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保留天皇制
1. 日本為什麼至今保留著天皇而沒有人推翻
日本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所謂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它的產生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互相妥協的結果。
具體到日本來說,是二戰結束後,美國佔領了日本,為了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他並不主張過分削弱日本,也不想讓日本像德國一樣,變為幾個國家共同佔領。所以美國決定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從而避免產生日本國民對美國的憎恨和抵觸,讓日本成為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一顆棋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拒不承認二戰罪行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當時的極力維護
作為國家元首的日本天皇只是象徵性的,他的職責多數是禮節性的,如代表國家出訪,簽署法律文件等。實質上是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力,其最高領導人是首相,政府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
2. 日本為什麼要保留天皇制度
因為天皇自古以來就存在,自從原始時代開始,就宣稱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並受天命管理日本諸島,幾千年來,天皇的統治一直維系,就算是在外戚藤原氏當道的平安時代還是武士主政的幕府時代,天皇都沒有被廢棄,他成了國際的象徵和國民的希望。日本皇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號稱「萬世一系」,也確實如此,就算沒有實權,也從未被取代過。
二戰以後,美國人想廢除天皇,但是怕引起日本的強烈反彈,就讓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破碎了天皇神系的神話。
現在天皇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和國民支柱而存在。
3. 日本為什麼有了首相還要設天皇,天皇主要管什麼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據說他是日本神話創世神的後代(這就是日本天皇沒有姓氏的原因)。他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日本的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中的金木皇帝到德仁皇帝,一共126代。
保留皇帝有幾個原因。
1.歷史上,日本天皇長期被幕府將軍架空。日本人早就習慣了皇帝是名義上的頭。保留皇帝不會因為封建皇權而阻礙資本主義,也沒有取消的必要;
2.二戰結束後,美國佔領日本,並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了在太平洋一方圍堵和鎮壓蘇聯,美國沒有對日本進行過多的鎮壓,保留戰犯天皇是美國對日本釋放善意的標志。
3.天皇雖然沒有權力,但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只有日本的皇族沒有姓氏,因為他們認為皇族是上帝的繼承人,不需要凡人的姓氏。說實話,日本沒人敢大怒廢帝。
總結: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書籍記載於1868年)。由於被偽稱為不同於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天皇與其家族沒有姓(歷史學上稱其為天皇氏),日本憲法也未賦予其公民權。雖然裕仁以後的日本天皇在美國 的迫使下發表了“人間宣言”,宣布具有“神性”的天皇從此不再具有神性。內閣總理大臣,簡稱總理大臣、總理,通稱首相,是日本內閣的最高首長,也是日本實際的政府首腦,領導各行政機關運作。其產生方式是在國會議員之中擇一提名,再經國會議決指名,在形式上由日本天皇任命。
4. 日本戰後為什麼還保留天皇制
人們公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國無條件投降的。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日本並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爭論的焦點是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因是不允許敵人就投降條件進行討價還價,然而,美國卻沒有象盟國在歐洲那樣將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德國軍國主義國家機器徹底鏟除,而是對日本作出了讓步,同意日本保留原本根據《波茨坦公告》應予廢除的天皇制,沒有對裕仁天皇予以戰犯處置。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以美國、中國和英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日本斷然拒絕。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同在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明知死到臨頭的日本軍政頭目在9日急忙展開戰爭最高指導會議和內閣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會議上爭論激烈,與會者雖然原則上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關於附帶條件上卻意見相左,相持不下。以外相東鄉為首的一派主張在維護「國體」,即保存天皇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而軍部的強硬派卻堅持除此之外,還必須附加3個條件,即由日本自行處理戰犯;日軍自主解除武裝;盟軍不得進占日本本土,否則,他們將指揮軍隊不惜進行本土決戰。直到10日凌晨2時30分,天皇出面拍板,決定採用外相東鄉的方案,才使爭論停止。4時,內閣成員簽字完成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正式手續。6時45分,日本用急電將乞降照會發往日本駐中立國瑞士和瑞典的公使。照會在表示「日本政府准備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同時,還聲稱:「……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宣言並不包括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對此,美國決定接受日本的要求;正忙於內戰的蔣介石同意美國的意見;蘇聯當即的反應是「持懷疑態度」,但為避免與美國發生爭執而沒有堅持反對立場。於是,美國以戰勝國集體的名義於11日通過瑞士政府向日本發出復照:「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需聽從盟國最高司令官」,「日本天皇必須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能簽字於必需之投降條款……。」這一答復既保證了美國對日本的最高控制權,又承認了日本天皇及其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滿足了日本的要求。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美國的這一行為引起了許多議論,有人認為這是美國的一大高明之舉,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出於私利而姑息養奸。然而,對此的解釋和理解還需從對日本的國情、美國的利益及當時的局勢等方面入手,進行考察。首先,日本天皇到底為何物?日本在古代曾模仿中國唐朝的律制,建立起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但不久天皇大權旁落,把持兵權的幕府將軍執掌實權,天皇成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其地位與統而不治的英國國王十分相近,而與權力無所不及的中國君主大不相同。1868年明治維新後,天皇雖被奉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擁有國家的一切權力,但在國家機器實際運轉過程中,他僅是作為群臣的最高仲裁者,而不是最高決策者。這些群臣最初是「元老」,在「元老」們相繼去世後,軍部逐漸取而代之。所以說,天皇在日本在真正作用是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的象徵。在這種意義上,他對日本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日本是心目中,天皇的命運就意味著日本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在德國,消滅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就等於打碎了法西斯國家機器,但在日本卻情況有所不同,在人們心目中,軍部是戰爭和法西斯的代名詞,而天皇盡管犯有嚴重的戰爭罪行,但他作為國家象徵的作用卻沒有改變。
因而,如果將天皇與軍部的軍國主義分子一並處置的話,勢必引起日本社會是不安定,進而導致日本人在軍部的指揮下與盟軍拚死一戰。美國將軍、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完全清楚這點,他說道:「一個天皇勝過20個機械化師的戰鬥力量。」當國際輿論要求廢黜天皇時,他告戒美國政府說,如果採取這種行動,至少需要100萬援軍來應付可能發生的游擊戰爭。正是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天皇的名字從戰犯名單上刪除了。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對天皇的待遇「不應有任何降低之處」,以圖通過天皇對日本人的影響,來穩定日本局勢。
從美國的戰略角度來看,天皇制的保留不僅不背離,反而符合美國的戰略目標。1945年8月29日,美國政府在給麥克阿瑟的一份文件中聲稱:美國的首要目的是「確保日本今後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應從屬於最高統帥」,「以能夠圓滿地推進美國的目標為尺度。」美國打算通過日本現存的政府形式,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從而把日本置於美國的獨家控制下,使日本長期臣服於美國,進而為美國控制整個亞太地區的長遠戰略服務。
為了把日本的政治機構改造得適合美國的佔領需要,1945年10月,麥克阿瑟以美國佔領當局的名義兩次向日本提出,必須從根本上對日本舊的《帝國憲法》進行修改。於是,日本政府搞了一個修改綱要草案,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舊憲法中天皇的統治權等基本內容,明顯違背了美國的意圖,麥克阿瑟斷然拒絕。他越過盟國佔領日本的最高機構――遠東委員會,向日本政府規定了修改憲法的3項原則:1、保留天皇制,但權力必須受到憲法的限制;2、放棄戰爭和戰爭准備;3、廢除一切封建制度。1946年2月13日,麥克阿瑟把由佔領軍當局起草的新憲法綱要提交日本政府,遭到日方的極力反對。但在美國的威脅壓力下,日本政府被迫同意以此為修改憲法的藍本。11月3日,新的日本憲法問世,它規定戰後的日本政治體制由以前天皇獨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改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採取三權分立的原則。
至此,美國完成了按照美國模式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造中的一個關鍵任務,同時又設法保全住了能夠進一步幫助其戰略改造的工具――日本天皇。可見,戰後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在美國、日本社會各界以及有關盟國之間的一系列曲折復雜的斗爭中,依據力量對比而達成的妥協結果。美國以特有的優勢力量,對日本天皇制的保留和改造起有主導和決定的作用。
5. 日本為什麼還要保留天皇
主要是美國搞的鬼。人們公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國無條件投降的。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日本並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爭論的焦點是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因是不允許敵人就投降條件進行討價還價,然而,美國卻沒有象盟國在歐洲那樣將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德國軍國主義國家機器徹底鏟除,而是對日本作出了讓步,同意日本保留原本根據《波茨坦公告》應予廢除的天皇制,沒有對裕仁天皇予以戰犯處置。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以美國、中國和英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日本斷然拒絕。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同在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明知死到臨頭的日本軍政頭目在9日急忙展開戰爭最高指導會議和內閣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會議上爭論激烈,與會者雖然原則上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關於附帶條件上卻意見相左,相持不下。以外相東鄉為首的一派主張在維護「國體」,即保存天皇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而軍部的強硬派卻堅持除此之外,還必須附加3個條件,即由日本自行處理戰犯;日軍自主解除武裝;盟軍不得進占日本本土,否則,他們將指揮軍隊不惜進行本土決戰。直到10日凌晨2時30分,天皇出面拍板,決定採用外相東鄉的方案,才使爭論停止。4時,內閣成員簽字完成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正式手續。6時45分,日本用急電將乞降照會發往日本駐中立國瑞士和瑞典的公使。照會在表示「日本政府准備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同時,還聲稱:「……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宣言並不包括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對此,美國決定接受日本的要求;正忙於內戰的蔣介石同意美國的意見;蘇聯當即的反應是「持懷疑態度」,但為避免與美國發生爭執而沒有堅持反對立場。於是,美國以戰勝國集體的名義於11日通過瑞士政府向日本發出復照:「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需聽從盟國最高司令官」,「日本天皇必須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能簽字於必需之投降條款……。」這一答復既保證了美國對日本的最高控制權,又承認了日本天皇及其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滿足了日本的要求。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美國的這一行為引起了許多議論,有人認為這是美國的一大高明之舉,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出於私利而姑息養奸。然而,對此的解釋和理解還需從對日本的國情、美國的利益及當時的局勢等方面入手,進行考察。首先,日本天皇到底為何物?日本在古代曾模仿中國唐朝的律制,建立起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但不久天皇大權旁落,把持兵權的幕府將軍執掌實權,天皇成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其地位與統而不治的英國國王十分相近,而與權力無所不及的中國君主大不相同。1868年明治維新後,天皇雖被奉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擁有國家的一切權力,但在國家機器實際運轉過程中,他僅是作為群臣的最高仲裁者,而不是最高決策者。這些群臣最初是「元老」,在「元老」們相繼去世後,軍部逐漸取而代之。所以說,天皇在日本在真正作用是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的象徵。在這種意義上,他對日本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日本是心目中,天皇的命運就意味著日本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在德國,消滅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就等於打碎了法西斯國家機器,但在日本卻情況有所不同,在人們心目中,軍部是戰爭和法西斯的代名詞,而天皇盡管犯有嚴重的戰爭罪行,但他作為國家象徵的作用卻沒有改變。
因而,如果將天皇與軍部的軍國主義分子一並處置的話,勢必引起日本社會是不安定,進而導致日本人在軍部的指揮下與盟軍拚死一戰。美國將軍、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完全清楚這點,他說道:「一個天皇勝過20個機械化師的戰鬥力量。」當國際輿論要求廢黜天皇時,他告戒美國政府說,如果採取這種行動,至少需要100萬援軍來應付可能發生的游擊戰爭。正是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天皇的名字從戰犯名單上刪除了。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對天皇的待遇「不應有任何降低之處」,以圖通過天皇對日本人的影響,來穩定日本局勢。
從美國的戰略角度來看,天皇制的保留不僅不背離,反而符合美國的戰略目標。1945年8月29日,美國政府在給麥克阿瑟的一份文件中聲稱:美國的首要目的是「確保日本今後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應從屬於最高統帥」,「以能夠圓滿地推進美國的目標為尺度。」美國打算通過日本現存的政府形式,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從而把日本置於美國的獨家控制下,使日本長期臣服於美國,進而為美國控制整個亞太地區的長遠戰略服務。
為了把日本的政治機構改造得適合美國的佔領需要,1945年10月,麥克阿瑟以美國佔領當局的名義兩次向日本提出,必須從根本上對日本舊的《帝國憲法》進行修改。於是,日本政府搞了一個修改綱要草案,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舊憲法中天皇的統治權等基本內容,明顯違背了美國的意圖,麥克阿瑟斷然拒絕。他越過盟國佔領日本的最高機構――遠東委員會,向日本政府規定了修改憲法的3項原則:1、保留天皇制,但權力必須受到憲法的限制;2、放棄戰爭和戰爭准備;3、廢除一切封建制度。1946年2月13日,麥克阿瑟把由佔領軍當局起草的新憲法綱要提交日本政府,遭到日方的極力反對。但在美國的威脅壓力下,日本政府被迫同意以此為修改憲法的藍本。11月3日,新的日本憲法問世,它規定戰後的日本政治體制由以前天皇獨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改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採取三權分立的原則。
至此,美國完成了按照美國模式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造中的一個關鍵任務,同時又設法保全住了能夠進一步幫助其戰略改造的工具――日本天皇。可見,戰後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在美國、日本社會各界以及有關盟國之間的一系列曲折復雜的斗爭中,依據力量對比而達成的妥協結果。美國以特有的優勢力量,對日本天皇制的保留和改造起有主導和決定的作用。
6. 日本為什麼一直保留著天皇制,它和英國之間有什麼不同
7. 二戰日本投降後,為何天皇還能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
因為日本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神權主義國家,人們對於天皇制的觀念是比較堅守的,再加上美國及盟軍總司令並沒有對日本天皇制的提出過多的要求,所以說,日本天皇制也就在日本民眾和官員的要求中保留了下來。而日本天皇制的保留與原來的舊天皇制有所區別,在這場保留天皇制的行動中,日本當時的裕仁天皇一再向外強調,日本天皇不是神是人,而他的發言中卻隱晦的表示自己仍然是神的後裔。
但之後日本擁護天皇的成員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的發展期間,對於日本天皇制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他們通過自主修改憲法等一系列手段,將新的就天皇制又增加了許多舊時的色彩上去,使得天皇制又慢慢的發展起來,到了如今天皇之已經幾乎發展到以前的程度差不多了。它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種象徵,是國家統一的一種象徵。
8. 投降後日本為什麼仍保留天皇制
戰後象徵天皇製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統治機構的連續性,思想、心理、傳統權威意識的連續性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天皇和皇室自身努力樹立「大眾天皇制」的形象,統治集團從政治利益的需要出發不斷加強和恢復天皇的地位與權威,國民中間仍潛藏著對天皇制的傳統感情。
二戰後,盟軍總司令部於1945年10月4日發布自由指令,拉開了從思想意識領域清除天皇神化意識的序幕,強調了取消對政治、宗教自由的限制。
鑒於盟軍總司令部和日本國民的意志,裕仁天皇於1946年1月1日向國民發布《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為現世神」,確定了自己「人」的地位。表面看這是否定了天皇的神性,但實際上該詔書卻非常巧妙地維持了天皇的神性,維護了天皇是「神裔」的觀念。
時至今日再次「扶起」天皇的進程仍在繼續
1989年1月8日,昭和天皇死去。皇太子明仁即位時舉行了與歷代天皇所舉行的即位儀式基本相同的劍璽承繼儀式,這是一種表示新天皇是從天照大神以來萬世一系的正統天皇的儀式。
1990年11月,又舉行了「即位之禮」和「大嘗祭」。前者是以神話傳說中天照大神的曾孫神武天皇征服統一全國後,第一次即任天皇之位時所舉行的儀式為主體的儀式;後者則是為了使新天皇與天照大神的靈魂一體化,是歷代天皇最重要的祭祀活動。
這些作為國家的公事舉行的活動,不再是天皇家的私事了——明仁作為「天照大神的後裔」這種神的權威為國家所承認,已成為現代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精神上的主要支柱。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軍網-日本戰敗後其天皇制是怎麼「被保留」的?
9. 日本的天皇為什麼能一直傳承不斷代
這問題跟問英國女皇為什麼不被人撤掉一樣,天皇是日本的一個象徵,是日本這樣一個號稱八百萬神明的國家的神權象徵。不要跟我說什麼奴性不奴性的,不斷代就意味著日本人不願放下他們最本質的信仰,就像中國人不肯向外國低頭一樣,這是值得尊敬的,不能理解也稍微知道一下吧。
下面這是鐵血的一篇文章(雖然個人不太喜歡鐵血網的東西)http://bbs.tiexue.net/post_10703819_1.html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人都堅信日本是神國,天皇是人與神的結合體,是日本人的祖先。受神道教影響頗深的日本,格外尊崇祖先,天皇對人們的統治是神聖的,為神庇佑治理的日本自然要肩負起統治世界的使命。
自古以來,崇尚神道的日本人就是把天皇視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太陽祖神後裔的,這種觀念已經深植日本人的骨子裡。
換言之,即使假設日本天皇被外姓篡位了,奉天照大神(太陽神)為祖神的日本人也不會認可之。因此,歷代控制天皇的外戚、攝關、關白、藩閥、大名、幕府等,他們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視天皇為神明糞土供在那兒不理,或者偶爾也玩玩罷黜、流放天皇,但就是沒人要自己當天皇。
而且,長久以來,天皇居高臨下,就像一個人畜無害的吉祥物般,這讓實際掌權者們嘗到了大大甜頭,天皇倒是越來越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成為傀儡。
從公元6世紀後的日本史來看,雖曾經有那麼幾位如崇神天皇、天武天皇等有些作為,但更多的還是受制於外戚,成為外家人的傀儡。自10世紀起,日本又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國家機器幾乎全為權貴門閥所掌控,這期間,天皇被任意廢立、流放或被逼禪讓事件頻發。
從12世紀始,日本幾乎都是軍事政權,天皇、國柄處於武人掌控之中。這期間經歷了鐮倉、室町幕府,織豐政權,最後到江戶幕府,天皇徹底淪為擺設。從戰國時代開始,直到江戶時代,將軍都是日本實際權力的象徵,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天皇根本沒有政治權力。
明治維新 定製天皇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曾經出現過的皇權專制,近代的天皇制極其獨特,這種獨特為19世紀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
19世紀,明治大帝橫空出世,他強勢撤府廢藩收歸皇權,才徹底竣事了被排擠千餘年的皇室苦狀,近代天皇制自此開始形成。接下來經由了大正、昭和直至今上明仁天皇的循序踐位,日本才形成了穩定的近代天皇制傳承。
美國定調 國家象徵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盪,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麥克阿瑟就曾經感慨道,天皇的力量比20個機械化師還要強。就這樣,日本的天皇制被保留下來,日本人對天皇的感情依然誠摯。
在日本人的潛意識里,天皇不管是人是神,都是日本的象徵。戰後初期,國勢衰微,日本人開始剝去了天皇神聖的外衣,對天皇制進行深刻地反思,正如他們對國家、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一樣。而隨著國力的恢復,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被喚醒,埋藏於他們心底多年的天皇情結也一齊蘇醒。
一些日本人也開始不滿當年在美國人主導下制定的日本憲法,一些日本人認為天皇制的存在讓日本人的思考方式發生了改變,戰後的民主主義即將衰落,民眾對天皇的支持率直線上升。
第一,不可剝奪的神權
原本日本的帝制與天朝的帝制相似都是典型的東方神權帝王制度,即皇帝(天皇)即是大祭司又是行政首腦,不同的是,天朝皇帝的大祭司地位和世俗權威地位是重合的可以禪讓也可以被奪取,而日本天皇的神權地位卻是由血統決定的。。。早期和族整合日本的神話體系將天皇塑造成主神太陽女神天照的後裔,成了神道教的世襲教主,所以任何軍閥強權都無法取代天皇的神權地位。
第二,天皇喪失軍政大權的傳統
大化革新之後藤原氏因為改革有功,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打破日本攝政必須皇族出任的傳統以外戚身份出任攝政,並長期把持朝政,也就是關攝時代,皇族實際上成了傀儡。當然皇族也嘗試反抗,太上皇通過培植親族源平兩氏的武家勢力作為心腹與藤原師把持的朝廷抗衡(院政時代),但武家在勢力擴大後就不受約束以武力奪取了權力,源平合戰之後源氏擊敗平氏一家獨大建立鐮倉幕府,也就是軍政府,以軍事首領身份開府執政,把皇族和朝廷公卿都給架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
自此天皇徹底淪為傀儡世代處於半軟禁狀態。
也就是說
1,天皇只不過是個橡皮圖章,天皇的存在不會威脅到世俗強權
2,幕府的建立開始了軍政府統治的先例,世俗強權不必去與天皇爭奪世俗權力
第三,氏族地方力量強大,後期軍閥割據
日本的統一是各地方氏族名義上向和族的朝廷臣服的結果,所以其社會一直是處於一種氏族控制的情況鐮倉幕府之後又變成武家軍閥割據的情況。。相當於天朝的東周或者三國時代,長期分裂割據,那麼誰控制天皇這面大旗,誰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反之誰慢待了或者殺了天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給其他諸侯以攻伐的借口。。
所以在諸多原因糾纏下就造成了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
當然了,上述這些東西都帶進了個人感情的,若是有人路過看到千萬要帶著腦子看。
10. 日本為什麼一直保留天皇制度
實際上,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時,天皇都擁有對日本的絕對統治權,是日本的最高統帥。至於天皇失勢,逐漸淡出權利中心,僅成為象徵性國家元首,則是在二戰後麥克阿瑟佔領日本期間,在他對日本進行改造後的事。戰時的日本天皇,不僅擁有對首相的任免權,還同時擁有可隨時罷免首相,解散內閣的權利,也擁有對外宣戰權,掌握著最高軍權,所以那時裕仁實施的完全是獨裁的實權統治。一個坐擁絕對權利的最高元首,竟然可對本國軍隊對外發動的大規模長時間的野蠻侵略戰爭不負任何責任,竟然可以以「不知情」來推諉歷史罪責,這完全是對二十世紀歷史的一個巨大諷刺,是一個根本就不美麗的歷史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