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會和東北扯上關系
『壹』 日本最早是怎麼 進我國東北的
最早是1894年甲午戰爭
日本占據朝鮮後,渡過鴨綠江,進入東北,佔領了旅順,鳳凰城,八面城等區域
三國干涉還遼後,撤出
1904年日俄戰爭後,根據普斯茅斯協議,獲得沙俄在東北權益
日本開始駐軍
『貳』 1931年日本是怎樣入侵中國東北的
有一首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抗日歌曲,名為《松花江上》,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伴隨著血和淚的歌聲,是對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罪惡歷史的控訴。1931年9月18日,中國沈陽柳條湖的一聲巨響,揭開了日本法西斯侵佔我東北、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吞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織豐時代他就夢想到中國當皇帝。江戶時代後期,侵華思想已成體系。明治維新時的1887年,日本最高軍事機構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最早的侵華計劃——《清國征討方略》。19世紀末,日本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間,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日本新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摺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領,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
田中認為,中國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背叛革命後,正處在群龍無首的「困難時期」,是其實現獨佔中國的好時機。蔣介石在反共問題上同田中一拍即合,取得了田中的信任。最後,田中在蔣介石保證「北伐」不出關,「統一」不反日,默認東北「任日本處置」條件下,承認了蔣介石的「北伐」,這也是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的開始。日本要利用北伐時張作霖敗退之際,「處置」東北。於是,炸死了張作霖,並想以「維護滿洲治安」的名義出兵佔領東北。但是,東北並沒有因張作霖被炸而發生動亂,日軍無機可乘。
1930年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沖擊日本,1931年達到高峰。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動盪不安。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急於從擴大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30年下半年,軍部開始醞釀新的侵華計劃,至翌年四月,擬就了《昭和六年度情勢判斷》,下決心「解決滿蒙問題」。6月制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策大綱》,明確提出,在一年之內「如果反日運動變得激烈,則有必要採取軍事行動」。
日本關東軍對此仍然深表不滿,他們提出「不可坐待偶然之良機,要主動創造機會」,解決「滿蒙」問題。8月4日,日本陸相南次郎在日本軍司令官及師團長會議上發表演說,指出必須使用武力侵佔「滿蒙」。侵華戰爭已不可避免。
既已決定侵華,「創造機會」是不難的。早在1931年6月末,在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和石原的參與下,炸毀柳條湖附近鐵路的具體計劃即已制定,其後,由柴山兼四郎(張學良的日本顧問)的助理官今田新太郎大尉向工兵出身而且熟悉爆破技術的河本末守中尉下達了密令。
9月18日22時20分左右,河本帶領七八個部下竄到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南六七百米的柳條湖(沈陽與文官屯之間),點燃了預先埋在鐵軌下的炸葯。隨著「轟隆」一聲巨響,被炸毀的鐵軌和枕木四處飛散,這就是「柳條湖事件」。
事件發生後,日本侵略者賊喊捉賊,無恥地宣稱:「三四百名中國正規軍將柳條湖附近的滿鐵干線炸毀」,並以此為借口,在事件發生的3個小時後,即19日凌晨1時20分,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向日本駐滿各部隊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而在命令正式下達前,預先埋伏在距爆破點約4公里文官屯的川島中隊,爆炸發生後已根據預先計劃向北大營發起攻擊;駐沈陽的日本守備隊則用早已標定好的大炮,向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猛烈炮擊。22時40分,日本步兵第29聯隊也按預定計劃開始向沈陽城攻擊。日本侵略者蓄意製造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本關東軍不過萬餘人,而當時東北全境的中國軍隊愈40萬,但是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採取賣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輕而易舉地一夜之間佔領了沈陽城,一日之內攻城20餘座,略地千餘里,並在隨後的4個月零18天的時間里佔領了東北全境,一口氣吞下了相當於日本本土3倍多的中國國土。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政權「滿洲國」成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的侵略事件,目的在於侵佔中國東北,然後以此為基地,侵佔全中國,實現其所謂「大陸政策」。日本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士兵、欺騙國際輿論,在苦無開戰借口的情況下,自編、自導、自演了個「柳條湖事件」,賊喊捉賊地大喊大叫起來,作為出其兵的「理由」。殊不知,如此拙劣的演技又怎能逃過世界人民的雙眼呢?
北京西南15公里的宛平城外,有一座橫跨永定河的大石橋,橋旁的石欄上刻著形態各異的獅子,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盧溝橋。這里是「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的所在地,同時也是轟動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橋上的485隻獅子至今個個怒目圓睜、憤恨難平,因為是它們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為了尋找戰爭借口而蓄意製造的「盧溝橋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國內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同時以我國東北為基地,迫不及待地向華北地區進行擴張。1933年2月至5月,日本關東軍首先在熱河發動戰爭,並迅速佔領熱河全境,繼而攻陷河北灤東地區,逼近平津。在華北危急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不顧全中國人民的反對,在1933年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出賣領土主權的《塘沽協定》。這個協定,不僅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而且劃冀東各縣為日軍可以「自由行動」、中國軍隊不能進入的「非武裝區」,日本帝國主義就這樣打開了向華北擴張的大門。6月27日,國民黨政府又與日方代表簽訂了《秦土協定》,規定撤退駐察哈爾省的國民黨軍和黨部,解散抗日機關和團體,撤銷宋哲元察省主席職務,成立察東非武裝區。這樣,日本侵略者便獲得了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為全面侵華開辟了前進基地。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中的法西斯分子在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上台的廣田弘毅內閣完全聽命於軍部。8月7日,在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參加的「五相會議」上,制定了日本的《國策大綱》,進一步確定了陸軍准備「北進」對抗蘇聯,海軍准備「南進」與英、美爭奪太平洋霸權的長遠的戰略目標。於是,日本便開始以武力為後盾,策動華北「自治」,但沒有得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給日本侵華政策以重大打擊,於是其對華政策便轉向以軍事侵略為主。1937年1月25日,日本參謀本部在《關於對華政策給陸軍省的建議》中指出,到萬不得已時,准備給中國以「致命的痛擊」。
1936年,日軍侵略者又增兵豐台,從東西北三麵包圍北平,日軍認為「豐台是一個突出點,位置和中國軍隊接近,容易接觸」,也就是說容易製造發動戰爭的借口。這時,北平四周,唯有西南平漢鐵路線一帶還在中國軍隊的控制下,因此,盧溝橋就成為中國軍隊出入和取得補給的咽喉。一直對宛平城虎視眈眈的日軍早就覬覦著盧溝橋,總想奪取這一戰略要地,以四麵包圍北平,奪取平津地區。於是,為了挑起全面戰爭,盧溝橋就成了日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從1937年5月中旬開始,駐豐台日軍經常在宛平北郊舉行以縣城為目標的演習,尋機製造事端。7月6日,即「七七事變」爆發的前一天,駐豐台日軍要求通過宛平縣城到長辛店地區演習,遭到宛平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糾纏達10餘小時,至傍晚才退走。這一切跡象都充分預示著日軍侵華戰爭的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7月7日19時30分,駐豐台的日軍清水郎中隊到盧溝橋附近的龍王廟進行夜間軍事演習。22時左右,第一階段演習結束集合時,日軍士兵志村菊次郎離隊便溺,部隊集合20分鍾後才歸隊。清水節郎先是聲稱有步槍射擊,日軍士兵一名失蹤,並報告了豐台的大隊長一木清直。這名士兵歸隊後,他又命令傳令兵向大隊長報告失蹤士兵已找到。當夜12時,日軍仍詭稱在演習中失蹤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被我方嚴辭拒絕。駐豐台的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大佐,仍以此為借口,立即令第三大隊緊急集合,前住現地布置戰斗,並令駐通縣的日軍第一大隊,迅速向豐台進發。一木清直在得到聯隊長牟田口廉的同意後,於7月8日零時20分下達了作戰命令:「以主力向盧溝橋前進。」4時20分,牟田下令進攻宛平城。9時,日本中國駐屯軍命令:解除盧溝橋附近中國軍隊的武裝,並佔領該地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駐軍奮起還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
由於當時日軍的兵力還未部署到位,日方提出由日中雙方派員進城調查。9日凌晨3時,在中方做出了最大讓步的條件下,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但是,侵吞中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舉行談判,簽署協定只不過是騙人的緩兵之計。在談判過程中,日本不僅始終未停止武裝進攻,同時又調集大批日軍開赴華北。7月8日,日軍陸軍中央部接到盧溝橋事件爆發的電報後,立即決定調動其在東北、朝鮮及國內的大批陸、空部隊開赴華北。到7月26日,日軍增兵已達10萬左右,進一步完成了擴大侵略的軍事部署。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下,7月30日天津失守,8月4日北平失守。不到3個月,華北幾省相繼淪陷。
由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其陰謀策劃的結果,是其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同時也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全民抗日戰爭的開始。由日本帝國主義點燃的盧溝橋戰火,以其滅亡而告終。玩火者必自焚,這是侵略者應有的下場。
『叄』 張作霖和日軍之間什麼關系為什麼東北駐有日軍隊
張作霖和日本人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因為當時張作霖和日本人之間的關系還是可以的,因此張作霖盤踞的東三省是允許日本人駐軍的。
但是很不幸,張作霖雖然只是一個奉系軍閥首腦,但是他也是一個有著愛國情懷的將領,因此他在剛和日本人合作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他和日本人只能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小虧可以吃,出賣中國利益的事情他絕對不幹。
『肆』 日本和俄國為什麼搶東北
日本佔領東北後,依照承諾歸還了大部分的領土給清政府。1905年,日本約了清政府,在北京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後,清、日兩國簽訂了一份《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在這個附約裡面,清政府割讓給了日本以下幾項主要的主權,以作為日本從東北撤軍的條件,在日本方面,則視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報酬:1、割讓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2、割讓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以及沿線的林產、礦產;3、允許日本在南滿鐵路兩側駐軍。而日軍駐扎在東北的軍隊就叫做關東軍,這就是關東軍的來歷。
『伍』 東北和日本是什麼關系
根本沒關系。只是有的人認為東北多數是日本的遺孤,但這都是道聽途說和個人觀點而已,具體什麼樣誰都不知道,這其中含有重多的偏見和歧視。日本遺孤確實有,但那隻是極少數的。都是中國人還是不要一概而論充滿歧視為好。
『陸』 當年小日本為什麼選擇從東北入侵中國
第一、從地圖上面看離小日本的本土最近,這個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日本侵略了朝鮮,朝鮮完全在日本的控制下,朝鮮跟中國東北接壤,所以下一步是東北就很容易了!而且當時東北有豐富的各種資源,同時日本在滿洲本來就有大量的移民,更適合統治,在清政府亡了之後,東北作為滿清的發源地,也適合培植自己的傀儡政權,相比在中原地區開辟,無論在地理位置和歷史上都會很尷尬,地理上只能通過大量的海運,歷史上中原地區以漢人居多,人口眾多不容易控制,相比東北人口少容易控制。
第三、盡管台灣被實際控制,但是福建廣東同樣會有海運的問題,而且人口更雜...
同時其他的地方,無論是中原地區,長江沿岸,東南沿海(直接發展西北,西南,日本人不會傻到這個程度)都不是他完全控制的場所,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租界和利益,容易造成很大的國際爭端,這個是他們不希望看見的。
相比東北,在日俄戰爭後,俄國喪失了很大東北的利益,日本在東北沒有更多和其他國家的利益沖突,所以東北是最適合先侵略的.(另外東北的資源很誘人,土地特別肥沃),其實蘇聯也可能是日本有所忽略的,畢竟歐洲戰場會讓蘇聯無法顧及遠東地區(當時的遠東地區蘇聯其實沒多少人...蘇聯的核心力量還在歐洲部分),另外其實日本關東軍也並非是直接敗給了蘇聯,而是主力都去太平洋戰場了。
『柒』 日本帝國主義為什麼能佔領東北三省並侵佔華北大片土地
首先不可否認日本在軍事上的力量是強大的,再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所以日本很快能夠侵佔東北三省,它又拉攏了許多漢奸,對華北地區進行策反,進而侵佔華北的大片土地。。。
『捌』 結合日本與中國在地理上的關系,分析日本為什麼要選擇從東北
1、地理上:日本侵略了朝鮮,朝鮮完全在日本的控制下。朝鮮跟中國東北接壤,所以下一步是東北就很容易了。
2、資源上:東北有豐富的各種資源,煤礦、鐵礦、黃金等。
3、民族構成:日本在滿洲本來就有大量的移民,更適合統治,在清政府亡了之後,東北作為滿清的發源地,也適合培植自己的傀儡政權。
4、政治上:東北雖然服從國民政府,但是實際上是軍閥自治,國民政府管不著。當時中國沒有能力和日本全面開戰,而軍閥往往為了」保存實力「避而不戰,所以很容易就拿下了東北!
5、軍事上:東北擁有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能夠生產各種輕重武器,子彈也能夠自給自足,還有一定的研發能力。再加上趕走了張學良,東北軍的飛機、坦克全都落到了關東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