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大王什麼時候改名為天皇
⑴ 日本國是那年代成立國家的首任天皇何名字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天皇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公元三世紀時,仁德天皇改稱大王為天皇,日本開始正式沿用天皇的稱呼。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為使節來華,遞交給我國隋朝的國書開頭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為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對外使用天皇的名稱。
公元593至1192年,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時期。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革新派發動政變,奪取後大張旗鼓地進行大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標志著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確立。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遷都近江並發布《近江令》。其後天武天皇即位,遷都飛鳥凈御原宮,發布《飛鳥凈御原另令》,制定八色之姓,從而使天智、天武朝時代比較穩定,天皇的專制權威進一步樹立,古代天皇制臻於穩固。
公元707年,元明天皇即位,遷都平城京,公布《大寶令》和《養老令》,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古代天皇制步入鼎盛時期。
1192年以後,古代天皇制日益衰落,國家大權逐步落到幕府將軍手中。在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時代,日本出現二元政治,天皇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日益虛弱,但在形式上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國家政令最後都需通過天皇發布敕令實施。但到江戶幕府時代,一切權利歸德川幕府,德川將軍成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只能按照先規決定年號。實行以幕府將軍為核心的君主專制政治,幕府將軍挾天皇而令天下。
1868年1月3日,倒幕派發動政變,公布天皇詔書<王政復古大號令>,使一切權力重歸天皇.其後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將都城遷至東京,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君主統治,開始了近代天皇制時期.
隨著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天皇制變成法西斯軍國主義天皇制,先後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直到最後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後,變專制主義天皇制為象徵天皇制,<日本國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君主立憲法制正體.
⑵ 日本的天皇制度什麼時候開始的
根據《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的系譜,日本史上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任於公元前 660年2月11日,卸任時是公元前 585年3月11日(75年28天),傳說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待查確認)。
日本自古以來未曾改朝換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日本天皇的事跡來自傳說和神話,從第10代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確認實際存在,自第15代應神天皇開始歷史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歷代天皇列表列舉出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至第125代今上天皇(明仁)期間的125代天皇名單,其中第35代皇極天皇與第37代齊明天皇是同一人、第46代孝謙天皇和第48代稱德天皇亦為同一人,這兩位都是退位之後再次復辟,因此天皇總計123人。
然而南北朝時代北朝的天皇(光嚴天皇、光明天皇、崇光天皇、後光嚴天皇及後圓融天皇5代)雖然未被列入正統天皇之列,但依然享受皇室祭祀,因此事實上迄今總計共128位天皇。
首9代天皇是神話上的天皇,名字記載於《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的系譜中。首28代天皇的在位日期是傳統上農歷的日期。從明治天皇開始,每個天皇只用一個年號(稱一世一元制);而當今天皇(一般習稱今上天皇)的年號是「平成」(へいせい)。依據日本習俗,稱呼今上天皇為某年號天皇是不成文的禁忌,因為這有可能成為他的謚號。在明治實施一世一元後,通常會將天皇年號作為其死後的謚號。
⑶ 你知道「天皇」這個稱號的來歷嗎
天皇"系日本皇帝的稱號,原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三皇之一,其思想源於 中國道教,意為"統治上天的皇帝"。公元3世紀時,仁德天皇改"大王"為"天 皇",最早使用了"天皇"一詞。607年,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致隋 煬帝的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一詞,這是首次對外使用"天皇"的稱號。
⑷ 日本第一個天王/天皇是什麼時候的相當於日本什麼朝代中國什麼朝代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布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葯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後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令》。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到了近代明治元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
日本歷代天皇名單:
代 天皇名
漢風謚號
·追號 謚號的
日語讀法 在位 備考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綏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寧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靈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開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務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應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寧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顯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賢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繼體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閑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欽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達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女)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極天皇(女)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齊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極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統天皇(女)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女)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女)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謙天皇(女)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稱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謙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54 仁明天皇 にんみょう 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55 文德天皇 もんとく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 清和天皇 せいわ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 陽成天皇 ようぜい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こうこう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59 宇多天皇 うだ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 だいご 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61 朱雀天皇 すざく 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62 村上天皇 むらかみ 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3 冷泉天皇 れいぜい 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4 圓融天皇 えんゆう 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5 花山天皇 かざん 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6 一條天皇 いちじょう 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7 三條天皇 さんじょう 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8 後一條天皇 ごいちじょう 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69 後朱雀天皇 ごすざく 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0 後冷泉天皇 ごれいぜい 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1 後三條天皇 ごさんじょう 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2 白河天皇 しらかわ 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3 堀河天皇 ほりかわ 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4 鳥羽天皇 とば 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5 崇德天皇 すとく 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76 近衛天皇 このえ 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7 後白河天皇 ごしらかわ 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78 二條天皇 にじょう 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
79 六條天皇 ろくじょう 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0 高倉天皇 たかくら 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1 安德天皇 あんとく 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82 後鳥羽天皇 ごとば 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3 土御門天皇 つちみかど 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84 順德天皇 じゅんとく 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85 仲恭天皇 ちゅうきょう 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86 後堀河天皇 ごほりかわ 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7 四條天皇 しじょう 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88 後嵯峨天皇 ごさが 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89 後深草天皇 ごふかくさ 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90 龜山天皇 かめやま 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91 後宇多天皇 ごうだ 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92 伏見天皇 ふしみ 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93 後伏見天皇 ごふしみ 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94 後二條天皇 ごにじょう 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95 花園天皇 はなぞの 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96 後醍醐天皇 ごだいご 1318年2月26日-1336年8月15日
97 後村上天皇 ごむらかみ 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98 長慶天皇 ちょうけい 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99 後龜山天皇 ごかめやま 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北朝1 光嚴天皇 こうごん 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北朝2 光明天皇 こうみょう 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北朝3 崇光天皇 すこう 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北朝4 後光嚴天皇 ごこうごん 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北朝5 後圓融天皇 ごえんゆう 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100 後小松天皇 ごこまつ 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101 稱光天皇 しょうこう 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102 後花園天皇 ごはなぞの 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103 後土御門天皇 ごつちみかど 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104 後柏原天皇 ごかしわばら 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105 後奈良天皇 ごなら 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106 正親町天皇 おおぎまち 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107 後陽成天皇 ごようぜい 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108 後水尾天皇 ごみずのお 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109 明正天皇(女) めいしょう 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110 後光明天皇 ごこうみょう 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111 後西天皇 ごさい 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112 靈元天皇 れいげん 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113 東山天皇 ひがしやま 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114 中御門天皇 なかみかど 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115 櫻町天皇 さくらまち 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116 桃園天皇 ももぞの 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117 後櫻町天皇(女) ごさくらまち 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118 後桃園天皇 ごももぞの 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119 光格天皇 こうかく 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120 仁孝天皇 にんこう 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121 孝明天皇 こうめい 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122 明治天皇 めいじ 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123 大正天皇 たいしょう 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124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125 今上天皇 明仁 1989年1月7日-
(天皇比日本首相地位高,但政事全由首相負責)
⑸ 日本天皇的由來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布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葯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⑹ 日本天皇的由來!!!(請朋友詳細的說說吧)
日本天皇制度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布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葯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鐮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復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勢是院政。鐮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戰國時代,日本成為分裂國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戰國各諸侯認為天皇是統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孫,而且尊敬天皇並擁戴天皇以利自己統一天下。
江戶時代,天皇與政治完全無緣,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種榮譽)和擁有制定年號的權利。制定年號也只是個形式,因為年號的性質也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
1867年,德川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國家政權奉還明治天皇,但實際上不是奉還,應當說是讓權。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態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為律令性親政君主。
現任日本天皇的稱號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明仁」,1933年12月23日作為昭和天皇的長子降生於世。1989年1月7日繼任皇位,年號平成,系日本第125代天皇。日本把昭和天皇生日4月29日定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天皇制和通常歷史上的君主專制相比,有如下幾個特點:
(1)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2)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3)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後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令》。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到了近代明治元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
--------------------------------------------------------------------------------
日本歷代天皇名單:
代 天皇名
漢風謚號
·追號 謚號的
日語讀法 在位 備考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綏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寧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靈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開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務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應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寧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顯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賢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繼體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閑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欽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達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女)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極天皇(女)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齊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極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統天皇(女)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女)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女)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謙天皇(女)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稱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謙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54 仁明天皇 にんみょう 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55 文德天皇 もんとく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 清和天皇 せいわ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 陽成天皇 ようぜい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こうこう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59 宇多天皇 うだ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 だいご 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61 朱雀天皇 すざく 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62 村上天皇 むらかみ 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3 冷泉天皇 れいぜい 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4 圓融天皇 えんゆう 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5 花山天皇 かざん 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6 一條天皇 いちじょう 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7 三條天皇 さんじょう 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8 後一條天皇 ごいちじょう 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69 後朱雀天皇 ごすざく 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0 後冷泉天皇 ごれいぜい 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1 後三條天皇 ごさんじょう 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2 白河天皇 しらかわ 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3 堀河天皇 ほりかわ 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4 鳥羽天皇 とば 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5 崇德天皇 すとく 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76 近衛天皇 このえ 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7 後白河天皇 ごしらかわ 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78 二條天皇 にじょう 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
79 六條天皇 ろくじょう 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0 高倉天皇 たかくら 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1 安德天皇 あんとく 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82 後鳥羽天皇 ごとば 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3 土御門天皇 つちみかど 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84 順德天皇 じゅんとく 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85 仲恭天皇 ちゅうきょう 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86 後堀河天皇 ごほりかわ 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7 四條天皇 しじょう 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88 後嵯峨天皇 ごさが 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89 後深草天皇 ごふかくさ 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90 龜山天皇 かめやま 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91 後宇多天皇 ごうだ 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92 伏見天皇 ふしみ 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93 後伏見天皇 ごふしみ 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94 後二條天皇 ごにじょう 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95 花園天皇 はなぞの 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96 後醍醐天皇 ごだいご 1318年2月26日-1336年8月15日
97 後村上天皇 ごむらかみ 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98 長慶天皇 ちょうけい 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99 後龜山天皇 ごかめやま 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北朝1 光嚴天皇 こうごん 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北朝2 光明天皇 こうみょう 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北朝3 崇光天皇 すこう 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北朝4 後光嚴天皇 ごこうごん 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北朝5 後圓融天皇 ごえんゆう 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100 後小松天皇 ごこまつ 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101 稱光天皇 しょうこう 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102 後花園天皇 ごはなぞの 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103 後土御門天皇 ごつちみかど 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104 後柏原天皇 ごかしわばら 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105 後奈良天皇 ごなら 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106 正親町天皇 おおぎまち 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107 後陽成天皇 ごようぜい 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108 後水尾天皇 ごみずのお 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109 明正天皇(女) めいしょう 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110 後光明天皇 ごこうみょう 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111 後西天皇 ごさい 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112 靈元天皇 れいげん 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113 東山天皇 ひがしやま 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114 中御門天皇 なかみかど 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115 櫻町天皇 さくらまち 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116 桃園天皇 ももぞの 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117 後櫻町天皇(女) ごさくらまち 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118 後桃園天皇 ごももぞの 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119 光格天皇 こうかく 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120 仁孝天皇 にんこう 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121 孝明天皇 こうめい 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122 明治天皇 めいじ 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123 大正天皇 たいしょう 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124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125 今上天皇 明仁 1989年1月7日-
(天皇比日本首相地位高,但政事全由首相負責)
註:
由明治天皇開始,每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日本當今天皇(今上天皇)的年號是「平成」(Heisei)。
⑺ 日本天皇的來歷和歷史
日本天皇的來歷:日本天皇(日語:にほんてんのう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
日本天皇的歷史: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間。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7)古代日本大王什麼時候改名為天皇擴展閱讀:
關於日本天皇的古代史: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為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
關於日本天皇的古近代史: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にんげんせんげん)」,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
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日語:そうりだいじん)(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⑻ 日本的天皇制度產生於什麼時候
天皇雖是日本國皇帝的稱號,但日本天皇並不是日本國一開始就有的,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復雜的歷史演變。
對天皇制的歷史演變,日本有許多神話傳說,其後又經歷了古代、近代、戰後天皇制三個階段。
(一) 關於天皇制的神話傳說
關於天皇制的種種傳說,集中體現在日本最早的歷史文獻《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之中。《日本書記》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又一部史書,由舍人親王、太安萬侶等用漢文採取紀體撰寫,共三十卷,於公元720年成書,記敘日本開天闢地至持統天皇(約690—697年)在位期間的神話傳說與史事。
1、關於日本是神國的神話
《古事記》開宗明明義即講「天地始分」,說在宇宙混沌、天地初開的高天原,首先出現了三大天神:天之御中主神為宇宙中央之主,代表宇宙的根本;高御產巢日神即產靈神,代表宇宙之生成力。這兩個神為陰陽之儀,和神產巢日神都是獨神,且系隱身之神。
其後出現傳說中的創世神,即伊耶那歧神和伊耶那美神兄妹,再由這兩個創世神生出日本諸島。創世神生日本諸島的神話傳說確實有日本神話天真爛漫的一面,但其後的日本統治者卻竭力宣傳,日本國土既然是天皇的祖先生出的,就應該世世代代由天皇的子孫所統治,就應該皇運長久,萬世一系,甚至變本加厲地宣傳日本是神國,自恃高人一等,企圖凌駕於外國之上,稱霸世界,侵略他國,就走上了邪路。
2、關於天皇是神和天照大神的神話
兩個創世神「生國土既畢,更生諸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照大神、月讀命、速須佐男命三神。天照大神統治天國,月讀命統治大海,二神均為日月之神,速須佐男命為暴風雨神,統治天下(人世),為人文神話中的英雄。
三神中,天照大神是美麗的太陽女神,也是最高的統帥神,她統治天國,給世界帶來光明,並以傑出的本領治理著高天原,使美麗肥沃的高天原生產發展,人口增加,豐衣足食。
宣傳大和民族是由神選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孫,而天皇則是創造日本國土的神的後代,應成為統治日本的現人神,是國家一切的中心,其權利是神給的,從而傳真高了「君權神授」的理論。
3、關於三種神器的神話
八尺勾玉、神鏡和草剃劍三件神器,這三件神器,成為歷代天皇標榜正統的三件寶物。
(二 ) 天皇制的歷史演變
天皇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公元三世紀時,仁德天皇改稱大王為天皇,日本開始正式沿用天皇的稱呼。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為使節來華,遞交給我國隋朝的國書開頭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為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對外使用天皇的名稱。
公元593至1192年,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時期。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革新派發動政變,奪取後大張旗鼓地進行大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標志著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確立。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遷都近江並發布《近江令》。其後天武天皇即位,遷都飛鳥凈御原宮,發布《飛鳥凈御原另令》,制定八色之姓,從而使天智、天武朝時代比較穩定,天皇的專制權威進一步樹立,古代天皇制臻於穩固。
公元707年,元明天皇即位,遷都平城京,公布《大寶令》和《養老令》,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古代天皇制步入鼎盛時期。
1192年以後,古代天皇制日益衰落,國家大權逐步落到幕府將軍手中。在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時代,日本出現二元政治,天皇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日益虛弱,但在形式上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國家政令最後都需通過天皇發布敕令實施。但到江戶幕府時代,一切權利歸德川幕府,德川將軍成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只能按照先規決定年號。實行以幕府將軍為核心的君主專制政治,幕府將軍挾天皇而令天下。
1868年1月3日,倒幕派發動政變,公布天皇詔書<王政復古大號令>,使一切權力重歸天皇.其後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將都城遷至東京,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君主統治,開始了近代天皇制時期.
隨著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天皇制變成法西斯軍國主義天皇制,先後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直到最後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後,變專制主義天皇制為象徵天皇制,<日本國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君主立憲法制正體.
⑼ 解密日本的天皇為什麼叫「天皇」
天皇 日本天皇制度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布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葯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鐮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復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勢是院政。鐮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戰國時代,日本成為分裂國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戰國各諸侯認為天皇是統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孫,而且尊敬天皇並擁戴天皇以利自己統一天下。 江戶時代,天皇與政治完全無緣,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種榮譽)和擁有制定年號的權利。制定年號也只是個形式,因為年號的性質也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 1867年,德川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國家政權奉還明治天皇,但實際上不是奉還,應當說是讓權。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態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為律令性親政君主。 現任日本天皇的稱號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明仁」,1933年12月23日作為昭和天皇的長子降生於世。1989年1月7日繼任皇位,年號平成,系日本第125代天皇。日本把昭和天皇生日4月29日定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天皇制和通常歷史上的君主專制相比,有如下幾個特點: (1)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2)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3)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後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令》。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到了近代明治元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
⑽ 日本是從哪一年開始有天皇的在他之前是什麼皇幕府又是什麼意識
日本簡史
日本國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古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日本戰國史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遙遙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