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相撲怎麼操作

日本相撲怎麼操作

發布時間: 2022-08-26 17:58:50

⑴ 日本相撲科普文

對於相撲(すもう)這項運動,一直覺得好奇,平常會從電視上看一些比賽,覺得很有趣所以就查了一些資料,希望和大家分享。

相撲在日本國內的地位非常高,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其實相撲的起源是中國,在唐朝傳入日本後才在日本發揚光大,成為日本的國粹。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① 相撲的報名標准

首先是要完成義務教育學歷的人,其次對年齡,一般為未滿23歲的男士,身高1.67米以上,體重67公斤以上,才有資格報名。(官網數據)

② 相撲選手的培養

相撲選手的培養機構主要是「相撲部屋(すもうべや)」,「部屋」掌門人稱為「親方」,由退役大相撲力士出任,是相撲部屋的核心人物,負責相撲部屋的經營管理決策。「部屋」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的小學生中選拔學員,被選中的小相撲手在「部屋」里吃、穿、住的開銷都由「部屋」負責。現在,日本相撲協會公布的「部屋」有42個。

③ 相撲選手的等級

相撲選手是不按體重分等級的,而是按照比賽成績分為10級,分別是: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其中,橫綱(よこづな)是相撲選手的最高級別,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到達橫綱級別的選手,也是如同神一樣的存在,這個級別的選手已經不允許再有失敗,否則也會被強制進行退役。

(日本史上最強橫綱:白鵬)

(大關:貴景勝)

① 每年比賽時間及場所

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三場在東京國技館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入場券價位根據觀看位置的不同 3,500-20,000日元不等。(2021年官網票價)。

除了以上介紹外,再說說相撲選手的日常事

飲食

因為相撲不是按照體重劃分等級的,因此對相撲選手來說,在比賽中,當然是越重越好。為了增加體重,相撲選手們通常採用一種以飲食和睡眠為主的催肥法。除了訓練就是「填鴨式」地進食。早上5點起床空腹訓練到11點後開始吃午飯,相撲選手一天只吃中午和晚上兩頓飯,每頓的進食量幾乎是普通人的十倍。進食後就是睡覺,以便他們更高效地存儲脂肪。相撲選手最常吃的是「相撲火鍋(ちゃんこなべ)」,將牛肉、魚肉、豆製品、蔬菜等放在一個大鍋內燉煮。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這種食物易於消化,並且含有大量熱量。現在也是日本有名的一道 美食 。

獨特魅力

日本相撲不僅僅只是一項運動,也是一種高雅的事業,而且 社會 地位高,經濟條件也是非常好的。其次是他們素質修養是非常高的,所以並不是長得胖就能當相撲的,還必須擁有優秀、善良的內在,更重要的是內在美。日本相撲在日本女性當中深受歡迎,很多日本妹子都把他們列入想要出嫁的名單之一。相撲收入有多少呢?通常情況下,橫綱的月薪在282萬日元(人民幣約18.3w),但這些只是基礎收入,他們還會有廣告收入、贊助費等額外收入。如果按照這些算下來的話,最高級別的橫綱,一年的收入大概可以達到4200萬日元(人民幣約273w)。從日本國內來看,這樣級別的收入水平,已經算是「高收入」了。總的來說,日本相撲給女人帶來的財富,地位,安全感,都遠遠超過普通人,怎麼有理由讓女人不愛呢?

白鵬翔與和田紗代子

貴乃花光司與河野景子

壽命

研究統計,相撲選手的平均壽命比日本國民平均壽命少10-15年,大多數相撲選手在70歲之前去世。他們通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和其他關節問題(由肥胖引起)。

肝硬化、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由過量飲酒引起)。這是令人遺憾的地方。希望相撲選手在退役後能積極保養身體。

文末

每一項古老的能被奉為」國粹「的技藝,都值得被欣賞,去日本感受一番相撲的熱血與魅力,也不失為旅途中一次難忘的體驗與回憶!

作者介紹:Simple,在日本生活過10多年,現工作於上海。

⑵ 日本相撲有哪些講究

相撲(すもう):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為流行於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網路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系。」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群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發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為行司),按年限也分為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為標志。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為「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為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朴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鐮倉時代以後作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為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為群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為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源遠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為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鍾,有時會到一分鍾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

⑶ 日本的相撲是怎樣的

日本的相撲不僅和我國的角抵相似,也與敦煌石窟中的相撲圖中的相撲打扮一致,這很難說是一種純粹的巧合。從日本有關相撲的文獻記載正好和我國相撲發展時代相呼應看,很難說這之間沒有什麼關系。至少相撲一詞是從我國傳入日本的,這大概不會有什麼異議。

日本有關相撲比較確切的文字記載,是8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紀》,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為了接待古代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

盡管日本相撲由我國傳入這個事實,目前沒見到有明確的記載,但很多專家認為,在4世紀至6世紀,我國的角抵已經隨著大量東渡的大陸移民傳到了日本,而且相撲在我國出現後,也很快傳到了日本。

還有,在宋代的史料中,角抵與相撲這兩個名詞其實是通用的,角抵是宋代宮廷宴會娛樂的壓軸節目,根據史書《宋史·樂志》中記載:「第十九用角抵,宴畢。」此外,在宋代著名學者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天寧節》中記載:

第九盞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舞三台,左右軍相撲。宴退,臣僚皆簪花歸私第。

⑷ 有沒有內行介紹一下日本相撲當中的「高空拋扔」技術

這個基本不可能,因為日本大相撲的體重都很重,彼此抱起來都費勁,舉起來扔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說看台下觀眾坐得都很近,也容易砸傷。大相撲選手用得最多的招術是推,將對手逼迫下台;或者用「閃」讓對手措不及防掉下台,或者用大背挎將對手撂倒在檯子上(這需要相撲選手有足夠大的力氣和技巧)。

⑸ 日本相撲的規則是怎麼樣的

橫綱是最高級別,依次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橫綱的地位獨一無二,獲此榮譽也著實不易,必須以大關身份連續2次贏得冠軍方能摘此桂冠,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3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68名力士獲此殊榮,而且一旦獲此級別,便不會因某場比賽表現不佳而被降級,如果成績連續欠佳,惟有引退一條路。目前賽場上的橫綱是一位名叫朝青龍的蒙古力士。 相關情況: 相撲摔跤用的園圈叫做土表,它是由稻草包織成園圈而做成的。每一稻草包的大部分被結實地埋在地上。土表是用6.7平方米大,34--60厘米厚的特殊粘土鋪成的。堅硬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沙子。相撲選手被限制在直徑只有4.55米大的內圈中進行比賽。土表的上面是一個屋頂,用粗索懸吊在天花板上,屋頂的四角裝有類似於神社裡的巨大垂纓,象徵著一年四季。 在一場相撲比賽中,相撲選手是通過用力把對於推出圈外或把對手摔倒在土表中來取勝的。但是輸掉比賽卻不是一定要被摔倒在圈內或被完全推出圈外。那些力士在比賽中,他的身體的除腳底以外的任何部分,如膝蓋或者是手指尖,或者是發髻的頂部,碰到地上他就輸掉比賽。或者他只要將自己的腳趾或腳後跟踩在圈外,那麼這樣也算輸掉。那些明顯的拳頭、拉頭發、用手挖眼睛、使對方窒息、踢對方的肚子或胸部都是禁止的。還有攻擊對方用帶子包著的致命器官也是不允許的。相撲不像拳擊和西方摔跤一樣有體重的限制,對力士選手來說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戰術來打敗比自己重兩倍的對手。 每年有6場重大的大相撲比賽,3場在東京舉行,還有3場分別在大阪、名古屋和九州舉行。 每場比賽將持續15天,每位力士每天將迎戰一個不同的對手。比賽冠軍也就是在15場比賽中成績最佳的選手,在最後一場比賽結束後將被授予「天皇賜杯」。另外還有3個附加獎,「殊獎」被授予那個打敗橫綱(最高冠軍)和大關(冠軍)的力士。「敢斗獎」被授予最富有戰斗精神的力士,「技能獎」被授予最具有戰術的力士。要想獲得上述這些獎的力士,至少在15場的比賽中獲得8場比賽的勝利。 相撲的等級排列 現在的日本大約有800名職業的相撲選手,級別從最低的弟子到最高的橫綱。在每次相撲比賽結束後,根據力士們在15天比賽中的表現來調整他們的級別排列。新的公布排名表叫做「番付」(級別排列名單),這是由日本相撲協會模仿古代的書寫風格而印刷頒布的。力士們最先是被任意地分成東西兩隊,盡管他們並沒有代表本隊進行過比賽,也沒有規定和對方比賽。「級別排列名單J很長,用粗體字記載著級別較高的力士和幕內力士的名字。 在級別排列名單中隨後的那些力士的級別,是「十兩」和「幕下」,他們的名字字體慢慢變小。跟著是「三段目」和「序二段」,最後是「序之口」。「幕下」以下的選手在比賽期間不是每天都參加比賽的。比賽從早上由級別最低的力士開始,隨著比賽的推進參賽力士的等級也越來越高。當一天將結束時比賽也就達到高潮,這時的比賽是由橫綱選手來完成的。 橫綱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的300多年歷史里,只有68名力士擁有此殊榮。和其他任何級別不同的是,橫綱不會因為在一場比賽中的糟糕表現而降級。但是如果他的比賽結果繼續欠佳的話,那麼他將被希望引退。在這之前每個力士都有晉升橫綱的可能,他必須以大關的身份連續2次贏得比賽的冠軍。同時他還須向挑剔的相撲協會的人士證明自己的實力和表現是一致的,以及自己人格與這么尊貴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力士的等級決定了他們的用長發製成的發型。十兩和幕內的發型是被精心製作的,叫做「大銀杏」。這是個類似於銀杏葉子的發型。等級較低的力士的發型叫做「丁」,是用普通的紙線打結而成的普通發型。發型採用的是江戶時代的流行式樣。它被保存下來不僅是因為傳統,還因為它是跌倒時保護頭部的護具。

⑹ 日本相撲的規則是怎樣的

橫綱是最高級別,依次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橫綱的地位獨一無二,獲此榮譽也著實不易,必須以大關身份連續2次贏得冠軍方能摘此桂冠,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3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68名力士獲此殊榮,而且一旦獲此級別,便不會因某場比賽表現不佳而被降級,如果成績連續欠佳,惟有引退一條路。目前賽場上的橫綱是一位名叫朝青龍的蒙古力士。 相關情況: 相撲摔跤用的園圈叫做土表,它是由稻草包織成園圈而做成的。每一稻草包的大部分被結實地埋在地上。土表是用6.7平方米大,34--60厘米厚的特殊粘土鋪成的。堅硬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沙子。相撲選手被限制在直徑只有4.55米大的內圈中進行比賽。土表的上面是一個屋頂,用粗索懸吊在天花板上,屋頂的四角裝有類似於神社裡的巨大垂纓,象徵著一年四季。 在一場相撲比賽中,相撲選手是通過用力把對於推出圈外或把對手摔倒在土表中來取勝的。但是輸掉比賽卻不是一定要被摔倒在圈內或被完全推出圈外。那些力士在比賽中,他的身體的除腳底以外的任何部分,如膝蓋或者是手指尖,或者是發髻的頂部,碰到地上他就輸掉比賽。或者他只要將自己的腳趾或腳後跟踩在圈外,那麼這樣也算輸掉。那些明顯的拳頭、拉頭發、用手挖眼睛、使對方窒息、踢對方的肚子或胸部都是禁止的。還有攻擊對方用帶子包著的致命器官也是不允許的。相撲不像拳擊和西方摔跤一樣有體重的限制,對力士選手來說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戰術來打敗比自己重兩倍的對手。 每年有6場重大的大相撲比賽,3場在東京舉行,還有3場分別在大阪、名古屋和九州舉行。 每場比賽將持續15天,每位力士每天將迎戰一個不同的對手。比賽冠軍也就是在15場比賽中成績最佳的選手,在最後一場比賽結束後將被授予「天皇賜杯」。另外還有3個附加獎,「殊獎」被授予那個打敗橫綱(最高冠軍)和大關(冠軍)的力士。「敢斗獎」被授予最富有戰斗精神的力士,「技能獎」被授予最具有戰術的力士。要想獲得上述這些獎的力士,至少在15場的比賽中獲得8場比賽的勝利。 相撲的等級排列 現在的日本大約有800名職業的相撲選手,級別從最低的弟子到最高的橫綱。在每次相撲比賽結束後,根據力士們在15天比賽中的表現來調整他們的級別排列。新的公布排名表叫做「番付」(級別排列名單),這是由日本相撲協會模仿古代的書寫風格而印刷頒布的。力士們最先是被任意地分成東西兩隊,盡管他們並沒有代表本隊進行過比賽,也沒有規定和對方比賽。「級別排列名單J很長,用粗體字記載著級別較高的力士和幕內力士的名字。 在級別排列名單中隨後的那些力士的級別,是「十兩」和「幕下」,他們的名字字體慢慢變小。跟著是「三段目」和「序二段」,最後是「序之口」。「幕下」以下的選手在比賽期間不是每天都參加比賽的。比賽從早上由級別最低的力士開始,隨著比賽的推進參賽力士的等級也越來越高。當一天將結束時比賽也就達到高潮,這時的比賽是由橫綱選手來完成的。 橫綱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的300多年歷史里,只有68名力士擁有此殊榮。和其他任何級別不同的是,橫綱不會因為在一場比賽中的糟糕表現而降級。但是如果他的比賽結果繼續欠佳的話,那麼他將被希望引退。在這之前每個力士都有晉升橫綱的可能,他必須以大關的身份連續2次贏得比賽的冠軍。同時他還須向挑剔的相撲協會的人士證明自己的實力和表現是一致的,以及自己人格與這么尊貴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力士的等級決定了他們的用長發製成的發型。十兩和幕內的發型是被精心製作的,叫做「大銀杏」。這是個類似於銀杏葉子的發型。等級較低的力士的發型叫做「丁」,是用普通的紙線打結而成的普通發型。發型採用的是江戶時代的流行式樣。它被保存下來不僅是因為傳統,還因為它是跌倒時保護頭部的護具。

⑺ 日本相撲,你了解多少

相撲(xiāng pū):一種競技 體育 運動。相撲源於中國 春秋 時代,從春秋到秦漢時期時名為「角抵」,帶有武術性質。

相撲於唐朝傳入日本後,成為一種流行的 體育 運動。日本的相撲(日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

眾所周知,相撲運動員的身材都是異常肥胖的,他們的體重基本都超過了300斤,基本上這種運動員壽命都不長。

相撲制度和等級

每年5月,東京國技館會舉行相撲比賽。登上土表(相撲角斗的場地)的力士們,都是精挑細選的精英,否則不可能站上這個相撲界的最高殿堂。

相撲總共分為10級,通過每年由日本相撲協會舉辦的六次比賽定級別。前五個級別,稱為「幕內力士」,他們由高到低的稱謂分別是:橫綱、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後五個級別,由高到低分別是:十兩、幕下、三段、序二段、序之口。

根據數據統計,一名相撲手平均每天要攝入18500~19000卡的能量,是普通成年女性日攝入量的10倍。

有數據顯示,日本相撲的平均壽命不足57歲,對於長壽國家日本而言,實屬短壽群體。然而即便如此, 相撲依舊是無數日本人嚮往的職業,深受日本文化所追捧。





⑻ 什麼叫相撲

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原產於中國,現為一種流行於日本的摔跤運動。 日本的相撲(日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現成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尊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里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裡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盡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94年比賽中貴之花曾一舉擊敗曙太郎。[1]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日本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5米。

日本著名相撲手-曙,曾經參加過日本著名的<<K-1格鬥大賽>>雖然在K-1里,他的實力不是最好的一個,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表揚和敬佩的!如今多數力士來自蒙古與夏威夷的日裔,本土日本人不多。

⑼ 日本的相撲是什麼運動

相撲是一項角力運動,在日本自古有之。過去它曾作為祈願豐年的儀式長期流行於民間,後來又作為一種華麗的娛樂形式被搬入宮中。它在戰亂時期還曾作過人們防身御敵的實用武技。但作為一種職業性的運動風行於整個日本,還是近世以來的事。

相撲

千餘年來的發展,使相撲演變成了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的一種日本武技。對這一運動,日本人是十分崇尚、十分喜愛的,他們稱相撲為「國技」。現代人所說的相撲一般是指以此為生的力士們所進行的職業性運動。當然,這決不是說日本今天就沒有業余相撲運動者。每年所舉行的「全日本相撲錦標賽」、「全國學生相撲錦標賽」、「全國高中學生相撲錦標賽」便證明著這項運動擁有為數不少的業余愛好者。

凡是見過相撲比賽的人都不會忘記位於體育館中間的那個由粘土壘成的土台。這是正式進行相撲比賽的地方,叫作「土俵場」。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形,圓圈直徑為4.55米。整個土台的高度在34~40厘米。土台的表面薄薄地鋪撒著一層細沙。比賽中,「力士」腳掌除外的任何部位都不得觸及土台表面,觸者為輸。同時,力士們也不得越出這個土依場,只要腳尖接觸圓圈外緣就被判為敗北。

土俵場的上方,懸掛著個屋頂式的東西。在日本江戶時期,這個屋頂是由四根裹著彩布的木柱支撐的。每根柱子外面的布色各不相同,分別為青、綠、赤、白。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1951年後,四根柱子為四條布束所代替。自然,那屋頂也就被吊掛在空中。

土俵場的北部為正面,其左側為東,右側為西,對面被稱為「後正面」。每次比賽以前,所有有資格參加比賽的力士都被分在「東方」與「西方」兩組之中。比賽在被稱為「行司」的裁判的喊聲中開始,隨著「行司」的喊聲,雙方的力士分別從掛著紅布處與掛白布處登場。登場後,兩力士便開始進行相撲所特有的准備活動。與此同時,前場的勝者或者即將登場的力士為他們遞來「力水」,讓他們漱口,以增力壯氣。兩力士漱口後,還要用「力紙」擦拭全身。一切准備就緒,他們便各自捧一把白鹽,撒在土俵場上,然後作出蹲姿,全神貫注地虎視對方,以此行交手禮。禮畢,兩力士便走至土俵場的中央,分立在中央分界線兩側,雙手下垂,身體前俯,對面相視,調整呼吸。如果呼吸一次調整不好,可反復數次。不過時間是有限制的,力士的級別越高,調整呼吸時間越長,但最長不得超過四分鍾。

相撲的裁判共由六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的「行司」登台擔任。其餘五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當力士對持扇行司的裁判不服時,則由其它五名裁判協議判定。勝負判定之後,兩力士各自返回登場時所立的東、西口處,行禮。敗者禮畢後即退場,勝者則要留下來給下面比賽者遞「力水」。

職業相撲組織在整個日本僅有一家,便是日木相撲協會。這個協會每年組織六次大型比賽。這種比賽日本人稱作「本場所」(即「正式比賽」)。細分起來,又有「初賽」(1月)、「春賽」(3月)、「夏賽」(5月),「秋賽」(9月)、「名古屋賽」(7月)、「九州賽」(11月)之別。每次比賽要進行15天。比賽前,相撲協會要以一張叫作「番付」的大表重新公布力士們的等級,並根據等級的改變提高他們的收入。

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士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與「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力士「三段目」、「序二段」,最低一級的叫作「序口」。一名普通的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的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力士,首先第一步就要成為相撲協會主要成員「年寄」的弟子。協會對招收新弟子有著嚴格的規定。規定不足18歲的入門者身高必須達到1.7米,體重要在70千克以上。超過18歲者身高則應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低於75千克。此外,還要調查入門人員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態等。

包括這些入門弟子在內,所有的力士都生活在被稱作「相撲之家」的相撲協會主要成員的家中。在那裡,一切生活事務均由男子承擔,很少有女子的協助。在相撲之家,力士們學習相撲的各種招數,切磋技藝,嚴格訓練。每個「相撲之家」的人數不等,多者可達100~150人,少者僅有3人。但是,不論人多人少,都有自己一套嚴格的紀律,要求力士嚴格遵守,不得違反。人們公認,不入「相撲之家」,決成不了優等的力士。而且200年來,相撲中的強豪皆出自於此的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

相撲的基本招數共有48個。一般來講,在進攻時,力士主要靠頸、臂、腰、足。隨著歷史的發展,力士們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對以往的48招進行了提煉與改造。現在,相撲協會將其整理,歸納為70招、5大類。一類是運用頸與肩的力量攻擊,再一類是以臂與手進攻。還有用胸及腹進攻和以腰、膝打擊對方的招數。最後的一類則是使用腿、足攻擊。當然,這些也僅僅是最基本的招數,力士們在比賽中還會使出許多令人驚詫、出人意料的絕招。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什麼樣的奇技怪招都不會超越這五大類。

相撲是日本人所酷愛的一項體育運動,了解了這項運動,它對我們理解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是會有幫助的。

⑽ 日本相撲平時都是如何訓練的

一般分為幾部分吧,相撲對身體條件要求很高,力士們首先要鍛煉力量和爆發力,然後是靈活性和推、摔、絆等技巧的練習,常用的相撲技術有一百多種,還是要花很大功夫訓練的。基礎的練習之外就是實戰演練,一般是同部屋的師兄弟相互練習,高級別的力士也有到其他部屋去「出稽古」的。
一般每天力士要訓練3到5小時,還是比較辛苦,中午吃飽之後再睡一個長長的午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77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1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06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1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84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5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4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9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45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