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時候出現騎兵
『壹』 古代日本沒有騎兵嗎那為什麼日本二戰卻有大量騎兵
日本戰國時期都沒有掌握馬匹閹割技術,也沒有好的馬場,所以馬匹質量不好,類似超大規模的騎兵集團沖鋒基本沒有,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訓練方法和科技,派出大量軍事留學生前往西方國家留學,其中包括大量騎兵軍官,所以日本二戰中使用的騎兵其作戰方式是沿襲西方的輕騎兵側翼戰術,而不是戰國的陣法流,而至於其來源主要是日俄戰爭,日軍組織起兩個騎兵旅進行機動作戰,至於馬嘛,養馬技術在近代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了,有大量的馬也沒什麼奇怪的。另外,二戰中日軍的騎兵規模也談不上是大量,至少和中國比還差得遠呢,而且從1941年起,日軍的騎兵已經不怎麼擔負進攻任務了,畢竟已經完全進入陣地塹壕戰了。
『貳』 日本騎兵的介紹
日本騎兵,日本古馬與蒙古馬種屬同一起源,是日本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典型的草原馬種,與蒙古戰馬相似,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叄』 日本古代騎兵分為哪幾種,各自的功能又是什麼
NHK : 日本的騎兵...出現於大寶律令以後...即律令國家時代...大約是天武天皇在位的年代...日本最初...只著重於重騎兵...直到源義經在"一之谷"之戰中...以輕騎兵特襲成功後...才開始著重輕騎兵的機動性...重騎兵 ---- 騎著體形比較大...有武裝的軍馬...衝向步兵...打亂兵陣....輕騎兵 ---- 以體形比較小的馬...帶有輕武器...用於奇襲...偵測...追擊...及通訊等....弓騎兵 / 火騎兵 ---- 就是能快速移動的弓兵 / 火攻部隊....龍騎兵 ---- 戰國時代出現火繩槍後...負責拿火繩槍進攻的騎兵隊....鐵砲騎兵軍團 ---- 就是以騎兵拉軍車...快速的搭載鐵砲...進行攻城.........
『肆』 二戰期間日本有騎兵聯隊,那麼多的「東洋馬」是怎麼來的
騎兵部隊對於現代化的裝甲部隊來說已經是落後時代的軍事兵種了,但對於二戰時期的亞洲戰場來說,尤其是日軍在侵華戰場上,騎兵對於中國或是日本軍隊來說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日本在二戰時期的騎兵聯隊大致編制在1400人左右,其次一個騎兵聯隊所需要的軍馬當然也是從日本國內通過運輸船輸送到侵華戰場上的各個戰區。其次,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整個國土遍布山地、丘陵以及平遠,相對於亞歐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來說,日本的原產馬是根本不佔任何優勢的。為了能彌補這個差距,為其日後侵略擴張的野心作準備,日本早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了軍馬之間的培育與改良,在經過幾十年的改良發展之後,才逐漸演變成了侵華戰爭時期的「東洋馬」。
到了1932年,日本在全國對培育改良的馬匹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二十世紀初的兩次軍馬改良計劃得以成功。日本改良後的馬匹平均升高也普遍提升到額了145.4——157.6厘米的身高。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六十多年裡,日本人經過不斷地對軍馬進行改良,終於達到了同歐洲軍馬相同的水平標准,也被譽為「東洋馬」。
1939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令部對於徵招軍馬的標准下達了更為嚴苛的選定標准,規定入選日本陸軍軍馬的普通身高必須達到160厘米。根據戰後統計,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投入的軍馬總數高達24萬匹。
『伍』 日本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重騎兵
有,出現過重騎兵
文永宏安之役時還是騎馬武士主導的時代,非常驚異的是以騎射為主要作戰方式的
『陸』 都說火槍是騎兵的天敵,為什麼在二戰期間還會出現騎兵呢
騎兵已經算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兵種了,在熱兵器時代到來前,騎兵一直是陸戰的領導者,想要佔據軍事優勢,就要培養大量優秀的騎兵,就像當初游牧民族屢次南下奪取政權,就是憑借了強大的騎兵。不過在熱兵器時代,尤其是機槍出現之後,騎兵開始沒落,出現了大量的不足和漏洞,坦克和裝甲車等機械化部隊逐漸取代騎兵,成為現代軍事發展的潮流。
因為騎兵的機動性還無法被替代,二戰時期的內燃機雖已經被大量使用,但是數量並不足夠,所以大量的騎兵部隊才被保留下來,主要作用是補充軍隊摩托化機動能力不足的,只有在個別觀念非常落後的國家,例如法國等,才會繼續認為騎兵作戰是一種光榮和傳統。
『柒』 日本騎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估計是13世紀中期
『捌』 騎兵起源
騎兵最早大概是出現在公元前400-500年間,也就是中國的戰國初期和歐洲的希波戰爭期間,(西方可能早些,據記載公元前8世紀中東的亞述帝國就已有騎兵,但有多大規模不詳)但這時的騎兵實戰性並不強,多是擔負一些偵察,偷襲或是斷敵糧道的作用,編制也不大。
歐洲最出名的一次使用騎兵的戰例出現在馬其頓人亞歷山大與波斯人大流士三世之間的戰爭中,亞歷山大率騎兵猛沖大流士的中軍,大流士驚懼而走,十萬波斯戰士或死或降,一戰而使波斯帝國覆滅。而中中國最出名的一戰是長平之戰,秦將白起(號稱屠夫,名將中的名將)遣精騎五千斷趙軍糧道,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那位)突圍被殺,趙全軍覆沒,秦一戰殺趙軍五十萬。為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最早使用騎兵的可能是北方的中山國(中山狼的故鄉,有沒有比這更早我不清楚,但這時肯定已開始使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出現了),中山國是一個小國,(相對於它的近鄰趙,韓而言)在以戰車為主戰兵器的當時,(它僅僅是一個千乘之國而已)他不可能有多大的財力,人力去發展戰車。(既使發展了也不是趙,韓的對手)其君主又有北狄血統,所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發展騎兵。這樣,中國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出現了。(雖然人數僅數千人而已)<吳子後法>中亦有武候與吳起關於戰馬的徵用,騎兵的戰法的對話,可見此時中原各大國也普遍有了騎兵部隊(戰國中前期但規模有限,吳起也只是將之作為偏師使用)
早期的騎兵沒有馬鐙,只有馬鞍。(雙腳懸空坐在顛簸的馬背上是什麼感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解放雙手,必須要有一隻手按在鞍橋上。(當然少數能騎無鞍馬的人例外)。而當時的治煉技術又有限,不足以造出足夠長的長刀(總不能讓騎兵抓著70-80公分的短劍去沖突動不動就長達六,七米的長戟陣吧?除非是瘋了),所以這時期的騎兵的主要作用就是突襲敵人後方,也就是起一個騎馬步兵的作用。波斯人與亞歷山大作戰時,騎兵的戰術就是:一擁上前,在步兵前二百步(可能更短)停住,一通弩箭伺候,然後後撤,再一次庵終絞酢#ㄓ械憷嗨朴諞院蟮男倥�說惱絞醯┑在馬其頓方陣步兵面前效果並?太好,(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弩的力道不夠,射程及殺傷力有限,其次是馬其頓方陣步兵的防護力強,陣型周圍有大盾)同時期的中國也是,秦兵馬佣便有很多騎馬的弩兵造型(無鐙,有鞍,持弩,估計這時秦國的騎兵還沒有掌握馬鐙的技術)。
中國戰國後期,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此時可能已有了馬鐙,但我找不到資料能證明,反過來,要沒有,打死我也不會相信以後的趙國會舉國「胡服騎射」,沒有馬鐙,騎射只能是笑談,但又無法解釋在這以後的秦,兵馬佣里的騎兵竟然沒有馬鐙,疑惑中),趙,燕,魏,秦各國都受到威脅,龐大而笨重的戰車在來去如風的游牧騎兵面前無用武之地,各國這時才感受到騎兵真正的威力,於是痛定思痛,在趙國為首之下,紛紛大力發展騎兵,一時間大有超越車兵之勢。但車兵作為主戰兵種一直使用到楚漢爭霸,也就是說,一直到這時,騎兵的作用仍沒能完全發揮出來。(對步兵強大的沖擊力和心理上的震懾力,而只是擔任兩側的掩護)在中國,歷史的車輪進入了秦帝國(呵呵,連歷史的進程也要用戰車的部件來表示,戰車的對中國的影響可見一斑),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統六國。在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心裡掛著一件事,匈奴之患。此時的匈奴又怎樣呢?東擊東胡,西滅大月,收西域三十六國,可以說是威風不可一世。蒙恬便在這種情況下受命北征,
收復河套。(這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一個產馬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匈奴退走(不是敗走)的情況呢?原因有二。一,此時的秦帝國一統六國,戰士的士氣高漲,裝備精良(相對於匈奴,除了戰馬,騎射,什麼都比他好)組織嚴密,各兵種配合可說是中國數千年最佳的時期。(一個歷經數百年征戰,並吞六國的國家軍事方面怎麼會差呢?)且加上六國的人力,財力,才能在短時間內擊走匈奴。二,當時的匈奴剛剛擴張完畢,對擴張的領土還沒能完全消化,各被征服民族他還不能完全控制,須留大量的人馬散於各地,在與秦的邊境不可能有多少主力部隊,對秦的領土也沒多大興趣,再加上此時的始皇帝威名之甚,他也不得不顧忌幾分。兩者一綜合,便形成了這種局面。
秦在北擊之後,立即修建了為我等後世子孫景仰的萬里長城(或是連接),從今天看,長城好像可有可無,(甚至有一些酸 儒還藉此大發牢騷,他們又懂得什麼?一到緊要關頭,便只會「曲 線 救 國」)但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就是一條生命線,不要以為始 皇 帝是一時心血來潮,他對戰爭的嗅覺是無比敏銳的,他難道沒看出騎兵對車兵,步兵的巨大優勢嗎?他空自擔負了數千年的罵 名為他的後人們築起了一條生命的保護牆。他在積攢實力,大力發展騎兵,(這從秦未農民起義時秦軍出現大量的騎兵可以看出)但他不成器的兒子斷送了他的帝國,也使中國對匈奴的決戰日期向後推遲了近百年。 同時期的西方又在做什麼呢?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那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瞬時土崩瓦解,陷於內亂之中,先是安息帝國擊敗了塞琉古王朝,(隨後其東方又崛起了一個貴霜帝國)後又被羅馬,迦太基分別占據了歐,非洲部分,至此,除中國外,此時的西方(貴霜,安息其實是東方民族,但對中國而言,他也是西方)是三國並立(貴霜除與安息,西漢有過沖突外,基本上處於自保)在迦太基與羅馬,安息與羅馬的戰爭中,騎兵一樣也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只是迦太基將領漢尼拔將數千努比亞騎兵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也限於偷襲,斷糧之類,由於沒有出現像中國北方的匈奴這樣強大的游牧文明,所以總體而言,這時的西方相對中國而言,對騎兵的運用處於落後的地位,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到騎兵退出歷史的舞台。所以以後我將以中國和中國北方民族為主線。(中間會出現貼木爾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到時會將視線轉回去)
中國,又是一場全 國 范 圍內的大戰,項羽憑八千江東鐵騎縱橫中原,最終敗於淮陰候之手,命殞烏江。漢,西漢帝國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漢 高 祖不知為何?一進心血來潮,竟想效始 皇 帝般,北征匈奴,收復失地,(楚漢爭霸時匈奴乘勢南下,占據了廣大地區)但他此時手下既無韓 信,又無蒙恬,自已又不會打仗,(子房,陳平等人運籌惟幄還行,真要讓他揮軍征戰,那也白搭)才有了「白登之圍」(今大同境內),無奈之下,採用陳平之計,用極不光彩的手段才撿了條命回長安,(李太白「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的出處)但劉邦也算識 時 務,經此一戰之後,隱忍不發,只是像始 皇 帝一樣積攢實力,同時又遣公主 和 親,使得漢帝國得以在七十年後揚眉吐氣。(情況和宋初有點相似,但宋的幾個皇 帝天生不是成大事的主,(太祖,太宗除外)和漢的幾個皇帝沒得比)但負此奇恥大辱,終鬱郁擊終,其後漢帝國又是一番動 亂,幸未傷及根本。(呂後之亂,八王之亂)又經「文景之治」,終於組建了一支數十萬的鐵騎部隊(鐵甲,鐵制兵刃)有了與匈奴人一較高下的實力。匈奴人也憑借其強大的騎射將其勢力擴 張到極限。(騎射的作用可不同於帝國中的,想想,匈奴人的騎射可一箭致命,而不是游戲中的十幾二十箭,你還會小看他嗎?)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匈奴在漢帝國數十年俯首稱臣的迷惑之下,有點得意忘形。不把漢帝國放在眼裡,漢武帝看準時機,決定對匈奴開戰,至此,歷時近二百年的漢匈之戰開打。
「漢武雄圖載冊篇,長城萬里遍烽煙」,這是漢匈未全面開戰時的真實寫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戰一觸既發。讓我們後人記住這個名字,劉徹,這位統治中國54載,對中華民族與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堪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並論的武皇帝,是他奠定了中國在亞洲,世界的地位。數千年後,我們還在用著他給我們帶來巨大榮耀的稱謂:「漢人」。(雖然我們已玷污了這個稱謂,但無恥的後人們仍在用)
提到漢匈大戰,又必須提到兩個人:衛青,霍去病。前者官至大將軍。(相當於全國兵馬大元帥)後者位至驃騎將軍(騎兵統帥,與車騎將軍對應。)人稱霍驃騎或冠軍候(知道冠軍一名的來歷了吧?)此二人可說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擅使騎兵之典範。(雖說李廣,李息,李廣利,路博德等人也不差,但功績比之此二位還是不夠,早一點的周亞夫倒是比之這二人不差,就是開打時他已經老了,不然就輪不到衛青了,呵呵)數次大戰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再無力與漢帝國爭斗。(不得已之下遠遁漠北,使得漠南無王庭)
我們無法迴避一個問題,就是漢帝國的騎兵是怎樣擊敗匈奴騎兵的呢?要知道主戰場可不在漢帝國境內,而在大漠,匈奴人甚至還佔有天時,地利。(我想誰也不會認為中原人到了大漠會一樣生活得很好吧?否則又何以解釋這句話:水土不服。況且漢軍也有數次因地形原因沒能形成合圍,李廣也是因此而死)何況還有號稱「控弦三十萬」的百戰騎射呢?
按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打法,就是退,退中打機會。(這些民族除非不得已,是不會和你硬扛的。戰法有點類似於衛國戰爭時的蘇聯,以土地換時間,機會)看看霍驃騎給我們的答案:「冠軍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驃騎大將軍,率萬騎出隴西擊匈奴右部,歷五王國,越焉支山千里,殲敵八九千,斬折蘭王、盧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再看「霍驃騎發動夏季攻勢,在與公孫敖失去聯絡之情況下,孤軍挺進越過居延海,穿過小月氏王國,抵祁連山,殲滅匈奴 40000騎,匈奴河西精銳瓦解。」(這兩句是轉的)一句話,就是以騎對騎,以快對快,打得你沒法躲,或是來不及躲。(可惜只活了24歲,在其有生之年未得見匈奴滅,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天不與之壽,奈何?)
還有衛青的戰法,統數十萬眾,長驅數千里,直撲王庭。按兵法來講,這叫:攻其所必救。(不知匈奴人有沒有提出過類似莫斯科保衛戰的口號,呵呵)想躲都不行,總不能老巢都不要了吧?這面子可丟大了。(誰知道老巢里有沒有美女,寶玩,輜重,糧草)不得已之下,只好決戰。
志載,衛青曾與匈奴大汗戰於王庭。那麼漢軍又是怎麼打的呢?匈奴人總不會放棄他的傳統優勢項目騎射與你拔刀對砍吧?(不得已時才會這樣干)漢軍的戰馬對匈奴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不管是速度還是耐力都強不到那去。(何況一個個還身著鐵制鎧甲,不似匈奴人般只著皮甲)怎麼打呢?衛青的做法是:一,以武剛車載糧及步弓,戰則為障。(就是沒有戰斗時當運糧,運兵車用,戰時當屏障使)武剛車又是什麼東東呢?長二丈,闊一丈四,車外側綁長矛,內側置大盾。(就是一個好的戰斗掩體,既可防敵騎兵沖突,又可對箭有一定防護能力,真不知怎麼想出來的?)這樣可使匈奴人的騎射優勢被漢軍的步弓手抵消。(並且是車載步兵,嘿嘿,是不是有點像現代的機械化步兵?)
防禦問題解決了,進攻呢?總不能讓這些步兵追擊匈奴騎兵吧?衛青的做法之二,出精騎直撲敵主營,後以大軍掩殺。什麼是精騎呢?選邊地良家子弟萬人,(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住在邊境的漢人)善騎射,精騎術,長格殺,以為陷陣營,每戰必先出動其咬住敵軍主將,(不論哪方面比之匈奴騎射都不吃太大虧,有點類似於我的虎衛鷹揚中的鷹揚營)道理還是哪個,攻其所必救。不得已,匈奴人只好與漢軍硬扛,扛不過也要扛,呵呵,這就是戰術。總不能仗沒打完,司令官就讓人給斃了吧?要這樣,這仗還怎麼打?
匈奴騎兵還是延續了他們傳統的戰法,成扇形一字排開,以發揮騎射的威力。雖然漢軍鐵騎驍勇,但在強大的匈奴騎兵面前也沒佔到多大便宜。漢對匈奴戰士的戰損比高達1.5~2:1,(初期,且以戰斗人員為計數,平民損失不算,後期反過來),但是畢竟擋不住漢帝國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漸漸處境不妙。
一戰戰下來,匈奴人越打越少,漢軍越打越強,以至後來匈奴可汗親率八萬鐵騎咬住李陵的五千步弓,仍被漢軍射殺萬餘人,可見後期的匈奴兵戰鬥力在急劇下降。(要是早期的話,可能僅死傷千餘人就可以做到,八萬騎,就是十六萬人和馬,對五千步兵打成這樣,還有什麼好說的?也證明了漢軍在後期的強悍。也難怪匈奴後期對漢軍一直採取避戰,漢武帝鐵騎十八萬出大漠時匈奴竟不敢戰,冒頓單於泉下有知,必定會再氣死一回)
到這個時候,匈奴人的精銳已消耗殆盡,各被征服民族也紛紛脫離其統治,(烏桓,鮮卑,丁靈)很快地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向漢宣帝稱臣,(也就是王昭君的老公)雖還沒有亡國,但已無力再對漢帝國構成威脅。
總體而言,這段時期,中國的騎兵戰術及騎兵部隊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既便是盛唐時也不能過此,尋根探由,除了有強大的國力為基礎外,英明的君主,強悍的將帥,驍勇的士卒,尚武之民風,缺一不能成此偉業。但騎射卻仍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少數精銳除外),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騎兵時代的終結(一個為了生存,一個為了殺人,動力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不勝嘆息。
古今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歷經與匈奴人一百五十年的戰爭後,強大的西漢帝國覆滅了。匈奴人鬆了一口氣。總算可以睡安穩覺了。但他們很快發現,一個同樣強悍的東漢帝國快速崛起,並且對匈奴採取與前朝同樣的進攻戰略。
憑心而論,東漢的騎兵部隊遠不如西漢,但對此時已日薄西山的匈奴人而言,仍是一個噩夢。在漢帝國及西域各國的聯手打擊下,不肯歸順漢帝國的匈奴人無奈之下,在一位英明的部落首領的引領下,開始向西挺進,向西流浪,尋找他們心中的美麗的草原。從此數百年間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行蹤。
二百多年後,這群從中國北方出發的狼到了頓河大草原,在這里,他們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光只有中原,這里也是一塊美麗的新世界,水草豐美,氣候溫潤。不多久當地的阿蘭人開始進攻他們,匈奴人被迫迎戰,(他們總共只有二十萬人,能打仗的不過四,五萬)
但阿蘭人步騎兵在他們的騎射面前無所作為,很快為他們擊敗,這樣他們便成了這塊新世界的主人,呵呵。匈奴人驚奇地發現,雖然他們的騎兵在漢帝國面前累戰累敗,到了這里,卻是不可戰勝的,他們心中被壓抑了數百年的征服慾望被激發了出來,經過短暫休整後,又開始向西挺進,他們堅信,西邊一定有一塊和漢帝國同樣繁華富庶的土地。 數年後,匈奴人擊敗(東,西)哥特,雖然日耳曼人有著在數量上不少於匈奴人的騎兵部隊,但在匈奴人奇怪的陣型(一字散開),奇怪的攻擊方式(在疾馳的戰馬上准確地射出致命的箭),奇怪的戰術(邊打邊走,從不與敵軍主力硬扛,並且大規模地進行穿插)面前,潰不成軍,連國王亦被匈奴人所殺。(不知道他的頭蓋骨有沒有被匈奴人製成酒器?)如同當年匈奴人躲避漢帝國追殺一樣瘋狂地向西逃竄,西方人所謂的第一次「黃禍」來了。(另一次是蒙古人給他們帶去的)
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處於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在擊敗了迦太基文明之後,又征服了北部的日耳曼部落,雖與安息帝國不時爭戰,但霸權在整個歐洲無人可及。
但羅馬帝國也不可避免地衰弱了,雖然他們自已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的政治腐敗,經濟蕭條,文化沉淪,同樣的,羅馬的軍事力量也大不如前。沒有一支能與同時期列強相抗衡的騎兵部隊。(中國,波斯,匈奴)他們還沉迷於自已編織的步兵致勝論。將無用的方陣步兵的潛力發揮到了極限。(只在帝國的東部行省有少量的騎兵部隊,比例從不超過總軍力的十分之一)很快,他們將要面對各野蠻民族的巨大沖擊。(說來也巧,同時期的東方,中國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沖擊) 哥特人來到了羅馬,驕橫的羅馬人當然不將這些衣不蔽體的野蠻人放在眼裡,民族矛盾激
化,大戰再所難免。 當這些野蠻人排著散亂的陣型,騎著戰馬向他們沖過來的時候。(與游戲中不同的是,哥特人的騎兵遠遠強過他的步兵,其實要論步兵,沒有誰能強過羅馬的方陣步兵)他們心裡所受到的巨大震憾是可想而知的。(鐵蹄踏著大地,大地為之顫動)從未見過這種陣勢的羅馬人開始後退,畢竟他們不是早期的羅馬步兵了。大戰的結果是羅馬人全敗,完敗,敗在了在戰斗之前他們不屑一顧的野蠻人手裡。(此戰的結果對後世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歐洲人不久之後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重騎兵,因為他們已不再相信步兵) 羅馬崩潰了,很快分成東西兩部,不久之後西羅馬滅亡,只剩下拜占庭帝國在若若支撐。
數十年後,阿拉提,這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做了匈奴的單於,歐洲,軍刀下的歐洲又一次受到鐵蹄蹂躪。
我們不討論具體的政治,環境等因素,只談戰爭,只談騎兵。
匈奴人和羅馬人的第一次碰撞是在歐洲的巴爾乾地區,匈奴人南下,東羅馬自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這是他的地盤,我不得不佩服東羅馬的運氣,太好了,巴爾干,(也就是現在的南聯盟及塞,克,阿諸國)群山環繞,大河通海,這地方怎麼說呢?不要說騎兵,既便是規模稍大一點的步兵都難以展開。匈奴人的騎兵發揮不了威力,只好後撤。但這個疤匈奴人卻記著,數年後,阿拉提成功地導演了一出「千里躍進大別山」,憑借其騎兵的快速突進能力一舉通過半島中部,直撲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猝不及防之下,敵人已抵城下,戰又不敢,守又無力。無奈,只好低聲下氣地討饒求和,繳納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割讓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才使得匈奴人趾高氣揚地得意離去。
卡達隆尼會戰,熟悉歐洲史的人應該知道,這里,是匈奴人在歐洲由極盛走向衰弱的起點。關於這次大戰的起因,諸多猜測,流傳最廣的一個大概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我不相信阿拉提為一個女人會出動傾國之師。(當然,作為一個借口還是很好的,如同日本人在「九.一八」和「七.七「事變中一樣)
匈奴人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將其主力,匈奴騎兵與他的對手,羅馬人及哥特人擺在一個狹小的正面進行對沖,(這是歐洲人的傳統好戲,)而不是發揮他的騎兵的騎射及快速突擊,大縱深穿插的優勢。(他們一定不知道「孫子兵法」是什麼,否則不會如此,呵呵)其騎兵部隊受到了阿蘭人正面的頑強抵抗,一個個匈奴騎射被長槍刺於馬下,被暗號射於馬下,死傷極為慘重。 反正不管怎樣,這仗羅馬人沒有敗,(匈奴人是不是敗了不好說,但從戰果上看好像也沒有)匈奴人退回了草原,「羅馬人事後計算屍體,匈奴人主力騎兵部隊直接戰死達十萬余,另有大量傷兵實際已失去戰鬥力,估計戰力僅剩原先的一半左右。此戰從根本上扭轉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避免了西方文明被游牧民族毀滅的命運,若此戰匈奴人勝,恐怕整個人類文明歷史都會因而改寫。」(加 「」為轉)
雖然匈奴人在一年後又一次直撲羅馬城下,但其主力,匈奴騎兵部隊再也沒有得到恢復。又一年,阿拉提死了,這個由匈奴人組建的強大的帝國很快崩潰了,(成也忽焉,敗也忽焉!)歐洲,又可以安穩數百年了,直到蒙古客人的到來。
縱觀這一時期的歐洲,除哥特人和東羅馬有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外,(但對騎兵戰術的運用遠不如匈奴及同時期的中國和安息帝國),仍以步兵作戰為主,雖然步兵在正面的攻防上不遜於騎兵,但其耐久力差,進退緩慢,不適合大縱深迂迴的劣勢已經顯現無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俄羅斯人的崛起。
匈奴、鮮卑、羯、氐、羌,此五者既為歷史學家們所謂的五胡,(當然,我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是他們將處於東亞絕對領導地位的漢民族打得幾乎亡國滅種。這里邊,氐,羌有吐蕃血統,羯是匈奴旁支。(我倒是很奇怪,同樣,甚至比這五個民族更強大的烏桓(丸)倒是沒有參與進來,要說這時的烏桓騎兵很強啊,既便是三國時也多次提到曹操徵用烏桓騎兵攻蜀的呀,呵呵,難道為我中原同化了,也沒這么快吧?)
這里邊,除了氐不是以騎兵為主力外,哪一個不是以騎為主,以騎立國。(題外話,氐倒是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符堅。也是個我一直比較欽佩的人)
『玖』 日本騎兵的概況
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加強軍事實力, 騎兵部隊也得到改觀,日俄戰爭前,日本組織了兩個騎兵旅,旅長分別為閑院宮載仁親王和秋山好古,他們都是法國騎兵學校畢業的。在使用輕騎兵破交,迂迴上大顯神通。閑院宮載仁親王最早提倡在騎兵部隊中配置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騎兵的戰場實用性遭到普遍懷疑,師團所屬騎兵聯隊規模縮小。騎兵乘馬戰斗被全面廢止、騎兵科的吉橋德三郎少將自殺抗議後。這一條沒有被嚴格執行、只是機關槍增加和騎兵作戰步兵化、後來捜索聯隊的創設和機械化的改進。1941年,騎兵科被廢止、裝甲兵科建立。西竹一男爵作為這個單位的最後代表轉任裝甲兵。
『拾』 日本戰國歷史之騎兵
呃 騎兵我想應該還是有的 無論怎樣的國家 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優勢是很明顯的 機動力和沖擊力我想是個懂的軍事的人應該都理解的 至於日本戰國時期的騎兵 武田家確實擁有相當的馬 不過那屬於山地馬種 矮小且速度慢 所以武田並不是以大規模的集團騎兵沖鋒取勝的 武田的赤備隊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大部分的騎馬步兵和少部分以奧州地區所產的高頭馬裝備起來的沖鋒騎兵組成的吧 畢竟那個時代日本大部分戰爭都是千人規模的(其實上萬人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那上萬人裡面真正能打的武士不多 大部分是足輕甚至農兵 其戰鬥力嘛 勝利了加強歡呼聲 失敗了拖住敵人追趕武士的腳步而已吧)一支百人騎兵隊就足以掀起不小的風浪了 而且騎兵不是用來防守的而是用來進攻的 而且騎兵最忌諱的就是原地停住 所以在身著重甲(日本重甲大家都懂得 請不要用歐洲罐頭來說事)的情況下不停地進行切割才是正確的做法 對於日本那種軍隊組成方式已經足夠了 沖鋒打亂敵軍陣型 同時騎兵在沖鋒時重點打擊指揮足輕的武士造成混亂就已經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了 騎兵步兵硬碰硬(請注意是騎兵不是騎馬步兵)的話請停止在游戲中就好 騎兵的優勢從來就不是硬碰和攻堅 順便補充一句我不是學者只是個愛好者 有不同意見的請輕輕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