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什麼莫

日本什麼莫

發布時間: 2022-08-23 02:42:41

① 日文"莫"字如何寫和讀


ばく
ba
ku

さい
sa
i
日本女孩也有叫這個字的,讀あや
a
ya或
たみ
ta
mi

かん
kan
或者
げん
gen

② 誰能把日本平假名列表發出來

學習五十音圖應該先來區分一下平假名、片假名:

1、平假名(ひらがな):あ い う え お か き く け こ......

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準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是從漢字的草書演變而來,為了書寫和歌、物語而誕生。現代日語中,平假名常常用來表示日語中的固有詞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稱為振假名。

2、片假名(カタカナ):ア イ ウ エ オ カ キ ク ケ コ......

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它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用於強調象聲詞,或動植物學名,日語中表音符號(音節文字)的一種。與平假名,萬葉假名一起合稱假名。「片假名」三個字可以用片假名表示為「カタカナ」。簽名時如果要表記假名時,也一般使用片假名書寫。

假名中最基礎的是五十個清音,稱為「五十音」,它們每五個一行,一共是十行。五十音圖是以日語發音和平假名的基礎,拗音的列表是五十音圖的擴展,全體則是用平假名表示日語發音的基本單位(拍)。

五十音圖中,豎排的叫做「段」,橫排的叫做「行」,每一行或列以它們該行或列的第一個假名命名。另外空白處的假名是和其它重復的。 を與お 同音不同字,不過を只用於助詞中。

拓展資料

注意:

(1)日語的五個母音a、i、u、e、o,其發音分別接近[a] [i] [ɯ] [e] [o]。其中,う[ɯ] 是一個不圓唇母音,但是日本方言中的「う」以及在唇音之後的發音接近圓唇母音。

(2)切莫將す・ス(su、[sɯ])與漢語的絲(si、[sɿ])發音相混。日語假名萬不可寫成漢語拼音標音。

(3)じ・ジ讀作[ji]。

(4)ふ(fu)的發音為[ɸɯ],[ɸ]是一個雙唇擦音。

(5)文末的「です」「ます」等尾音會清化,聽起來會像[des] [mas]。此外,當母音「い」「う」夾在清音之間,中間的「い」「う」傾向於清化,即聲帶此時不會振動。

(6)日語羅馬音的り・リ(ri),接近漢語的"哩[li]",不能讀「日」[ri]。因此千萬不可把漢語拼音標注在日語假名上與之混淆。

③ 求帶有川或莫字的好聽日本女孩名字,謝謝

川 一般日本的姓最多。
名字里沒有。如果有的話太奇怪。而且日本人覺得不可愛的字。
還有 莫個字平時不用的漢字。
我不知道怎麼念了。
這個字也不能好聽的名字。
因為這個字日語念的話 baku。別字的話,比 川 好聽點吧。

例如說 未莫 miku

可是這樣的名字的話,肯定很多的日本人不知道怎麼念的名字。

我覺得最好不用。

④ 日本有姓莫的嗎

在日本居住的有姓莫的(應該有中國人),如果是日本人沒有姓莫的!

⑤ 日本好莫

樓主,你好!
日本當然有其獨到的好處,比如說,你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不用送禮求人。
在中國沒有禮尚往來,或者說沒有任何人際關系的人幾乎不能生存,
在日本這方面不用擔心,你只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你就能活得不錯。
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待你,只要你不犯法就沒問題。
雖然有個別的人群有種族歧視,但大部分還是不錯的。況且,中國人到哪裡都會受到一些歧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除非哪也不去。
日本的物價特別是水果和蔬菜偏高,其它方面說實話,按照收入比例來說應該比國內還便宜。
尤其汽車,電器,服裝,房子等等。
來日本前,最重要的就是把你的日語和英語弄好,當然只懂日語也沒關系。
還有一點就是,當你在日本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很懷念在國內的時光,說實話這邊有點寂寞,想家,不知道生活在其它國家的國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想法。
說起環境,當然要比國內好得多,空氣,水,食品,這些都不用擔心,而且基礎設施很好,所以到哪裡都不用擔心喝水,吃東西,上廁所這些瑣碎的事情。

希望樓主追問或採納!預祝新年快樂!

⑥ 日本可以姓三途嗎

日本不可以姓三途,只可以姓窮途,不是有這樣一句成語嗎,窮途末日。就是說,「窮途」這個姓非日本莫(末)屬。

⑦ 有一首歌是誰莫開頭的日本動漫歌曲,是什麼歌,那個動漫裡面的

Unravel,是東京食屍鬼的主題曲

⑧ 日本幕府到底是什麼

幕 府

12世紀末至19世紀日本武家政治時期的最高權力機構。該詞出自漢語,意為將軍出征時的帳幕。日本歷史上曾有鐮倉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德川幕府)。10世紀以後,公地、公民制解體,皇權式微,社會動亂,武士階層隨之崛起。1185年,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相爭,前者勝,控制中央政權。1192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於鐮倉置幕府,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天皇形同虛設。1333年,鐮倉幕府亡,政權復歸皇室。1335,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鐮倉,1336年,兩度攻入京都,廢後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設幕府於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將軍稱號;1378年,第三代將軍於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1573年,室町幕府亡。1600年,德川家康於關原(今岐阜縣)之役擊敗反對派大名聯軍,權勢日重;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於江戶(今東京)建幕府。1867年,將軍德川慶喜被迫還政天皇。1868年1月,天皇政府軍大敗幕府軍。4月,江戶和平移交給政府軍,幕府領地大部被沒收。德川幕府亡。幕府歷史至此結束。
回答者:謝楚婧 - 試用期 一級 11-28 17:34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鐮倉幕府(源氏幕府)這句不對,鐮倉幕府在第三代以後就不在是由源氏出任將軍,而是來自皇族或者藤原家。因此把它稱為源氏幕府不託
評論者: QHCS - 試用期 一級

其他回答共 1 條
中國幕府制度的特徵、形態和變遷

郭潤濤

原載《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網路發布文字稍有改動

幕府制度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作為一項用人行政的制度,在歷代國家政治中,尤其是在地方政治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本文試就我國幕府制度的基本特徵、存在形態和變遷諸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幕府制度的基本特徵

「幕府制度」與「幕府」是兩個既互有關聯,又互相區別的概念。「幕府制度」是後人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幕府」所提出的一個概念。一般認為,幕府制度是存在於「幕府」之中的制度[1]。
「幕府」一名始見於《史記》。《史記·李牧傳》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據注家們的解釋,「莫」為「幕」之訛;或者,「莫」「幕」古字相通。總之,「莫府」即「幕府」[2]。從上述記載看,大約在戰國之際已有「幕府」其名。《冊府元龜》就據此推斷:「戰國之際,始謂將帥所治為『幕府』」[3]。
何謂「幕府」?從《史記》和《漢書》的記述及注家的解釋看,有兩個意義:一是指將帥的軍府。一般認為,將帥的軍府之所以別稱「幕府」,是因為古代將帥領軍出征,軍無常處,治無定所,而以「幕」建府。[4]二是指將帥或者將軍。《史記·李廣傳》雲:「……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司馬貞《索隱》說:「凡將軍謂之莫府者,蓋兵行舍於帷帳,故稱莫府」。這兩種意義雖然一指軍府,一指將軍,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幕府」其名源於軍府的建築。從建築上看,當時的軍府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帳篷。後來人們稱其為「帷幄」、「軍帳」等等,都是從它的建築特點而言的。
在此,我們把軍府的建築特點撇開,而來考察作為「將帥治所」軍府內部的情形。換言之,軍府中存在的「制度」究竟如何?
有關李牧幕府的情況,《史記·馮唐傳》記載著馮唐對漢文帝的一段話:

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歸而奏之。 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擾也。

聯繫上引《史記。李牧傳》的記述,可以看到李牧為將擁有下述三項權力:(一)「便宜置吏」。這是指將帥可以根據戰爭形勢自主設置僚佐屬吏。所謂「吏」,許慎《說文解字》雲:「吏,治人者也。」可見,是將帥之下管理「士卒」的官。這些吏既包括與士卒為伍、率之沖鋒陷陣的武職軍官,還包括將帥軍府中輔佐將帥指揮作戰的文職軍官。這是組織人事方面的自主權。(二)「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這是財政上的自主權。(三)「賞賜決於外,不從中擾」。這是軍功賞罰的自主權。當然,在將帥所擁有的自主權中還有一項不言自喻的自主權,即將帥在軍事上的決策指揮權。對於將帥而言,唯有同時擁有上述四項自主權,才稱得上「閫以外者,將軍制之」。
由此,我們不妨得出結論:幕府制度是一種將帥擁有高度自主權的制度。這一結論亦為秦漢以降歷代軍府制度所印證,比如唐代的藩鎮就是一個典型。《新唐書·藩鎮傳序》雲:「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獻於朝廷。」唐代後期藩鎮的「擅置吏」和「賦稅自私」,以宋人的觀點,乃安史之亂以後出現的藩鎮割據自雄;但從幕府制度的意義上,它是淵源有自,並非唐代的新發明。
軍府或曰「幕府」,是領軍出征或戍邊的將帥的軍政機構。這已屬定論。唐人顏師古注《漢書》雲:「莫幕者,以軍幕為義。」[5]既說明了漢代幕府的軍事性質,也反映了唐代幕府的情況。後人也基本上沿用了這一成說,把軍事將領的府署稱之為「幕府」。然而,如果從「制度」著眼,那麼,「幕府」在軍政上高度自主的制度,並不為軍事系統所特有,而是在整個政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一項政治制度。它既存在於軍政系統之中,也存在於行政系統之中。換言之,前述結論應當修正為:幕府制度是一種行政長官自主行政(包括軍政和民政)的制度。
由此推論,並不是因為我們對軍府中存在的制度作了上述抽象,從而將幕府制度泛化,而是基於下述事實:
首先,我國古代國家在很長歷史時期里在政治運作上為「兵民合治」;在政治控制系統上是軍政系統和行政系統合二為一。據《六典通考》雲:「古者寓兵於農,將寓於卿,有事命卿為將,……鄉遂之民皆軍,屬司徒;四時之田皆兵,屬司馬。」[6]章潢《圖書編》亦說:「戰國以前,軍士在於閭里。有事焉而簡稽;有時焉而教習。……其所處軍置吏之名一隨於鄉黨;惟出師行營,則以部隊裨校之號,一切為殊。」[7]可見,其時軍政系統與行政系統是混而不分的。戰國以後,雖然有常備兵役,但政治運作體制依然是兵民不分,尤其是散布在各地的兵役,由郡負責管理與監察。《漢書·百官雲卿表》記載:「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每郡置太守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本注曰: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奸,……歲盡遣吏上計,並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典兵,禁備盜賊,景帝更名『都尉』」。可見,秦漢時代的郡,並不象後世省、府那樣單純地治民,而是兵民合治的。林駉《古今源流至論》雲:「漢之兵財在於郡守,故郡守得以伸其權。……夫漢內郡甲卒掌於郡尉,邊郡兵官屬於長史,守若無與於兵。然都試之講,太守會之;虎符之調,太守分之,……則一郡之兵,守得以自將也。千乘、河東均輸有官,雁門、沃陽榷鹽有丞,守若無與於財。然葦蒲之入,郡得取之;廩犧之錢,郡得藏之,……則一郡之財,守得以自用也。」[8]又雲:「漢兵大計皆在郡國。內而宿衛皆取郡國,外而征伐亦取郡國;然都試之役,太守、都尉事也,而縣之令長、丞、 尉,必欲俱會……」[9]亦說明漢代的郡政包含軍政的內容。因此,在戰國秦漢時代國家政治的運作兵民不分的格局中,幕府制度也就不僅僅是軍事將領擁有高度自主權的制度,而是執政長官擁有行政(包括軍政和民政)自主權的制度。所以,《冊府元龜·幕府部總序》說:「漢丞相三公開府,置掾史;司隸、刺史有從事史;佐京尹、守、相有掾史曹屬,皆幕府之職也。」
大體說來,秦漢以降,國家政治總是以軍事威力作為控制社會的基本手段,因而在運作體制上一直實行兵民合治,地方行政長官既掌有治民的權力,又握有軍政大權。明代以後,地方政治在兵事與民事的分理上才格局分明。但直到清代,軍政與民政的分離始終是不徹底的。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在戰國之後相當長的時期里,地方行政機構以及中央政府與負有徵戰使命的將軍的軍府,在用人自主權上完全相同。
關於將軍軍府的用人自主問題,前引《史記·李牧傳》以及《後漢書·班固傳》「幕府新開,廣延群俊;四方之士,顛倒衣裳」的記載,已然說明戰國秦漢時代將軍擁有用人自主權。此外的情況如何?章如愚《群書考索》雲:「漢有辟除之制,有尚書選部,自縣令以上始赴尚書調選,其餘郡縣之屬吏,至於公府之掾曹,各自辟於其長;其諸侯王國自內史以下,亦皆得以自除。」[10]可見,所謂「便宜置吏」,並不是軍府的特權。《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五「幕府奏辟」條雲:「漢制:公府之掾佐、郡邑之屬吏、諸侯王國之內史以下,皆得辟於其長。故曹參為相國,擇郡國吏 ,召除為丞相史(前曹參傳);匡衡為丞相,署陸賜集曹掾(匡衡傳),此相府所辟也。何武以大司空辟鮑宣為西曹掾(鮑宣傳),史高以大司馬辟匡衡為議曹史(匡衡傳),大司空、大司馬府所辟也。屬吏之辟於郡縣,則如周景以刺史而辟陳蕃為別駕(後陳蕃傳),王渙以考城令而辟仇香為主簿是也(仇香傳)。內史以下之辟於諸侯王國,則如趙王張敖以田叔為郎中(田叔傳),齊王襄以魏勃為將軍是也(齊王襄傳)。」可見,在漢代軍府之外,幾乎所有政府機構中,都可以自主用人,即擁有組織人事的自主權。
在古代軍府中,將帥擁有軍政自主權。其軍政自主權包括人事、財政和賞罰和軍事決策指揮權。毫無疑義,就軍事行為而言,軍事決策指揮權是將帥整個自主權的核心。但就軍府機構而言,「便宜置吏」的權力是其整個權力的基礎。換言之,軍府組織是軍事活動的基礎。當然,這里考慮的是復雜的軍事活動。在復雜的軍事活動中,軍事組織總有兩個部分:一是兵營組織;一是軍府組織。而從軍政而言,軍府組織是整個軍事活動更為基本的要素。在一次較為復雜的軍事活動中,兵力的足夠配備固然關繫到戰爭的勝負,但將帥一人的智力、精力和體力也不足以操縱整個軍事活動。換言之,軍政需要建立軍府、配備僚屬來實施;諸如市租輸納饗士和軍功爵賞等等軍政行為,需要將帥幕下的軍吏來運作。同樣,秦漢時代,在我們通常稱之為「行政系統」的政府機構中,就行政權力體系(包括司法權、財政權和組織人事權等等)而言,組織人事權也是其基本的權力。在國家對社會的政治控制和行政系統的行政控制中,無一不是通過組成行之有效的組織機構,來實現這些控制的。這用傳統的政治術語講,就是「用人行政」。
由於幕府制度的初始階段,國家政治領域軍政和行政長官在組織人事制度上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而且,這種用人的自主性,始終存在於幕府制度之中。所以,本文認為,長官(包括軍政和行政)的自主用人,是幕府制度的一項基本的制度,也是幕府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
當然,在古代政治中,軍事長官和行政長官所擁有的權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大體說來,秦漢以後,軍政長官和行政長官的自主權漸漸被朝廷所收回。因此,幕府制度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遷。

二、幕府基本制度的變遷

幕府制度的基本制度有一個從「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變化。
由長官自主配置僚屬的制度,在我國古代政治中稱為「辟署」,亦曰「辟除」、「辟召」和「辟舉」。從本質上說,這是朝廷賦予所命之官的用人權力。因此,這一制度需要放到朝廷與其所命之官的權力關系中來理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十二《選舉考》雲:「漢朝(王國)唯丞相命於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帝懲吳楚之亂,殺其制度,罷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又詔:凡王侯吏職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補。其州郡佐吏自別駕、長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歷代因而不革。」可見,根據朝廷與其命官之間在用人權力上集權與分權的關系,用人制度可區分為「命官制」和「辟署制」。本文把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吏的用人制度,稱為「命官制」;而把由朝廷命官自主辟署僚屬的用人制度,稱為「辟署制」。
官吏的分級任命是古已有之的制度。《禮記·王制》雲:「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鄭注雲:「命於天子者,天子選用之,如今詔書除吏矣。小國亦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孔穎達疏雲:「崔氏雲,三卿命於天子,則大夫以下皆其君自命也。」[11]可見,先秦國家任命官吏實行的是國王和國君兩級任命制。馬端臨據此認為,由列國國君自命卿大夫、士的制度,就是辟署制。[12]
不過,「辟署制」的形成在秦漢時代。它是與秦漢時代所確立的官僚政治體制相伴而生的。就官僚制的本質而言,它是與「世卿世祿」制正相反對的制度。從這種制度的存在方式而言,它總是與一定的用人制度聯系在一起的。用人行政與行政用人密切相關,而且互為因果。秦漢時代所確立的官僚制,是「命官制」和「辟署制」的產物,具體點說,是由朝廷任命中央和地方各級長官,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長官自行配置僚屬而完成的。而由朝廷命官自置僚屬的方式,則構成了「辟署制」的特殊內涵。
當然,辟署制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它是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政治變遷中逐漸演變的結果。春秋戰國之際,各國紛紛變法,在用人行政制度上,廢除了「世卿世祿」制。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13]而「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14]則說明秦國的中央和地方官員具有自命下級官吏的權力。前述趙國李牧幕府的「便宜置吏」,也與這種情況相同。戰國時代的這種由朝廷命官自行置吏的情形,就是「辟署制」的直接起源。誠然,追本溯源,「辟署制」是從列國國君自命官吏的「自命制」變遷而來的。就用人行政的體制而言,戰國以前的國王和國君的兩級任命制與戰國以後的朝廷任命各級長官和各級長官自置僚佐屬吏的「兩次」組建完成政府機構的制度,是一脈相承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官僚制度開始形成的戰國時代,出現了「幕府」這一新名詞。毫無疑義,這種新名詞的出現,正是新舊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的反映。「戰國之際,始謂將帥所治為『幕府』」[15]這既反映了戰國時代列國政治的軍事性質,也反映了用人行政體制的轉型。領軍出征或戍邊的將帥可以自主地配置軍府人員,這種做法雖然源於分封制時代的國君自命卿大夫、士的制度,但它已經改變了「世卿世祿」的實質;而且,正如因為軍無常處、治無定所而臨時以「幕」構建將帥府署的情形,將帥自主配置的軍府人員也具有臨時性。這種臨時性既表現為將帥有事則命、事已則罷,因而其軍府機構也不復存在;而且表現為將帥與軍府人員在相互配合關繫上的暫時性和自由性。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戰國時代「游士」和「客卿」的流行中得到印證。雖然戰國之際「辟署」尚未制度化,各國的情況也有所差別,但「幕府」一名的產生以及《史記》關於「便宜置吏」的記載,足以說明一種新的用人行政體制已經逐漸形成。因此,戰國時代是官僚制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幕府制度的發韌階段。
秦漢時代,由朝廷命官自主辟署僚屬才成為制度。「辟署」的制度化主要表現在下述兩個方面:(一)明確了朝廷與朝廷命官之間在組織人事上的權力關系。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或行政機構的長官,由皇帝或選部選拔和任命;各級長官的僚屬則由其長官自行辟署。秦朝的制度由於缺乏記載,難道其詳;但《漢書·百官公卿表》表明,漢代官制基本上沿襲秦代。漢代在地方上承秦制以郡統縣,郡守和縣令(長),統一由朝廷選拔任命,但其掾史曹屬則由其長官辟署;封國的制度,與郡縣大致相同。作為中央派駐地方監察郡縣的刺史,也享有郡守縣令同等的權力。中央公府辟署掾史,則有一個從皇帝授命辟署和公府自行辟署向單一的由公府自行辟署的變化。《後漢書·百官志》:「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雲。」這也就是與地方政府的辟署制相一致。(二)限定了辟署的范圍。漢代各級行政長官可以自主辟署的僚屬,一般限於「掾屬」,也就是各級長官辦事機構中的低級官員;而不包括佐貳官,更不包括下級所屬機構的長官。漢初,公府辟署的范圍很寬,也很亂。尤其是所謂「三公」,在用人行政的權力上,任命與辟署往往難以區分。但隨著官制的完備與釐定,任命與辟署之間的界限漸漸清楚,辟署的范圍則限定於「掾史」。所謂「掾史」,指諸如「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和「倉曹」的正、副官員。[16]公府所能自辟的僚屬,僅限於諸曹掾史,長史不在其列。地方郡縣的辟署制,漢初就較為確定。郡守縣令允許自主辟署諸曹掾史。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郡諸曹略如公府曹,唯無東、西曹,而有功曹,還有五官掾、督郵、門亭長、主記室史等官,閣下和諸曹各有書佐;郡還置有「議曹」和主簿、文學掾、五經卒史、上計吏等。縣諸曹略如郡員,官名上稍有差異。這些掾屬都可以由守令自主辟署。郡守之下、諸曹之上置有「丞」,為郡守之佐,但郡丞如公府的「長史」,不為郡守所辟。強汝詢《漢州郡縣吏制考》說:「丞雖為佐守,實為屬吏,非如後世郡丞得與太守抗也,故史每丞、掾並稱,惟秩位稍尊,不由太守自辟為異耳。」《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每郡置太守一人,……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郡丞的職掌是佐守治郡事,具體些說就是幫助郡守總理諸曹事務。所以,瞿蛻園說,它是「官署中之事務長」。[17]這種總理或分管諸曹事務的佐僚,後世稱之為「副貳」或「佐貳官」。漢代郡佐貳官,由朝廷直接任命而不由長官自行辟署。縣的佐貳官即縣丞和縣尉 ,也不能由令長自主辟署,而直接命自朝廷。[18]
漢代所確立起來的「辟署制」大體如此。每個政府機構或部門的長官,都可以自主辟署自己的掾屬。而在一些本來沒有配置佐僚的機構,在用人行政上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戰國時創建的制度。如以監察郡縣為職的州刺史,其佐吏如別駕、治中諸「從事史」,「皆州自辟除」;[19]軍府機構,據《通典》說,「漢不見官屬。後漢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20]文獻沒有載明將軍辟署佐僚的范圍,但《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於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依司空。」這是對將軍府佐僚職員名額的最早規定。按公府辟署的慣例,自辟之屬官為掾屬以下人員。但在竇憲以前,將軍大抵可以完全自主地辟署佐僚的;而且,竇憲之例實際上並未成為定製,屬官之設往往因人而異。尤其是將軍征戰在外,其用人行政往往享有特權。《通典》雲「漢不見官屬」,這並不意味著竇憲以前將軍沒有屬官,而是沒有統一的設置。其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軍府人員由將軍自行辟署。實際上,所有官職都是從行政運作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佐僚之「職」與「名」,大都是由其長官「自除」而形成的。長官們在行政中因事設職,緣事名官,爾後才有各種各樣的官職和官名。漢代政府各機構或部門的官職紛繁復雜、各有差別,其因蓋在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辟署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長官辟署佐僚的范圍的擴大。具體些說,就是辟署的范圍從掾屬擴大到了整個佐僚系統,漢時由朝廷直接任命的佐貳官在這個時期也由長官自行辟署。這種狀況的實質是各級長官行政自主權的擴大,但與漢代以前的情況有所不同,辟署僚屬的范圍一般限於佐僚,而不涉及下級政府的長官。造成上述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政局。由於魏、晉時期的國家都是由權臣所建立,這些權臣所依靠的政治力量是他們手中掌握的軍事力量和自主辟署的佐僚,加上政局變動不居、動亂無常,各國政治不僅顯出濃厚的軍事色彩,而且顯出鮮明的私家色彩。中央政府不過是這些權臣霸府的轉變,地方政權則為軍事將領所操縱。

⑨ 為什麼日本人接電話說「莫西莫西

莫西莫西是日語電話用語,是日本接電話的統一用於,相當於中國的你好。

日語的使用范圍包括日本國全境(琉球地區大部分使用,有原住民使用琉球語,日本不承認琉球語為獨立語言)。

日語在世界范圍使用廣泛,因為日本動漫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雖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在世界上影響力也很大。特別是對於與ACG相關的物什,日語幾乎是唯一的用語。

(9)日本什麼莫擴展閱讀:

詞語來源

電話是1876年美國人發明的。第二年,發明者本人就到日本宮內廳實地表演給日本皇室看。

1890年時,日本一般平民才開始使用電話。最初是東京和橫濱,據說當時申請電話線的人,僅有230多人。

但是當時日語中沒有可以代替「hello」的詞,於是曾在美國專門研究電話的一位叫陳俊的專家,便創造出「莫西、莫西」這個詞以此代替「hello」。

不過,「莫西、莫西」雖然被創作出來了,起初還是無法立即普及,於是有人在打電話時喊著「喂喂」,然後電話那頭的人才回說「嗨,有什麼事嗎?」數年後,電話的回應詞才被統一成「莫西、莫西」。

現在一般說來,日本人在打電話給他人時,第一句會先報出自己的姓氏,再問對方是不是某某家,若沒打錯,才報出要找某某人或有某某事等目的。接電話時,第一句也是先報出自家姓氏。很少有人會在第一句就說「莫西、莫西」的。

「莫西、莫西」是在中途聽不到聲音,或沒人反應時才會用到。不過,大哥大普及以後,一般通常都是先喊出:「莫西、莫西」,因為接電話的一定是你想找的對象。

家中只有女人或母子家庭,通常比較警惕,接電話時只回聲「嗨」,聽完對方報出自己姓氏或目的時,才表明身份。

⑩ 好聽的日本女生名字 帶「莫'和「離」字的

離莫惠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73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1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00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7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80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46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40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89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42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