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佔領太原多少年
① 抗日戰爭時期太原被日軍佔領過嗎
太原會戰中1937.11.8被日軍佔領。
② 太原會戰是怎樣進行的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1936年7月11日,德奧簽訂秘密協定,德國基本上控制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了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正式結成法西斯侵略集團。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四國在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開會,簽署了《慕尼黑協定》。
1937年7月底,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准備南奪上海,北占太原。因此,在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又向太原發動了進攻。太原會戰就是中國軍隊在華北為抵抗日本侵略者侵佔太原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月,為在華北展開大規模進攻,日軍8個師團組成了以寺內壽一為司令官的「華北方面軍」。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並繼續向南進發。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急忙命令部隊嚴守內長城各關隘。日軍佔領大同後,又相繼佔領了蔚縣、靈邱等地,向平型關進發。22日,日軍向平型關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協同作戰,向日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擊,給日軍以沉重打擊。24日,應第二戰區的要求,八路軍第115師埋伏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高地。次日,當日軍進入伏擊地區時,115師突然發起強攻,將日軍分割包圍。經過半天的激烈戰斗,殲敵1000多人,並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士氣。
平型關戰役之後,日軍又增強兵力,相繼向崞縣、原平發動進攻。這兩處中國守軍奮力抵抗,經過10多天的激戰,未能阻止日軍的攻擊,崞縣、原平被日軍佔領。原平失守後,忻口失去前沿重鎮,處於敵軍的威脅之下。面對日軍對忻口的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粕率領約13萬人在忻口以北阻擊日軍。衛立煌將所部分為左、中、右3個兵團,在正面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與日軍對峙。
日軍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於10月13日向忻口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最,日軍憑借先進的武器,沖破陣地,中國軍隊傷亡甚重。後中國軍隊拚死反擊,全殲了沖入陣地的日軍,奪回陣地。後日軍又用猛烈的炮火展展開進攻,中國守軍則通過挖掘抗道接近日軍,與之展開肉搏戰,迫其後退。如此反復幾次,中國軍隊殲滅大量日軍,給對方以沉重打擊。結果,經過10多天的激戰,中國軍隊在中央戰場有力阻止了日軍的前進,但也未能突破日軍的陣地,雙方處於相持狀態。
10月10日,另一路從河北來的日軍攻佔了石家莊。接著,沿正太路西進。由於日軍在忻口受阻,因此日軍統帥部命令正太路日軍急進,蔣介石連忙派遣約6萬人增援。13日,日軍進攻娘子關,中國軍隊奮力阻止,雙方展開激戰。由於娘子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傷亡慘重,久攻不下。19日,日軍一部從正面進攻,另一部卻迂迴到了中國守軍右側,企圖從右側背襲擊中國守軍。這時,劉伯已經率部抵達,狠狠打擊了企圖襲擊中國軍隊的日軍。然而,由於國民黨指揮官沒有聽取劉伯承的建議,致使日軍一部於26日從石門口迂迴到主陣地右側,直指平定,駐守娘子關的國民黨軍隊怕日軍斷其後路,便主動撤退,娘子關很快被日軍攻佔。此後,日軍一路西進,向太原進逼。第2戰區為避免忻口中國寧軍腹北援受敵,於11月1日令忻口部隊撤退。11月2日夜,忻口中國守軍撤離陣地。3日,忻口日軍得以向南前進。7日,兩路日軍在太原城外會合,太原已處於日軍的夾擊之中。
11月8日,日軍動用猛烈炮火向太原發動進攻。太原城牆很快就被炸開多處缺口,日軍沖入城內。中國守軍奮起反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並殲滅大量入城的日軍。但隨著日軍大量援軍的到來,太原城已很難守住。傅作義見此,便下令撤退,太原遂陷落。太原會戰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太原會戰結束後,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面戰爭已基本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開始占據主要地位。
③ 抗日戰爭時中國大城市淪陷時間
自1937年——1945年中,抗日戰爭時中國大城市淪陷時間如下:
1、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2、1937年11月8日 太原陷落。
3、1937年11月20日,上海淪陷。
4、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陷落。
5、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
6、1938年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
7、1938年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
8、1938年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
9、1938年11月24日南寧陷落。
10、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鑒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3)日本人佔領太原多少年擴展閱讀:
武漢保衛戰: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
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
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託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託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
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④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分別成功還是失敗
名稱: 淞滬會戰
地點: 中國上海
時間: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參戰方: 中國,日本
結果: 日本獲勝,上海淪陷
參戰方兵力: 中國 60餘萬人
日本 30萬餘人
傷亡情況: 中國傷亡15餘萬人
日本死傷7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 蔣中正
名稱: 太原會戰
地點: 山西太原
時間: 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一月
參戰方: 民國政府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
結果: 中方戰敗
主要指揮官: 傅作義,東條英機
名稱: 徐州會戰
地點: 江蘇徐州
時間: 1938年1月至5月
結果: 勝利
武漢會戰(1938年)(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宣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
平型關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中旬,最終以八路軍取得勝利告終。
名稱: 台兒庄大捷
地點: 山東棗庄台兒庄
時間: 1938年
參戰方: 中國國民黨軍與日軍
結果: 中國正面戰場最大的勝利
主要指揮官: 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等
平型關、台兒庄戰役不屬於上面會戰
⑤ 日本是哪一年侵略了山西
山西省太原市 1937年11月8日
主要是兩路,一路佔領天鎮後從大同南下,受阻於忻口以北,
另一路沿正太線西進,直到太原。
因正太線方向入侵的日軍直抵太原,忻口失去防守價值而棄守。各路抗日軍隊轉入山區與日軍周旋對峙,主力中央軍、滇軍與部分西北軍進入中條山構建了中條山防線,曾打退日軍12次掃盪。
晉軍一部、八路軍主力與西北軍一部進入太行山。
⑥ 抗日期間日本佔領太原了嗎
是的。
太原保衛戰是太原會戰的核心戰役,也是太原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為抗日戰爭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太原。攻擊部隊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過來的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第5師團,太原以東娘子關方向過來的日軍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守軍為閻錫山指揮的第二戰區,衛立煌為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傅作義為太原城防司令。起始時間為1937年11月4日。5日東路日軍佔領榆次,6日北路日軍兵臨太原城下,7日兩路日軍在日空軍配合下,對太原發動總攻。8日夜攻城日軍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義部最後突圍。11月9日,太原淪陷,戰役結束。
⑦ 日本是那一年侵略了山西
山西省太原市 1937年11月8日
主要是兩路,一路佔領天鎮後從大同南下,受阻於忻口以北,
另一路沿正太線西進,直到太原。
因正太線方向入侵的日軍直抵太原,忻口失去防守價值而棄守。各路抗日軍隊轉入山區與日軍周旋對峙,主力中央軍、滇軍與部分西北軍進入中條山構建了中條山防線,曾打退日軍12次掃盪。
晉軍一部、八路軍主力與西北軍一部進入太行山。
(精)(銳)
⑧ 二戰時日本那位指揮官打下的山西
日軍進攻山西在史上統稱為「太原會戰」。
中方指揮官:
閻錫山,衛立煌
日方指揮官:
寺內壽一,板垣征四郎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南口張家口戰役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一部共1500餘人於1937年9月13日佔領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團從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連陷廣靈、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共5萬餘人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城發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於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台山配合作戰。
戰爭經過:
九月五日,日軍向天鎮中國軍隊開始大規模攻擊。
八月二十日,閻錫山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八月二十八日,閻錫山進駐雁門關內的嶺口村指揮對日作戰。
八月三十日,第八路軍先頭部隊第—一五師一部在陝西省韓城縣芝川鎮渡過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九月一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迎擊沿平綏路西進之敵,擬在大同以東的聚樂堡地區組織大同會戰;命令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在天鎮、陽高布防,拒止西進之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集結於大同城東北的聚樂堡地區;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集結大同以北德勝堡地區;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軍集結於渾源、東井集間;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布防於廣靈、平型關、雁門關一帶。
九月三日,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五旅團侵入山西省天鎮縣永嘉堡。
九月四日,日軍混成第二旅團集結於天鎮以東邊界的枳兒嶺。
九月六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第二零零旅第四零零團失守盤山陣地。
九月七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第三九九團堅守天鎮縣城。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徐向前等到代縣太和嶺口與閻錫山會晤。日軍越過天鎮縣城西進。
九月九日,日軍佔領陽高縣城。
九月十一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日軍佔領天鎮縣城。
九月十二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向廣靈縣火燒嶺進犯。
九月十三日,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佔領大同。中國軍隊各部均向內長城城轉移。日軍突擊廣靈洗馬店中國軍隊第七十三師防線。
九月十四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突破中國軍隊第七十三師洗馬庄防線,師長劉奉濱受傷,廣靈縣城當日淪陷。第七十三師向平型關轉進。由大同西進之日軍獨立第十五旅團佔領懷仁。
九月十五日,晉綏軍獨立第三旅章拯宇在廣靈、靈邱交界處的白曠、苟莊子一帶阻敵前進。
九月十九日,國民革命軍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進駐繁峙縣大營鎮,在平型關附近部署中國軍隊,獨立第八旅搶占平型關附近陣地。第八路軍第—一五師挺進平型關東南地區。日軍混成第一旅團侵佔左雲。
九月二十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第四十二聯隊佔領靈丘縣。
九月二十一日,平型關中國軍隊在平型關部署完畢;獨立第八旅扼守平型關,高桂滋第十七軍自東泡池經團城口至西河口佔領陣地,第十五軍自渾源西河口至應縣北樓口佔領陣地,第七十三師自平型關至馬跑泉佔領陣地。
九月二十二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向平型關、團城口發起猛烈攻擊,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日軍第二十一聯隊從渾源到達羊投崖,受到中國軍隊阻擊。
九月二十三日,日軍第二十一聯隊由羊投崖轉至棚子溝,企圖抄襲平型關側後。日軍十川支隊向渾源方向進犯,以策應平型關作戰。中國軍隊第七十一師馳援平型關。
九月二十四日,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到達東山底村,協助楊愛源指揮平型關作戰。楊愛源、傅作義與第八路軍第—一五師高參商定,由第七十一師配合第—一五師攻擊平型關之敵。
九月二十五日,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在平型關前陷入中國軍隊包圍圈。第八路軍第—一五師集中3個步兵團在平型關前取得殲滅日軍千餘人的勝利。預備第二軍郭宗汾部奉命從團城口出擊。高桂滋第十七軍撤離團城口,日軍乘虛而入,郭軍未能完成出擊任務。日軍混成第二旅團侵佔渾源。混成第十五旅團侵佔應縣。
九月二十六日,日軍第二十一聯隊脫離棚子溝戰場,向平型關轉進,以支援在平型關正面未能取得進展的第二十一旅團。在蔚縣的第四十二聯隊主力亦於當日到達平型關正面投入戰斗。預備第二軍郭宗汾部受到團城口、鷂子澗、東西泡池日軍的壓迫,退回速回、澗頭北山。傅作義受命指揮平型關中國軍隊作戰。
九月二十七日,日軍十川支隊(第一聯隊及大泉支隊)抵渾源東南洪水村,以策應平型關戰斗。中國軍隊第六十一軍進抵平型關內齊城村。
九月二十八日,閻錫山行營由太和嶺口移駐繁峙縣童子崖村。日軍第二十一聯隊加入平型關正面攻擊部隊。日軍混成第十五旅團攻佔茹越口,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力戰殉國。獨立第二旅馳援不及,日軍進占鐵角嶺。日軍混成第一旅團佔領朔縣(今朔州)。中國軍隊程繼賢第四三四團在攻佔鷂子澗的戰斗中,全團自團長以下千餘人壯烈殉國。
九月二十九日,日軍佔領繁峙縣城。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五台山。
九月三十日,日軍混成第十五旅團佔領代縣。閻錫山令平型關及內長城線中國軍隊全線撤退,並命令王靖國第十九軍守崞縣,姜玉貞第一九六旅守原平,以掩護中國軍隊在忻口布防。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五台縣。
十月一日
閻錫山回到太原。
日本統帥部以臨參命第一百二十號,命令華北方面軍「應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戰佔領太原」:命令關東軍「以一部入列華北方面軍指揮下」並應「為以上作戰提供方便」。中國軍隊第十四集團軍衛立煌部奉命馳援晉北。
十月二日,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混成第一旅團佔領寧武,混成第二旅團與混成第十五旅團向原平進犯。中國軍隊獨立第八旅奉命撤離平型關陣地轉移五台山。團城口方面之第六十一軍和第七十一師相互掩護撤往砂河,南入五台山。
十月五日,日軍對崞縣和原平發起大規模攻擊。中國軍隊第九軍郝夢齡部(欠第四十七師)到達忻口。
十月八日,日軍攻佔崞縣,第十九軍守城部隊傷亡慘重,團長劉良相、石成文陣亡,余部轉移至崞縣東南山區。
十月十日,日軍侵佔石家莊。日軍攻佔原平,守軍第一九六旅大部壯烈犧牲。第二十七路軍(第十四軍團)總指揮馮欽哉率第二十七路軍、第三軍和第十七師教導團向娘子關預定陣地推進。
十月十一日,日軍侵佔井陘。第一九六旅旅長姜玉貞率殘部五百餘人由原平突圍出城後,中彈殉國。日軍在忻口防線下王莊前進陣地與中國守軍接觸。娘子關戰役總指揮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到達娘子關前線。
十月十二日,日軍板垣征四郎以混成第十五旅團和堤支隊等右翼隊,第五師團為左翼隊,部署對忻口的全面攻擊。日軍第二十六師團長黑田重德指揮獨立混成第一、第二和第十一旅團,決定攻佔歸綏。原定增援晉北作戰之第二十六路軍(第一軍團)孫連仲部回援娘子關。日軍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師團向娘子關發起全面進攻。
十月十三日,日軍對忻口守軍展開全線攻擊,在中央地區強渡雲中河,佔領南懷化,與第九軍展開激戰,左翼佔領閻庄,與左翼第十四軍在大白水村展開激戰,右翼強渡滹沱河,與右翼第十五軍在東西榮華展開爭奪戰。中國援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相繼到達忻口前線。日軍佔領綏遠武川縣。娘子關前線日軍攻陷舊關,續攻雪花山。
十月十四日,日軍混成第一旅團攻佔歸綏。中國軍隊反擊佔領南懷化東北高地之敵,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新編獨立第四旅旅長於鎮河相繼負傷。第三十五軍第二一八旅克服雲中河北之弓家莊,旅長董其武負傷。第六十一軍第二一七旅進抵下王莊。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第六一四團團長代理獨立第五旅旅長李繼程接連殉國。
十月十五日,中國軍隊第二一七旅與第二一八旅攻擊中泥河、東泥河。日軍集中坦克三十餘輛、炮百餘門,在空軍掩護下向忻口左翼大白水陣地猛攻,守軍李默庵、劉毅兩師奮勇迎擊,戰況激烈。忻口以西之南懷化陷落。
十月十六日,忻口中國守軍中央兵團對盤踞南懷化之敵發起總攻,中央兵團前敵總指揮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第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接替郝夢齡指揮中央兵團各部隊。郭寄嶠任第九軍軍長,孔繁瀛任第五十四師師長。第二一八旅攻克舊河北村,殲敵炮兵一部。抵達龍泉關第九十四師及第三十八軍第五二九旅奉命馳援忻口。第九十四師部署於龍王堂,第五二九旅部署於忻口中央地區。
十月十六日,日本華北方面軍命令第一軍以一部突破正太線中國守軍陣地進入榆次,以便於第五師團攻佔太原;命令第一零九師團一部列入第一軍指揮,協助攻佔太原。日軍攻佔包頭。
十月十八日,日軍在強大飛機、大炮掩護下爭奪 204高地,一晝夜陣地易手達十三次,經猛烈格鬥,日軍未能佔領陣地。
十月十九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川岸文三郎除以右縱隊攻擊娘子關外,以左縱隊沿測魚鎮、石門口大道抄襲娘子關側背。第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七六九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
十月二十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九旅團第四十一聯隊為主力,組成國崎支隊調往上海。
十月二十二日,日軍萱島支隊到達忻口戰場,增援第五師團。連日來敵機輪番濫炸紅溝、南懷化間中國守軍陣地,並集中炮火轟擊。
十月二十四日,中國軍隊以第四十一軍孫震部第一二二師經陽泉開赴馬山、東四村一帶。
十月二十五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左縱隊攻佔平定縣東四村,第四十一軍在東四、馬山一帶受創。
十月二十六日,日軍攻佔娘子關。
十月二十七日,日軍第一零九師團第一三六聯隊一個大隊增援忻口。中國守軍第四十一軍第一二二師撤至白羊墅,第一二四師在平定西郊與敵遭遇。
十月二十九日,日軍侵佔平定縣城,由第一零九師團組成之昔陽支隊進佔九龍關。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和機械化步兵聯隊與第一零九師團第一三六聯隊另一個大隊增援忻口。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移駐馬首,第一軍團長孫連仲撤至壽陽。日軍昔陽支隊(第一零九師團第三十一旅一部組成)侵入昔陽九龍關。忻口紅溝血戰兩旬,迫敵退南懷化東麓,敵我橫屍遍野,無法清埋。
十一月二日,中國軍隊奉命自忻口全線撤退。歷時二十三天忻口戰役,殲滅日軍達三個聯隊。
十一月三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命令第五師團指揮攻取太原。日軍越過忻口向南侵犯。黃紹竑命令娘子關前線中國軍隊向太原方向轉移。
十一月四日,北路日軍突破石嶺關。閻錫山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山西省政府撤離太原。
十一月五日,北路日軍包圍太原,東路日軍侵佔榆次北上。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交城。
十一月六日,日軍開始圍攻太原。
十一月七日,閻錫山行營轉移至隰縣大麥郊。
十一月八日,日軍侵佔太原,傅作義率第三十五軍及其他守軍突圍向西山轉移。
十一月九日,日軍進占交城。
十一月十日,日軍進占平遙。
十一月二十三日,閻錫山行營轉移至臨汾。太原會戰結束。
歷史意義: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山西省會太原,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