜臣海軍對日艦發起猛烈的炮轟。由於日本的艦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搖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軍有山體的遮掩,日軍的炮火無法打中目標。而李舜臣海軍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穩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峽內事先已經拉起了鋼索使入侵的日艦處境更加悲慘。入侵的日軍被打得措手不及,首領來島通總也被擊斃。
很快鳴梁海峽的海流開始逆轉,日方的戰艦開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亂。李舜臣趁亂率領海軍對日軍展開猛烈攻勢。大量的日艦擁擠在狹窄的鳴梁海峽內,成了極其被動的攻擊目標。雖然李舜臣只有12隻軍艦,憑借著地利天時擊沉了日軍31艘軍艦另有大約92艘被損毀到喪失戰鬥力。洶涌的海水也使得跳下船的日軍因無法游到岸上而被淹死。此次海戰,日軍有8000多人陣亡,而朝鮮王朝陣亡人數只有34人。
李舜臣在鳴梁海峽的勝利,有效地切斷了豐臣政權從黃海對稷山之戰的供給,使日方最終撤退。
關於朝鮮水師和日本水師艦船數量的爭議。有諸多說法,更有一些說法完全脫離史料。依據史料記載,比較正確的是,朝鮮水師方面,戰船12-13艘,另動用改裝民船100餘艘。日本水師方面,戰船130餘艘,另有後勤船200艘。
有觀點認為,鳴梁海戰李舜臣僅伏擊了日本前鋒部隊,海水退潮,日軍幾艘船被朝鮮埋在淺海的鐵索和木樁擋住,遭朝鮮水師圍攻。來島通總等數十人陣亡,幾艘戰船擱淺被棄,隨後朝軍急速退卻。日本海軍主力到達後朝鮮水師已經逃跑,因此李舜臣的對手是藤堂高虎率領的中型關船30艘,而不是日軍全部三百三十餘艘船舶。朝軍也沒能擊沉日軍的軍艦。隨後日軍成功掃盪全羅道朝鮮水師。李舜臣也從來沒能切斷日軍後勤,只能在預定海區引誘伏擊日軍前鋒部隊,使日軍稍微受損失,隨後撤退。日軍奪取了制海權並摧毀朝軍基地,實際上是日本取得鳴梁海戰勝利。
⑷ 二戰時日本有陸軍550萬,海軍170萬,陸軍就算了,海軍哪來那麼多船呀
有一種說法,二戰結束時的武裝部隊總兵力將近1000萬,其實只要稍有點常識的人,對比一下當時日本的總人口(約7600萬)便可知,日軍無論任何時候,想要把部隊擴大到這樣的規模(約占總人口的1/7)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推論,那就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三軍總兵力也就大致在550-650萬左右(充其量達到700萬,占總人口的1/10,就已經達到上限了)。如果再按此來推算,當時的日本海軍的總兵力(居然)有170萬,這個數字就顯得很不靠譜了!
第三,即使不論海軍的總兵力有多少,誠如樓上幾位老兄所言,海軍並不是所有的兵員都得長期駐艦,比如說海軍院校、港口基地的保衛及輔助人員、駐島守軍、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兵等等,它們平時幾乎都是不用算在船上的。
第四,關於日本二戰時期的艦船數量多的問題,這一方面是日本在二戰爆發前的工業及技術積累。日本是個島國,戰前,日本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就已經進行了大量技術工人、造廠等等方面的軍事准備;其次是原材料(主要是鐵礦石)的准備,這個方面一是利用戰前的和平時期,通過與美、澳等國購買而獲得,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在戰爭階段的掠奪而獲得。第三點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艦船並不都是現造現用,(即使有一些是這樣,但)大部分還是戰前就已經建造好,並已投入使用的「老船」。
最後再補充一點:還有一些日軍二戰的艦船是通過改裝而來的,比如典型的信濃號就是由大和級三號艦改裝而來。還有一些甚至直接由貨船、油輪等直接改裝而來。這一方面是戰況所迫,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日海軍造艦的成本和周期。
⑸ 日俄戰爭的軍艦有哪只是從北洋艦隊繳獲來的
1895年2月17日,戰敗的北洋水師余艦「鎮遠」、「濟遠」、「平遠」、「廣丙」及「鎮東」等10艦降下大清龍旗,被收歸日本艦隊,唯獨練習船「康濟」艦被解除武裝後交還,用以載運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靈柩。戰後,經修復的「鎮遠」艦被列入日本艦隊一等鐵甲戰列艦,並參加了日本侵台之役及十年後的日俄大海戰。
⑹ 二戰時,日本的戰艦怎麼來的:一天只吃一頓飯省出來的
如果日本戰艦是省出來的,我想我們人口那麼多應該會比日本省的更多。
如果你認為區區不到一E人省點飯就可以發動太平洋戰爭 實在是唐突
⑺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有一流的武器艦隊,是哪生產的
日本是二戰時期的主要參戰國,侵略期間,日軍的表現十分突出,和蘇英美三大國家都交過手。日軍裝備整體優良,雖然次於頂流的美軍,但也不可小覷,尤其是戰艦水平位居世界第三。
總結:
二戰時期,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它自主研發、生產或者改良的裝備佔大多數,少數是靠進口。尤其是海軍裝備尤為先進,在戰爭初期稱霸太平洋。但總體水平、綜合國力還是比不上美國,所以戰爭後期節節敗退。
⑻ 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和日本的軍艦都是德國生產的嗎
不是,型軍艦都是從英國和德國引進的,沒有荷蘭更沒有日本,那時日本自己的製造能力事實上是不如中國的!
當時北洋艦隊的平遠號巡洋艦就是由中國自己製造的,另外還有些魚雷艇,炮艇和訓練艦也是中國自己製造。比如說平遠號就是國產軍艦,雖然主炮是德國克虜伯軍工廠生產的,在大東溝海戰中直接命中日方松島號水雷室,令日方大駭~!德國:鐵甲艦「定遠」、「鎮遠」及鐵甲巡洋艦「濟遠」、「致遠」和「靖遠」
英國:巡洋艦「超勇」、「揚威」,鐵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福建船政局:平遠而日本則幾乎全部進口,而中國就是在購買外艦上沒拼過日本。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本來是由中國先訂購的,但是由於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中國無法按期付款,之後這艘戰艦被日本購走。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當時日本天皇下令文物百官一律上繳薪俸的十分之一作為海軍軍費,甚至日本皇後都變賣自己的首飾捐給國家,而中國則是人人都想在軍費里大撈一筆,慈禧太後為了修頤和園每年就從海軍拿走約2000萬兩白銀,相當於總軍費的一半,各級官員同樣大撈油水,甚至是部分海軍人員也是如此,將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偷賣,結果是北洋海軍在初具規模後無法繼續擴充實力,購來的軍火質量低下在海戰中吃虧很大,而且在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海軍約三分之一的軍艦因為缺少零部件而無法出海作戰。戰爭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⑼ 日本二戰航空母艦從哪裡來
不是德國給的原料和技術,日本的航空母艦建造經驗和技術都遠遠強於德國,應該說是日本人在海空協同作戰的理念上遠領先於德國。日本人在20年代就開始認識到航空母艦的重要性,並於1922年12月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鳳翔」號。而德國到2戰結束都沒能完成他們的第一艘航母「齊柏林」號。可以說日本人的眼光是相當的卓越啊。
現在是礙與國際輿論還不敢放手造,如果讓造的話憑借豐富的建造經驗應該能造出很好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