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論語有什麼特色

日本論語有什麼特色

發布時間: 2022-08-22 02:07:04

⑴ 《論語》的主要特點

語錄體是它的主要特點。對話是主要形式。 儒家經典論語 英文: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論語》者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6�1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⑵ 論語的語言特色有哪些

論語的語言特色有記言簡潔,描寫簡練、語言的修辭美,運用排比、反問、比喻、映襯、對比、對偶、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句式豐富多彩,表達多樣,語氣音韻和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⑶ 論語的風格特點

論語的風格特點: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風格,能在簡短的記言、記事中,傳神刻畫孔子及其門徒的音容笑貌。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論語中保留了一些人們對孔子師徒的批評諷刺,有的作了辯駁,有的沒有回答。其駁議辯難部分對後世很有影響,如《答客難》等設為主客問答進行辯難的小賦,都從《論語》受到啟發。



(3)日本論語有什麼特色擴展閱讀: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⑷ 簡述論語的藝術特色

論語是諸子散文的早期代表,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風格.它能在簡短的記言、記事中,傳神刻畫孔子及其門徒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徵;語言含意豐富,概括性強;淺近易懂,接近口語;運用排句立說.這一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始注意人物描寫,增強了敘事文的形象性,其語言對後世文學語言和論說、應用體語言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⑸ 《論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一、語言藝術研究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輯錄,重在記言,因此,對《論語》文學價值和散文藝術成就的認識,首先是從其語言特徵開始的。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從「儒者崇實」的思想特徵,洞察了《論語》「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的語言藝術特色。蔣伯潛認為,《論語》作為「最早之記言體」,「章既簡短,辭已質朴」,而所以形成「質朴」的語言風格,乃與《論語》之成書方式有關,《論語》是孔門弟子記其所見所聞的「直錄」,「蓋慮其鋪張潤色,或致反失其真,記錄忠實,理所當然。」柳存仁把《論語》的語言特徵概括為「語長文簡」、「多含蓄較深之意義」,認為其「記言之處」,「已頗有較豐富之文字與情感可資表章者」。從以上論述可知,20世紀30-40年代,研究者從總體上簡明扼要地認識到了《論語》的語言風格特徵,並對其成因有所認識:一是由早期儒家的思想主張所決定,二是「記錄」的寫作方式,三是由於當時的書寫物質條件的限制,「大約《論語》成書之時代,文書之物質尚極難獲得,記錄口語,僅記綱目以免遺漏,而精微深遠之涵義則僅憑口說,未必全在布帛。」
二、人物形象研究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門徒問學論道、探討社會人生的真實而傳神的記錄,其「論纂」者沒有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覺意識,但由於他們十分熟悉所寫人物的一切,又能設身處地寫出人物的活動,不經意中表現出人物的個性,活躍著一個個生動飽滿、具體可感的形象。對《論語》人物形象的研究,是20世紀《論語》文學研究的重要創獲之一,也是確認《論語》文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百年中,對《論語》人物形象的研究又大致上集中在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徵和表現人物的手法兩個方面。

三、文體特徵與總體風貌研究
《論語》作為一部孔門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記錄的語錄體著作,具有明顯的「政論」色彩和崇德重用的特色,用現代觀念的先入之見來評價其文學性,引述西方話語方式評說其藝術特色難免未達一間的隔膜感,因為具有文學價值與文學作品畢竟有所區別。因此,不從既有概念出發,針對研究對象的實際,實事求是地揭示其特徵與風貌,應是《論語》散文藝術研究的題內之義。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⑹ 論語的基本語言特色是什麼

應用比喻、形象說理,是《論語》基本的語言特色。《子罕》中有兩句為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一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彤也」;一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它們所以饒有韻味,是因為兩者都通過比喻給人們提供了生動的自然形象,同時還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挺立在嚴寒中的蒼松翠柏,有一種傲岸不屈的精神,激勵著人們面臨危難不失操守;滾滾流逝的川水,形象地體現著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永不停止的運動這一普遍規律,它啟發人們進德修業,不斷進取。比喻,在《論語》中成為說理的重要方式,並使說理轉化為形象描述。孔子教誨學生,就常用比喻: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子罕》)孔子讓學生們從「為山」和「平地」的日常現象中領會: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這類比喻,文字雖簡短,涵義卻豐富,可以引發人們做多方面的聯想,得出多方面的認識。

多句並列是《論語》的另一語言特色。如《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種三句以上的並列句,日本學者稱之為「多句對」:如從思想內容來看,這種並列句式源干談話者層進的思想方法。

文字上尾句銜接,句式上三句並列,語言的節奏鮮明而流暢;思想上層層推進,逐步深入,耐人尋味,表現了輯錄者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

⑺ 《論語》的語言特色有哪些

多句並列是《論語》的一大語言特色。如《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種三句以上的並列句,日本學者稱之為「多句對」:如從思想內容來看,這種並列句式源干談話者層進的思想方法。另外文字上尾句銜接,句式上三句並列,語言的節奏鮮明而流暢;思想上層層推進,逐步深入,耐人尋味,表現了輯錄者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

⑻ 論語的文學特色是什麼

《論語》這書是語錄,選得好,也編得好。好在哪兒?主要是坦盪直率不虛偽。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孔子死後的七大弟子也好,喜怒笑罵,毫不遮掩,寥寥數語,寫意傳神,讓你覺得,生活中的事,本來就該是這么個樣子。後人崇聖,再怎麼曲里拐彎,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這種優點。誰說偉大導師就得高大全,聖門子弟就得身披光芒?比如子路,他跟老師沒大沒小,老師對他說罵就罵,一點面子都不給。冉求惹他生氣,他叫學生"鳴鼓而攻之"(《先進》11.17)。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下來。
孔子周遊列國,跟隱士打交道,被他們諷刺、挖苦,也被記下來。
孔子對學生說,我沒有什麼要瞞著你們的,"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孔門十三賢,早期主要是六人:閔子騫、冉耕、顏回、冉雍、仲由、冉求;晚期主要是七人:宰予、端沐賜、有若、卜商、言偃、曾參、顓孫師。
孔子最喜歡顏回,但顏回的描寫很失敗,不如仲由,也不如端沐賜。
四大道德先生,死後默默無聞,有聞也是虛名而已,還不如仲由。仲由,就像《三國》的張飛,《水滸》的李逵,比劉備、宋江寫得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深。比如,同樣是講富貴觀,大家可以對比這兩段話: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6.11)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歟)。'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9.27)
我們看電影,好人經常記不住,記住的都是壞人和有毛病的人,道理就在這里。老師都喜歡好孩子,但很多小孩不想當好孩子。

⑼ 《論語》的藝術特色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等。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9)日本論語有什麼特色擴展閱讀:

論語的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7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7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88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74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8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33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76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4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