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鹿鳴山在哪裡
『壹』 南召縣雲陽鎮火車站離鹿鳴山有多遠
下了火車站一直往西走,看路北,大概有700米路程。。有山門,很方便就可以看到。。。
免費的。。。免費的。。。免費的。。。免費的。。。免費的。。。
『貳』 鹿鳴山的介紹
鹿鳴山在中國有三個地方,一是四川通江縣鹿鳴山,二是南陽鹿鳴山,三是浙江衢州鹿鳴山。四川通江鹿鳴山位於川陝革命老區通江米倉山南麓,幅員面積8平方公里。境內垂直高度500——1300米,鹿鳴山鶴立群峰,綿延鋪張,山川田疇,村落棋布。前人謂之「白頂輔於左,石隱弼於右,王保從其後,昆侖、雞峰朝於前,此山君主也哉」!考咸豐十年庚申碑記,此山宋名羅都山,清代建鹿鳴山寺廟,因此更名鹿鳴山.鹿鳴山鄉土生態文化遺產,是社區三百年的積累與承傳,是本土優秀文化的代表。 實為「秦巴文化第一村」。南陽鹿鳴山位於河南南召縣雲陽鎮北2千米,東西走向,長2.5千米,寬1.5千米,面積3.7平方千米。主峰海拔438米,峰陡巒翠,素有「鹿鳴聳翠」之譽。
『叄』 我們都要好好的裡面鹿鳴山在哪
浙江衢州有個鹿鳴山。
『肆』 鹿鳴山的四川通江縣鹿鳴山
鹿鳴山社區經過三百年的社會、經濟、生態演化,逐漸形成了具有社區本土特色的鄉土生態文化遺產,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展示了社區核心價值觀和核心文化追求軌跡。從物質層面檢視,社區留下了豐富而具地域特徵的建築(民居41處),凝固或代表所在時代的文化價值審美情趣,透射出社區群體藝術創造力,此外有祠堂、寺廟遺存,還有宣講堂、學館、文昌宮等多處文化遺跡供人憑吊,足以證明社區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初步調查墓葬碑刻近千處,無論是規模,還是藝術水準,還是文化指向,陳列並見證了近三百年來,鄉土生死觀念與文化構建過程,折射出社區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文化思考,超越現實的行動使人看到古人虔誠的信仰和超越力量,令人感動。社區有了「生命存在意義」自己的認識後,隨之形成了人生核心價值觀,追求生命的質量。社區的精英行動,超越「真善美」和「仁愛」一般行為,強化信仰的精神動力,將高尚追求植根於社區平凡的行動中,推動社區的互動。以此形成的社區公益、助貧扶弱、家族制度(鄉規民約)、文化娛樂、節孝仁義、敬畏自然、超越生命等精神,形成社區核心文化。 社區公益事業從道路、學校、祠堂、寺廟等修建,均體現了社區的集體行為。現在社區保存較為完整,鄉親們依然行走的四條石板路,足有29公里,這些道路都是社區的領袖們,帶領村民捐資修建的。社區形成了「有善則好,無施不樂,一切大功小善,雖未能獨成其美,而亦常勸其成功」的榮譽感,「升合有濟,所謂仁友善樂」所以一切大功小善,都是社區共同意識和共同追求。 社區遇見飢饉或災害年景,仗義疏財「軫念時艱,親理賑糶,鄉黨中絕無私議」的舉措,處理社區貧弱因災害暫時的困境應付自如。歷經幾百年已經形成「一簞之食勿吝,慈幼憐貧之衣,當施矜孤恤弱,隱人之惡成人之好,勿笑人之痴聾,勿嘲人之丑貌,勿謂小惡而輕為,勿見人短而興誚,勿因片善以圖功,勿惑異端而尤效,勿驕貧賤而諂富豪」的社區文化氛圍,被族人和鄉黨用制度寫進了鄉規民約,為社區所有社會組織責任所關注。 社區精神生活充分適應了社區自身的發展需求,對不同信仰和追求,都有充分包容和尊重,「三教」(儒、釋、道)並行,宗教成為社區的精神拐杖,「鳶魚亦在道之中聖佛飛鸞日月同」,「耄日樂參幾卷禪經,俗業幾除,俗緣盡了」。「願立堅固,常撐度世之舟,心發宏慈,隨指迷途之岸」。「崇事佛、道兩教」,「深靜好思,教養之多方,王言赫赫,原須身體力行」。種種思想和行為說明社區的精神宏富,有人生信仰和生命的獨特理解。「山下之人,以帝君之心為心,而帝君亦心乎山下人矣」,「善者堅善,惡者化惡,即隱寓成德之方,人心回而浩劫免,何難處險若夷,履危亦安哉」!文化信仰使社區形成了幾百年社區持續發展的文化根基,提升了社區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從積極入世的角度,為社區培育了公平正義之精神。「主張公道,謗息蚍蜉,排解紛憂,端消雀鼠,不但不畏強,必思有以折其氣,不但不凌弱,必思有以扶其危。」並將傳統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思想,通過不同的文化場合,潛移默化的植根社區,「子孝矣,代父從賊而遇,女烈矣,罵賊斷袖而隕崖」,「領母命而一志勿違,讀鄰風而警心偕老;事正行端,順親敬灶」,形成了社區治理上的秩序境界,為宗族、社區文化精英成長,提供了人文思想。村裡職業文化工作者,承擔傳播「三教」文化要義的責任。如儒教重點是「禮、樂、秩序」,鄉村紅白喜事的禮儀,包括三真九叩、出堂禮、對靈三獻,講究蓋棺定論。即是追薦故人,教化生者向善懷仁;釋教重在超度和追薦亡人,根據情況有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九天九夜的佛事活動,讓生者有生命的宇宙觀,正確對待生命和信仰;道教重在扶正驅邪,堅信正義與剛直,養浩然正氣。常有的箴言:「天條雖嚴,天心固有昊生之德;雷發擊眾,雷令不加悔罪之人」。因此,活躍在鄉村的文化人除宣講聖諭外,還有專事沖突調解的「鄉約人」。此外,社區還通過不同的文化活動,如圍鼓(大眾娛樂)、學校教育、宣講堂(專門教育)、聖諭壇(宗教)等形式,倡導社區人生價值觀(信仰與超越)、核心文化(扶貧助弱,保護風水、公平正義),通過社區的行動驗證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達到鄉土文化傳承效果。
通江縣瓦室鎮鹿鳴山村保存完整的川北民居極具傳統特色40多套,具有文化特色的墓碑近千座,有寺廟、祠堂、學館等遺址多處,社區保存了豐富的匾額、文房四寶、記事碑刻等文物。此外,社區歷史上名人賢士薈萃,初步統計有4位進士、4位舉人、近百位秀才儒生,其中有4位知縣、1位知府、1位巡撫、1位學政、1位刑部主事,社區出現過歷史少有的文化繁榮景象,實為「秦巴文化第一村」。 鹿鳴山鄉土生態文化遺產,是社區三百年的積累與承傳,是本土優秀文化的代表。 靈山寶地----鹿鳴山
在河南南陽盆地南召縣的東部,雲陽鎮北面二公里處有一座山。相傳西漢末年王莽帶兵追趕劉秀是,劉秀逃之此山夜宿,五更聞鹿鳴而驚醒,得以避難。後來,劉秀做了光武皇帝,就下詔封此山為「鹿鳴山」。
鹿鳴山,山巒峻秀,奇峰陡立。美麗的鴨河和雞河從東面,西面繞山而過,山水相連,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風景宜人,素有「鹿鳴聳翠」之譽。
山腳下有祖師殿三間。沿祖師殿西邊,順山間小路望上,行至半山腰,又有靈宮殿三間。再往上有一丈多高的石砌牌坊字座,名曰「南天門」。經南天門到山頂,便是真武廟。廟前建塔一座,三層六角,高一丈多。廟東北面有一塊長9尺,寬6尺,石面一角斷裂的平面大石,叫「劉秀床」,鄉親們傳說這是當年劉秀躲避王莽追兵在鹿鳴山夜宿睡過的石頭,王莽趕至此處,石尚有餘溫,故怒斷此石。北面半山處有一石洞,自上而下,曲曲折折,忽明忽暗,有兩丈多深,俗稱蛤蟆洞。
每逢農歷三月三,山腳下的祖師殿前都有一次盛大的廟會。每當廟會之際,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扶老攜幼,雲集廟前,他們帶來山貨,葯材,竹木和手工藝品,在這里交易。還有說書唱戲,歌舞表演,玩魔術雜耍的,熱鬧非凡。
鹿鳴山物產豐富,山上遍布花崗斑岩,鈣質片岩,蛙質灰岩,石英片岩及大理石等。尤其是鹿鳴山西北部,黃綠色大理石和紫灰色大利石藏量豐富,塊度大,花紋美觀,具有一定的開采價值。
鹿鳴山景美物豐,真是南陽盆地的一塊靈山寶地。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城西的衢江西岸,山因傳說聞名。
相傳,古時常有仙鹿行跡於崖間林中,遊人時聞其聲,故名。山上舊有「項王廟」、「東岳廟」、「鍾靈閣」,北面隔江還有「普同塔」,東望衢州三塔一一清晰可見,俱毀;光緒七年(1881年)建有「鹿鳴寺」,每歲九月,善男信女雲集於此,香火鼎盛。山脊建有「登高亭」,為遊客眺覽之處。
明衢州太守瞿溥趙姬葬於山麓。民國《衢縣·碑碣志》記載:趙姬,廣陵人,嫻雅知禮,聰慧過人,絕色佳麗,喜鼓琴,曉音律,弈棋樗蒲皆清通,而奏《琵琶十八拍》卓絕一時。墓旁有清泉,名「岑川泉」,水從石縫流出,聲如琵琶,凄愴斷腸,催人淚下,昔刻有「天開一水」四字。今有保衛東跡渡大橋民警因在洪水中搶救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而犧牲的五烈士墓在此山。
住在衢州的人都知道,衢江的西岸有座鹿鳴山。可是,知之由來的人卻甚少。
現在的鹿鳴山,實在是有其名而無其實了。除了土坡邊上的村落和土坡上的桔林之外,絲毫也看不到山的影子。時變景遷,滄海桑田,幾百年的光陰硬是把一座山給磨平了。
古時的鹿鳴山自然不是現在的樣子。那時山上是林木蔥郁,清流涓涓,杜鵑野菊,蝶飛燕翔。而它之所以稱之為鹿鳴山,還須從明代嘉靖年間說起。
那時候,府山的郡衙之西有座廟叫做東岳廟,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嘉靖十八年(1539),衢州府節度推官劉初泉就在這座廟的廢址上修建了孔氏家塾,以教孔氏子孫。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府衙有吏夜夢東岳神對他說:「謁庠生應,大有登壟望氣,應在瀫水以西。」當時的衢州知府是無錫人鄭伯興。他以為東岳神明示應在河西為之建廟,便帶人前往踏勘。他們西渡瀫水,從大路口漸入。發現該處山巒環秀如堡,中間約二畝有餘的平地上有幾間房屋。一打聽,方知是衢城南街劉棟的莊子。劉棟聽說知府要在此建東岳廟,就把該處的土地房屋全都捐了出來。地點選好了,鄭知府便令即刻動工。第二年,東岳廟建成。其大殿五楹,祀神像於殿中;東西兩廡各三楹,左為觀音堂,右為香客流連之處;前殿五楹。山門之前的石谷突涌清泉,泉水甘甜清冽,取名為「岑川泉」。在建廟的日子裡,工匠們常聞雙鹿呦呦鳴於山岡,於是便把此山稱之為「鹿鳴山」。鹿鳴山岡巒秀滌,修竹蒼松掩映東岳廟,在此處「望城中雉堞煙火,如列幾案。有泉清冽,人爭汲取之」(鄭永禧語)。泉從石罅中流出,石罅上方刻有「天開一水」四字。由此,這里成了城裡人游宴眺覽之所。
文人學士到鹿鳴山多了,詩詞歌賦中自然也就有了鹿鳴山的大名。明代徐應秋寫道:「西風激宕一城秋,與客題襟上此樓;桕葉遠空翻舞蝶,布帆斜日亂輕鷗;揮杯繞坐霞生頰,落帽高歌雪滿頭;不負青山真我輩,相呼得食鹿呦呦。」清代里人鄭桂東寫道:「一笑忘城市,翩然出郭行;層樓寒翠鎖,小院午陰清;葉落無僧掃,詩成向佛呈;重來同瀹茗,歸路夕陽明。」然而,真正讓鹿鳴山出名的還緣於另外的一件事。
明代萬曆四十五年(1617),達州進士瞿溥受皇命到衢州任知府。瞿溥租舟南下,舟過廣陵(今揚州),結識了一趙氏女子,兩情相悅,即納之為側室,攜其來到衢州任上。據瞿溥《姬廣陵趙氏墓碑記》雲,趙「氏行四,閑雅且都克嫻禮節,聰慧過人,善鼓琴,曉音律,弈棋樗蒲皆精通,而奏琵琶十八拍卓絕一時,其女紅工巧則緒余也。廣陵固多佳麗,而此出類拔萃者矣。」然而,佳人薄命,「侍予二年有奇,計生辰未滿十八,不幸早殀。」趙氏早逝,瞿溥自是痛不欲生,本「欲以歸殯彼里,而適寒,冰堅合河閘為梗,因卜葬於鹿鳴山麓。」之所以安葬趙氏於鹿鳴山,是因為「氏之偕予入衢也,見衢水澄清,喜曰:『碧水如斯邦水』」。「命婢女挹水於盤,舉以自照,玩閱自怡者久之。又於舟中牖隙窺山巒聳秀」,認為此處可稱「維揚勝概」。此處既然似同揚州,安葬趙氏於此,即是讓她回到了故里。
趙氏安葬於鹿鳴山之後,繞墓植梅,故趙氏墓又名梅花墓。明清兩代,憑吊趙姬的文人學士就多了。他們常常結伴前往鹿鳴山,拍節詩賦,抒發對廣陵美女趙氏的仰慕之情。如汪致高寫道:「環佩難招倩女魂,欲尋香躅已無痕;可憐剩得殘碑在,讀罷秋風冷寺門。」朱鬯寫道:「美人黃土總無聊,不許閑人拾翠翹;門外青山空鬢影,岸邊芳草尚裙腰;蝶花拍盡歌全歇,鵑血啼殘恨未消;莫似西陵松柏路,誤將蘇小向南朝。」 現在的鹿鳴山既無東岳廟,亦無梅花墓,當然已全然不是往年的樣子了。
現在,衢江彼岸的西區正在興建新城,也規劃了不少供市民休憩遊玩之處。
『伍』 阿龍山的基本簡介
阿龍山面積為358,697公頃,其中有林地328,80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1.7%。主要植被類型是以大興安嶺落葉松為主的針葉林,佔有林地面積80.8%,其次是樟子松、白樺、山楊、楊樹、柳樹,還有極少量的黑樺、榆樹等。
境內礦產及野生經濟植物及野生動物等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石灰岩和大理石,是理想的白灰和大理石生產開發基地;野生經濟植物繁多,紅豆、篤斯、水葡萄等漿果植物分布較廣,是優良的造酒和飲料原料,有杜鵑、杜香等可提煉芳香油的植物,還有種類繁多的葯用植物、食用菌類等。野生動物有世界上最大的鹿—駝鹿(俗稱罕達犴),還有黑熊、水獺、狍子、獐子、黃鼬、松鼠等;鳥類有飛龍、松雞、棒雞、水鴨等;魚類有白魚、細鱗魚、哲鱗魚、狗魚、草魚、鯰魚。
地形地勢為中低山地形,多為中低山嶺,坡度較緩,海拔在500-1520米之間。總的趨勢是東部高於西部,最高的山峰是奧克里堆山,海拔1523米,植物帶垂直分布,山下是興安杜鵑花爭奇斗艷,如團團火焰,山的中部則是松翠欲滴,而峰頂則是白雪皚皚。
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短暫、溫熱多雨。四季和晝夜溫差變化很大,無霜期短。阿龍山森工公司施業區依山環水,四季如畫,景色宜人。山清綠水秀、險峰怪石,風光綺麗,奇異絕妙的天然景觀令遊人流連忘返,撲朔迷離、源遠流長的神奇美妙的傳說,使人回味深長,奇峰異石自然景觀,讓你領略天公造物的精巧,茂密的原始森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構成了獨特的北國風光。
阿龍山森工公司施業區內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著獨特的三山兩化一條河」自然景觀,具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等特點。(三山:奧克里堆山:是呼倫貝爾市內第一高峰,海拔1523米;鹿鳴山:風動石,可與大地相依;蛙鳴山,奇峰異石,如同走進「奇石博物館」;兩化:歷史文化:從小興安嶺到大興安嶺到歐洲的北緯52度左右的岩畫帶,鄂溫克岩畫遺跡;民族文化:有最原始、最大的鄂溫克野生放牧基地;一條河-貝爾茨河:乘舟漂流、垂 釣,悠然自得。)建成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態旅遊業,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陸』 豐都鹿鳴山名字由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9
『柒』 鹿鳴館的建造初始
鹿鳴館建成於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築呈義大利文藝復興式風格,兼有英國韻味。鹿鳴館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櫻州山人中井弘取「鹿鳴,燕群臣嘉賓也」之義而命名,意即迎賓會客之所。工程佔地約1.45萬平方米,歷時3年,耗資18萬日元(約合40億日元),在當時也算得上是筆巨額經費。
1883年11月28日,外務卿(1885年12月實行內閣制後改稱外務大臣)井上馨與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業典禮,參加開館儀式的各級官員、各國公使以及親王等許多顯貴和淑女共有大約1200多人。井上馨在典禮致辭中表示:「友誼無國境,為加深感情而設本場……吾輩借《詩經》之句名為鹿鳴館,意即彰顯各國人之調和交際,本館若亦同樣能成調和交際之事,乃吾輩所期所望。」
此後,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井上馨等外交官為了專門招待歐美高級官員,經常在鹿鳴館舉行有首相、大臣和他們的夫人小姐們參加的晚會、舞會。為了便於住在橫濱的外國官員參加,日方還在舞會召開當日晚8點半,開通從橫濱到東京的專列,客人到達終點站新橋後,再用人力車拉到鹿鳴館。這里,時常能見到帽插羽毛、拖著長裙的歐美貴婦人出入;館內鼓樂喧天,徹夜狂歡。
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的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歐化之風推向高潮。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鹿鳴館時代」,把這時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鳴館外交」。
『捌』 秦皇島市鹿鳴湖在哪
鹿鳴湖屬火山堰塞湖,原名「三號泡子」。湖泊距阿爾山市區90公里,位於興安林場西側,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鹿鳴湖園內。
『玖』 鹿鳴台地理位置
鹿鳴台築壘陣地位於綏芬河城區南部,核心陣地以鹿鳴台(現883.1高地)為主,分別由東望山(現名待考)、龍頭山(現名待考)陣地組成;綏芬河築壘陣地以天長山為核心,分別由地久山、大日山(現大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