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棋院有多少牌
1. 日本棋院的歷史
1923年以前,日本圍棋界並存著本因坊秀哉領導的中央棋院、裨聖會和方圓社等三派勢力,各行其是,不服誰,看上去統一局面永無指望了。卻不料就在這一年(1923)九月一日,晴空霹靂,關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東京幾乎整個毀了,秀哉名人煞費苦心建立的中央棋院,被大火燒成平地。受此打擊,秀哉欲哭無淚,多虧門下小岸壯二等得意弟子竭力扶佐,才得殘喘。裨聖會受到的打擊,也不在中央棋院之下,會館皆成灰燼,財產損失精光,只得暫棲瀨越六段家中,慘淡經營。對方圓社來說,震災卻是不幸中之大幸。原來方圓社經營不力,搬出「凡之內」大樓只是早晚問題,這突發的災禍正是體面搬出的絕好機會,不但可免除一切義務,而且不必再償還租金,省下了許多錢財。是故,只有方圓社得以在震後的大混亂中,悠悠然圖謀再舉。
所幸這段黑暗的時期,為時尚短,半年之後,終於出了一位救苦救難的「菩薩」,獨立承擔,捐出十萬塊錢成立了「日本棋院」,此人就是有名的財閥大倉喜七郎男爵。從此之後,棋界大同團結,圍棋在日本重開新階段,更加欣欣向榮了。
「日本棋院」之創立,裨聖會的高部道平應記頭功。原來高部這人頭腦聰明,頗有主見。他曾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前往中國,在東北、京津、江南一帶游歷了近十年,先後受到當時的教育總監段祺瑞和欽差大臣楊士琦的特殊禮遇,更與當時中國第一流的棋手張樂山、汪雲峰等對局,使中國棋士領略了日本先進的圍棋理論,對促進中國棋藝水平提高頗有功勞。當時,日本已有覬覦中國滿洲之野心,高部在華的活動,自然受到日本政界、財界人士的注意。如此一來,他便結識了不少達官貴人。地震之後,基礎最薄的裨聖會已至山窮水盡階段,眼見得非解散不可,高部不愧為高參,最後選中了熱心棋道的大倉喜七郎,於是高部登門拜訪,請求大倉幫助稗聖會渡過難關,直說得「天花亂墜,室雨繽紛」,終於打動了大倉。
不過,大倉說道:「假如本因坊、方圓社、裨聖會能舍棄前怨,團結一體,精誠合作,我可以解囊相助,在所不惜!」
高部大喜,當即跑去見本因坊秀哉名人和岩佐圭社長,轉達了大倉的意思。二人自然驚喜非常。第二天三方頭面人物一同去拜訪大倉,表示感謝,並發誓賭咒要共倡棋道,於是大倉馬上拿出十萬塊錢。二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日本棋院」會館,就在赤坂溜池建立起來。此會館佔地面積二百多坪,外觀富古典情趣,內部裝修多採用西洋的先進設備,安靜又舒適,實為自古以來最好的對局場所。
此間,各棋士與大倉接觸頻繁,但大倉喜七郎最器重的,卻只有瀨越和小岸,認為此二人是今後棋界最有希望的人才。瀨越為人溫厚,從無跋扈之舉,又給大倉出了不少好主意,大倉對他有好感自在意中。小岸則是當時最活躍的棋士,對復興棋界甚有功勞,其苦幹之程度,使大倉為之感動。
不料小岸命薄,眼看日本棋院即將成立,他卻因勞累過度,剛升了六段,便突虎才小岸之逝世,不僅在秀哉名人心中蒙上一層陰影,而且全國棋士皆不勝惋惜。小岸生前於棋枰上縱橫馳騁,軍功赫赫,死前一年中,戰績十戰九勝,真可謂常勝將軍,可惜只獲六段便到頭了。不過,後來他的女弟子增淵辰子為師爭氣,培養出一個殺得日本棋士人人膽寒的徒弟,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坂田榮男九段。這樣,小岸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大正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大倉喜七郎舉行記者招待會,正式宣布日本棋院成立。次日,日本棋院在帝國飯店召開創立大會,東京名流全部出席,盛況空前,堪稱洋洋大觀。
會上宣布,日本棋院由德高望重的宮內大臣牧野伸顯為總裁,大倉喜七郎為副總裁,以下十二名理事均由名流擔任。此外,還就比賽制度、時間限制、段級的授予、普及教授、創辦比賽、棋書雜志出版、棋士之培養、在婦女中推廣、棋院增設諸設備、於各地設置支部等十大問題,作了詳細規定。以上規定皆以大眾普及為目的,日本棋界開始以嶄新的面目出現了。
日本棋院自成立後,曾於戰敗後出現過重大分裂。橋本宇太郎於大阪成立關西棋院,與日本棋院分庭抗禮。關西棋院棋士人數約為日本棋院的三分之一,但整體實力較弱。
日本棋院為日本圍棋於上世紀的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步入90年代後,官僚主義等弊端逐漸顯露,財政赤字問題日益突出,以加藤正夫九段為首的改革派入主棋院理事會後,日本棋院開始了改革,逐漸取得良好的成效。
2. 在日本只允許有一個圍棋名人(即九段或稱棋聖),可為什麼在中國非要搞那麼多
事實情況並不是你想的那樣,九段只是一個段位,日本也有很多九段,另外你說的棋聖和名人是日本棋賽的頭銜,具體有:十段、小棋聖、本因坊、名人、天元、棋聖、王座。如果在這些棋賽中勝出就可以擁有這些頭銜,連續三年以上拿到同一個頭銜就可以拿到這個頭銜的名譽頭銜(如名譽十段),擁有幾個頭銜的人,人們就稱他們為X冠王(如三個頭銜就是三冠王)。中國近幾年也學著日本弄這些比賽,只不過日本的棋賽情況不大在國內轉播,而國內比賽轉播的較多,所以可能不大了解這些情況,如果你想了解,可以去買些為期雜志看看(如《圍棋天地》)。另外說一句國際的圍棋比賽是沒有頭銜的(如LG杯、農心杯)。
3. 跪求日本圍棋中的八大頭銜及其獎金~~~有誰知道的
日本圍棋常說七大頭銜,如risu先生所回答,但是獎金小有出入。列出請指正。
棋聖戰,是日本目前規模最大、獎金最高的棋戰。1975年,由於日本棋院和《讀賣新聞》在名人戰贊助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朝日新聞》獲得了名人戰贊助權,而《讀賣新聞》轉而舉辦新棋戰——棋聖戰,並在規模和獎金上均超過了名人戰。第一期冠軍獎金1700萬日元,自25期之後冠軍獎金為4200萬日元。自第34期後冠軍獎金升至4500萬日元。
名人戰,目前由《朝日新聞》主辦的。名人戰分為兩個階段,1976年以前《讀賣新聞》舉辦的,一般稱「舊名人戰」。名人戰冠軍獎金3700萬日元。
目前本因坊戰由《每日新聞》主辦,富士通協辦,冠軍獎金3200萬日元。他雖然獎金不是最高,但是地位特殊,所以與棋聖、名人,並稱「大三冠」。
末代本因坊秀哉退隱後,他把「本因坊」的名號捐給了日本棋院,日本棋院獲得了舉辦以本因坊命名的棋戰的資格。由於歷史上本因坊稱號的重要性,本因坊戰成為最重要的職業棋戰之一,也是目前為止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棋戰。在五六十年代獲得本因坊戰冠軍的棋手還要改名。
天元戰,由日本新聞三社聯盟(北海道新聞、東京新聞、中部日本新聞、西日本新聞)贊助,其前身是日本棋院選手權戰。1974年, 日本棋院與新聞三社聯盟一致同意日本棋院選手權戰在第22期終止,而舉辦包括關西棋院的天元戰。所謂「天元」,具有「萬物之主」 的意思。冠軍獎金500萬日元,在當時甚至超過了名人戰。目前冠軍獎金為1400萬日元。
王座戰由《日本經濟新聞》主辦,始於1953年,是僅次於本因坊戰而具有傳統的棋戰,最早採用5目半貼目制的也是王座戰。但王座戰一直是影響較小的新聞棋戰,初舉辦時居然不是日本棋院的正式棋賽。冠軍獎金從第56期改為1400萬日元。
十段戰由日本《產經新聞社》主辦,始於1962年,每年舉行一次。比賽採用雙敗淘汰制。冠軍獎金1500萬日元。
碁聖戰,是由日本新聞圍棋聯盟舉辦,原名「全日本第一位戰,」後改稱「碁聖戰」。該賽因與獎金最高的棋聖戰同名,故採取繁體字「碁聖」加以區別。習慣上人們將碁聖戰稱為「小棋聖」,棋聖戰稱為「大棋聖」。 碁聖戰是七大新聞棋戰中最小的一個,冠軍獎金777萬日元。
其它重要賽事有NEC杯、NHK杯、阿含桐山杯、龍星戰等。但是與中國圍棋最有緣的NEC杯在09年停辦。如果要數八大,只好算上NHK杯了。
4. 日本的職業圍棋的頭銜佔有多少
現在大家經常在圍棋賽的新聞中聽說「本因坊」和「名人」這兩個詞,這是圍棋比賽冠軍的頭銜,誰獲得了冠軍,誰就可以被稱為本因坊或名人。也就是說,頭銜,是某些比賽冠軍的特定稱呼。那這兩個稱號從何而來?我們要推溯歷史回頭了:
日本圍棋歷史上有四大家,分別為: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其中本因坊一門特別矚目,一世本因坊算砂、四世本因坊道策和本因坊秀策都是日本圍棋史上的標志人物。本因坊算砂(1559-1623)是京都寂光寺的高僧,是近世日本圍棋開山鼻祖,也是本因坊家始祖,1603年以弈出第一個「天覽棋」而著稱於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是江戶前期的圍棋大師,號稱「天下無敵」。是他整合了段位制度,栽培了眾多優秀弟子,被尊為「棋聖」。同樣被譽為「棋聖」的本因坊秀策(1829-1862)確立了「秀策流」布局,奠定了近代布局的基礎。
而本因坊、名人、棋所幾個稱呼的來歷,都和一世本因坊算砂直接相關。說來話長了:
本因坊,原是一處寺院的名字。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迦納與三郎,生於嘉靖年代(1557左右),此時正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的「戰國時代」。為躲避戰國風塵,其父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當和尚,法名日海。日海小和尚聰明絕頂,極具棋才。他在頌經念佛之餘,對也圍棋大感興趣。當時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織田信也是個棋迷,經常邀請日海和他對弈。織田信長對自己棋力頗為自負,不料日海讓他五子,還是游刃有餘。織田對日海的棋技拜服之極,在日海弈出妙手後,誇贊道:「你可真是個名人啊」,織田信長開了金口,這便是圍棋名人的起源。當時在親町天皇的天正六年(1578),日海還只有二十二歲。
到了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設下棋宴,邀請日海和另一著名高手鹿鹽利賢來對弈,自己和手下的大將靜坐觀戰。結果出現了罕見的三劫無勝負,雙方只好達成協議將其作為無勝負的平局。當晚子夜,部將明智光秀反叛,織田信長和其子信忠死於亂箭烈火之中。這就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本能寺之變。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棋壇還有三劫不祥的說法。
日海此人極講義氣,在叛軍還正得勢的風頭上,公開召集僧眾為織田父子作水陸道場,大張旗鼓地為信長父子祈求冥福。時人皆認為日海此舉危險,日海卻義無反顧,其勇氣確實值得欽佩。不久後豐臣秀吉回師平叛明智光秀,聞得日海的義行,十分欽佩。豐臣秀吉也愛下棋,認為弈理與兵法相通,所以大力提倡。在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號為本因坊,改名為算砂。這便是本因坊一門的由來。
豐臣秀吉同時為日海立下了一個「棋所」,作為第一國手的榮譽,每年撥給300石祿米的津貼,由國家出錢把棋手供養起來。就於現在的「國家棋院」了。
那時的段位審定極其嚴格,除了實力的因素還要熬年頭,比之現在的高段棋手滿天飛大不相同。段位除了實力還代表在棋界的身份,當時五段即為高段棋手,七段稱之為「上手」即意味著進入了一流高手的行列,30歲前能獲得七段便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八段即為准名人,同時代最多有兩三位。九段為最高段位,卻只能有一人,即為「名人」,同時代只能有一個名人。一旦晉升為九段,就意味著隨時會被任命為「棋所」,因此,二者可看作是同義詞。本因坊家是四家中最興旺發達的一家,對日本圍棋技藝發展的貢獻也最大。日本圍棋史上的10位名人(九段、棋所),本因坊一門就佔了7個。
在今天,雖然古時的棋士家族門派體制已不復存在,但「本因坊」之名,仍然和「名人」頭街一樣,作為日本最高級別棋賽的冠軍稱號之一,成為頂尖棋士們角逐的目標。
日本的圍棋史我們今天看來象是小說,很有意思。但是在當年,是棋手性命相搏的戰場。如果你知道這些歷史,看《棋魂》會更有意思。
中國的頭銜戰現在存在的只有天元、名人、棋聖和新人王。以前還舉辦過棋王,只一屆。其他幾項比賽,冠軍沒有特殊的榮譽稱呼,也就是沒有頭銜。
5. 關日本圍棋頭銜賽和段位的一些問題
1,本因坊是日本棋院一項最重要的賽事。的確是日本職業的的都可以報名,先進行預選賽,選出8名選手,然後進行循環,後4名淘汰。然後前4決一名挑戰者,向上屆冠軍挑戰。
2,業餘6段大概相當多少段,不太好說。
我查找了一下中國的業余段位的定段規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業余圍棋的段位授予標准如下:
7段:在中國圍棋協會組織、主辦或經中國圍棋協會批準的全國性業余圍棋比賽中獲得冠軍者。
6段:三個(含)以上省級單位參加,且其中5段棋手不少於30名,棋手總人數不少於50名。在該類賽事中位列前六名的棋手(前六名中已有6段稱號的,名額可順延)。
5段(含)以下:可以由省級體育局、解放軍體育部門、行業體協所轄棋院、棋類協會、圍棋協會直接批准授予。
3段(含)以下:可以由地區和省轄市的體育局所轄棋類協會、圍棋協會直接批准授予。
1段:可以由縣體育部門直接批准授予。
6段以上稱號由中國圍棋協會負責審批。符合授予6段、7段條件的圍棋比賽,主辦單位須在賽前向中國圍棋協會申報,並且有二名以上國家級裁判員主持競賽裁判工作,經批准後其比賽成績方為有效。
比如我所知道的一個業餘6段叫,李岱春,很多人都熟悉,很強的一名選手,他的水平基本和職業5,6段相差不多了,現在的段位不能嚴格的反映一個棋手的水平。
3,中國的升段賽是採用積分制的,只要對局平均分達到65分,就可以升段。
基本上是10局要勝7局才能升段
6. 日本有圍棋學院嗎它與我國的圍棋規則有區別嗎
日本的「日本棋院」有「院生」制度。通過考核合格的男女孩可以成為院生。
成為院生的人,還要正常上學,平時自己學習提高圍棋。每周六日到棋院進行分組比賽,每月調整一次排名和分組。一年有3次不同的選拔比賽,合格的人成為專業棋士。
有幾個我相識的人已經成為專業棋士了。
7. 中日韓各有多少職業圍棋手有知道的嗎
中國棋院。棋院公布460名職業棋手
日本棋院的現役棋手總數仍達到314名
韓國職業圍棋起步雖晚於日本,但近二十年來,迅猛發展。棋院屬下的職業棋手已達210名。
參考資料: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a3f4118f26555bb
8. 圍棋都有那種規則
圍棋雖然不是一個地方一個規則,但是現行的的確有三個規則:中國規則、日韓規則、和應氏規則。無論如何,下棋的規則是一樣的,在計算勝負的時候,有幾點不同。其一,是一些特殊棋形的判定,這個比較細微,您不下棋的不容易理解,忽略他區別也不是很大;其二,數子、數目、和填滿計子,這個不同是形式問題;其三,黑貼3又3/4子(相當於7目半)、貼6目半、和貼8點。也就是您說的貼目差異。因為貼目的差異,有時候足以決定一盤棋的勝負,所以圍棋賽事的規則是必須明確的,通常是哪方主辦就採用哪方規則,如果是國際賽事需要事先協商了。
貼目最簡單的根據就是黑方的先行子效。因為棋盤上總共361個點,先行方(黑方)可以率先行棋布陣,優先搶佔有利地形的好處是顯見的。所以在不貼目的年代,棋手公認的黑棋有利。
所以為了公平起見,就提出了「黑先貼目」的概念。為什麼會帶「半目」呢?是因為不貼目,和貼整數目數,都有可能出現和棋,即計算最後目數,雙方相等。
貼目的大小,也是一個認識的漸進過程,也就是說黑方的先行子效到底有多大?通俗的說就是佔了多少便宜?近代圍棋的領導是日本,所以以日本圍棋規則為參考基準。貼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1955年的第3期王座戰起,黑棋貼目從4目半改為5目半。自此,包括名人戰在內的全部頭銜戰均固定採用黑貼5目半制。然而近年來隨著對布局研究的深入,此規則對執黑先行者顯然有利。截止到2001年底,在日本棋院近5年來進行的1.5萬盤正式公開棋賽對局中,黑棋勝率達到了51.86%。執黑執白的勝率之差盡管不到4%,但在爭奪激烈的圍棋世界,這樣的差距足以致命。
在國際棋賽中實力明顯占優的韓國率先在大多數棋賽中改用6目半制。中國也從2002年春天起,全部改貼3又3/4子(相當於7目半)。日本棋院對於實行了50年的黑棋貼5目半的制度也實行了改革,將部分比賽向中韓靠攏,實行6目半。日本圍棋2003年開始全部採用黑貼6目半規則。
而應氏規則是從1988年開始實施以來就是貼8點,相當於貼8目。叫「點」只是為了強調圍棋裡面「子空皆地」的平等地位。
我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你也可以上http://weiqi.sports.tom.com/secondary/wqzl/wqzl_index.htm查看圍棋規則。這里沒有列出韓國規則,是因為日韓的規則基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