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本總人口多少人
1. 二戰時的日本人口是多少
二戰時期,日軍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日本全國總人口大約有7800萬人,比當時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都要多的多。
二戰軸心國陣營: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二戰的背景: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繼而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1922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戰
2. 侵華日軍總人數、投降總人數和全國抗日總人數是多少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陣亡於與八路軍會戰中。)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據統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總共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相比之下,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國民革命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中國參與抗戰的人數一直都沒有定論。因為很多老百姓都會想方設法地打擊日軍,所以數字很難統計。
3.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人口是多少投入到中國戰場的兵力是多少
一樓說的數字大體上是正確的,戰爭初期,日本准備不足,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導致兵力嚴重不足,1939年日本海陸總軍人數為320萬,訓練有素,戰鬥力也很強悍,後期動員極限一樓說了800萬,也沒有那麼多。因為日本也從朝鮮,台灣等地訓練新兵投入戰場,並不是日本本土的部隊,所以,極限怎麼也到不了800萬,就算日本的生育政策極度血腥(鼓勵多生育,但是一家只能生一個女孩,如果再生女孩就只能活埋)也沒辦法有足夠的兵力後援維持龐大的戰爭消耗,到最後60歲的老人,十一,二歲的孩子都拿槍去了戰場.......日本人口當時7000萬(日本官方宣布)但是應該沒有那麼多。因為那是日本的一面之辭。投入到中國戰場的軍隊頂峰時期為120萬,在中國損失兵員也時最多的,並不是像教科書中所說的傷亡只有100多萬,因為日軍有很多所謂的義勇軍,這個數字也時很龐大的,但是他們不穿軍服,而且和中國人長的也很像。往往被中國普通民眾,加大了中國民眾的傷亡數字,減少了日本軍隊的傷亡數字
4. 日本侵華日軍有多少人
有近200萬人。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會戰,到武漢會戰結束,基本穩定了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又先後與日軍進行了十多次會戰,並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速戰亡華的迷夢。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4)抗戰時期日本總人口多少人擴展閱讀:
抗戰時期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
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
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
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
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
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當時民國空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只有200餘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產飛機是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以後,日本每年能生產飛機一萬到兩萬架。
當中日進入全面交戰以後,日本的海陸軍航空兵總共有飛機2700架。它還有艦載飛機,大量的艦載飛機。
陸軍戰鬥力差距就更大了。從人口上看,當時我國是四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各國實行的都是平時少養兵,節省經費,多儲備預備役的兵力。當時中國正好相反。
平時養兵,民國的時候養兵170萬,四億多人的一個國家,養兵170萬。當時國民黨的現役的步兵是182個師,還有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加上還有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等等。
當時中國的預備役,只有150萬人。以當時中國人口數量這么大,可是只有這么少的預備役的部隊,說明動員能力非常差。
那我們再看日本,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日本的人口為九千萬,日本把它統計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萬人左右,日本當時養的常備軍38萬人,變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還有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還有一些守備部隊等等。
日本有一個規定,就是凡是17歲到40歲之間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戰爭一旦發生,它可以動員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一千萬人。
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最後達到將近450萬。它前面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迅速補充了幾百萬人。
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系,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員運到中國,運到朝鮮,很快就能輸送到中國的腹地。
當時有一個統計,就是它從朝鮮每星期可以運兩到三個師,從朝鮮運到滿洲,每星期運兩個師。在華北戰場,日軍可在開戰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運來兩到三個師團。
在沿海戰場,日軍第一梯隊用兩到三個師的投入,就要一個星期。而後呢,再續加同樣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個中國將領曾對日本有這樣一個判斷,事實上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動員能力甚至還超出了中國政府的預見。
再就是在兵員的訓練上,同樣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黃仁宇寫過《萬曆十五年》,他在抗戰的時候,當排長,據他的記錄,他就發現了基層的軍官,連點名的花名冊都點不了,不認識字。
平時就更談不上研究戰術了,打仗全憑血氣之勇,憑冷兵器時代那種動員,那種激勵士氣的方法。進攻的時候呢,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像螞蟻、像蜜蜂一樣。可是一旦失敗,就各自逃散,完全沒有戰術。
單就射擊訓練來看,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7斤半大米,或者是35個雞蛋。所以平時,由於這個東西如此昂貴,軍隊在訓練當中,捨不得打子彈,一發子彈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沒有了,只能是空槍射擊,這就導致後來軍事訓練素質非常低下,槍法不準,在戰場上就體現出來了。
由於中國連續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以至於抗日戰爭,乃至 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只能是以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而不得不承受戰場上人員慘重的損失。當然,這場戰爭中國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主要是精神的勝利、信仰的勝利、民族團結的勝利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憑借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上的軍事實力。
因為歷史的欠賬,一再錯失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銀和山河破碎的代價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教訓。
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軍事訓練基礎差,經濟力量弱小,好多年輕的戰士連飯都吃不飽,就要上戰場,凇滬會戰中,國軍經常是上去一個師,基本被打光,然後再補一個師,可以說是人肉盾牌。
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優勢是人多,幅員廣闊,地大物博。能夠經得起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部署,縱深比較長,日本拖得越久越對他不利。
再就是中國人用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機槍大炮,前仆後繼,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5. 日本在抗戰初期總人口有多少人
不好意思,只查到1940年的,但從1937年到1940年,日本侵略戰爭非常順利,死亡人數並不是很多,不過幾十萬人,所以這個數據是可以參考的。故1937年日本人口為七千萬多一點。
1940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人。
6. 二戰時日本的總人口有多少
二戰時日本總人口僅7800萬人,為何敢挑戰世界三大強國?
日本,一個地處東亞的國家,一直以來都被人看作是一個小國家。但這實際上是我們對日本形成的刻板印象,確實它在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是比不上很多國家的。但是我們評價一個國家是強國還是弱國,是大國還是小國,所依據的標准並不是這些,而是國家的綜合實力。接下來我們從各個方面來了解一下日本的「小」和「大」。剛剛說過,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來說,日本是一個「小國」。它的國土面積只有37萬多平方公里,它處在中國的東南方向,是一個狹長的形狀,南北跨度僅一千九百多公里。
從地圖上來看,人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隻爬在中國這只雄雞面前的一條小蟲子。正是因為和土地面積廣闊的中國一對比,它就顯得越發的小。再看其人口數量。據統計,在二戰時期,日本人口達到了7800萬,雖然遠超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但是和當時的美國、中國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二戰時期,美國人口約為1.3億,接近日本的兩倍;中國人口更是高達4億,差不多是日本的五倍多。從以上兩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日本這個國家在地理資源和人口上是很不佔優勢的。
那麼二戰時日本總人口僅7800萬人,為何敢挑戰中美蘇三大國?其實這個渺小的國家,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從它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得以窺見一斑。日本是一個島國,極為有限的資源限制著它的發展和擴大,因此它有一股不斷地向外擴張的力量,整個國家的人為了國家的發展都十分的努力。它先是佔領了朝鮮,到了1931年更是將其算盤打到了中國來,奪去了中國的東北地區,隨即國力暴漲,一舉能夠與美、蘇、英、德抗衡。而且,在他們佔領中國的東北期間,東北的GDP一直遠超他們國內的GDP。
這也就是他們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價經營偽滿洲國的原因,除此之外,日本的軍事實力更是不一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亞洲地區,是第一個有著自主研發飛機能力的國家。他們發明了零式戰機,用於攻打美國,美國軍隊曾經因這種飛機而大受創傷。除了有技術,他們的生產效率也十分高。光是三菱重工一個企業就為日本造了四千六百輛坦克和一萬八千架飛機。剛剛說的還只是空軍,其實日本的海軍也十分勇猛,作戰技術一流,而且設備也特別豐富。二戰期間其戰艦有六百多艘,航母也有二十多艘,在太平洋戰爭之前根本不比美國差多少。
我們一直以來小看日本的觀點是片面的。它確實很小,但這個「小」僅僅是在國土資源和人口數量上,我們應該看到它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方面的「大」和「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我們必須摸清它的狀況,看清它尋求擴張的野心,這樣才能在它想要發動侵害之際予以有力的打擊。
7. 二戰的侵華日軍人數 日本當時國內總人數
最多的時候一百七十萬,侵華日軍是主要由關東軍和中國駐屯軍組成。
其中關東軍兵力最多時大約一百二十萬人,後來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南方島嶼,這些「精銳之師」大部分淪為對美作戰的炮灰。二戰末期,關東軍規模縮減至約七十萬人。
中國駐屯軍由三支軍隊組成:
華北方軍,部隊通稱號:甲。1938年以後,人數大約穩定在20萬人左右。為控制華北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左右的人口和中國軍隊(主要是八路軍)作戰。
華中方面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就是華中方面軍。大約5萬人
華南方面軍,通稱號:波 。編成時期:昭和15年(1940年)2月9日, 廢止時期:昭和16年(1941年)6月28日。最終位置:廣州,共七個師團半共計25萬人。
抗戰時日本四島人口為7000萬,再加上日本在朝鮮半島,台灣,東三省的僑民,日本在抗戰時可動員參戰的人口在一億左右
(7)抗戰時期日本總人口多少人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8. 抗日戰爭時日本有多少人口
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總人口沒有精確的調查,如果除去台灣的話,據估計總數約4。78-4。92億之間,取中位數約為4。85億,除去東三省和華北的部分日佔區,關內的總人口大致是4。
4-4。52億人之間,取中位數約4。46億人。日本國本土(四大島、琉球、南庫頁島)大約是5750-5950萬。 (不含日本僑民)朝鮮、台灣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約3700-4000萬之間,取中位數3850萬。
偽滿洲國3800-4100萬。取中位數3950萬。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計有人口7800-8000萬。其中日僑估計約350萬。戰前日本籍人口大約6300萬。加上殖民地的79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