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日本人參加了多少戰役
Ⅰ 918事變到1945日本投降,跟日本打了多少場戰役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 ,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 )、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主要戰役如下:
Ⅱ 日本侵華時的局部抗戰都有哪些戰役
江橋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
台兒庄戰役,武漢戰役,長沙會戰,石牌保衛戰都發生在全面抗戰時。所以樓上的那位說的是錯誤的
Ⅲ 二戰時期中日有哪些著名戰役
1、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2、南昌會戰
南昌會戰,是指繼武漢會戰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十七日 到五月九日,中國軍隊在江西南昌抵禦日本侵略軍的有限攻勢的會戰。這次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的首次大戰。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17日日軍開始進攻吳城,日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將指揮3個師團在短期內擊敗了羅卓英指揮的第九戰區右翼30幾個師,日軍3月27日佔領南昌,4月21日中國軍隊開始反攻南昌,5月9日蔣介石下令終止反攻南昌,戰爭共持續54天。
3、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4、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5、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Ⅳ 多少日本人參加了南京大屠殺
有10多萬日本人參與屠殺,1937年12月1日,以松井石根為華中派遣軍司令官,轄上海派遺軍(新任司令官朝香宮鳩彥親王)和柳川平助的第10軍團,在海軍第三艦隊(長谷川清)的配合下攻佔南京。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
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Ⅳ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日時期共殲日軍多少,日偽軍多少人,有哪些大的戰役
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大的戰役有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另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八路軍、新四軍積極參加了各戰區防禦作戰。
戰績介紹: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
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
戰役介紹:
1、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下旬,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取得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心。
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餘次,斃傷俘敵5.4萬餘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餘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
2、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我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戰役,前後歷時3個半月。這次戰役,給了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
嚴重打擊了敵人妄圖分割我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囚籠」政策,鉗制了敵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軍進攻正面戰場的後腿,遏止了當時妥協投降的暗流,全國軍民莫不感到歡欣鼓舞。
(5)抗日戰爭日本人參加了多少戰役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在戰略相持階段,特別是從1941年起,日軍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抗日根據地作為主要進攻對象。
1942年,日軍在華北、華中有55萬餘人,其中用於鞏固佔領區的約有33.2萬人。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擔負起抗擊日軍的主要責任。
1940年8月,為了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盪」和「囚籠」政策,八路軍對華北日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即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餘人,俘獲1.8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軍。
Ⅵ 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幾次侵略戰爭
中日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四次戰爭,這些戰爭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區域沖突,每一次戰爭都是大規模和結構性的,每一次戰爭都是在維護和創造東北亞的體系和秩序,所以中日戰爭是中日關系中的一種宿命和常態。
1.第一次中日戰爭,唐破百濟及日本援軍之白江口大戰(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由於日本開化遠遠晚於中國,當中國已經經過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而入盛世唐朝時,日本才在5世紀初步完成了國內統一,之後形成了被中國史書稱為「倭國」的統一國家,而統一後的大和——倭國,正處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化的過渡時期。在這一階段,當時東亞乃至歐亞大陸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唐朝,為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內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權和封建制度的先進國家體制參考。經過有意識的一代代大批向當時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學習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開始全面效仿唐朝對日本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後的日本增強了天皇和中央政權的權力,日本開始逐步擺脫以前日本本土上眾國林立、四分五裂、並一度依附朝鮮半島上較強的國家的局面,開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發生的事情。
而當時曾一度為漢代中國疆域的朝鮮半島,由於漢帝國衰退後中國數百年的中心區域混亂,而進入了一種無序的狀態,然後在公元4世紀後陸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由於沒有更高的區域性的權威力量制約,這些國家相互間長年陷入戰爭和對抗狀態。而為各自的生存,這三國又分別向朝鮮半島外的唐朝和日本尋求結盟,最後形成了當時的大和日本(倭國)、百濟、高句麗為一方,唐朝和新羅為另一方的戰爭對抗陣營。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時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會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己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2.第二次中日戰爭: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即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唯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失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是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集結南宋新投降的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0艘,從慶元、定海起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6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即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與日本對戰的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極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的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被證明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3.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日本人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於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一目瞭然了。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陽成天皇」,自己則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於「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此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准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中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取代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四次中日戰爭。
豐臣秀吉在日本歷史上,被認為是將日本從各地大名統治中統一起來、建立事實上的全國統一封建軍事政權蘺藩體制的締造者,因此在日本歷史上自有其應有的歷史地位。但在東亞視野之內,豐臣秀吉是對當時的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天朝禮治體系的挑戰者,企圖帶領日本從邊緣地帶出發,經過統治和奴役朝鮮,進而入主華夏,建立新的亞洲統治。因此豐臣秀吉和他所領導下的日本事實上成為對華夏文明挑戰的新的邊緣勢力,成為歷史上中國一直在不停地與之斗爭的新夷,因此使日本擺脫了在過去近千年歷史中已經與華夏文明形成的暫時和諧,而開始新一輪的戰爭和對抗。
盡管豐臣秀吉所主導的對朝鮮和明朝的戰爭失敗,而且豐臣秀吉本人死後其事業立即轉到了德川家康家族手中,而在德川時代所建立起的幕府實行了260餘年的閉關鎖國,因此日本在此期間未與朝鮮和中國發生新的沖突。但豐臣秀吉所代表的日本封建主義對外擴張的方式和大陸政策,卻在日本的國家制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成為日本歷代統治者均奉行的大陸擴張戰略目標。
所以豐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但在他的時代和這之前和之後一樣,日本始終缺乏向大陸擴張的深厚潛力,因此日本命中註定要在大陸中國的長期對抗中失敗,但在日本的國家體制和國家生存的理念中,豐臣秀吉是明確了經朝鮮而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的第一人,豐臣秀吉時代完全失敗的日本朝鮮半島和對中國大陸擴張,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維新後重又卷土重來。
4.第四次中日戰爭:從甲午海戰、盧溝橋事變到抗戰勝利(1894年至1945年)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逐步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並將中國作為對外擴張的主要對象。1888年日本參謀本部擬制了《清國征討方略》,其中不僅有詳細的中日雙方戰略形勢、作戰計劃,而且有戰後處置中國的辦法。1894年7月,日本發動旨在吞並朝鮮、掠奪中國遼東等地的甲午戰爭。日軍攻佔大連、旅順、海城等地。日軍侵佔旅順時,不分軍人平民,男女老幼,見人就殺,先後屠殺6萬餘人,旅順城僅有36人活了下來。1895年,日軍先後侵佔中國威海、鞍山、澎湖、台北、台南等地,借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和《遼南條約》,攫取2.3億兩白銀巨額戰爭賠款,並割走台灣。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出兵達2.2萬多人,攻陷天津、北京,借《辛丑條約》從中國掠走近4000萬兩白銀,並取得在中國天津、北京等華北心臟地區的駐兵權。1904—1905年,日本借日俄戰爭的勝利,吞並了遼東半島,又將東北北部和蒙古東部納為日本的勢力范圍。1906年,日本成立關東都督府,加大對東北的殖民統治。1912年,日本策劃「滿洲獨立」,企圖分裂中國。
1906年,當時在參謀本部任參謀的田中義一中佐,向陸軍元帥山縣有朋提交了一份題為《隨感雜錄》的長篇意見書,闡述了在日俄戰爭中所感知的經驗與教訓。山縣熟讀之後,贊許不已,下令田中草擬國防方針案,這就是次年4月4日出台的日本歷史上第一份《帝國國防方針》。《方針》中昭然地寫明「吞食的對象是中國和朝鮮」,為實現這個目標,「陸軍需要25個常設師團,海軍需要戰艦2萬噸共8艘、裝甲巡洋艦1.8萬噸共8艘」。為滿足軍力的財政需求,日本專門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一面以每股200日元的價格,鼓動日本民眾購買股票,另一面藉此機構加緊對中國東北的經濟侵略和掠奪。
與此同時,在日本社會中也興起了「國家主義」思潮,在黑龍會系頭目頭山滿以及許多學者,如高山樗牛、德富蘇峰等鼓動下,日本國民開始以「大國民」身份自居,響應政府的號召,紛紛為日本的軍力發展出錢出力,吶喊助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日本政府趁火打劫,認為這是向中國內地伸展勢力的好機會。海軍總部一度決定向武漢增派軍艦,陸軍則認為根本解決滿蒙問題的時機已經來到。此時,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益和政策相互制約,日本才暫時在對華問題上沒採取大動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趁「歐洲的大禍亂」,輕松地搶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和南洋的全部權利。1914年10月6日,日軍佔領濟南後,將山東鐵路完全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要求中國政府撤去警備鐵路的中國官員和憲兵。中國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嚴重抗議。可是,日軍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其中包括要求中國的港灣和島嶼不得讓渡或租借給他國,聘用日本人為中國的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等等。
一戰給了日本諸多「天佑」的機會。戰後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工業國,正式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列,海外殖民地和保護國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已名列世界第5位,高校也增加了4倍,鐵路交通也大有改善,民間企業和個人紛紛為國家籌資,以期在國家的對外擴張中贏利。
1917年,日本一度提出要修建朝鮮半島與日本本州島之間的對馬海峽海底隧道,以加快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步伐。但是,鑒於耗資巨大和工時過長,該計劃才作罷。
1919年8月,一個在中國流浪10年的日本年輕人北一輝寫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強烈主張建設天皇直接統轄下的「新日本」,進而建立成一個一統亞洲、規模宏大的亞太帝國。這就是後來「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也是日本式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原版,足足影響了日本20多年。
「日本帝國理想」也在軍方蔓延滋生。1921年10月27日,在德國的巴登—巴登溫泉的一所蒸汽浴室里,3名出國學習的青年軍官(其中有後來成為侵華日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光著身體泡在霧氣蒸騰的礦泉中,就日本國家發展方向的大問題達成共識。回國後,他們決定組成一組11人的核心力量,其中有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河本大作、礬谷廉介等,他們都是後來炸死張作霖、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乃至太平洋戰爭的主犯。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就是全面系統地闡述對華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摺》。此後,日本開始有計劃地在中國部署兵力,實行「大陸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所屬獨立守備隊駐柳條湖鐵路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國軍營——北大營南六七百米處的柳條湖,點燃了預先安放在鐵軌下的炸葯,炸毀一段31英寸的鐵軌和枕木。事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10時40分,日軍第29聯隊開始向沈陽攻擊,「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至此,日本侵略中國吞並中國領土,肢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清晰。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侵略的不斷擴大,最終導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中國全國抗戰。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國經歷了戰略潰敗、戰略僵持、敵後戰場、戰略反攻的不同戰爭階段,當日本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全面擴張因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達到頂峰時,它也就走向了全面潰敗。1945年,在中蘇美英各國的聯合軍事打擊之下,數十萬日本最後戰略預備隊日本關東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在其本土已經遭受全面轟炸,所有海外交通線已被切斷,整個日本即將被扼殺的同時,日本的關鍵性軍事力量卻始終陷於中國大陸,無法回應本土,在地獄之火原子彈爆炸之後,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被從明治維新後全面擴張的亞洲大陸上,被重新打回其本土數島,失去了其擴張而來的所有權益,其本土被軍事佔領,成為至今仍是必須服從美國的二流國家。
Ⅶ 抗日戰爭消滅了多少日軍22次大會戰中國勝了哪幾次
關於抗戰中打死了多少鬼子,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尤其是在網路上,關於抗戰殲滅日軍的數字更是越寫越少,其中以兩個數字出現的更多,45萬和20萬稍多。45萬的數字,是一些抗戰史學家,根據日本史料調查統計出來的,不到20萬稍多的數字,是供奉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
戰爭中對方的陣亡數字,通常以對方的統計為最准,因為打完仗統計一下還剩下了多少人,精確地陣亡數字很簡單就能算出來。45.5萬和不到20萬的數字,都是根據日方的資料得出來的,再加上我們寫在歷史課本上的消滅日軍數確實人為水分很大,以至於當這兩個數字頻繁出現在了網上,搞得很多的人都產生了一個相當郁悶的疑問——八年抗戰我們付出了近兩千萬人的生命,難道就打死了這么點的鬼子?但實際上抗戰里我們打死的鬼子,遠比供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多,也比某些所謂史學家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數字多。因為日本史料里所記載自己記載傷亡數字,縮去的水分比我們增添的水分一點都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日軍四艘航母被擊沉,陣亡3500餘人,美軍一艘航母被擊沉,僅陣亡了300多人,但日本大本營卻是大肆宣揚擊沉兩艘美軍航母,並將本方的傷亡縮小到了和美軍相當的數字。為此京還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組織了提燈遊行,令德國為大日本皇軍的「重大勝利」而深受鼓舞。另外的一個例子就是諾門坎戰役。關東軍總部公布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這樣的傷亡數字一看就有問題,因為受傷的人數與陣亡的人數太接近了,這在戰爭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雖然蘇聯公布的殲敵數也是一貫地有浮誇,但從整個戰役的日軍參戰部隊損失來看,前線的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第一獨立守備隊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全軍殆盡,得意保持住建制撤回來的只有一個騎兵聯隊,由此可以看出日軍在諾門坎戰役的真實陣亡數字遠比不到八千人多得多。
與美、蘇兩大軍事強國交戰會縮報傷亡,那麼與國力遠不如其的中國交戰,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顯然日軍更是會大幅的縮報傷亡數字。淞滬會戰,作為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方總共投入30餘萬兵力,中方總共投入70多晚兵力,雙方百萬大軍慘烈焦灼地鏖戰了三個多月,日軍在會戰結束後前期公布的陣亡人數卻僅為900多人,此後把傷亡數字增加了2300人,再之後又增加到了4000多人,最終定格在了9900餘人,卻也顯得甚是微妙沒有過萬。至今淞滬會戰日軍究竟陣亡了多少,仍是一個無法確定的數字,因為最能真實反映本方陣亡人數的日本戰報里,逐次增加陣亡的匯報可考性實在太低。不過在一名日軍老兵所寫回憶錄關於淞滬會戰的敘述里,提到了其所在的中隊打得只剩下了十幾個人,並提及其所屬聯隊最後也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光進攻上海火車站就死了九百多人,從這名日軍老兵的回憶錄中可見淞滬會戰之慘烈,同時也無形中表露出日軍在淞滬會戰的陣亡人數肯定是更多。
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在與正規的國軍交戰時會縮報傷亡,與武器裝備低劣的八路軍游擊隊交戰時,日軍縮報傷亡的程度更是達到了誇張程度。例如關家堖戰役,一個大隊的日軍闖入了八路軍總部腹地,搗毀了八路軍千辛萬苦建立起的水腰子兵工廠,為此惹惱了並不想與日軍打大仗的八路軍,正好一個大隊的日軍是孤軍深入,於是八路軍集中兵力將該大隊日軍包圍在山上發起了總攻。此戰役雖不像亮劍小說里寫的全殲了川崎大隊,但確確實實殲滅四百多日軍,將川崎大隊消滅了大半,要不八路軍的面子實在也沒地方放了。而次戰役在日軍的戰報上,卻是宣傳說僅陣亡了死61人,不過真是一個整編大隊的只死了61人,就選擇逃跑全線撤入了戰斗,實在也太有辱於皇軍士兵視死為榮的名聲啦。
現在如按日本人認可的陣亡人數,他們總共才死了40萬多一點的士兵,因為只有這40萬鬼子,「玉碎」後得以「光榮」地把牌位擺進了靖國神社。現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對其在二戰中的陣亡數字,都堅信的是只有擺了牌位的這40萬人。現在我們的某些喜歡妄自菲薄的人,得出的抗戰中僅消滅了20稍多日軍的數字,也主要依據靖國神社裡的牌位統計出的。因為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從1937到1941年死在中國的鬼子,是191250個,而我們在抗戰中消滅的鬼子,又主要是在37年到39年的全面防禦階段打死的,所以根據靖國神社裡19萬的牌位,我們的某些人給出了自認精確的數字,20萬稍多一點點。但其實傻子都能看出來,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是有問題的。因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牌位,算上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場的陣亡數字,在靖國神社裡總共只有21萬個牌位,但顯然在太平洋被美軍打死的鬼子就遠比這個數字多得多。
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45.5的數字,可信度其實也不大。因為日本當年記錄當年陣亡數字的資料,在投降前為毀滅罪證都銷毀了,其實留下來也沒多大參考價值,如前邊所說很多都被縮水了。
那麼我們究竟在抗戰中消滅了多少鬼子呢?七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復甦後,一些二戰學者本著要為國人證名的態度,曾在民間搞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目的是讓更多的「先輩」得以將牌位供奉進靖國神社,得出的結論是死在中國戰場的軍人超過了80萬。這一數字雖然是在民間調查出的,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當時離二戰結束尚不甚久,誰家有先人死在戰爭中,又是什麼時候死在了什麼地方,通過詢問其後人自然可以得出來。不過這一數字並不包括朝鮮籍日軍,雖然在二戰時被算作了日本人,眾多的朝鮮人改了日本名參加了軍隊,但戰敗後卻又被剝奪了做日本人的資格。而當年侵華日軍里朝鮮籍士兵最高達40%,既然有80萬真正的鬼子被打死,那麼朝鮮籍日軍至少也得死個十萬二十萬的。所以從日本學者根據民間統計得出的數字,說我們在抗戰中打死了近百萬日本鬼子,這一結論 還是非常值得可信的。
Ⅷ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打了哪些出名的戰役
淞滬會戰——國民政府的守都之戰
台兒庄戰役——國民政府的大劫之戰
鄂湘桂會戰——抗戰後期,國民政府的大退卻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的首戰
百團大戰——聲勢浩大的鐵路破襲戰
娘子關之戰——名將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下
.....
想到的只有這些了,抗日戰爭國民黨承擔正面戰場,但是,勝績不多,而且,我們了解的機會也不多。共產黨八路軍的勝利都是積小勝為大勝。除了百團大戰之外,幾乎沒有過殲敵萬人之上的戰役。這部同於解放戰爭。
Ⅸ 抗戰時期日本人發動了幾次攻打長沙的戰役
一、長沙會戰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打得比較好,第四次打敗了,長沙淪陷。
二、1939年9月14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三、中國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早就判斷出日軍必將進攻,為此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向第9戰區不斷下達作戰指示。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進攻長沙即將開始,加緊部署,嚴整戰備。
四、9月14日,會戰開始。日軍採取其傳統的「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分別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會攻長沙,湘北為主力。在會戰中,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進行了戰役動員,中國官兵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抗日意志,與日軍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打擊下,10月1日,日軍放棄攻勢被迫退卻。10月15日後,逐步恢復原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