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擠進列強的
A. 為什麼在亞洲日本能擠進世界列強行列明治維新100年而亞洲的除日本以外國家卻擠進不了世界列強 為什麼
日本趕上好時候了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開始上升
這時候的世界政治局勢正好出現了微妙的變化,英國的國力開始衰退,而且英國的殖民地范圍過於龐大,無法顧及所有的地方,俄羅斯已經從昔日克里米亞之失敗中恢復過來,開始咄咄逼人得擴張,擴張重點為中亞和東亞。
這種情況下,英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他們的考慮就是堵住俄國獲得出海口的機會。為此,需要在亞洲扶植代理人,當時的選擇有大清和日本兩個。
在甲午戰爭時,英國偏中立,可之後看到大清實在不行,於是開始扶植日本,簽訂了日英條約。
有了底氣的日本,在1904年戰勝了俄國,開了戰勝白種人的先河,開始被列強承認。但這時候,日本的經濟還是很苦的,一戰爆發又給了日本機會,日本獲得了很不錯的出口機會,一躍而成新國聯5個理事國之一,成了真正的世界大國。
此外,日本趕上了好時候,那時候各國對專利看得不禁,日本得以快速實現了工業化,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
B. 日本如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加入到列強的侵略隊伍
日本入侵別人那不是一天兩天,以前就有先例。只是明治維新後國力增強後,起野心進一步擴大,
C. 二戰時,亞洲國家都很落後的,但是 為什麼 日本 卻 那麼強,日本是怎麼迅速追上歐美列強的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的崩潰導致社會的動盪和混亂。然而經過10年的恢復和發展,到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了戰前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看,主要是因為當時國際、國內都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
1. 二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主觀上看,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是與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所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1.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經濟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
2. 日本政府加強投資,重視教育。這一時期,日本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中等、高等教育。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科研。
3. 日本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並積極發展電子、石化和人造纖維等新型工業,為國民經濟全面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4. 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一部分被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的增長,另一部分則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存下來,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5.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還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彌補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D. 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日本是怎樣一步步侵華的
其實主要是甲午之戰,當時日本走向了資本主義,但並不是很成熟,猶如一個新生兒,當時日本想以閃電戰結束,因為他們財政也不是很富裕,打仗靠的是賣向歐洲的戰爭債券,當甲午之戰贏了後,清政府配了兩萬萬兩白銀,使日本迅速的發展起來,才發動了侵華戰爭。其實日本那以前很多年都在中國東北經營,希望有朝一日能佔有這片土地,只不過以前歷朝歷代再怎麼衰弱都能壓制住小日本,到近代清後期就不行了。我這有一篇文章,看了就明白了。
中國和日本人文造就的不同命運
馬克思早就認為:「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周圍的自然。」 談到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自然條件是最重要的,要說對中國企業和對整個中國社會這是一場從里到外的徹底考驗,我們就不能不談到我們身邊的近鄰——日本。日本是東方文明向西方文明學習的典範,盡管由於自身文化體系的不足,日本曾犯過非常嚴重的低級錯誤,但是,日本無疑是經濟與文化轉型過程中最成功的楷模,深入解剖日本的發展歷史是非常重要的。與我們一衣帶水的亞洲島國日本,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都不算好,在僅有37.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卻有160多座火山,是世界有名的地震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330人,達到世界人口密度的10倍左右,而且幾乎沒有什麼說得上的資源優勢,應當說,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資源貧乏的土地上,要想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個被稱為是「大和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可稱得上的、獨特的文化。
19世紀中葉以前的日本,在西方觀察家的眼中如同當時的中國一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沉睡國家,這是因為日本早在公元六、七世紀就拜中國為師,派出不少「譴隋使」和「譴唐使」全面學習中華文化,以至於幾乎全部傳承了中國的文化,英國人盧瑟夫·阿爾科克評價說:「日本實在是一個充滿反常與逆說的國家」,這與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評價幾乎是大同小異。繼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人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後,1853年,美國人的「黑船」(軍艦)也敲開了日本幕府封閉達218年的國門,日本也同樣緊隨中國面臨著被西方列強宰割的命運。此時,雖然中、日兩國的國門被打開,但西方列強自身也面臨著不少困難,他們對東亞國家的侵略和瓜分尚未准備妥當,也就是說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的時候,就其外部環境來說,中、日兩國都有成為東亞強國的機會。然而, 中國保守的落後文化觀念左右了中國的發展方向,「洋務運動」並沒有觸及到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而日本的維新派則及時抓住機遇,選擇了決定性的「倒幕」,使日本「沖出了最危險的關口」(井上清《日本近代史》)。
在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過程中,明治天皇率領文武百官向神明宣誓的《五條誓文》中,有一條為「求知識於世界」,學習外國一切先進的科學文化成了日本的綱領性國策。著名學者黃仁宇說:「日本民族注重自然,不沉湎於抽象觀念,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體現出精研獨到的能力,以及人與人之間易於協調的特點。」一個事例很能說明這一問題,1543年,一艘葡萄牙的商船在日本的一個島上失事,船上的船員以上千兩黃金的價格賣給當地首領一支火槍,葡萄牙人欣喜若狂。但是,日本人很快學會了製造火槍並且加以了改進,到17世紀初,火槍的價格已經降到了每支1.2兩黃金。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人性格特徵的著作《菊與刀》中,形容日本人的個性是一種菊花般的雅緻、內斂和刀劍般的剛烈、堅韌的矛盾性格,這種性格以及「大和民族」本身多民族的構成體系,使日本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是,卻更能清晰地把握文化的走向。
大和民族歷來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不僅在科技領域,而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諸多領域,也都以善於學習先進民族的長處而著稱與世。著名經濟歷史學家G·C·阿倫說:「日本不是突然(1868年後)獲得如此影響西方世界的能量與無休止的野心,從它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日本人有迅速吸收消化新觀點與新方法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有訓練有素並不斷大膽實踐的組織能力。」此時,正值世界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一種工業經濟時代的新文化正在逐漸形成,而在日本人眼中一直被視為東亞龐然大物的中華帝國,竟然被勞師遠征的小股英軍輕而易舉地擊敗,這使日本人受到了極大的刺激。然而,直接促使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並將目標轉向了新的學習對象,宣布「脫亞入歐」的真正原因,是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即「華而不實,缺乏雄心壯志,注重虛名,漠視實效。」 以至於在北洋海軍即將全軍覆沒之際,日本海軍司令伊東佑亨在給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勸降信中說:「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致也。」
當時,慈禧皇太後一天的生活費用是4萬兩白銀,實際價值可以購買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的費用可以購買一艘超級主力艦艇。當年擊沉中國「致遠」號的日本「吉野」號軍艦,就是清政府在德國漢諾威船廠訂購的,因為後續的海軍軍費被挪用,無錢支付,才被日本買走。所以,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我們被人家打垮的,而是我們自己首先就已經垮掉了,因為一個貪圖自己享樂的小朝廷是不會顧忌國家的利益與民眾的疾苦的。驚醒過來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三大國策,開始了追趕西方的急行軍。日本驚人的學習和復制能力此時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明治維新」後僅8年即1876年,日本的「黑船」就撬開了朝鮮市場;1894年的中日戰爭中,日本又在中國得到了大筆賠款;10年後,日本又打敗了強大的俄國。而中國人則一直固守著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認為中國的根本體制和文化是最優秀的,只要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學過來就行。所以,對西方社會的一切變化視而不見,因而一敗再敗,最終成為西方列強任意宰割的對象。
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境遇雖然讓人感到同情和憤怒,但是,這樣一個東方大國竟然毫無還手之力也著實讓人感到困惑。馬克思就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對中國表示出一種不解:「一個人口幾乎佔世界1/3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的。」其實,中國的悲哀早在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以後就已經開始了,而元朝初期血腥的屠戮政策更是註定了中國民族精神的徹底消亡。「數字化之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文化的自身力量越強(無論是國家的、制度的、代際的還是其他類型的文化),它就越不可能孵化出創新精神。習以為常並根深蒂固的觀念、廣為流傳的規范以及各種行為標准都是產生新想法的敵人。任何以和諧以及均衡為驕傲的社會,幾乎不可能誘發另類思想。」一個體系的和諧是自然達成的,而創新與協調的基礎才是和諧中最重要的內容,這就是創新的價值之所在啊。
從1298年馬可·波羅在獄中撰寫《馬可·波羅行記》開始,到1687年柏應理、殷鐸澤等四位神父編譯的《孔夫子:中國哲學家》在西方的出版之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是無比崇拜和嚮往的。但是,當伏爾泰等啟蒙主義者將中國奉為一種浪漫理想並達到極端的時候,很快一種否定力量開始強大起來。1736年,尼古拉·布朗傑在其《東方專制制度的起源》一書中就已經指出,中國人固步自封,將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施行的是一種古老、僵化、衰落、殘暴的專制制度,隨後,西方人用他們特有的審視眼光和標准,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進行了嚴肅的剖析。所以,西方人對中國的入侵在很大緣由上,是基於對中國文化本質的認識和對中國專制制度弊病的了解。
但是,日本在近代發展中的表現卻與中國的表現恰恰相反,他們提倡「中學為用、西學為體」,虛心學習西方的文化結構和科學教育體系,然後再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聰明才智進行改造。可以說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除了對中國亦步亦趨以外,幾乎是與世隔絕的,而日本的發展模式也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但是,從日本所採取的戰略來看無疑是成功的。研究近代日本發展的規律,我們發現日本一直是把歐美作為合作夥伴,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把世界作為自己的市場;而中國長期以來則一直是以大國心態自居,始終是把歐美作為競爭對手,把日本作為合作夥伴(從來沒有把日本作為競爭對手),把自己的市場當成世界來開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戰略,最終的結果表現明顯不同,中國一直在發展中國家長期徘徊,日本則早已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當然,日本人的這種創新從本質上來說,並非全是源於自己的創新,而是說它採納和仿效他人的創新更加快速有效,這種區別來源於對商業文明本質的理解與核心體系的建立。
中、日之間的這種發展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人一直將中國的文化引以為榮,要迫使中國人接受西方的文化實在是一件極其丟「面子」的事情,甚至至今希望振興所謂的「國學」的觀點仍然大有市場,因而,有人始終不能單純理解西方文化的廣度與深度。然而,正是日本這樣驚人的變化徹底動搖了中國人的自信,終於迫使中國人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這個社會再不變革真是不行了,於是,中國社會近代變革的歷史終於拉開了帷幕。從日本的發展歷程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變求變」,擁有快速變化的發展能力,而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取得經濟奇跡的關鍵,就是因為私營企業很好地把握了「以變求變」的精髓,所以呈現出非常卓越的表現。尤其是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日本企業不但能迅速地汲取歐美企業的管理精華,而且,更能結合自身的特點加以發揮創造,所以,日本製造的產品反而比歐美更具有獨特的優勢。日本戰略之所以成功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從一個封建國家一躍成為了一個「後工業化國家」,可以說日本是東方文明向西方文明學習的成功典範,但是,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和中日兩國之間歷史的糾葛,我們一直沒有真正研究和承認日本的這種範例。
中日兩國之間的差別還體現在教育制度上:中國人的戰略失誤和落後意識集中體現為至今沒有建立起與世界同步發展的、先進的教育制度上。19世紀末的史密斯曾評價當時中國的教育說:「中國的教育根本無法使接受教育者在能夠理解和能夠運用的意義上掌握一門學科。」,事實也的確說明至今中國的教育仍然沒有更大的長進,因為100多年過去了,從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獎頒發截止到2004年,在672位獲獎者中至今中國學者仍然是一個零的記錄。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專家賴肖爾總結說:「事實上對日本社會影響最大、使日本獲得成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制度。」早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教育就與當時最先進的西方國家相差無幾,此後,更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僅明治時期的第一個年代,就從23個國家請來了2400多個外國人教授西方的組織管理與生產方法。
1885年4月18日,中日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各有一段話發人深省。李鴻章認為:「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伊藤博文則大膽預測中國:「似乎奮發有為,但是一、二年後必定因循而安,如西方所說,中國又睡覺矣。」果然,十年以後,即1895年3月23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又一次會面了,不過他們是分別代表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清政府與逐漸強盛起來的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日本——這個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之時,都是和中國一樣背負著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因為勵精圖治和勇於變革,卻在短短的40多年時間里,與中國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由一個懾於「列強」武力而不得不打開國門的東方弱國躋身於「列強」之位。
不幸的是,日本的成功恰恰為日本帶來了慘重的災難,輕而易舉的成功使日本忘乎所以,竟悍然走上了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戰前創造的許多財富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因戰爭死亡200萬人以上,經濟也處於瀕於崩潰的狀態。東京、大阪、橫濱、名古屋等大城市幾乎化為灰燼,工業設備的1/3被破壞,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處於極端落後的境地。 殘酷的歷史現實使日本人民認識到通過戰爭與掠奪想要達到發展是不可能的,惟有通過自強不息、以奉獻與服務為基本宗旨才能達到生存發展的目標,這也是日本在戰後經濟騰飛的真正原因。50年代,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落後於中國,60年代持平,70年代超越,80年代進而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戰後,由於日本企業管理落後,產品質量上不去,日本貨被稱為「東洋貨」,當時是劣質品的代名詞。然而,日本人卻把在美國毫無用武之地的「質量管理之父」戴明博士請到日本,在全國上下掀起了質量管理的熱潮。日本人不僅將戴明奉為「聖人」,還明確提出了「質量救國」的口號。1953年~1973年其間,日本企業經過多次演變形成了一套標準的企業發展模式讓所有公司效仿,特別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企業始終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企業文化促進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70年代以後,日本產品以其過硬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優勢大量湧入歐美市場,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單一的日本產業經濟發展模式遇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新挑戰,由此形成的更新更快發展的全球混合文化,使得日本文化由於不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規則而出現衰退,過去曾使日本人引以為榮的「家族式管理」和「日本式創新精神」也不得不讓位於代表著自主創業和不斷進取的「矽谷精神」,但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仍居於前列。
中國雖然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製造業總體水平仍然處於中下游的地位。而日本在製造業中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大國,在新興高科技產業和新材料領域還具有相當的優勢,日本的海外總資產佔到全球海外資產的一半,2003年僅日本海外企業的銷售額就高達1.3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中國整個的國內生產總值,但這一數字並不計入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已然如此強大的日本居然還是始終保持著低調務實的態度。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經濟的日本經濟,卻一直是低調的發展;一直是世界人均水平排名靠後的中國經濟卻始終以一種高調的姿態前行。於是,我們不得不在這里提出學習日本的「盛世危言」,絕不能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了,實際上,我們還僅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近代歷史上,中、日兩國都是在同樣的條件下,同樣是面臨著西方文化崛起的沖擊和影響,然而,由於各自態度和認識的不同,卻導致了不同的結局。日本經濟發展的歷史以及日本人認真求實的精神不能不說對我們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們必須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我們身邊的這個國家,從中汲取對我們有幫助的元素,正如俄國中世紀一位歷史學家所警告的那樣:「歷史能教訓我們的沒有什麼,只有懲罰那些不從中學習應有教訓的人。」日本人長於做學生,所以能後來居上;中國人不善於做學生,所以必須兼容並蓄,具體來說就是:一是要學習和借鑒日本模式,二是要不滿足於日本模式,三是要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
中東地區的以色列也同日本相類似,都是在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美國則是另一個善於創造學習、吸收借鑒的典型,世界經濟論壇和哈佛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是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國家」。耶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他的名著《大國的興衰》一書中寫道:「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期,在全球實力對比所發生的一切變化中,對未來最富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美國的崛起。」革命導師列寧也曾贊賞道:「無論就19世紀末和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來說,還是就資本主義發展已達到的最高程度來說,美國都是舉世無雙的,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榜樣和理想。」貫穿在美國精神中的堅韌不拔、標新立異、強調個性、樂觀自信的民族心理對推動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善於學習、勇於創新的民族,但是,歷史往往在成就一切的同時又會讓一切歸於無意義,正如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所形容的一樣——「中國人只知道跟著祖先的足跡前進,但忘記了曾經引導他們祖先前進的原理;他們雖然還沿用著祖傳的科學公式,但不究其精髓;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依然還是祖先的遺物,但沒有人去設法改進和革新這些工具。……因此,盡管河水仍在流動,但已不能捲起狂瀾或改變河道。」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強大與近代史上經濟文化的衰落是如此的明顯,只能說明近代中國所走的是一條與現代文明發展相悖反的道路。歷史的經驗證明,凡是中國歷史上最興旺發達的時期一定是最開放、最和諧的時期,而凡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的時期,一定是最保守、最喪失理智的時代。開放是進步之源,封閉是保守之根。所以,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前提條件就是開放,必須充分的開放。
無論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離開了徹底的開放,結果必然是趨向保守和落後;也無論是官僚政治,還是精英政治,都必須建立在民意政治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保證政治制度的先進性。研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是在「以開放求變化」,但是,開放的程度還不夠,變化的速度也依然受到各種封建傳統的影響,在中國那種封閉、畸形、壓制個性的文化中,任何先進的事物都有可能失去本來的光彩。所以,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必然要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穿新鞋走老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殘酷無情的,如果我們始終不能回歸管理的本質,深入研究人與文化的問題,搞不清楚科學管理與傳統的管理手段之間的關系,甚至將封建時代的一些行為當成了現代管理的靈丹妙葯,就必然會出現保守倒退的現象。回過頭來看,中國已經搞了許多年的職業足球,但與日本、韓國的足球水平卻有了相當的距離,其根本的原因是外來先進的足球技術,沒有同中國的足球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或者說,只有先進的足球文化,才能使外來的足球技術在中國生根、成長。
19世紀以《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而倍受矚目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是第一個公開承認資產階級制度並不都是理想的經濟學家,他尤其對不合理的腐敗制度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進行了痛斥,他在這本獲得了空前成功的巨著中不無憂慮地寫道:「在這種制度下,個性的自主性是否能保有其自由發展的方寸之地?公共輿論是否會淪為暴虐的枷鎖?每一個人是否將絕對依附於社會?每一個人是否會被全體所監視?它是否會將所有人的思想、情感與行動磨損為一種馴服的統一樣板?……一個因背離人的心性而受到譴責的社會,就絕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更是認為:「由一個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統一規格的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這樣看來,一個整齊劃一的社會因為「有序」的規范化就會進入病態(或者稱之為專制的病態),那麼,忽視了企業經營差異和諸多「小事」的企業改革,是否也會因為缺少獨創性和公共協調性而難以表現出足夠的活力來呢?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在將過去的真實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借鑒。」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歷史,這是解決現代化發展中最核心的問題。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提出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著名命題;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又進一步提出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命題;那麼,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高度則應當說「一切歷史都是發展史」,因為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盡管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卻在不斷地發展著。18世紀銳意改革的俄國彼得大帝認為:「商業貿易是人的命運的最高主宰者。」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封建意識和落後的文化思想侵蝕著人們的行為,經濟作為一種政治附庸始終沒能真正占據中國社會的主流地位,相反,倒是等級森嚴的官宦制度、門當戶對的社會觀念和媚俗守舊的文化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思想行為之中,「吃皇糧」、「父母官」和企業壟斷腐敗等等現象不就是這種習慣影響的延續嗎?尤其是經濟理論的單一化和表面化現象已經對企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2004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並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注意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運用於各項決策中,運用於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使哲學社會科學成為黨和政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中國要發展自己的民族產業就要首先繁榮自己的經濟理論,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其次,要發展新時期的人文精神。我們繁榮發展社會科學一個很重要的研究內容是,在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在經濟社會中,除了那些宏觀經濟理論固有的研究缺陷之外,企業作為微觀經濟學最直接的研究對象恰恰可能是上述狀態最直接的、具體體現,並且這種企業病態一旦表現出「虛假的繁榮」來,很可能使整個社會的經濟進入「泡沫時代」,從而導致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的根源就在於此。(以上摘自《大視野》第一章第四節搞企業是對中國人一種從里到外的考驗部分內容)
E. 日本為什麼能迅速成為列強之一
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只能算是小列強,地位跟當時的美國差不多,美國當時經濟實力全球第一,但是軍事實力不行,在列強中最低。真正成為列強是佔了一戰的便宜,歐洲打生打死的,日本趁機將列強勢力趕出中國,獨霸東亞,等一戰結束,日本實力已經飆升,正式成為一等列強。
當然了,日本能崛起主要是對自己夠狠,國民勒緊褲腰帶發展海軍,甲午的時候偷襲成功,取得了馬關條約和兩億多白銀的賠款,這才有本錢發展
F. 日本是如何「擠進了帝國主義俱樂部」的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G. 清日同時被西方踹開國門,為何日本迅速成列強
中國人不太願提近代史,放眼皆是屈辱,特別是晚清至民國時期,任列強宰割毫無還手之力。但我們也要正視歷史,知屈辱才能求奮進,從哪跌倒從哪爬起。
日本至今傳統文化也保存很好
其實咱們中國這幾十年發展迅猛,原因之一也是善於學習,學別人好的東西,為我所用,虛心不自大,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再融合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再度復興指日可待。
H. 近代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唯一躋身於列強行列的亞洲國家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I. 日本人能夠迅速崛起並擠進帝國主義列強隊伍,最主要措施是
明治維新讓日本學到了西方的先進文化技術,而與與清政府發動的甲午海戰獲得的賠款讓日本發展起來,也讓日本人的野心膨脹起來,為了獲得資本不斷地進行海外殖民擴大侵略,日本也走上了帝國主義的道路。當然遭殃的就是亞洲的周邊國家。最主要措施就是海外殖民擴張。
J. 中國近代史綱要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侵華之路的,詳述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