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關於日本十個為什麼
⑴ 誰能解釋下姜文的《鬼子來了》要表達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鬼子來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
到憲兵隊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
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馬大三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
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1)姜文關於日本十個為什麼擴展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
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小說里,「我」是一點也不神秘的吳隊長。這個「吳隊長」,在電影里變成了六旺「出了村過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隊長」。
正因為「吳隊長」送來人又遲遲不履行承諾來取人,馬大三才會讓六旺去請示「五隊長」如何處理那兩個俘虜,並請求「五隊長」盡快讓村民脫離危險。然而「我們沒往掛甲台擱過人啊!」這是編導從出發點上著手的顛覆性改編,於是原本略有荒誕但還算合理的小說情節被徹底荒誕化。
片尾字幕里,既沒有「吳隊長」,也沒有「五隊長」,然而有那個神秘莫測的「我」。「吳」先轉為「五」,再轉為「無」———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說中原有的情節即便被保留,也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最後抵達了與小說情節完全不同的結尾,開掘出與小說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鬼子來了》
⑵ 姜文給兒子取「日本名字」,其中有何實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姜文之前就已經做過解釋了,他表示兒子的名字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而「郎」這個字,在古代的時候,是表示男子漢的意思,就像是《水滸傳》裡面的武大郎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名字跟日本沒有任何關系。對於了解中日歷史的網友應該也都知道,日本最開始學習文化的時候,是藉助了我們中國唐朝時期的文化元素。所以我們也發現很多日文跟我們中國字一模一樣。
在現如今資本流量當道的娛樂圈,還是希望能夠出現更多的像姜文這樣有才華,有實力的演員。也祝願姜文的家庭事業都能順順利利,也期待為我們觀眾帶來更多的好的作品。
⑶ 姜文和日本有什麼特別的關系
他意思是給日本鬼子當爹
⑷ 關於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一些問題。
1、教的是「日本人在長城裡」。但是小孩出來摔了一跤之後就說錯了,只說了「日本人XXXXX」(後面不是日語了,只是沒有意義的發音)。
2、具體記不太清楚了,但是大概是因為覺得自己要死了,很害怕,才哭;另一方面又想起自己在戰場上死去,覺得死得其所,是英雄(日本人的想法。。。);
3、日本人指責那鬼子成為俘虜之後居然還活著回來。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成為俘虜之後就要想方設法地自殺,才是真正的軍人。像這個鬼子這樣活著回來,反而是他們小隊的恥辱。
4、軍官的本來目的就不是要送東西給村民,他們以為村民是抗日的游擊隊伍,就以送糧食為理由到村裡去探情況。軍官要殺那個俘虜並不是本意,是想激他殺死村民「洗刷」自己的「恥辱」。俘虜於是動手殺人。
⑸ 佳片推薦:姜文導演封神之作—《鬼子來了》關於生存,人的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河北掛甲台村的農民馬大三(姜文飾)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個晚上,游擊隊綁架了日軍陸軍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飾)和翻譯董漢臣,把他們捆綁塞入麻袋放在馬大三家裡,並吩咐馬好好看管,幾天後的大年三十來帶人。馬大三和村民戰戰兢兢地看守兩人,花屋小三郎和董漢臣數次發出求救信號,皆被村民化解。半年過去了,村民們擔心事情暴露,卻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
馬大三最終被董漢臣說動,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軍憲兵隊駐地,以換取糧食。日軍憲兵軍官酒冢豬吉是花屋的同鄉。他表面上對馬等人客氣,但背後指責花屋讓皇軍蒙恥並毆打了他。憲兵隊整隊去馬的村子裡和村民聯歡送糧,酒到酣時卻乍露殺機。
我不信姜文接受訪談時的那段鬼話,就像我不信有關部門封殺該片時說的那堆屁話一樣。
該怎麼看這部電影?姜文不會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告訴你,說完場面話,他一邊躲著偷笑去了。反正這片足夠大家在里頭各取所需。——你說這是南郭先生的現實主義寓言,那不錯;你說這是國民劣根性的荒誕派吶喊,那也成;甚者你可以去追究那個「我」究竟是誰,隨你便。反正看完該片都覺著被扇了嘴巴子,最多奇怪左臉挨了這么一下,為啥右臉跟著疼呢?
為啥?因為誰也不願意去正視自己人性中最深不可測,卻又最脆弱最卑微的東西——那就是獸性。不去正視,那麼,或不承認,或退而求其次,或左臉換右臉——管他哪兒疼。
片子里頭的街頭藝人有一句唱得好,說日本皇軍和咱中國人六百年前是一家,獻媚獻得著實明修棧道。為啥有有這一出?為了和結尾對國軍的歌功頌德作對比?那隻是一小部分。而恰恰要真正理解這片子,首先得好好理解這句話。
翻譯說,日本人生氣客氣一個樣——中國人何嘗不然?又說中國人殺不殺人一個樣——日本人何嘗不然?換言之,姜文在片里幾次三番在暗示,這不是說中國人,也不是說日本人,俺說的就是人,人性,奴性與獸性的粘連。中國驢上了日本馬——就是對此的一種隱喻,大家都一樣,豈止六百年前是一家?
生存,是人性與獸性既對立又統一的一面。為了生存,兩個民族各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中國人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日本人用「武士道精神」掩蓋死亡的恐懼,無所謂對錯是非,不過是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兩者人性的一面被掩蓋,奴性獸性的一面得以強化了。看看掛甲屯人的貪婪,愚昧——這個作為主線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必細表。那日本人呢?真就只是簡單的恩將仇報嗎?為什麼野野樹能下手殺死他每天經過都不忘給糖的孩子?為什麼花屋從最初的視死如歸變成了後來的求生若渴再到最後的舉刀剖腹?為什麼酒冢隊長一開始覺得花屋沒死是一種恥辱死最後卻制止了他武士道精神的自戕?為什麼花屋是掛甲屯屠殺中下第一刀的人?——那個喝醉酒在酒冢肩上亂拍的村人道出了真相:恐懼——你要不怕,你開什麼槍?——被說中了?他知道的太多了!無論是中國式的奴性,還是日本式的獸性,不過是在戰爭之下對於恐懼的一種反應和碰撞。而這背後的文化調教出來的行為模式大大超出了人性本身的思考。當然,這些文化根深蒂固,卻又脆弱不堪。被逼到極致的姜文照樣會拿起斧頭去砍鬼子,而猝不及防的鬼子也將武士道精神放到了九霄雲外,按照人類的本能四處逃竄。
最終,大家不過是戰爭的卒子,酒冢取下花屋的刀,武士道精神也可以因為戰爭的失敗而歇一歇。而國家的戰爭結束了,一個人的戰爭才剛開始,姜文最後死的時候在笑,也許是因為他發現只有自己真正脫離了這個棋盤。姜文對於人性的觀察和刻畫實在是到了一絲不掛的境地了。所以這片除了反戰之外,也是「反文化」的,或者說,它用一種割肉互啖的方式揭示,反思文化與人性的內質。先且說這么些。對於人性表象的深入挖掘,也使得這部片子獲得了值得挖掘的生命力,也許每看一遍都會看出些新的東西出來。改天想從其他角度再道一道這部讓我愛不釋手的片子。
⑹ 姜文為什麼取日本名字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姜文之前就已經做過解釋了,他表示兒子的名字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而「郎」這個字,在古代的時候,是表示男子漢的意思,和日本沒任何關系的。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華語影視導演、演員、編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1987年,憑借電影《芙蓉鎮》獲得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9年,憑借電影《春桃》獲得第1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4年,憑借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獲得第1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早年經歷
1963年1月,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過的。在從姥爺家回到父母身邊後,又輾轉到過貴州、湖南。
1973年,全家遷到北京定居,姜文轉學到了北京72中。四處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產生了不小影響,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
⑺ 姜文鬼子來了的主題是什麼
影片以一種獨特的視角來反映抗日戰爭期間,河北一名小村農民和日本軍人之間的一段故事。
故事梗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河北掛甲台村的農民馬大三(姜文飾)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個晚上,游擊隊綁架了日軍陸軍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飾)和翻譯董漢臣,把他們捆綁塞入麻袋放在馬大三家裡,並吩咐馬好好看管,幾天後的大年三十來帶人。
馬大三和村民戰戰兢兢地看守兩人,然而很多天過去了,並沒有人來。花屋要董教他罵人的中國話,希望激怒村民以身殉國,董假意答應,但教他的卻是「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花屋小三郎和董漢臣數次發出求救信號,皆被村民化解。
半年過去了,村民們擔心事情暴露,卻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也不敢動手殺人,於是請前清的劊子手一刀劉(陳強飾)來結果花屋。然而在長城斷壁之間,一刀劉故意「未能」成功殺人,推說「天意」。
馬大三最終被董漢臣說動,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軍憲兵隊駐地,以換取糧食。日軍憲兵軍官酒冢豬吉是花屋的同鄉。
他表面上對馬等人客氣,但背後指責花屋讓皇軍蒙恥並毆打了他。憲兵隊整隊去馬的村子裡和村民聯歡送糧,酒到酣時殺機乍露,整村人除了外出接女友魚兒(姜鴻波飾)的馬大三均被日軍殺死。花屋之後准備切腹自盡,被酒冢攔住。酒冢告訴他戰爭其實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了。
國民政府軍來接收,酒冢豬吉等投降被關押,董漢臣作為漢奸被處決。馬大三假扮香煙小販,舉起斧子殺死兩個買煙的戰俘,並沖入日俘營殺人報仇。在國軍捉捕馬之後,高少校宣布為了維護法紀,令酒冢持日本武士刀將馬斬首示眾,酒冢轉而命令花屋執行。花屋猶豫之後手起刀落,馬大三人頭落地。
(7)姜文關於日本十個為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影片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榮譽
1、2000年,第53屆戛納電影節,獲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並獲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2、2001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3、2003年,電影旬報最佳獎、最佳外語片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
4、2003年,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⑻ 看了姜文的《鬼子來了》,有二事不明
1,該片完成於1999年。2000年4月,姜文未通過審查卻私自將該片送往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參賽,國家電影局要求3家製作公司從戛納電影節上撤回 該影片,沒想到該片卻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評委會大獎。2002年4月27日,《鬼子來了》正式在日本公映。同年6月27日,天津《每日新報》采訪了日本《朝日新聞》中國總局記者村上太輝夫,報道「姜文曾多次前往靖國神社」,於是國內一片嗶然,很多人紛紛指責甚至濫罵姜文「親日」,「向日本軍國主義低頭。」
表面原因是這樣的,其實在咱天國啥事不能發生啊。
2,這是電影的一種表現手法,你不覺得這樣更有沖擊與震撼心靈的結果么。
總之,這部電影我看來表現人性民族性很深刻。
⑼ 姜文的十個為什麼<鬼子來了>
姜文的十個為什麼
http://ent.163.com/edit/000908/000908_6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