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政是什麼意思
Ⅰ 安政大獄的事件背景
江戶時代後期的日本,外國船相繼東來訪問。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令日本對外的危機意識高漲,幕閣就海防問題進行議論。老中阿部正弘領導幕府進行幕政改革,在1854年使之與美國簽訂《日美通商親善條約》,又與俄羅斯簽訂《日俄親善條約》,之後又和英國、法國和荷蘭簽訂類似條約,即《安政五國條約》。
1853年,12代將軍德川家慶死去,於是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就任征夷大將軍一職,不過,因為家定身體虛弱的緣故,下任將軍的繼嗣人選成為主要問題。支持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兒子一橋慶喜(德川慶喜),還有期盼跟諸藩建立協調體制的一橋派,和重視支系而推舉紀州藩主德川家茂並且政治路線保守的南紀派,兩派之間發生激烈的沖突與對立。
後來,日本受到美國總領事哈里斯的壓力,被迫在通商條約上簽字。老中堀田正睦借朝廷的權威打算解決兩派的爭執,不過,梅田雲浜等人在京都進行尊王攘夷派的工作,而且得到孝明天皇的敕許。
Ⅱ 安政大獄的介紹
安政大獄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安政5年 (1858年) 到翌年發生的事件。德川幕府的大老井伊直弼·老中間部詮勝、阿部正弘,鎮壓因為「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的簽字及繼承德川家茂的將軍工作」上,政治逼害反對派的事件。被鎮壓了的以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的大名·公卿·志士(活躍分子)們,牽連者達到100人以上。
Ⅲ 跪求啊。。。日米修好通商條約是(不平等條約)的理由說明
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日本語:日米修好通商條約,假名:にちべいしゅうこうつうしょうじょうやく)是,孝明天皇安政五年六月十九日(公元1858年7月29日)江戶幕府同首屆美國駐日總領事頓賽德·哈里斯(英語:Townsend Harris)締結的第一個承認貿易自由和通商開國的條約。
日本同意美國向江戶派駐公使、向開港地派駐領事,美國駐日外交使節在履行公務時,可以在日本內地旅行。
繼續開放或增加開放神奈川、長崎、箱館、新潟、兵庫等5港,神奈川開港半年後,封閉下田港,另闢江 戶(今日本東京)、大阪為商埠;在開港開埠地,設置美國公民自由出入、享有居住權、貨屋租賃權和基督教自由信仰權的居留地。
尊重自由貿易的原則,即雙方國家的民間貿易不受任何限制,自行交易,日本官員不得干涉;對輸出入商品實行協定關稅率,日本對美國輸出品關稅率均從價5%,美國對日本輸出品關稅率為免稅、5%、20—35%不等,日本無權自主確定關稅率;外國貨幣可在日本國內自由流通,內外貨幣可同種等量交換,鑄幣和當地金銀可免稅輸出入.
美國駐日使節擁有領事裁判權;日本若與歐洲國家發生爭端時,美國可應日本請求並作為委託人、居中斡旋調停。
條約有效期為14 年,屆時可改訂新約等。
1858年7月29 日至10月9日,70餘天中,美、荷、俄、英、法等五國先後與日本訂立了通商條約,取得自由貿易權、關稅率協議權、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殖民特權,日本則在貿易、關稅、司法等方面喪失國家主權,瀕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邊緣,處於被歐美列強壓迫的從屬地位和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之下。
1858年,時值日本安政五年,日本與上述歐美列強訂立的條約亦稱「安政五國條約」。以這些條約的簽訂為標志,長達200餘年的鎖國體制基本崩潰
Ⅳ 日本的尊王攘夷是什麼意思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禦。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攘夷」,即對游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齊桓公採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Ⅳ 日本幕末維新時代歷史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德川時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制的國家。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起日本農村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並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德川時代,日本農業的發展雖然十分緩慢,但取得的成就還是比較顯著的。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商業性農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作物的生產在農業中占的比重顯著提高。特別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區,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19世紀上半期已超過稻米的種植面積。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同農業分離。隨著商業性農業和農村手工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發展,商品交換關系也日益頻繁起來,並初步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的全國市場。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以商人為代表的商業資本直接控制生產,是日本資本主義因素產生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大阪附近的棉織業中心河內為例,在19世紀中期出現了許多經營「木棉寄屋」的包買主,他們收購農村手工業者的產品,再轉售給大阪的棉布批發行。商業資本進一步控制生產的形式是「換棉」和「出機」。「換棉」即商人供給皮棉,由農村手工業者紡成紗或再織成布,商人按成品數量支付現款,或分給一部分產品作為工資。「出機」是指商人供給棉紗和織機,由手工業者在家裡織成布匹,商人則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資。後來,「出機」資本家便設立自己直接經營的手工工場,從貧苦農家招募「機織下女」即女工從事生產。幕末,由包買主直接控制生產從事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經營方式,已得到比較廣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也陸續在制絲、絲織、棉織、陶瓷、釀酒、造紙等生產部門出現。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如濃尾、泉州地區的棉織業部門,工場手工業已開始占據統治地位。
由於受到封建制度的種種限制,總的說來幕末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還是不高的。資產階級尚處於形成的初級階段,他們雖然還沒有能力領導革命,但對現存的舊體制是不滿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還導致新興地主階層的出現。一些農村的富裕農民、商人高利貸者和手工工場主通過抵押或典當的方式非法佔有農民的份地,轉化為地主。他們或者僱用工人自營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給佃農徵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領主之間也存在許多矛盾。這些被稱為「豪農·豪商」的資產階級與新興地主,後來成為倒幕維新運動的社會基礎。處於幕藩領主封建統治下的廣大農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動力。在德川時代日本共發生2809次農民暴動,幕末農民暴動更加頻繁,僅1801—1867年就爆發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統治的斗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紀中葉日本能夠成功地進行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日本的封建制度異常僵化,缺乏自我調節的機制,統治等級的內部矛盾重重,從中分化出一支主張變革的力量——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代替資產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者。
在德川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幕藩領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買賣,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無法得到法律的承認。因此,領主階級不僅不能將他們包容進自己的隊伍之中,相反卻將其推向反對派的懷抱。就國家的政治體制而言,日本是一個封建的幕藩制國家,它既有作為中央政權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領主 ——大名自行統治的二百幾十個藩國。一些藩國的領主,主要是外樣大名,對幕府的統治心懷不滿。這不僅會導致領主階級的公開分裂,而且為倒幕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方便條件。在幕藩體制下,日本除實際上的全國最高統治者將軍外,還存在著形式上的國家君主——天皇。他雖被剝奪了統治大權,但歷史的傳統使他仍具有強大的精神影響力,可以成為革新勢力反對幕府統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時期,日本在選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實行的是世襲門閥制。幕府和諸藩的各種官職,均依武士等級身份的高低來分配。「權門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職,一些門第較低而富有才乾的下級武士則無緣獲得較高的職位,對上層武士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因此,幕藩體制和武士等級的內部充滿了各種矛盾,這一方面使幕府的統治易於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於在舊統治營壘中分化出一支主張變革的力量。
在德川時期,全體武士的年均收入為35石,下級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這個數字還低得多。從18世紀中期起,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將軍和大名「皆感國用不足」,常採用削減甚至停發下級武士俸祿的手段來解決自己的財政困難。對門閥制早已懷有不滿情緒的下級武士,由於經濟地位的急劇惡化而「恨主如仇」。這就使武士等級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大批下級武士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從事手工業生產以維持生計。他們的實際階級地位隨之發生變化,逐步轉化為同幕藩體制相對立的小商品生產者。另外,下級武士中經營商業或組織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則以從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間收容養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過繼給他們作養子,來解救自己的經濟困難。這就使他們同資產階級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兩者在經濟利益上逐漸趨於一致。此外,還有一些下級武士改業為教師、醫生等,補充了知識分子隊伍。他們中間有些人就學於蘭學家,接觸了西方的資產階級文化,並深受蘭學家的樸素民主思想和富國強兵主張的影響,產生了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朦朧願望。正是通過上述途徑,部分下級武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世界觀逐漸地向資產階級方面轉化,成為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言人。這就使日本能夠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未成熟的條件下,成功地進行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就國際環境而言,明治維新是在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下爆發的,這一外部條件催化了這場革命的提早發生。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一支船隊來到日本江盧灣的浦賀港,要求日本放棄鎖國政策,同美國友好相處,締結通商條約。在武力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國國書,答應在1年內給予答復。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隊來到浦賀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舉行談判,簽訂了《日美和好條約》。這是日本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隨後,英、俄、荷等國也先後援例同日本簽訂了類似的「和好條約」。1856年8月,美國任命的駐日本總領事來到下田,同幕府進行談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恫嚇,終於迫使幕府於1857年6月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締結了通商條約。因為這些條約均簽訂於安政五年,通稱「安政五國條約」。西方國家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迫使幕府同意開港通商,還取得如下特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同待遇、認定關稅權、建立居留地權等等,使日本的國家主權遭到破壞。從1859年7月起,日本據約正式開港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被迫開國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對革命的爆發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於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脅而被迫開國,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虛弱。開國所帶來的嚴重民族災難與社會災難,又使幕府成為眾矢之的,陷於孤立,甚至在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裂。這就使幕府已無法再按老樣子統治下去。其次,開港通商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而反封建的斗爭空前高漲。1863—1868年共發生370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其中僅 1866年便發生141次。由於開國而受到打擊的工商業者和下級武士也積極行動起來。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們為社會基礎而形成的。最後,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及隨著開國而逐步加深的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於下級武士的有識之士逐步認識到在日本「採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必要性,為此就必須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動統治。他們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出發,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們成功地領導了倒幕維新運動。
二、倒幕運動
幕府在開國問題上屈辱和無能的表現,引發了早已不滿幕府專制統治的強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樣大名的反幕活動。他們乘機抬出天皇,圍繞締結通商條約和因將軍家定後嗣而引起的繼承人問題對幕府施加壓力,以圖改革幕政、參與中央政權。於是,在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發生了公開的對立。一些主張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標榜「尊王攘夷」,積極配合強藩大名進行反幕活動。但幕府竭力維護它的專制統治,拒絕實行任何讓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經天皇批准便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同意開港貿易。同時他還決定由血統最近的德川慶福繼任將軍(就任後改名家茂)。接著就在1859年10日(陰歷)發動「安政大獄」,逮捕了從事反幕活動的志士百餘人,將倒幕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吉田松陰等處死。主張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處罰。為了替被害者復仇,水戶和薩摩兩藩的18名志士於1860年3月24日(陰歷)在江戶的櫻田門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給予幕府的專制統治以強烈的沖擊。「安政大獄」和「櫻田門之變」是幕府專制勢力同反幕勢力之間公開沖突的開端,從此斗爭便日趨激化了。
井伊的後繼人久世廣周和安藤信正為緩和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策劃將天皇的妹妹嫁給將軍家茂,實現以幕府為中心的「公武合體」①。強藩大名也接過「公武合體」口號,以薩摩藩主之父島津久光為首,積極推進他們自己的公武合體運動。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權威,迫使幕府進行改革,建立以將軍為首的雄藩聯合政權,使整個幕藩領主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克服所面臨的內外危機。但因受到堅決維護幕府專制制度的反動勢力的阻撓,以雄藩大名為主導的公武合體運動雖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讓步,但終於還是破產了。
在兩種對立的「公武合體」運動交錯展開的同時,以西南強藩的下級武士為主體、得到「豪農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運動也迅速興起。對領導這一運動的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先進分子來說,尊王是借「王政復古」之名,行改革幕府專制制度之實;攘夷則已不是盲目的排外運動,而是為了反對列強的殖民侵略政策,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他們一方面通過尊攘派公卿三條實美等人把孝明天皇爭取過來,並利用他的權威迫使將軍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陰歷)開始實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動天皇「親征攘夷」,企圖借機發動政變,舉兵討幕。5月10日傍晚,長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實行攘夷,炮擊了通過下關海峽的一艘美國商船,隨後又炮擊了法國和荷蘭的軍艦。但長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兩國軍艦的報復。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國組成聯合艦隊,再次炮擊長州藩的下關(史稱「下關戰爭」),長州藩慘敗後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敗的同時,尊攘派的反幕活動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雖然是個狂熱的攘夷分子,但他不願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壞,暗中把尊攘派的政變計劃告訴了幕府。於是幕府便聯合公武合體派大名,於1863年8月18日(陰歷)先發制人,用武力把以長州藩下級武士為主力的尊攘派盡行逐出京都,史稱「八一八政變」。而早在同年7月,長州藩尊攘派的著名領袖高杉晉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負責守衛下關以防西方列強進行報復。他建立一支由下級武士和農民、市民組成的武裝隊伍—奇兵隊,到1864年已發展到4000餘人,在經濟上得到豪農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長州藩還出現了一些效仿奇兵隊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裝隊伍,泛稱為「諸隊」。隨著軍事力量的增加,長州藩的尊攘派產生了急躁冒險的情緒。為了報「八一八政變」之仇,他們不顧高杉晉作的反對,於1864年7月(陰歷)向京都發起進攻,在宮門外與幕府軍發生激戰,結果遭到慘敗,史稱「禁門之變」。幕府隨即聯合薩摩藩的公武合體派發動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企圖一舉消滅尊攘派的勢力。長州藩的保守派借機重新掌握了藩政實權,並向幕府謝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爭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在下關戰爭、「八一八政變」和「禁門之變」中遭到的挫敗,使長州藩尊攘派認識到,在與外國武力懸殊的情況下,實行攘夷是輕率無謀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動統治,實行「開國進取」的方針,使日本真正富強起來,才能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為此,必須「聯合草莽志士」,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 並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倒幕陣線,以實現武力倒幕。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倒幕便取代攘夷成為尊攘派的首要戰略目標,尊攘派也就開始轉化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陰歷),高杉晉作等人以藩內最大的商業城市下關為據點,依靠豪農豪商和人民群眾的支持,發動武裝起義,奪取了藩政實權。隨後,他們就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開港貿易」的近代化方針指導下,大力推行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長州藩建設成為「割據倒幕」的根據地。這時,薩摩藩的實權人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島津久光的公武合體路線失敗,轉化為倒幕派。這就使薩、長兩藩開始接近。因此,當幕府打算再次發動征討長州的戰爭時,薩摩藩不但表示拒絕參加「私戰」,而且經土佐藩坂本龍馬從中斡旋,在1866年1月(陰歷)與長州藩結成倒幕的軍事聯盟。薩長聯盟的建立改變了幕府與倒幕派之間的力量對比,倒幕派開始占據優勢。
幕府一意狐行,於1866年6月(陰歷)悍然發動了第二次征長戰爭。但因薩摩藩拒絕參戰,幕府直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以及長州藩全體軍民的奮勇抵抗,幕府遭到失敗。在戰爭進行期間,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慶喜繼任將軍職。1867年初,他接受法國公使的建議,進行軍事和財政改革,以圖重振幕府的權威。與此同時,薩長兩藩也在積極進行討幕戰爭的准備。英國看到倒幕勢力壯大,決定支持他們倒幕,積極出售武器給他們。不久,安藝藩加入討幕聯盟,土佐藩也約定響應,進一步擴大了倒幕陣營。這時,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席捲了包括京都、大阪、橫濱、江戶等大城市在內的幕府管轄區;幕府的根據地關東一帶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幕府統治勢力薄弱的邊遠地區斗爭更加激烈。這一切使幕府統治發生了根本的動搖。在這種形勢下,德川慶喜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1867年 10月24日(陰歷)向朝廷提出辭職報告,將「大政奉還」於天皇(孝明天皇已於1866年底死去,15歲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後來的明治天皇),企圖以此來剝奪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繼續維持其反動的統治。
但是,薩長兩藩的倒幕派並未因此而動搖。他們向京都集結兵力,於1867年12月9日(陰歷)發動宮廷政變,以天皇名義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並正式成立設有總裁、議定和參與3種官職的新天皇政府。當晚新政府舉行會議,決定讓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即交出「兵馬之權」和領地、領民。德川慶喜不甘心失敗,立即奔赴大阪,糾集幕府軍向京都進發,於1868年1月3—4日(陰歷)同以薩長為主力的政府軍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發生激戰。幕府軍失敗後,德川喜慶由海上逃歸江戶。4月(陰歷),政府軍兵臨江戶城下,德川慶喜被迫開城投降。佔領江戶後,政府軍繼續征討東北地方的叛亂諸藩,於10月初平定了這一地區。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陰歷)攻下幕府殘余勢力固守的軍事要塞五棱部。歷時一年半的國內戰爭以政府軍的全面勝利而結束,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終於被徹底推翻,因這場戰爭發生在農歷戊辰年,史稱「戊辰戰爭」。
三、明治政府的資產階級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發動「王政復古」的政變時,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號為明治)為首的「三職」政府。從1868年4月(陰歷)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為內閣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顯要職務均由親王、公卿和藩主擔任,但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實際負責處理政務的主要是出身於下級武士的倒幕派領袖。他們在中央政府的不斷改組中,逐漸排除了官居顯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後,除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和右大臣岩倉具視是公卿外,擔任參議和省卿(相當於部長)的實權人物,幾乎都是薩、長、土、肥4藩的倒幕派領袖。
早在1868年3月(陰歷),剛剛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綱領——《五條誓文》,其內容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影響,甚至還具有一些軍國主義的色彩,但卻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因此,這是一個引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資產階級改革綱領。然而,對於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步驟,仍然是模糊的。於是決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陰歷),明治政府派出以岩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大型使節團赴歐美考察。使節團通過考察加深了對西方社會的了解,進一步認識到,為了日本的獨立富強必須實行全面的改革,並找到一條在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切實可行的道路。歸國後,大久保等人於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實權,建立起所謂「大久保體制」,進一步推進了資產階級改革。
明治政府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奉還版籍」和「廢藩置縣」
1869年6月(陰歷)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戰爭中獲得全面勝利的有利形勢,誘使各藩藩主自動「奉還版籍」於朝廷,把藩主變為藩知事(地方官)。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1871年7月(陰歷)又以武力為後盾,宣布「廢藩置縣」,免除全國各藩知事的職務,一律遷往東京居住;廢除藩制,把全國劃分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這就一舉奪得地方政權,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並在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成為維新運動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變革。
2.廢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權
在「奉還版籍」時,新政府就廢除了公卿、諸侯之稱,改為華族,一般武士改稱為士族和卒(後一部分編入士族,一部分編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確定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體制下處於被壓迫等級的農、工、商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隨後,又逐漸剝奪了舊統治等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廢除了對平民的各種封建性限制,並准許華族、士族與平民通婚,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舊統治等級——武士的特權主要包括:統治權、封建財產特權和壟斷軍職的特權。在推翻幕府的統治和奪得地方的政權之後,明治政府又廢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對平民「格殺勿論」的特權,從而徹底剝奪了武士等級過去享有的統治權。在幕藩體制下,將軍和大名作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領地內的農民徵收封建年貢的權利,隸屬於他們的武士也通過領取俸祿的形式參與了對農民的剝削。這成為新政府的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於是它便逐漸減少俸祿總額,最後於1876年8月用發給「金祿公債」的方式贖買了武士所享有的這種封建財產特權。武士壟斷軍職的特權也早在1872年隨著徵兵制的實行而被剝奪了。這樣,武士作為一個特權等級被消滅了。其上層因領取高額的「金祿公債」,轉化為地主和資本家;廣大的下級武士則淪為小商人、自由職業者或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
3.土地改革
在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時,新政府便著手確定土地所有權。1868年12月(陰歷)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應作為農民佔有之土地」。 1872年2月(陰歷)又明令解除幕府頒布的永世禁止土地買賣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後,允許四民買賣和私有」。同年7月(陰歷),進一步通告在全國丈量土地,發給土地的實際所有者以土地執照,確認其土地所有權。接著在1873年7月發布「地稅改革法令」,規定:取消過去封建貢租按村攤派,由實際耕種者繳納的辦法,改為由持有土地執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納;不再以土地收獲量作為徵收貢租的標准,改為以土地的法定價格為標准;廢除貢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稅率徵收的規定,新地稅的稅率一律定為地價的3%。此外,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附加稅—村費;將舊稅法水田交納實物,旱田交納貨幣或實物的規定改為一律用貨幣交納。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幕藩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自耕農和新地主成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體上確立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實行的土地稅制也屬於近代稅制,地稅額雖不下於封建時代的貢租,但卻成為明治政府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4.殖產興業
岩倉使團通過對歐美各國的考察認識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業是日本的當務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國後,立即設立內務省,親自擔任內務卿,大力推行殖產興業的政策。政府利用國家的資金,採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方式,創辦了一批官營的「模範工廠」,「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資本引向發展近代工業的道路。為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將官營企業轉讓給同它密切勾結並因而擁有特權的大資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護下,從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現了早期工業革命的熱潮。它幾乎擴展到一切主要產業部門。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發展得異常迅猛。經過10 年左右的時間,近代大工業便首先在這一部門佔有了統治地位。5.文明開化
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教育改革在文明開化運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培養建設資本主義新國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產業工人和軍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國家建立了包括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實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學校體系,並努力在全民范圍內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開化政策影響下,一些洋學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於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明六社」,創辦機關刊物《明六雜志》,積極宣傳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義、歐化主義,對日本人民進行啟蒙教育。明治政府還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如「改歷」,「易服」、「剪發」等,以改革中世紀的風俗習慣,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憲法和召開國會
明治政府雖然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但它的統治方式卻是專制主義的,從而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後期,在日本掀起一場要求開設國會、制定憲法的群眾性政治運動,即自由民權運動。在人民斗爭的壓力下,明治政府於1889年頒布了帝國憲法, 1890年召開了第一屆帝國議會。雖然人民還享受不到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但畢竟確立了有著君主立憲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家體制,使統治者在施政時不得不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於「朕即國家」的絕對專制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總之,通過倒幕維新運動,基本上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使日本由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Ⅵ 一把日本刀上面寫的是安政元年是什麼意思
安政日本國號之一
1854年安政元年
說是安政年間還出過一把三米多的日本刀給他們什麼神的
Ⅶ 請問日本江戶時代的安政大獄是誰因為什麼事把誰關進了牢里呢
1858年,幕府將軍德川家定病重,擁立德川慶福為將軍並且反對改革的井伊直弼上台,擔任掌握幕府實權的大老一職,隨即掀起了迫害擁立德川慶喜為將軍的「一橋派」大名和主張改革的「尊王攘夷派」志士。開辦松下村塾,培養了一大批明治維新人才的一代宗師——吉田松陰就是在這場風暴中被處死!
Ⅷ 日本的年號多久換一次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年後的換算方法,年號是根據政令而定的,僅在皇位繼承時可改年號,也就是一世一元制。日本最初的年號是大化,是指645年至650年這段時間。然後是應仁,源於,《維城典訓》中的“仁之感物,物之應仁,若影隨行,猶聲致響。”天正,天正源於《文選》中的“君以下為基,民以食為天,正齊末者端其本,善其俊者慎其先”和老子的“清靜者為天下正。”平成,平成是指1989年1月8日至今,名字源於《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內平外成和《書經》寓意內外天地間結合平。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年號是以天皇更替為時間節點更替的。去年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繼位年號由平成改為令和,現在基本一個天皇一生只用一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