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沿岸乾燥
A. 地理。日本主要是什麼氣候類型
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因為是島國,受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影響,中南部氣候溫暖濕潤(暖流對沿岸增溫增濕),北部較乾燥寒冷(寒流對沿岸降溫減濕),夏天由於海洋陸地比熱容差異,海洋較陸地溫度低,所以狹長的島國日本夏季氣溫適宜,冬季海洋較陸地溫度高,所以日本冬季較溫暖。
B. 日本夏季太平洋沿岸雨水豐沛,而冬季卻是日本海沿岸多雪,這是為什麼
日本是典型的島國 中間是山脈 兩邊是一些比較小的平原
夏季:日本吹的是從太平洋上來的東南風,山脈阻擋了從海上上吹來的東南風,在山腰處下地形雨,所以太平洋沿岸雨水豐沛.
冬季:日本吹的是從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上來的西北風(乾燥,寒冷),途中西北風經過日本海,將水汽吹到日本山脈的西北方,由於冬季寒冷,水汽凝結成雪,所以日本海沿岸多雪.
C. 日本的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日本地處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東北地區、高原地帶屬溫帶,本土大部地區及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3)日本什麼沿岸乾燥擴展閱讀
1.東京屬於溫帶氣候,一年四季比較溫暖、舒適。夏季高溫多濕,冬季氣候乾燥。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梅雨時節,之後真正的夏季就到了。
2.北海道屬寒帶氣候,早晚和各地區氣候差異較大,春秋非常短,氣溫在10度上下;夏天乾燥涼爽;冬天基本都在零度以下。
3.沖繩屬於亞熱帶氣候,由於受海洋性氣候所影響,全年氣溫平均23℃,冬天也有20℃左右,雨季在4月至6月。
4.大阪四季分明,常年比較溫暖,與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比較相像。
5.其他地區氣候:日本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僅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本州山區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
D. 日本地理的地質地貌
日本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國,成為民居、耕種、經濟活動集中之處。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最大的四國,為79.9%,其次九州佔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為49%。日本全國最高峰則是位於太平洋沿岸山梨縣及靜岡縣交界的富士山,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山嶽標高資料, 富士山的海拔高度達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後就沒有再大規模噴發過,不過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國內平原面積不大,大多都是小規模的沖積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積台地。當中最大的是首都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面積約13,000km²。其他規模較大平原則包括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的濃尾平原、大阪及京都兩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東北部宮城縣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狹人稠,在許多沿海的平原地區,日本通過開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積。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的最北端,南隔津輕海峽與本州相對。北海道舊名蝦夷,原住民族為愛努族,當地的很多地名也來自愛努語。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脈和東部的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張山地等。北海道內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在山脈的中間有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北見盆地等盆地。北海道東海岸平原較少,較大的平原有十勝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積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積最大的地區,森林面積佔全道面積的71%,也是日本木材生產量最多的地區。和日本其他地區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數量頗多,主要湖泊有阿寒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爺湖等。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在本州北部擠壓太平洋板塊,形成了縱貫本州北部的奧羽山脈。發源自奧羽山脈及其他山脈的河流在其中游形成盆地,下游則形成平原。奧羽山脈西側的日本海沿岸地區有大量火山景觀,主要火山有岩木山、鳥海山、月山。而奧羽山脈東側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主要山脈有北上山地,高度相對較低。日本海溝位於本州東部的海域,海溝西側發生過多次巨大地震。奧羽山脈的南側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日本的首都東京也位於這里。關東平原人口密集,也是地震的多發地區。中央地塹帶在關東地方一帶縱貫本州的中部,而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也位於中央地塹帶。中央地塹帶以西則是連綿險峻的高山,自東向西分別是赤石山脈、木曾山脈和飛驒山脈,三條山脈合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山脈匯集的長野縣也因此成為日本地勢最高的地區。而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以西的山勢則比較平緩。以鈴鹿山脈為界,以西是近畿地方。近畿地方沒有太高的山脈,位於平緩山脈之中的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近幾地方以西是中國地方。中國山地橫貫了中國地方,山脈北側是山陰地方,南側是山陽地方。山陰地方平原較少且面積狹小,人口密度也較低。而山陽地方則人口密集,氣候溫暖,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地區。
四國位於日本西南部,北隔瀨戶內海和本州相望,南為太平洋。是日本四大島中最小的一個。四國山地橫貫四國島中部且山勢險峻,也是四國各縣和主要水系的分界線。由於四國山地的存在,四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部的瀨戶內海沿岸溫暖乾燥,南部則高溫多雨。四國地方地形崎嶇多山,交通不便,經濟也欠發達。
九州是日本四大島嶼中位置最南的。九州的中部是九州山地,其核心阿蘇山周邊為少見完整位於陸地上的的破火山口。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萬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北部地勢較平,而南部山地較多。中部則在數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國和朝鮮半島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日本國土的最南部是琉球群島,范圍包括了沖繩縣和鹿兒島縣南部的島嶼地區。沖繩地方古為琉球國,二戰後為美軍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重新統治沖繩。這里的人民獨立性強,與日本本土其它地方的風俗迥然不同。沖繩地方自南向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 日本地處四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活躍。世界上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約10%都是在日本附近發生。1996年到2005年期間,世界上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發生在日本。20世紀以來,在日本發生並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場地震導致超過10萬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給日本首都東京帶來毀滅性打擊)、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後都市的地震對策和建築基準法的修訂及防災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和2011年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地震所帶來的海嘯給東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帶來重大災害,其引發的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嚴重影響至今仍未消除)。而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Tsunami)一詞就是來自於日語。1896年發生的明治三陸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達38米,超過22,000人遇難或失蹤。2011年發生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浪高達40.5米,約2萬人遇難或失蹤。
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引發的災害在日本也不少見。1708年富士山寶永大噴發時,江戶市內也堆積了大量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發,島上所有居民都被迫離島避難。1991年發生在長崎縣的雲仙普賢岳噴發也導致43人遇難。而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風、雪災和低溫災害等。
E. 日本存在的氣候,分布的地區
你好,我在網上找了個很好的介紹日本氣候的資料,供你參考,我還在網站好不容易找到了張日本氣候分布圖。真的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呀。
從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日本氣候的主要特點有三個。
一四季分明且季節差異大
日本春季一般從2月10日前後開始至5月中旬止,春季天氣多變,雨水較少。夏季為6、7、8三個月。由於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多濕的東南季風影響日本,本州以南地區有較長的悶熱天氣,太平洋一側即「表日本」的降水量較大。日本夏季重要的特點是:入夏不久就出現梅雨期,而且持續時間較長。9、10、11月為日本的秋季。秋季天氣晴朗,有「秋高馬肥」之說。9月初至10月上旬,日本還有秋霜季節,此期間台風較頻繁,並常常伴隨有暴雨,造成危害。日本的冬季大體從11月20日至翌年的2月20日,受來自亞洲大陸的寒冷的西北季風和日本海沿岸對馬暖流的影響,日本海一側即「里日本」的降雪多、陰天多、日照短、空氣濕潤,而「表日本」則少雨雪、天氣晴朗、乾燥。冬季日本南北方溫差相當大。如1月平均氣溫,北海道旭川為-7.8℃,而沖繩縣那霸為17.2℃,相差25℃。由於有梅雨和秋霜期,日本也有一年六季之說。
二地區差別顯著
由於日本地跨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加之地形復雜,受季風和海流的影響大等因素,各地氣候顯著不同。從南到北大致可分三大氣候區: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大體是北緯35°以南地區)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北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屬季風型溫帶針葉林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季風型溫帶闊葉林氣候。此外,根據氣溫、降水量、日照率和水分過剩量(氣候的干濕)這4項指標,日本學者又將日本的氣候區進一步細分為以下6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冬季多陰天,日照時間短,是日本主要的積雪地帶。
(二)九州型
氣溫高,日照時間長,冬季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三)南海型
受黑潮影響,氣溫較高。6月梅雨和9月台風期間,雨量集中,日照時間長,濕度大。
(四)瀨戶內型
氣候漫曖,多晴天,雨量較少,濕度小。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五)「表日本」型
冬季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多。
(六)沖繩型
氣溫高,無霜,不見雪,多台風和雨。
三溫暖多雨
日本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僅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本州山區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冬無嚴寒,北海道北部1月平均氣溫最低不低於-10℃;夏無酷暑,南部地區8月平均氣溫在25~26℃之間;位於中部的東京都年平均氣溫為15.3℃。
日本雨量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大大高於歐亞大陸東岸和西岸國家。例如,秋田的年降雨量是同緯度北京的3倍。東京的年降雨量是倫敦、馬黎的2倍多。日本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九州東南部、四國南部、紀伊半島東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縣境,其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瀨戶內海沿岸、東北北部地區的太平洋沿岸和北海道東半部,年降水量少於1200毫米。季節不同,日本的降水量有明顯變化,大體有這樣三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以12月或1月為最多。
(二)西南日本型
梅雨降水,以6月或7月為最多。
(三)東北日本型
台風降水,以9月為最多。
F. 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有些地區不同氣候直方圖很相似怎麼區分什麼是向(背)岸風
1.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日本是季風性國家,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冬季風影響,本應寒冷乾燥,但由於冬季風到日本之前經過日本海帶來大量水汽,在日本受地形抬升就形成降水,又由於日本緯度較高,變成降雪咯~
說白了就是:日本是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降水當然比中國這種大陸性的要多的多了
2.有些地區不同氣候直方圖很相似怎麼區分?
要分3步走哦~
①要先判斷南北半球哦,不然就很容易搞錯哦。比如會把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判斷成北半球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哦
②利用溫度區分溫度帶:最冷月均溫大於15度的是熱帶(包括熱帶雨林、草原、沙漠、季風),0至15度之間的是亞熱帶(包括亞熱帶季風、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小於0度的是溫帶、亞寒帶、寒帶之類的。
③利用降水最終確定氣候類型。降水又分為4類:一.全年多雨型,有熱帶雨林和溫帶海洋,而這兩類通過②又早區別開了;二.夏雨型,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和熱帶草原,其他都可用②區分,但熱帶季風和熱帶草原比較麻煩,你可以比較降水極端值一般熱帶季風會大於600mm或者月降水量大於200mm的月份一般熱帶季風這樣的月份會多於3個月;三.冬雨型,就一個地中海氣候,很好判斷的,但也很容易考到;四.全年少雨型,熱帶沙漠和溫帶大陸
ps:上面我沒提極地氣候、苔原氣候、冰原氣候,因為實在考不到啊~~
3.什麼是向(背)岸風?
對呀對呀,是離岸風吧,其實很好理解啦。你看字面解釋就知道了啦,向岸風就是吹想大陸的風,這就太多了啦;離岸風就是背離大陸的風,但不一定是從大陸吹向海洋的風,比較典型的就是秘魯沿海和索馬里半島的沿海,它們沿海的洋流也可被稱為離岸流。
G. 日本的氣候類型是什麼
日本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於南部的沖繩則屬於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於亞寒帶。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月、7月(沖繩、奄美為5月、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
(7)日本什麼沿岸乾燥擴展閱讀
氣候形成原因
1、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因為地處回歸線附近,形成亞熱帶氣候,大部分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北回歸線北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又由於地處沿海一帶,夏季受海陸氣溫差異影響,吹東南風,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影響,吹西北風,這二者輪流控制,季節性交替,形成了季風。
2、溫帶季風氣候是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且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且南北氣溫差別小。
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大陸冷高壓的影響下,盛行冬季風,以偏西偏北風為主,風力強勁,天氣晴寒,雨雪稀少。
H. 日本的瀨戶內海算什麼氣候
瀨戶內海的氣候溫暖少雨,多晴天,1月平均氣溫4~6℃,8月27℃左右。年降水量1200毫米(岡山)。多喜暖性植物。一般水深20-40米,鳴門海峽深達217米。氣候溫暖少雨,較乾燥。自古航運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沿岸新興的瀨戶內海工業地域,鋼鐵、化學、汽車、造船、石油和石油化學大型聯合企業發達,有「產業運河」之稱。主要城市有廣島、吳、下關、岡山、松山、高松等。風景秀麗,鳴門海峽潮流時速12海里,發生大渦流時尤為壯觀。
I. 日本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日本國土狹長,縱貫熱帶、溫帶和寒帶3個氣候帶,加之受大陸和海洋氣候的雙重影響,氣候變化較大,四季分明。夏季全國氣溫普遍較高,降水充沛。冬季日本海一側多雪,陰天多,太平洋一側氣候乾燥,多麗日。冬季南北溫差較大,1月份北部的扎幌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而南部的那霸平均氣溫則在15度以上。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年3月最早在南九州開始盛開,自南向北逐一開放,稱為「櫻花前線」,北海道櫻花開放時間一般為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
日本的氣候區可分為北海道氣候區(夏涼冬寒,降水少,受梅雨、台風影響小)、日本海沿岸氣候區(冬雪夏晴)、內陸氣候區(受季風影響,降水少,夏冬及晝夜溫差大)、太平洋沿岸氣候區(受海洋影響,夏多雨、酷熱、多霧,冬暖,多受台風影響)、瀨戶內海氣候區(四周多山,麗日少雨)、西南群島氣候區(高溫無霜雪)。
日本列島的大部分位於溫帶,氣候屬於溫帶海洋性季風型,主要特徵是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與歐亞大陸東岸同緯度各國相比,日本的氣候有較強的海洋性,而與大陸西岸的英國和西歐各國相比,又富有大陸性。有關指標詳見表1。
從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日本氣候的主要特點有三個。
一 四季分明且季節差異大
日本春季一般從2月10日前後開始至5月中旬止,春季天氣多變,雨水較少。夏季為6、7、8三個月。由於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多濕的東南季風影響日本,本州以南地區有較長的悶熱天氣,太平洋一側即「表日本」的降水量較大。日本夏季重要的特點是:入夏不久就出現梅雨期,而且持續時間較長。9、10、11月為日本的秋季。秋季天氣晴朗,有「秋高馬肥」之說。9月初至10月上旬,日本還有秋霜季節,此期間台風較頻繁,並常常伴隨有暴雨,造成危害。日本的冬季大體從11月20日至翌年的2月20日,受來自亞洲大陸的寒冷的西北季風和日本海沿岸對馬暖流的影響,日本海一側即「里日本」的降雪多、陰天多、日照短、空氣濕潤,而「表日本」則少雨雪、天氣晴朗、乾燥。冬季日本南北方溫差相當大。如1月平均氣溫,北海道旭川為-7.8℃,而沖繩縣那霸為17.2℃,相差25℃。由於有梅雨和秋霜期,日本也有一年六季之說。
二 地區差別顯著
由於日本地跨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加之地形復雜,受季風和海流的影響大等因素,各地氣候顯著不同。從南到北大致可分三大氣候區: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大體是北緯35°以南地區)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北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屬季風型溫帶針葉林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季風型溫帶闊葉林氣候。此外,根據氣溫、降水量、日照率和水分過剩量(氣候的干濕)這4項指標,日本學者又將日本的氣候區進一步細分為以下6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冬季多陰天,日照時間短,是日本主要的積雪地帶。
(二)九州型
氣溫高,日照時間長,冬季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三)南海型
受黑潮影響,氣溫較高。6月梅雨和9月台風期間,雨量集中,日照時間長,濕度大。
(四)瀨戶內型
氣候漫曖,多晴天,雨量較少,濕度小。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五)「表日本」型
冬季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多。
(六)沖繩型
氣溫高,無霜,不見雪,多台風和雨。
三 溫暖多雨
日本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僅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本州山區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冬無嚴寒,北海道北部1月平均氣溫最低不低於-10℃;夏無酷暑,南部地區8月平均氣溫在25~26℃之間;位於中部的東京都年平均氣溫為15.3℃。
日本雨量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大大高於歐亞大陸東岸和西岸國家。例如,秋田的年降雨量是同緯度北京的3倍。東京的年降雨量是倫敦、馬黎的2倍多。日本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九州東南部、四國南部、紀伊半島東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縣境,其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瀨戶內海沿岸、東北北部地區的太平洋沿岸和北海道東半部,年降水量少於1200毫米。季節不同,日本的降水量有明顯變化,大體有這樣三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以12月或1月為最多。
(二)西南日本型
梅雨降水,以6月或7月為最多。
(三)東北日本型
台風降水,以9月為最多。
J. 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夏季降雨不多,但冬季降雪豐富,原因是什麼
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夏季降雨不多,但冬季降雪豐富,原因是什麼
本州島多山地丘陵地形,夏季時日本海沿岸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的背風坡,所以夏季降雨不多。冬季時盛行的西北季風在掠過日本海時帶來大量水汽,此時日本海沿岸為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