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裡
1. 日本最早的居民是從中國大陸移過去的嗎
日本的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大約500萬年前日本最初是和亞洲大陸相連的,1萬3000年前由於火山的噴發造成地殼運動,日本的弧狀列島脫離亞洲大陸,成為現今的日本原貌。幾萬年前,日本島上已經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原始人群為追趕野獸從大陸過來的。日本舊石器時代可發現大約是3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大部是是石制加工具。
2. 日本人原來是哪裡的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於已渡過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現數干具繩紋人的遺骨。從其體質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現了200餘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於現代日本人。經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屬「新蒙古利亞人」系統,最初居住於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後逐漸向東擴散,經近畿地區擴散至關東地區。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後續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②,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汁法和擬態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像。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於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系子孫。於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西日本)和繩紋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的移民,直接或經南島地區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代依然如此。只是繩紋人系統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從日本語起源的角度來看,與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直接相關的,是日本浯的起源為何,它屬於哪一語言系統。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的人們到達並生活於日本列島,那種語言才叮能成為日本語的來源。通過探索日本語的起源亦可證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許多日本學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包括朝鮮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賓語或補語置於動詞謂語之前,語句的構成順序是主語一賓語一動詞謂語;在單詞後附加助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名詞無性與單復數的區別等。這表明日本語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包括朝鮮浯)可能是從共同砠語分化而來的同系統語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種血緣關繫上,也可能與生活於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具有某種關連。但是,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日本浯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之間,也有一些不同點。例如缺少單詞讀音的音韻對應關系,因而阿爾泰語系不可能是日本語的惟一來源。 於是,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日本語與「南島語系」(即馬來與玻里尼兩亞浯系)之間或許有某種親緣關系。「南島語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的一大語系,其范圍可至中國南部的一些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南島語」與日本語的類似點是:母音(母音)有5個,即(a)(i)(u)(e)(o),不使用雙重母音;單詞以母音結束;濁音不同於單詞之首等。這表明,使用「南島語」的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對日本民族的構成曾發生影響。但是,足以證明這些民族曾從南太平洋或東南亞直接進入日本列島的考古學依據,卻十分罕見。一些學者便推測,南島語系的語言可能是經過中國南部,然後傳入日本的。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認為,應將日本語視為「混合語」,即日本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若干種語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學者從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諸學科綜合研究結果,認為占代日本語的形成,大約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繩紋時代之前的數千年,在東北亞地區的落葉林帶,可能存在一種稱為「原東北亞語」的基礎語。繩紋時代初期的日本語可能來自這一系統,日本語中的阿爾泰語系的某些特徵可能由此而來。而到了繩紋時代晚期或彌生時代前期,從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鮮半島,或直接由中國長江下游地區進入日本。這樣,不僅從朝鮮半島繼續傳入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吳。越語傳入日本。(有的學者認為吳、越語均屬南方系統的話言,越語屬南島語系或泰語族,吳語則屬藏緬語族。)日本語中的南島語系的某些特徵則可能由此而來。進入古墳時代,中國大陸移民增多,漢語對日本語的影響更為強烈。正是上述這些語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語。 日本語是由亞洲大陸北方系統語言和南方系統語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語」,這也可以佐證日本民族是亞洲大陸北方人口集團和南方人口集團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後成為一統的大和民族。
麻煩採納,謝謝!
3. 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
日本人的祖先是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此外,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目前所認為是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而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
日本人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和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華」為榮。在《山海經》的其它篇章也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3)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裡擴展閱讀:
日本人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1、日本人在社交活動中,愛用自謙語言,並善於貶己怡人。「請多關照」、「粗茶淡飯、照顧不周」等,是日本人經常使用的客套話。
2、很重視衣著儀表的美觀,在公開場合,一般都要著禮服,以西裝套服較為常見。他們最喜愛的服裝是和服。
3、有崇拜、敬仰「7」的風俗,據說這與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給人間帶來了光明、溫暖和生命有關。
4. 日本的原始居民主要是哪裡遷來的
雖然日本的領土面積這樣小(比加利福尼亞州略小一點)而且它相對與世隔絕,但從很早時就連續不斷地有大陸上的各民族移民遷入此地居住。已知最早的居民是一個擁有新石器文化的原始民族。他們在許多方面還很原始但卻以令人驚嘆的設計精美的陶器和製作技藝精湛的武器而著稱。他們今天以阿伊努人——一個皮膚白皙,臉孔較平,毛發濃重的民族——為代表,除了北海道和北方的千島群島外他們已從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消失了。大部分日本人是自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後跨海而來的蒙古入侵者的後裔,他們大部分經朝鮮進入日本。從秦朝起,日本人就掌握了關於中國文化的一些知識,它們當時已滲透進了朝鮮。從公元前2至1世紀的墓葬中出土過銅鏡、有雕刻的寶石和中國或蒙古式樣的劍。到公元前1世紀末,日本人已經開始使用鐵器和青銅器。
5. 日本起源是什麼
日本的起源是源於中國。
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餘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
自東亞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移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火山密布的列島。
國名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
中國的《新唐書》中記載: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6. 日本人最開始是從哪裡來的
新舊蒙古人混交產生的現代日本人。
在日本曾經發現過10萬年前以上的人骨,而現在能看到的被稱作「日本人原型」的人類大約也在1.8萬年以前就來到了日本。這個時代正是冰河期最寒冷的時期。由於當時海面比現在低140多米,為追尋當時的食物——巨象等,人類進行了全球規模的民族大遷徙。
不過,由於這種情況波及日本北部和西南諸島較遲,因此迄今在這些地域依然能看到殘留下來的各種各樣日本人原型的特徵。另據對現代日本人的調查,可以發現:在日本北部,圓臉個矮的人多;而在南部,則多長臉個高的人。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日本人起源的軌跡。
7. 日本人的祖先
繩文人與彌生人相互交流,形成了現在的日本人。
繩文人從一萬幾千年前到約2300年前在日本列島生活。其面部特徵是圓臉、高鼻樑、顎骨發達。他們被認為以狩獵採集為生,途經現在的台灣島和朝鮮半島等地遷徙而來。
科學家提取了基因的人骨出土地伊川津貝冢是大約4000年前到2500年前的遺跡,屬於繩文時代的後期至晚期。從該地出土的動物、魚骨、陶器和石器中可以了解繩文時代的生活情況。
據說彌生人在大約2500年前從亞洲大陸遷徙至日本九州地區,並開始種植大米。其面部特徵是臉長、眼睛細、下巴窄。該人種漸漸地擴展到整個日本列島,在與繩文人等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日本人。
(7)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裡擴展閱讀:
繩文體質特徵基本形態以蒙古人種形態為主同時夾雜著具有明顯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人種特徵,也有學者認為繩文人是原始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
根據吉林大學教授周蜜與朱泓,中國考古學家汪洋,對舊石器時代繩文人人骨與現代人種對比發現繩文人中應當也分為渡來系和土著系因為在繩文時代前之,日本就已經發現更古老骸骨如港川人及明石原人而這些更古老骸骨其港川人接近舊石器時代廣西柳江人,以美拉尼西亞特徵為主。
而繩文人也應該分為時繩文時代渡來人與日本更古老土著明石原人及港川人混血形成的製作繩文陶器文化居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