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製造什麼事件
① 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的侵華事件有哪些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1月18日,一二八事變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1月23日,察東事件
1935年5月,河北事件
1935年5月30日,張北事件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② 九八一事變是什麼時候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2)日本又製造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影響:
1、揭開二戰序幕。
九一八事變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2、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武裝侵略的開始,是它爭奪亞洲霸權和走向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個策源地之一: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率先以武裝斗爭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侵略,從而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3、社會性質轉變。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亦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英勇斗爭的序幕。
4、促進民族團結抗日。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日益增強,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③ 9、18事變發生在什麼地方
9·18事變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
1、事情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
2、事情的發展:1931年9月19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3、事情的結果: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3)日本又製造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爭議:
過去長期以來都說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張學良部下為主的一些人在回憶錄中也多次提到這點。
但是隨著海峽兩岸各種史料的披露,尤其是當事人張學良晚年自由時開口說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說法多是空口無憑且經不起史料驗證的。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決策完全是自己和東北地方高層的行為,與蔣介石無關。
④ 九一八事變簡介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⑤ 九一八事變資料
九一八事變」,又被稱作是「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這起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更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的時期,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方針。後來在1930年的時期,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到了日本,日本為了轉移國內的階級矛盾,從而加快了侵華的步伐。
先是在1931年7月和8月在東北製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在同年的9月18日,日本又製造「柳條湖事件」,從而正式地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根據相關歷史的記載,在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的夜晚,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由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事後將這一事件栽贓嫁禍給了中國軍隊。也正是這樣日軍以此為借口,開始炮轟沈陽北大營,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變」。
在第二天的時候,日軍就侵佔沈陽,之後又陸陸續續侵佔了東北三省。直到在1932年2月時期,東北全境淪陷。在此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就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並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進行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對於這次的九一八事變,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九一八事件的產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的意義
1、揭開二戰序幕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2、社會性質轉變
毛主席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3、民族團結抗日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籲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
「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⑥ 918事變來歷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6)日本又製造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
呼籲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共兩黨是當時中國的兩大政黨,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
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⑦ 幾幾年日本悍然發動什麼事變開始侵華戰爭幾年幾月幾日日軍製造什麼事變發動全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⑧ 1935年,日本侵華軍製造了哪些事件
1、察哈爾事件
1935年1月中旬,日軍首先製造了「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
2、河北事件
1935年5月初,在天津日租界發生了親日分子《國權報》社長胡某和《振報》社長白某被暗殺的「河北事件」。
3、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0月20日,日軍繼「豐台奪城事件」後,再次收買漢奸、流氓發動「香河暴動事件」,並同時加緊進行以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為重點對象的上層策變活動。
4、張北事件
1935年5月30日,4名沒有護照的日本特務機關人員潛入察哈爾省境內繪制地圖,行至張北縣,被當地駐軍扣留,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為避免引起事端,即令釋放。
(8)日本又製造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1935年1月4日,日本關東軍召開大連會議,關東軍副參謀長坂垣征四郎、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等均參加,會議歷時兩天,決定要在華北扶植能夠「忠實貫徹日本要求的誠實的政權」,「始終企望整個問題之解決,在未達到最後目的之前,則用側擊旁敲辦法,逐步前進」。
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製造借口,向國民政府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提出對華北統治權的無理要求,並從東北增調日軍入關,聲稱如不接受日方要求,日軍將採取「自由行動」。國民政府繼續屈服於日本的壓力。
1935年6月10日頒布《申儆國民對於友邦務敦睦誼令》,把日本稱為「友邦」,宣稱「對於友邦,務敦睦誼,不得有排斥及挑撥惡感之言論行為,尤不得以此為目的,組織任何團體,以妨國交」,「如有違背,定予嚴懲」。
上海《新生周刊》因發表《閑話皇帝》一文,被日本指為「侮辱天皇,妨礙邦交」,被國民黨政府查封。該刊主編、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被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