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怎麼吃面條
㈠ 日本飲食禮儀及風俗與禁忌
各國的 飲食文化 都是根據他們的傳統文化一點點沉澱出來,所以他們的飲食文化中也包含了很多傳統文化的風俗與禁忌。當我們要和日本人一起吃日本料理時,我們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些簡單的日本飲食禮儀及風俗與禁忌。
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日本人送禮時,送成雙成對的禮物,如一對筆、兩瓶酒很受歡迎,但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忌諱送2萬日元和2的倍數,日本民間認為「2」這個數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萬或7萬日元。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也有講究,黑白色代表喪事,綠色為不祥,也不宜用紅色包裝紙,最好用花色紙包裝禮品。
日本人對坐姿很有講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裡日本人保持著坐「榻榻米」的傳統習慣。坐榻榻米的正確坐法叫「正座」,即把雙膝並攏跪地,臀部壓在腳跟上。輕松的坐法有:「盤腿坐」和「橫坐」:「盤腿坐」即把腳交叉在前面,臀部著地,這是男性的坐法;「橫坐」是雙腿稍許橫向一側,身體不壓住雙腳,這常是女性的坐法。現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輕一代在逐漸增多。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後,就會依長幼順序來喝屠蘇
用筷八忌。日本人吃飯也用筷子,但他們用筷子有八忌:舔筷子;迷筷:手握筷子,拿不定吃什麼菜,在餐桌上四處游尋;移筷:動了一個菜後,理應吃飯,但不吃飯,接著又動另一個菜;扭筷:扭轉筷子,用嘴舔取粘在筷子上的飯粒;插筷:插著吃菜;掏筷:用筷從菜的當中扒弄著吃;跨筷: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剔筷:用筷代替牙簽剔牙。日本人很忌諱「4」和「9」這兩個數字。原因是日語「4」的發音同「死」相似,而「9」的發音與「苦」相近。因此,正如西方人忌諱「13」一樣,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請客或送禮時,忌出現這兩個數字。據說,日本的醫院一般都無4樓4號病房,有的影劇院也無4排、4號。
日本人在辦喜事時,忌諱使用「去」、「回」、「壞了」、「完了」之類的詞,特別是辦婚事時,不能用「離開」、「重復」、「多次」等詞。同時,日本人在辦喪事時,忌諱說「接二連三」、「一個又一個」、「還」、「又」之類的話。
日本人發信時郵票不能倒貼。在日本倒貼郵票有示絕交。裝信也要注意不要使收信人打開信後看到自己的名字朝下。
在色彩和圖案方面,日本人忌諱綠色和荷花。原因是認為綠色是不吉利的,荷花意味著祭奠。同時,日本人對飾有狐狸和獾圖案的物品較為反感。因為它們是貪婪、狡詐的象徵。日本是一個重視禮貌和禮節的國家。日語中尊稱、謙稱以及敬體句和簡體句相當復雜,對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詞語。因此,我們在與日本人打交道時,除了要保持穿著整齊、儀表端莊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是否恰當得體。另外,日本人還很注意日常中的一些小節,給他們劃火些向里劃、削水果時刀口朝內,這意味著不給別人添麻煩。
也許是受西方的影響,日本人很忌諱別人打聽他的工資收入。年輕的女性還忌諱別人詢問她的姓名、年齡以及是否結婚等。因此,同日本人在一起時,不要隨便打聽他人的私事。在日本,平時熟人見面很少握手,大都鞠躬問候。尤其是男女之間一般是不握手的。因為在日本人看來觸碰別人的身體是失禮的。他們認為男女當眾接吻是可恥的行為,擁抱也是不允許的。這一點與我國類似,當然與西方就大不相同了。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盡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到日本人家裡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裡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准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
風俗: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終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造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㈡ 日本人做的面條都是非常勁道的而且很好吃,是否有配方呢
一般來說,做面條的面團,水和麵粉的比例0.5:1。
1.和面
在麵粉里加入一個打散的雞蛋和1.5克食用鹽(利用鹽離子的作用使麵筋蛋白質之間的作用相互加強,在煮的過程中不容易煮爛),和面使用涼水就可以(如果天氣很冷使用溫水),加水時不能一次性加入,一次次得來,只要麵粉都能揉到一起就可以。
2.揉面
揉面時一定要把控水份,揉到軟硬適中就可以(面揉好後用刀切開看一下,裡面沒有生麵粉就可以了。將揉好的面放入塑料袋中醒5-10分鍾)
這樣做出的面條就很勁道,特別有嚼勁…
日本的「三大麵食」分別是拉麵、烏冬面、蕎麥面。
面條最早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被日本人改造成了極有當地風味,形式獨特的日式麵食。
看日劇的時候,在寒冷的冬夜吃一碗拉麵,帶著呼嚕嚕的聲音,確實自己也想來一碗了。
拉麵,蕎麥面,烏冬面或其它的面其實在日本不同地區有了代表性的品牌名稱,比如札幌拉麵和東京拉麵,它們各有各的好吃。
先介紹拉麵,日本拉麵不是像中國的蘭州拉麵是抻拉出來的,而是切出來的。因屬於中文外來語,故常用片假名來拼音「ラーメン」,日文漢字寫法有「拉麺」、「老麺」、「柳麺」三種。
早期最普遍的拉麵是加上日式叉燒、筍子的醬油口味,現在拉麵的口味也多樣化了。比較出名的是豚骨拉麵,就是豬骨湯配製的拉麵。
日本拉麵的面條都是用小麥粉或者強力粉、水、鹽,以及「鹼水」製作而成,顏色大多是黃色,就是所謂的鹼水面條。
鹼水是指碳酸鉀和碳酸鈉的混合物(有時也會加入磷酸)。
鹼水是屬於鹼性,會讓麵粉中的谷蛋白黏膠質產生性質變化,讓面條具有光澤感和增加彈性,也會讓麵粉中的黃酮類變成黃色,讓面條具有獨特的顏色。
此外,有人因為不喜歡鹼水那種獨特的味道,而改用雞蛋替代,即加入雞蛋製作面條。
日本面條一般面條中水的比例大約為20%到40%,因為水含量(加水率)較高的面條較柔軟,耐浸泡;水含量低的面條比較有勁,能夠更多地吸收湯的味道,但容易泡爛。
至於面條的粗細就更不同了,但通常一家拉麵店只使用一種面條,有名氣的拉麵店都自己製作面條,再加上自製的湯頭,就是獨一無二的品牌面了。
除了面條和湯底,配料也很重要。面上通常會放上的配料包括:叉燒肉、海苔、豆芽、白菜、雞蛋、蒜末、筍、魚板、玉米粒、雪菜、土豆、燉肉、酸梅等等。
最後可以再加一些香油或者香辛料。
這樣就可以端出一碗日式拉麵了,下面來看日本的烏冬面。
根據香川縣的口頭傳說,從大唐中土歸還的空海大師帶回烏冬面的製作放法,也是從中國傳入的,但是這種面條在中國好像失傳了。
烏冬面比較粗,用中筋性(相當於歐美標準的低筋性)小麥粉加入若乾的鹽製作而成,面條較粗(直徑4毫米~6毫米),食用時多採用魚干、海帶以及醬油製作的湯底。
既可以做成冷湯面,也可以做成熱湯面,很容易調制,是日本人家裡常備的食物。
烏冬面的特條是面條滑溜、爽口、勁道十足,口感有點像麵粉和米粉之間的。
最經典的日本烏冬面做法,離不了牛肉和高湯,面條滑軟,醬湯濃郁。
也可以搭配不同的佐料,比如在面上加上裙帶菜、蔬菜天婦羅、小蔥一起食用。
蕎麥面在日本也是很受歡迎的一種,蕎麥原產於中亞,古代就已經傳入中國,後傳入日本。
蕎麥粉在日本被用於做面條,已經是十六世紀末的事了。
當時,日本人學會了在蕎麥粉中摻入少量小麥粉、山葯來提高面團粘性,摻入的比例不等。
製作的方法是將面團反復揉搓,然後用擀麵杖擀成較薄的面片,再將面片手切成面條,也是一種切制的面條。
蕎麥粒每年收獲兩次,春秋各一次。使用剛收割後的蕎麥粒磨粉做成的蕎麥又稱為「新蕎麥面」,這種當季的味道與醇香也是別具一格。
食用時加上各式不同的佐料,如熱吃的蕎麥湯面可用柴魚片、海帶、醬油、清酒等澆制的湯和蔥花、七味粉等。
如果是冷蕎麥面,用比熱吃時較濃的醬汁,加上蔥花、山葵糊、生鵪鶉蛋、紫菜絲等。
也可以配上許多不同的菜,如天婦羅、紅燒油炸豆腐、生雞蛋、蘿卜泥等等。比較特殊的也有紫菜卷、咖喱蕎麥面條等不同風味的食品。
除了上面三種面,日本還有冷麵和素麵,就不一一介紹了。總而言之,日本人非常喜歡吃面,面條在日本被大大的普及了,不同地方的人根據自己的口味製作了不同的面條和湯底。
謝謝觀看!請批評和指正。
㈢ 日本也吃麵粉類的食物,為何很少看到他們吃饅頭
日本是東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日本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封閉落後的國家。由於古代日本與海外隔絕,地理區域狹窄,生產力水平低,食物匱乏,普通人往往吃不飽。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我們中國人吃最多的米飯和面條,但是日本人很少吃米飯和面條。那日本人為什麼不經常吃米面呢?沒有米面他們吃什麼?日本人不吃米飯和面條的原因不是因為日本人沒有,而是因為他們買不起。
第三個擔憂是這些午餐的飲食不佳,不是碳水化合物大餐就是各種油炸食品。那頓午餐絞盡腦汁,好不容易找到一種每天都要刷的蔬菜。有人說出去吃飯可能不健康,但也有健康的午餐就是有點貴。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像網上照片一樣做看起來又好又健康的午餐。例如,蔬菜太少了。因為在傳統的日本飲食中,蔬菜的數量很少。在日本料理中,小碗通常放在小盤子里。如果你把它放在你的午餐盒裡,你只能吃一口。除了好看,我們還可以研究我們有多少蔬菜進食量。日本上班族也喜歡喝酒,尤其是啤酒。看完這些才發現日本人的飲食也不是很受歡迎啊。
㈣ 中國飯食文化如何傳入日本並影響日本文化的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倭人條(即日本人簡稱)的《魏志倭人傳》中,記述了三世紀時古代日本人的生活狀況。《倭人傳》稱當地人「植禾稻、薴麻」。事實上,這個階段日本人的飲食非常簡單,沒有什麼特色。這種情況一直到唐朝和尚鑒真東渡日本後才得以改善。
鑒真帶來的豆腐和黑砂糖
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鑒真傳來日本的。鑒真為了傳授佛教正確的戒律來到日本。與此同時,他還帶來了許多珍貴的物品,豆腐就是這些珍貴物品的代表之一。據說鑒真還帶來了一樣好東西,這就是黑砂糖。因為鑒真第一次准備渡海時的行李目錄中,記有「蔗糖」和「石蜜」。「蔗糖」是指黑砂糖,「石蜜」則指冰砂糖。
鑒真改變了日本的飲食
然而在日本奈良時代,這些蔗糖和石蜜在物品分類時,卻被隸屬於「葯物」。直至平安時代中期,一直被當作葯品,而不是用於飲食的甜味佐料。奈良、平安時代的甜味佐料,全部采自一種叫做甘葛的蔓草,似乎相當於現在甘茶(土常山)的藤蔓。具體做法是把草莖搗破,採集流出的甜液,然後煎熬而成。
日本芥川龍之介有一篇題作《芋粥》的短篇小說,時代設定為九世紀的平安初期。說有一個貧窮的小官吏,最大願望是飽吃一頓芋粥,富裕的公卿聽說後,在自己的領地招待了他,讓他吃到怎麼也吃不下為止。小說中描寫的把山葯切碎用甘葛汁煮的場面,十分生動。
到了平安後期,通過與宋朝的民間貿易,黑砂糖大量輸入,這時它才開始作為甜味佐料,或者直接作為甜點,受到人們的喜愛。日本從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開始在琉球、四國、九州諸島栽培甘蔗,生產砂糖。
關於味噌的各種說法
鑒真傳來的食品中,據說還有味噌(日本式豆醬)。很多人認為,味噌是日本固有的東西,日本邪馬台國時代已經有了醬這樣的發酵食品。因為當時已會用麹來發酵造酒,醬作為同樣的發酵食品存在,是很自然的事,這種醬,據說就是味噌的原型。
然而近似於味噌起源的醬或豉的製法,在中國六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已有詳細的記載。其傳來日本的途徑,是經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奈良時代的宮內省大膳職、即宮廷料理所中,有醬院這樣的部門,這些中國傳來的味噌,就是在那裡製造的。對此又有人認為,味噌汁(日式醬湯)里使用的味噌是日本固有的,而做菜用或拌飯吃的徑山寺味噌,則是從中國傳來的。
饅頭在日本的演變
《三國志演義》中有一段描寫:諸葛亮平定南方、班師回朝之前,為了祭奠河神之靈,不用犧牲,而用麵皮包上牛羊肉作為供品。有人說這就是饅頭的起源。事實是,十三、十四世紀由元到明的時期,肉饅頭才開始在中國的城市裡普及,而《三國志演義》也正是在這時大致定型的。關於諸葛亮的想像附會產生於這一時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用麵粉擀皮,然後包進甜品或肉餡,在日本最先製作並出售這種饅頭的,據說是一個林凈因的人,傳說他和喜愛梅花的北宋詩人林逋有血緣關系。1349年,即日本的南北朝時代,他隨回國的留學僧,一起來到日本。可是在現代中國的北方,「饅頭」作為主食,雖然還是面制,但既不放餡,也不加味,放餡的則叫做「包子」。而在日本,饅頭里有餡已成為常識,並且一般不用肉餡,最多的是用豆沙和砂糖。其源頭,就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室町時代的糖饅頭。
關於蕎麥面條
日本人喜愛的另一種面條的原料「蕎麥」,據說邪馬台國時代就開始種植了,但以前一直是做「蕎麥湯」。擀平切成絲狀,即「蕎麥切」的吃法,則是進入江戶時代之後的事了。
蕎麥面因為具有獨特的風味,一般只要有調料,就可以品嘗。同樣是面條,但在和面時放鹼的就叫「中華面條」,明治末期才作為主副食一體的面類開始普及的。這應是明治以後日本人對中國日益關心的影響的產物。大正末期,晚間推著篷車、吹著喇叭的中華面條小販,和江戶以來的夜販蕎麥面,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其他食品
平時不大吃,但五月五日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粽子」,也是由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帶回日本的。「粽子」如其文字所示,在中國是用大米或糯米做原料,日本不僅做法一仍其舊,漢字「粽」也原樣照搬,只是讀音不同。關於粽子的起源,中國傳說是為了紀念公元前278年戰國時代末期投身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故事也很早就傳來了日本。
此外還有許多從中國傳來的食品,其傳入年代也各不相同。從歷史分期看,日本奈良時代鑒真和尚的到來,是真正的轉機。
㈤ 日本的風俗習慣
日本的風俗習慣有忌送梳子、見面互施鞠躬禮、相撲、三道、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等。
1、忌送梳子
送禮物的時候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在日本這是不吉祥的意思。
2、見面互施鞠躬禮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3、相撲
相撲是日本的國粹,在日本很受民間喜愛,也很受政府推崇。其次,一旦相撲打成一定名氣的話,經濟方面的收益也是很豐厚的。在日本男相撲運動員很是受到日本女性的青睞。
4、三道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日本的茶道最終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造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在賓館、百貨商店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在賓館、百貨商店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5、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
在日本有許多關於筷子的禮儀,把筷子插在食物上面、對著食物舉筷不定、又或者用嘴咬著筷子等這些行為,都是沒有禮貌的使用方式。
㈥ 與日本有關的習俗
日本人一對男女上街,女子在右邊走;挽手行走,則是女子挽著男子。三人上街,中間的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日本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接送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和飯店一般沒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間。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復、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凶兆的語言。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系的語言。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從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綠化周,包括街道綠化日、宅旁綠化日、學校綠化日、荒山綠化日、交通綠化日、綠化樹木保護日。日本人抽煙多喜歡自己抽,很少主動敬你一支,因為日本人認為香煙是有害身體的。日本人一有傷風咳嗽,外出時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爺子」,這個動作是表示罵「你這個老爺子」,毫無贊賞之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聲說話,定睛凝視他人,手插在衣袋裡以及用手指指人,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恭敬。在交換名片時忌諱從屁股後兜里掏出或裝入,這是對人極不尊敬的舉動。忌三人並排合影,那是因為站在人間的人有受制於人之嫌。寄慰問信忌用雙層信封,雙層被認為是禍不單行;寄信時忌倒貼郵票,因為它暗示著斷交。到日本人家作客應預約在先,非請莫進,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不得翻弄除書報以外的東西。忌諱在眾人面前接吻、擁抱。朋友在一起時不單獨一個人吃口香糖之類的東西。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因為在與現實陽世完全相反的陰間,死者的裝束也要與人間相反。因此日本人是不會買左向掩衣襟的服裝,哪怕是國際名牌。結婚時,如果日本新娘身著傳統和服,忌著羽織(外褂),因為江戶時代禁止女性著羽織,此後只允許深川的藝妓穿著,因此現在的新娘在婚禮上是絕不穿羽織的。犯禁忌引發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他們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日本人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及淡黃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願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圖案的東西或禮物,因為它是皇室家族的標志。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松、竹、梅、鴨子、烏龜等。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鴨子;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徵無緣;忌諱用餐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撫摸、整理頭發,因為這是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舉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時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日本對禮貌禮節看得很重,所以跟日本朋友交往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一點很輕微的失禮都有可能使對方不快。鞠躬禮是日本最普遍的禮儀,大多數情況下,只需淺淺鞠躬即可,對於長者或者地位較高的人,則應該深鞠躬。在日本朋友家裡作客時,一定要主動脫鞋,即使是拖鞋也要脫在外邊。日本人吃面條時發出的聲音很大,表示對所食用的食物十分滿意。 送禮方面,中國的字畫、文房四寶等很受歡迎,但需精心包裝,而且數量方面應該避免出現偶數,日本人通常用1、3、5、7等奇數。
日本忌諱「4」和「9」兩個數字,因為在日語的發音中「4」同「死」,而「9」同「苦」。另外日本人忌諱綠色,討厭荷花。
茶道
日本茶道舉世聞名,是日本具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的一種儀式,也是日本人接待貴賓的一種禮儀。日本茶道來源於茶葉之鄉中國,茶葉剛傳到日本的時候,非常貴重,喝茶成為上等階層的時髦擺闊行為,後來經過幾位茶道大師的改造,把佛教的「禪」引入茶道中去,使茶道逐漸完善,最終演變為貴族階層的一種禮儀。
茶道步驟繁瑣,獨特、莊重。茶道必須在正規的場所舉行,品茶一般要在專門的茶室進行,茶室多有雅號,室內除了主賓席位之外,還有全套的茶爐、茶具,還通常有插花等裝飾。客人入座後,專門的茶師點火、煮水、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步驟一絲不苟,客人必須用雙手接茶,輕品,慢飲,三轉茶碗,將茶碗送還。品茶分「單飲」和「輪飲」兩種,單飲是一個人飲一碗茶,而輪飲就是客人們輪流品同一碗茶。客人在贊美茶具精美之後,跪拜告辭,主人則以理相送,一辭一送之間,茶道就算結束了。
茶道還講究「四規」、「七則」,主要是對主客雙方精神、態度、禮儀以及對茶室環境的要求。
隨著日本國內茶樹的種植,茶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茶道也因而得以普及,現在日本的茶道人口達到上千萬之多。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一個代表,其內核在於用繁瑣而莊重的禮儀來磨礪人心,熟練而嚴格的禮法使人超然物外,苦澀的茶味使人沉思人生,從而達到悟禪的境界。
【儀態禮儀】
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然而不僅高興時微笑,在處於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婦女在地板上就座時,總是坐在捲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勢有不同的含義: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其餘三個指頭向上伸開,表示錢;伸出小指頭,表示女人等。
【飲禮儀】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愛吃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鴨子。不論在家中或餐館內,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可。日本有一種富有參禪味道,用於陶冶情趣的民族習俗―――茶道。雖然不少現代日本青年對此已不感興趣,但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仍受到社會的重視。
【相見禮儀】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個字組成。前兩個字是家族的名字,後兩個字是自己的名字。一般情況下,日本人不喜歡作自我介紹。作為介紹人,通常要說出被介紹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他的稱謂和所在單位名稱等。
【喜喪禮儀】
在日本,人們仍為重視新生命的誕生。日本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婚禮前三天,新娘家裡的人把新娘全部用品搬到新房;結婚那天,女理發師要替新娘打扮。現在,日本的婚禮形式多樣,有在神社舉辦的,有在基督教堂舉辦的。
【商務禮儀】
到日本從事商務活動,宜選擇在2-6月,9-11月,其它時間當地人多休假或忙於過節。日本人在商務活動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們認為名片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總是隨身攜帶。日本商人比較重視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他們在商務談判中十分注意維護對方的面子,同時希望對方也這樣做。贈送禮品時,當地人非常注重階層或等級,因此不要給他們贈送太昂貴的禮品,以免他們為此而誤認為你的身份比他們高。
【服飾禮儀】
日本人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著。在正式場合,男子和大多數中青年婦女都著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領帶。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其特點是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現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職業者外,在公共場所很少穿和服。日本婦女喜歡描眉,她們普遍愛畫略有彎度的細眉,認為這種最具現代女性的氣質。
【主要禁忌】
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是不祥之色。他們忌9、4等數字;他們還忌諱三人一起合影,認為中間的人被左右兩人夾著,是不幸的預兆。日本人討厭金銀色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他們也不喜歡狐狸。
【旅遊禮儀】
在日本,很多街道沒有名字,迷了路可求助於警察,市區的公共汽車四通八達。 坐計程車費用很高。 在日本不很流行付小費,如果拿不準,就不要給小費。付小費應把錢放在信封里或用紙巾包裹著,日本人認為收現鈔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㈦ 日本吃飯時的禮節
用餐前後
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後都要高聲表達兩種感受,用餐前要說 「Itadkimasu!」,意思是欣賞這頓飯食;用餐後要說 「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謝款客者預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
用餐期間
日本人的一餐飯食包括一碗飯、一碗味噌湯、兩道或三道菜餚,配菜越多,那頓飯便越夠體面,若有數道菜餚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頗難選擇先品嘗那一道。用餐的正確次序是先喝小口熱湯,後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餚,應順序循環吃每道菜餚,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時間吃光所有菜餚。
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用餐禮儀似乎嚴厲,但日本人容許狼吞虎咽式吃法,這吃法甚至令其他國家的人感到驚訝。例如吃壽司,日本人習慣赤手拿著壽司浸一浸豉油,然後直接放入口中,他們不會用筷子吃壽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從湯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會發出響聲,依據日本人的習俗文化,吃面時發出響聲是表示麵食很美味,亦是對廚師表示贊賞的方式。
祝酒
一頓正統的日式飯食通常備有日本米酒,日本人喜歡在用餐時喝米酒,他們通常會在互相祝酒後才開始用餐,即使客人不想喝,款客者都希望客人會假裝喝一小口。
日本茶
日本人深愛茗茶,在同一餐的不同時間會端上不同種類的茶。一般來說,用餐之前會端上綠茶,用餐期間及用餐之後會端上煎茶。
和風日語:
餐桌和入座
在日本,日式餐館和傳統日本家庭內設置的是日式矮桌和坐墊。
有傳統矮桌的餐館
「我要開始用餐了」和「承蒙款待了」
在日本,開始用餐之前會很虔誠的說itadakimasu(我要開始用餐了),在吃完後要說gochisosama (deshita) (承蒙款待了)。
共同進餐在日本家庭和餐館(如小酒館)里,點幾種菜,大家一起吃的時候,您應該用公用的筷子從大盤子里夾一些食物放到您自己專用的盤子里吃。
筷子
正確的使用筷子是日本餐桌禮儀重要環節,具體筷子的使用方法請查詢使用筷子。
餐桌須知
在公共場合擤鼻涕的動作應該盡量避免,特別是在餐桌上。
盤子里的食物盡量吃干凈。
用餐過程中,以及用餐前後,避免談論洗手間或令人倒胃口的話題。
盡量避免打嗝等行為。
用餐後,把使用過的餐具放回用膳開始時的位置,包括把餐碗的蓋蓋好,把筷子放回到筷子盒或紙袋。
了解更多關於筷子使用規則的頁面。
飲酒須知
喝含有酒精的飲料時,日本人習慣為對方斟酒,而不是自斟自飲。所以在日本喝酒時您也可以入鄉隨俗的常去看看朋友的杯子,一旦他們的杯子快空了,就給他們斟上一些酒。同樣,如果朋友要為您斟酒,那就迅速喝空酒杯,並且拿起酒杯接受朋友的好意吧。
在一些高級餐館里,比如提供懷石料理的日式餐廳(日本大餐),喝醉酒被視為是一種很失態的行為。在異國他鄉,即使在普通的小酒館也該盡量避免喝醉酒而引起的不愉快。
用餐開始,大家通常說這「乾杯(kanpai)」,然後舉杯共飲。這個時候應該避免講中國話「請,請(ching,ching)」因為「請(qing)」的發音,很容易被日本人聽為「qin」,而日文發音「qin qin」,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
如何吃…
… 米飯
吃米飯時一隻手拿碗,另一隻手拿筷子,把碗舉到嘴邊吃。與壽司不同,白米飯一般是不會同醬油一起食用的。
… 壽司
小盤子中倒入醬汁。注意用多少就倒多少,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日本,浪費被視為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一般來說,不用在醬汁中加入綠芥末,因為除了一些不需要配芥末食用的壽司以外,大部分壽司中都有添加綠芥末。如果您喜歡自己加芥末,禮貌的做法是加少量,這種做法也是對製作壽司的人的尊重。如果您不太喜歡芥末,可以事先說明,叫一些不含芥末的壽司。
吃壽司,最好一口一個。分為幾次吃的話常常會破壞食物的精美外形。另外,您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用手或者筷子吃壽司。
如果是握壽司,把一片倒立浸入醬油,魚肉部分向前。有幾種新的握壽司不應該被浸入醬油,例如腌過的。
如果是軍艦壽司,正確的食用方法是倒小量的醬汁在壽司的上面,而不是把壽司浸入醬汁。
… 生魚片
將醬汁倒進准備好的小碟子中。可以在生魚片上放一些芥末,但不宜太多,因為這會破壞魚片的原味,還有可能會冒犯到作壽司的師傅。吃的時候,把生魚片夾起蘸醬汁。另外有一些生魚片需要和薑末一起品嘗,而不是芥末。
… 大醬湯
端起碗來喝湯,用筷子將裡面的湯料夾起來吃。
… 面條
用筷子將面條送入口中,並且可以有節奏的吸食。在日本吃面條出聲音是正常的,不會被認為不禮貌,所以您可以大膽的嘖嘖的吃面條,周圍的日本人都是這個樣子的。
喝面湯時,可以用店家的湯勺,也可以直接端起碗來喝。日本拉麵,湯的味道非常好,筆者個人總是先嘗一口湯再吃面的。
… 日式咖喱飯
(以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的其他食物)
像日式咖喱飯那樣的大米食物,由於是白米飯上蓋菜(例如大碗蓋飯),飯菜摻著吃,所以用筷子夾起可能會比較不順手,所以您可以選用勺子吃。
… 大塊食物
(例如油炸大蝦、豆腐)
用筷子分開食物,吃上一口,然後把剩下的放回您的盤子里,根據您自己的節奏享用美食。
佳禾日語:
•去日本料理店吃飯,在包廂門口脫鞋時,要面向包廂(可以蹲著脫),不可背對包廂脫。脫下來的鞋子調頭往內放。
•一般賓客先入席,如果主人邀請你先行,你要快樂地接受,並鞠躬致謝。
•用筷子時不要:①舔筷;②迷筷:手握筷子,猶豫不決;③移筷:這個菜動一下那個菜動一下;④扭筷:扭轉筷子;⑤插筷:插著取菜,或插在米飯中;⑥跨筷:把筷子跨放在碗上。�
假如是用衛生筷,掰開後不要啪啪啪地摩擦筷尖。
不用筷子時,把筷子橫放在自己的面前,筷子尖向左。(注意是橫放,與中國的縱放不同。)
•不要用臉挨近碗吃東西,而應該是端起碗。這估計是和日本人在榻榻米上吃飯的傳統有關。
拿起碗後,也不能把嘴唇放在碗邊,要用筷子把飯挾起放進嘴裡。
•除了吃湯面和喝湯外,吃飯時嘴巴不要發出聲音。
•要加飯時,不要把飯吃得一粒不剩,要留下一點再去加飯。
如果是別人請客,最好把飯菜都吃光,以表示非常好吃。
•吃壽司時,最好一件一口,以免破壞壽司的漂亮外形。
•要沾芥末的話,可以先將芥末挖一些放到醬油碟子內,與醬油攪拌均勻。還可以將芥末沾到生魚片上,再將生魚片沾醬油入食。
•給別人斟酒時,用右手拿起酒瓶,左手托住瓶底;別人給自己斟酒時,用右手持杯,左手端著酒杯底部。
兩人對飲時,先幫別人斟酒,然後再由對方幫自己斟,不能自己斟酒。記住,多給別人斟酒。
喝第一口酒時,一般要等大家一起舉杯時才能喝。
如果別人給你斟酒,而你又不能再喝了,要用手遮住杯口,並表示感謝。
即使你真的不善於喝酒,當大家一起碰杯時,你也要輕泯一下杯中物。
•魚骨頭等切記不要放在桌子上面,要放在碟子中,一般主人或服務員會給你准備一個碟子的。
也不要把垃圾扔到地板上。(這點大人都知道,但小孩要注意。)
•如果要拿放在右邊的碗碟,不要用左手直接去抓,而應該用右手拿起後再轉給左手。而且拿碗時,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吃飯時不要吸香煙。對於煙酒不分家的中國男人來說,這很不痛快吧。
•吃完飯後,盡量把用過的杯筷碗碟恢復到原先入座時的擺放位置。
㈧ 日本戰國時代大、旗本、武士、農民、商人一日三餐吃什麼資料越詳細越好~~謝謝~~
戰國時代的所有生活都圍繞著戰爭,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打仗,打仗又是為了吃的更好。
日本——是個水稻生產國,幾乎全國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可大米在那個年代對種植大米的平民百姓來講,卻是奢侈品。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里,山上的山賊垂涎山下村子裡的那點大米,便要在秋收的時候下山搶米。農民們為了保衛他們的大米,便拿出全村僅有的一點大米去城鎮里招募窮武士來保衛村子,他們能拿的出的招聘唯一條件就是頓頓吃大米飯管夠。
雖然不知道那些沒出息山賊為什麼不換個富裕點的地方去搶,偏偏死盯著這個窮到除了點大米什麼都沒有的村子,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時代大米實在是個稀罕物。後來,村裡的農民也真靠著這頓頓有大米飯吃的條件,招募來了七名水準參差不齊的武士,雖然這七名武士說是為了保一方平安所以不計報酬,但能吃上大米飯對他們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畢竟在那個時代男人總是餓著肚子的,能吃飽實在是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說道戰國時代日本大米的精貴,有個武田與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的松山城的故事特別有代表性。
武田和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位於武藏國的松山城,兩軍苦戰多日,北條軍水源被切斷,眼看就要城破人亡。滿以為松山城指日可下的聯合軍,發現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頭最顯眼的地方用水洗馬,本來飲水都應該成問題的松山城守軍,居然還有富裕的水去洗馬,這令攻方非常沮喪。最後,雙方和談成功,松山城被今川家和平接收。後來當勝利方問起洗馬的事才知道,其實當時城裡確實已經沒有水了,士兵在城頭用來洗馬的是大米。他們將用盆裝著的大米從馬身上倒下去,遠遠看起來就和用水在沖洗一樣。當時的士兵大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在生活里很少接觸大米,所以遠遠看去,就算覺得可疑也不會懷疑偽裝成水的物質竟是大米。
當時的時代日本糧食產量之低,甚至不足以供應全國人吃飽,一般百姓要保證不餓死,除了撈海產就得打野味,就算豐年也要上山挖野菜。加上那時候也不講究什麼進出口糧食,各國都是自己吃飽了算,不過到底能不能吃飽那就看各國的條件了。
當時日本的可利用資源很少,農業生產力都是很低的,很多領主之所以不斷掠奪其他人領地,其實是為了搶奪其他領地內的資源。至於老百姓,可以說幾乎都是吃糠喝稀的多,所以很多百姓都乾脆放棄了種地,前去打仗,如果運氣好也許還能獲得功勞得到賞賜。當時日本全國對於家禽和家畜的飼養並不普遍,很多家禽和家畜也只有大地主家才擁有,一般百姓捕到魚也不會自己吃,因為他們還要交納賦稅給領主,所以對於魚這樣的葷腥一般賣而不吃,百姓平時大多是吃糠喝稀。
至於其他地方領主,要是靠近海邊的一般多以海產魚類為主要葷腥食物,難得在特殊節日的時候會去狩獵吃點山裡的野味。武田家由於身處甲斐國這樣的山地,所以連海產魚類這樣的葷腥都很少,一般都是吃些附近小河的小魚或者到他國去買海魚,當然難得也去捕獵點野味,不過畢竟狩獵費時,而且可獵取的動物也不多。不過像信長,秀吉,家康這樣之後擁有大量領土的領主是可以吃到不少一般人難以享用的野味的,比如鹿肉,天鵝肉,野豬,野兔肉,海參等等。但是對於地位相對低的領主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所以那時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挺節約的,平日也沒有吃什麼好吃的,不節約自然不行……
㈨ 在古時候日本人也是 用筷子吃飯嗎
餐具
箸:古時候,箸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竹、杉、柳等。現在則在樺、桑、南天、紫檀、黑檀、金銀、象牙、獸骨、合成樹脂等等。日本人烹調時使用的菜箸、魚箸,請客用的客箸往往用竹、木材料製成。日常吃飯一般使用木漆箸。取點心用的「取箸」上都裝有一些裝飾品。新年吃年夜飯、年糕湯時,人們喜歡用柳木、栗木箸子。每年6、7月末,日本各地都要舉行「新箸祝」「青屋箸」儀式。人們用新麥製作面條、團子,上面插上萱箸、芒箸供在神前。傳說吃了這種面條可長命百歲。也有人第二天將供品送入河邊流走。日本有些地區在孩子出生百日舉行初食儀式的時候,特意准備箸子。根據日本古時風俗,每逢正月、播種、插秧、生日等節日、儀式時,都要使用從沒有使用過的干凈箸子。
根據日本人的風俗習慣,上山帶飯不能帶箸子。吃飯時可折兩根樹枝代替。傳說在山上使用的箸子如果不馬上折斷扔掉,狐狸便會附身在箸子上,使人得病。日本各地有不少古柳、大杉起名為箸杉、箸柳。相傳這些樹木都是一些名流高僧吃飯後將箸子插入土中繁殖的。新瀉縣系魚川市的箸立松據說是泰澄大師手插的箸子。插柳枝、箸子、杖等被日本人視為神聖的舉動,因為它們往往成為神靈寄身之處。在日本人看來,作為食物工具的箸子具有特殊的神力。因為擔心不得體的幽靈附會在箸子上,在野外吃飯時,必須把箸子折斷。
為客人准備的,可一劈為兩根的木箸以吉野杉制者為上乘。盡管有的日本人認為這種箸子一次性使用太不經濟,但日本人給客人用木箸的習慣很難改變。因為它給客人造成一種感覺,這箸子是專為你准備的,在這以前沒有人使用過。
日本人使用箸子有許多忌諱。日本人禁止用一支木箸配一支竹箸使用。討厭用箸子接對方用箸子遞過來的食物。不喜歡把箸子直插在米飯上。此外,日本人稱手拿箸子考慮吃那種菜的行為為「探箸」。稱從這個盤子夾完菜,接著又從另一個盤子夾菜為「移箸」。稱吃飯時把箸子含在嘴裡為「含箸」。這些均被視為沒有教養的表現。將箸子接觸的食物全部吃完則是有教養的表現。
碗:原始的碗稱烷、琬、惋、盞。土製作稱琬、金屬制稱碗、木器稱惋、陶制稱碗。日本《延喜式》就列舉了「土碗、陶碗、朱漆碗、銅碗、大碗、中碗、小碗、平碗、咎付碗、丸碗、片碗、有蓋碗、天蓋碗、飯碗、羹碗、茶碗、水碗」等,可見日本的碗多為木製。直到今天,日本人使用的碗仍多為木碗廠製造的多為木製。直到今天,日本人使用的碗仍多為木碗廠製造的木質碗。日本人稱陶瓷為石餐具。過去每逢婚葬嫁娶之日,日本人則使用塗上漆描著圖案的木碗。大戶人家為應付特殊需要,往往要准備30份或者50份餐具。沒有那麼多餐具的人家,往往從本家處借用。各村往往備有全村公共的膳碗。直到今天,日本人仍保留著正式場合使用塗漆木碗的風俗習慣。
瀨戶物,唐津物:東日本人稱陶瓷器為瀨戶物。西日本人稱陶瓷器為唐津物。這些名字均為陶瓷產地。日本最原始的陶瓷器是公元前的繩紋式陶器及彌生式陶器。盡管彌生式土器的種類不多,卻已經包括了碗、皿、高壞、壺等。近些年來日本考古工作者從平城京遺址中相繼挖掘出大量陶器。五世紀從朝鮮傳入的木製轉盤造形法。是日本登窯的須惠器做法在日本廣為流傳。由於在木製轉盤上造形,所以很容易變化花紋,奈良時代北起秋田、南至大分都有制須惠器的燒窯。後期的部分須惠器以使用釉,但大部分仍為堅硬的素燒陶瓷器。《延喜式》中所指「陶器」便是須惠器。
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日本人從中國傳入塗釉法。以愛知縣為中心,大量生產中國式陶瓷器。鐮倉時代至室町時期中國陶瓷器經鐮倉、博多輸入日本,這給瀨戶陶瓷業以很大的影響。其中的天目茶碗就是較突出的代表。位於瀨戶附近的常滑地區燒制許多大壺。當時社會上已廣泛使用這種大壺裝水、盛酒。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隨著飲茶的流行,社會上對茶具的需要日趨增加,這時有大量朝鮮陶工來到日本,建立了京都的樂燒、山口縣的秋燒、鹿兒島縣的薩摩燒等體系,並製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一部分從唐津移住北九州地區的朝鮮陶工燒制了大量的日用陶瓷,這種陶瓷被稱為唐津燒。此外,另一些朝鮮陶工在日本佐賀縣有田地區製造出白瓷,俗稱「有田燒」。在日本用白底藍花瓷碗吃飯的,只有庄戶人家。所以直到今天日本仍有「用瀨戶物吃飯成不了大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