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歷史幕府時代中有哪些兵種
『壹』 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兵種是什麼
古代戰場都是靠著各種兵種配合作戰的,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說單獨兵種最強的,在冷兵器戰場上因為有了機動和速度沖擊優勢,往往騎兵這個兵種都被各國視為王牌的,由於日本特有的文化他們的精銳兵種包括了騎兵和忍者武士,日本戰國幾支精銳當中的佼佼者主要有幾支,武田赤備隊——武田信玄一手調教出來的嫡系部隊。精選最上乘的駿馬,再反復篩選士卒選出以一當十的精銳,接受魔鬼訓練,身著重型具足、加長刺槍,連馬也覆上全套馬甲, 防禦力、殺傷力均為極至。上陣所穿具足和馬甲全套皆為紅色,所以稱其為「赤備隊」。擁有堪稱恐怖的沖陣殺傷力,和歐洲中世紀的馬其頓重裝騎兵頗為相似。重裝雉刀騎——與其他兵種的具足不一樣,雉刀騎的具足全是用渾鐵打造,算是曰本戰場上最有名的重騎兵了。與其近乎完美的防禦力成正比,戰場上的移動力也就相應的打了折扣。他的沖鋒能力略遜於赤備隊,不像赤備隊在全力沖鋒時幾乎無法可擋,但完美的防禦力足以彌補這一切,它註定了每一個沖入敵陣的雉刀精騎都像一個小型的重型坦克,可以展開持續長時間的肉搏,所以雉刀騎一般比較注重單兵作戰能力,團隊合作同樣重要,比如展開絕對防禦時。雉刀騎與其他騎兵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像其他騎兵手中所持的是長刺槍,他們手持的全是經過特殊加工過的加長加寬的重型武士刀。這種重型刀的刀頭重量十分明顯,使得它們非常的易於切割,可以輕易劃開乃至砍碎對手的具足。這種大型刀很適合在馬上揮砍,往往隨手帶起的一蓬血雨,身邊倒下的就有三四人甚至更多。完美的防禦力,恐怖的殺傷力註定了重裝雉刀騎將成為每一個遇到他們的敵人的揮之不去的夢魘 騎兵鐵炮隊——「澳洲獨眼龍」伊達政宗縱橫澳洲的必殺軍團。精選騎術、射術精湛的士兵組成。手持鐵炮,馬甲旁斜插柄長刺槍。在敵軍陣前,射擊打破敵人的定點防禦狀態後再施以強力的二次沖鋒。如果敵軍一直固守以免遭騎兵屠戮的話,那正好,就全當這些騎射部隊的活靶子好了。敵軍陣線一旦松動、出現縫隙,這些精騎會立刻見縫插針,突入敵陣。讓對手進攻不得,固守也不成正是這些騎射部隊的最可怕之處。 戰忍——正面現身戰場作戰的忍者部隊。即使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之上,這些忍術高超的上忍依然可以輕松的隱蔽自己,接近至敵將或敵大名本陣時再現身突襲。本陣一破,戰線頃刻瓦解。使得敵人「完敗」是這些影子部隊最另人窒息的地方。但戰忍的訓練、培養過程都十分艱辛,所以除了當時的幾個大的忍者里有一定數量的戰忍部隊外,小的忍者里幾乎沒有這種精英部隊的存在。 僧兵——曰本戰場上的最強步兵單位。與其說他們攻擊力太過強大,不如說他們是真正的悍不畏死。口中低呼著佛號踏上戰場,直至戰剩最後一人也絕不會退縮。另一個方面,曰本是佛國之一,在戰場上很多士卒不願意和這些僧人作戰,未戰,士氣就已經很低落了。這些僧兵配合大名上杉謙信的「車懸」陣法,簡直如虎添翼,曾幾次讓武田信玄大吃苦頭,損失慘重。值得一提的是,織田信長是唯一不理會這些僧兵的大名,只要是擋住他致霸之路的,不管是什麼,照殺。這也是信長被稱為「佛敵」的原因。
『貳』 鐮倉幕府時代的日本軍制都是什麼都分哪些兵種越詳細越好!
你為什麼要搞鐮倉時代...
戰國才是小日本歷史上有點意思的時期...
『叄』 明治時期日本軍銜
舊日軍軍銜等級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
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幹人,"由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
舊日本陸軍軍銜分為將宮、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相當於校官,准士官相當於准尉,下士官相當於軍士。
按照日本的稱謂,16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根據1906年頒布的《海軍軍人之名稱及階級表》,日本海軍的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6等18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兵的等級比陸軍多兩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水兵。
日軍新舊軍銜制比較
1840年,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
1853年6月,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於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舊日軍軍銜等級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
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幹人,"由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
舊日本陸軍軍銜分為將宮、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相當於校官,准士官相當於准尉,下士官相當於軍士。
按照日本的稱謂,16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根據1906年頒布的《海軍軍人之名稱及階級表》,日本海軍的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6等18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兵的等級比陸軍多兩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水兵。
新日軍軍銜等級
1950年,日本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重建的日軍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幹部軍銜包括將、佐、尉官3等。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將一相當於上將,將二相當於中將,將補相當於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軍1970年增設了准尉,1980年又增設了曹長(即軍士長)。 四級 5-23 10:50
這個不是很清楚的啊
回答者: 精英陳劍峰上將
『肆』 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打仗只帶刀子么連盾牌什麼的都沒有
1、日本人也用盾牌的,不過他們的盾牌比較簡陋,臨時用木頭扎的,很大,一般只是攻堅時採用,野戰不用。
2、日本弓的射程很短,一般只有70米的射程,而且殺傷力有限,日本史記和古代小說里經常有某猛人身中數十箭仍活蹦亂跳的記載,所以即使不帶盾牌也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伍』 誰能介紹一下日本幕府時期的歷史
網路的資料
日本幕府時期是指從公元 1192 年到 1867 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這一時期天皇權威基本喪失,國家主要由武士掌控。 - 德川幕府(日語:とくがわばくふ)又稱江戶幕府(えどばくふ)。1603年由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戶(今東京)所建.
幕府的由來編輯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
幕府的權利分支編輯
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另設若年寄,負責掌握幕府領地與直屬家臣,還設寺社、江戶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財政與江戶市政、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訴訟。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德川將軍權力較鐮倉、室町時代強大。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觀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
幕府的衰亡編輯
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40年代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陸』 日本戰國時期有哪些兵種
足輕(農民兵),步兵,洋槍兵,騎兵,步弓手,馬弓手,忍者(斥候的作用),雉刀隊,雉刀騎兵,僧兵,,,,各種各樣多的很,
日本各種「第一」、「最強」雖然很多,但是有實際突出能力似乎只有信長的洋槍隊和武田的騎兵隊
『柒』 幕府將軍2武士之殤的兵種有哪些
1、步兵:步兵在全戰大約分成二大類別:劍兵跟槍兵,劍兵是扛線用,在肉搏上對槍兵有稍微優勢,對騎兵則無。槍兵則是專門用來克制騎兵,但是只有在三個條件成立下才會發揮騎兵殺手的功能:整齊的隊伍、開槍陣、正面。
2、騎兵:騎兵的分類大致是專精於沖鋒或是肉搏這二種。
3、遠程:遠程部隊大致的分類是可以曲線射擊的弓兵、投石機,跟直線射擊的弩兵、火槍兵。
4、船隻:除了陸地兵種外,船隻作為海戰兵種。
(7)在日本歷史幕府時代中有哪些兵種擴展閱讀:
游戲背景設定:
19世紀中葉,當美國海軍上將佩里指揮著他的「黑船」出現在日本海岸逼迫幕府向西方強權開放貿易口岸時,日本舉國上下還處於中世紀的落後文化的統治之下:閉關鎖國,政局由封建幕府控制,由水稻種植為主的小農經濟,戰爭還停留在刀與弓的原始時代。
但在「黑船事件」發生不到50年之後,日本卻擊敗了俄國,成為了第一個擊敗歐洲國家的亞洲國家,在那場全面爆發的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投入了新式的武器裝備,採用了新型戰術,新型戰艦,其背後是日本國內進行的一場全面經濟變革。
那場成功的改革以及隨後幾場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一躍成為了新的世界強權。
西洋列強英美將在游戲中出場,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激起了一場改變日本國運的血腥內戰。玩家將從6個重要強藩中選擇一家,為幕府或天皇而戰。
在「武家之殤」中引入了鐵路運輸網,鐵甲艦和新式籠城模式外加革命性的海陸協同作戰,陸軍可以呼叫沿海艦隊炮擊,同樣岸防炮也能夠對海上戰艦造成重創。玩家甚至可以在戰略界面直接呼叫艦炮轟擊,在大地圖上對沿海的敵軍部隊和城市進行直接炮轟。
『捌』 幕府將軍:全面戰爭的兵種
長槍足輕
這種標準的足輕裝備著輕裝甲與長矛,他們是被徵召的農民,所接受的訓練有限,但通常都是日本武士軍團的主力部隊。當他們對敵人的恐懼勝過對自己主君的敬畏時,通常會動搖、逃跑。他們在組成嚴密陣型時,經由配備的長槍,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對付騎兵的時候。長槍,是戰國大名喜歡讓足輕隊裝備的武器,因為訓練大量農民使用長槍相對的容易。長槍足輕不應直接與裝備同樣武器的武士相比較——足輕隊的作戰能力,士氣及裝備水準都明顯劣於真正的武士。另一方面,足輕隊是相對廉價的步卒,可以大量快速訓練,主要是考慮到數量的優勢,槍足輕隊通常都會出現在各國的軍隊中。與許多歐洲軍隊「突刺,射擊」的戰術相同,長槍部隊是用來製造槍尖構成的牆,掩護後方部隊。火繩槍部隊需要時間裝填彈葯,而長槍部隊則可在這段時間內阻隔敵人。 長槍足輕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4 0 7 12 12 0 -1 -1 2 生產建築:長槍道場 長槍武士
長槍武士是日本武士軍隊中的主力,長槍頂端有著相當鋒利的刀片。最初長槍只是騎馬武士使用的加強長矛,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變得稍微有所不同,成為重武器。這種部隊在面對敵人騎兵時,能展開相當有效的防禦。因此只要這種部隊能維持良好的陣型,幾乎可以對任何種類的敵人發揮不錯的效果。要是一場戰役里有使用長槍的武士參戰,不僅在近距離作戰武藝高超,而且還能讓部隊保持良好的陣形。長矛武士對付騎兵十分有效,畢竟就連要訓練最精良的騎兵朝大量的槍尖沖鋒實在是比登天還難!因此,長槍比較傾向是防守性的武器。在理想的假設下,想嘗試朝長槍沖鋒的敵人,會讓自己慘死在離武士刀攻擊范圍還有幾尺外的敵人面前。 長槍武士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2 0 6 10 10 0 0 2 2 生產建築:長槍道場 弓箭武士
弓箭武士箭術高明,裝備著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的和弓或武士弓,具備從遠方攻擊敵人的能力,他們同時裝備了武士刀,但裝甲較為薄弱,要盡量避免肉搏,他們最適合進行前哨戰,對步兵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傷害!由於身為武士,士氣及戰技也很傑出,一旦迫不得已捲入肉搏,弓箭武士也會戰死殆盡而不會潰逃,理所當然的成為戰國大名最愛指揮的部隊。大部分國家的軍隊中因其全方位的作戰能力,都會有大量的弓箭手。 弓箭武士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0 28 6 10 10 2 0 -1 1 生產建築:箭術道場 剃刀武士(Naginata)
這種武士步兵都穿著重盔甲並裝備著剃刀(一種長兵器)。他們有相當強的防禦力,不過行動較為緩慢,使用他們可以抵禦敵人震撼性的部隊。
剃刀是武士手中最危險的武器。雖然攻擊范圍不及長槍,但在近距離作戰時更易掌控,而且攻擊范圍遠比武士刀來得遠,使得剃刀成為可怕的武器。使用剃刀的武士通常裝備較重的鎧甲,使得他們的機動性不及其它武士部隊。不過也因此讓他們在戰斗時有較佳的防禦力,能用來抵禦敵人部隊的沖擊。舉例來說,剃刀一掃有可能就能將突擊的騎兵斬成兩半,或者讓他所騎乘的戰馬當場殘廢。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名騎兵就被擊敗了! 剃刀武士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4 0 4 8 8 4 0 6 5 生產建築:甲胄屋和名長槍道場 野太刀武士(Nodachi)
野太刀是一種巨型的雙手劍,配備這種武器的部隊是最致命的。雖然他們防禦力很弱,但可以充當突破敵人陣型的震撼部隊,也可用來追擊那些動搖的部隊。
每名武士都會配戴雙劍以彰顯自己的地位,而裝備野太刀的武士則只使用單刀。因為野太刀是雙手舉劍,技巧純熟的話,幾乎可以將所有敵人砍成兩半。裝備野太刀的武士是當作突擊隊使用,用來突破敵人陣形。他們也可以用來對付士氣低落的部隊,揮動雙手巨劍的部隊會令最堅定的人也不禁動搖!野太刀武士,用來攻擊敵人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他們采守勢時則較為不利。 野太刀武士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8 0 7 12 12 8 6 -2 1 生產建築:劍術道場 武僧/僧兵(WarriorMonk)
這些信奉佛教的日本武士,是戰場上攻擊力最強的步兵(攻擊力和野太刀武士並列第一)。他們使用移動式的佛瓮取代戰旗。這類佛瓮的出現,會使得其它部隊不願攻擊他們,擔心犯下褻瀆聖物之罪。信奉基督教的武士部隊並不會因為攻擊僧兵,而受到宗教上的懲罰(實際上效果並不明顯)。 宗教的虔誠及武士級的武藝訓練形成了強有力的組合。僧兵,一直以來總會被捲入與他們無關的戰爭。許多僧院也有著生產英勇狂熱的戰士之傳統,他們是持有在戰場上戰死並非失敗、恥辱,而是通往極樂之路的觀念。 僧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8 0 7 12 12 4 5 2 1 生產建築:佛教寺院 騎射兵/騎兵射手(CavalryArchers)
騎兵射手裝備武士刀及弓箭,是有效的遭遇戰武力。因為騎馬,所以他們的機動性很強;裝備了弓箭,所以能夠以箭雨攻擊敵人;裝備了武士刀,能與敵人展開肉搏戰;身為武士,他們奮勇不懈,無畏敵人!不過騎兵射手缺乏突破防衛有素的敵人的力道,但對付戰略位置不佳,指揮不當的敵人就很致命。他們也可以用來以弓箭擾亂敵人,移動到比較弱的側翼,或用以擊潰動搖的部隊。 與所有騎兵一樣,騎射兵在對付火槍部隊時,要特別小心指揮,否則很容易就會被射成碎片。 弓騎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0 28 8 20 20 3 1 2 3 生產建築:箭術道場、騎兵道場 槍騎兵(YariCavalry)
長矛騎兵配備了長槍,可以進行戳刺、或劈砍等攻擊。他們的裝甲較為薄弱,但最適合用來對付缺乏防禦力的遠程攻擊部隊或其他騎兵部隊。他們是戰場上唯一能追上騎射兵的單位。 槍騎兵是介於輕騎兵及重裝騎兵之間的突擊隊。可用於擊潰步兵陣形,所使用的長槍也能在作戰中具有相當長的攻擊范圍。騎馬武士所使用的長槍是步兵用長槍的始祖。但卻比武士及足輕用的長槍輕、短,槍騎兵對上長槍部隊時明顯處於下風。整體來說,槍騎兵是強力的部隊,但缺乏重裝騎兵的防禦力。此外,他們攻擊火繩槍部隊時,需要特別小心指揮。要是突擊的時間沒抓准,騎兵部隊在能發動攻擊之前,就會被火繩槍射得體無完膚。 槍騎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2 0 10 24 24 8 2 3 3 生產建築:騎兵道場 重裝騎兵(HeavyCavalry)
重裝騎兵是配備重裝甲和長劍的日本武士。武器精良,鎧甲防禦高,可說是武士中的精英,幾乎可以擊敗任何敵人。他們擁有速度,壓制的力量和攻擊力,可以成為強有力的突擊隊,緊咬敵人不放。只有長槍和槍炮可以對他們發揮些作用。 相對而言,重裝騎兵對裝備長槍的部隊效用較小(長槍部隊可以將他們抵擋在武士刀的攻擊范圍之外),對付裝備火繩槍的足輕隊時也較為不利。不過這里的關鍵詞句是「相對」。要是重裝騎兵與其它任何人展開肉搏戰,他們會造成對手嚴重的傷害。重裝騎兵也可以防禦大多數的攻擊。幾乎所有國家的軍隊中都會有重裝騎兵。他們的威脅性不用在戰場上實在沒有理由。歷史上,武田家有效使用騎兵在作戰前期重創敵人。 重騎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4 0 8 20 20 5 2 6 5 生產建築:名騎兵道場、傳奇甲胄屋 火繩槍兵(Arquebusier)
這些被徵兆的士兵,裝備了最簡易的火繩槍和極少的甲胄。在短距離的戰斗中,他們可以發揮比弓箭手更大的作用。火繩槍兵在肉搏戰的戰力欠佳。火繩槍的火力能對所有靠近的敵人造成嚴重傷亡,但要是敵人靠得太近,火繩槍部隊在近距離肉搏戰就顯得相當不利。他們會很容易被敵人砍成爛泥。 一五四二年火繩槍傳入日本之後,各國軍隊的結構起了革命性的變化。火繩槍雖然射程及射擊速度都不及傳統的弓箭,只要大量集中使用,就是破壞力相當驚人的遠距離武器。歐洲商人很樂於將火繩槍賣給戰國大名,但歐洲的制槍工匠卻遠在航程遙遠又危險的世界另一端,日本工匠於是成功仿製了歐洲火繩槍,但無法立即大量生產。這也是為什麼火繩槍部隊的訓練時間特別長。要教導部隊如何使用武器並不難,但要有足夠的火繩槍,還要有品質優良的彈葯及彈丸,卻令人頭痛不已! 火繩槍在雨雪天氣下不能發射! 火繩槍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4 40 7 12 12 0 -6 -3 2 生產建築:葡萄牙人交易所或荷蘭人交易所或鐵炮工廠 鐵炮槍兵(Musketeer)
火葯武器在品質上的改良,使得他們在射程和射擊頻率上要由於火繩槍兵。不過,在近距離戰斗中仍然不堪一擊。 由於這些部隊射程較遠,射擊間隔較短。此時毛瑟槍已實質成為更精良,更輕便的武器,最重要的是,不再需要任何額外的支持。 鐵炮能在雨雪天氣下發射! 鐵炮槍兵 移動 攻擊 防禦 士氣 彈葯 移動速度 奔跑速度 沖鋒速度 突擊力 肉搏 防禦力 盔甲 -4 40 7 12 12 0 -6 -3 2 生產建築:荷蘭人交易所或葡萄牙人交易所、大教堂或鐵跑工廠
『玖』 誰能給我日本關於幕府初期的歷史知識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簡稱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拾』 抗日時期日本的一個小隊、中隊、大隊分別是多少人
1、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隊長軍銜是少尉或者中尉。
日軍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2、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是180人,隊長軍銜一般為大尉。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3、大隊日軍一個標準的大隊人數是1100人,大隊長的標准軍銜是大佐。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葯小隊)。
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中隊只有8 挺);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
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炮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炮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葯小隊要擴充為39人。
(10)在日本歷史幕府時代中有哪些兵種擴展閱讀
1840年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
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於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幹人,由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