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農業怎麼發展起來

日本農業怎麼發展起來

發布時間: 2022-08-20 16:28:56

『壹』 日本也是對農業最重視的國家,日本農民是如何種菜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而且日本的食品安全工作也做得比較好。對於中國的農民來說,祖祖輩輩都做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

最先在日本,不論是一般農家院的農產品,或是新優農產品,全是色澤亮麗,規格型號統一,讓人心曠神怡。在市面上,全部待銷的農產品全是通過用心梳理外包裝的,並沒有散稱,更並沒有帶泥、帶枯枝售賣的。農產品的包裝上面印著產品名字、原產地、經營者名字。大白菜有賣成箱的、一顆的,也是切割成一顆或四分之一顆的,統統用膠紙密封包裝。割開的青菜如當日賣不掉,夜晚就丟掉。

針對中國而言,如今極少有地區可以建立用設備來開展農葯噴灑。大多數地區還都需要身上厚重的葯桶去噴葯。可是在日本,不僅由自動式的水稻插秧機,及其非常靈活好用的蔬菜水果水稻收割機。在農葯噴灑等層面,也大多數都推行了機械自動化。許多中國的農民在見到日本農民種植和獲得蔬菜水果的時,也表明驚嘆不已。

『貳』 日本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和外國購買,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石油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外貿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中的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此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主要進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大陸、美國、東盟、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德國等。日本對華出口減少,是造成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9月份,日本對華出口同比減少14.1%。從口紅到汽車,眾多日本品牌無一倖免。其中,日本汽車對華出口同比減少44.5%,汽車零部件也下降了17.5%。中日貿易對中日局勢的反應最為敏感,最新的貿易數據更是進一步揭示了領土爭端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兩國關系惡化將會重創日本經濟。但日本《朝日新聞》刊發評論文章卻認為,日本對華出口減少將會影響中國的就業,同時,在華企業員工的實際收入也會減少。

2014年,日本海外凈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約合3萬億美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

『叄』 日本大國崛起的過程(歷史專家請進)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日本的崛起源於他們的教育 他們給孩子灌輸的是小國危亡的思想他們的小孩都知道要奮斗努力 不像我們國家給孩子說的是地大物博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

『肆』 日本本土的農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日本本土的農業發展狀況是比較好的。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農業。因為日本本土採用的是精耕細作的農業方式。所以日本可以利用很少的土地來滿足絕大多數人對農產品的需求。

『伍』 農民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日本這樣的小島國,農業為何能高度發達呢

在外學習農業知識,在國內散播

幕府除了在當時勞動力農戶身上下功夫之外,其實還可以在土地上,下人為的時間。當時的日本再講為形狀上已經算是一個成熟的風建設為形狀,但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上,由於受到該國國內的土地很多的限制,及其地理條件很多的限制,因此農村經濟還是處於較慢發展的情況。

以稻米為例,一般1畝產量僅有300~400Kg,但所產稻米不管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品。因此日本農產品不僅銷路暢,而且價格優。不僅如此,日本的農產品持續保持有機健康的理念。

日本農戶除開應用有機肥,也應用化肥,但是,使用的是專用復合肥

作物種類不同,復合肥的秘方也不同。這便從本質上保證了農產品的安全,而不是一味的用化肥和化肥提高效益。日本的農業重在「質」的提升,在「質」的基礎上保持量,最終反倒贏得了高價。同時,也為日本農產品的出口奠定了基礎,合理開啟了國外市場。所以說,日本農業能做的這么好,與它所倡導的高品質密切相關。

日本農戶一般全家僅有兩三個勞力,有著50到200畝地,一個農戶就相當於一家農業工廠

人手不夠的還會徵募工人。不過在日本干農活要輕松很多,因為他們的農用機械真的是太全了,哪些插秧機、起壟機、收割機、打葯施肥機、也有商品清理包裝機這些,就連灌溉,地底都埋著水管,打開水龍頭就可灌溉,大棚頂部也有管路,可以進行葉片灌溉和上肥,非常的便捷。日本有農業協會,會專門負責農產品的銷售,因而農戶只要種就好了,別的基本不用操勞,真是太幸福了。

『陸』 日本農業為何走在世界的前沿

除了繁華、先進的城市之外,日本的農業也十分發達,農村生活已經足夠現代化。日本農業能夠走在世界的前沿,這跟國家的重視程度、農民對農業建設的貢獻等都是分不開的。

此外,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日本的農民在工作時,已經擺脫了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勞動環境,他們的農作物生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高度的機械化,這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所以日本的農業能夠發展好。

『柒』 為什麼日本農業的發展模式如此成功

1.修改土地法
2009年6月17日修改土地法成立了。其目的在於打算重新開始農業的單位和個體不允許把農耕用地放置不用,要開始好好地使用田土地法變更之後各種各樣的個人和企業都有積極性參與到農業種植中。
2.發展生態農業的多樣化模式
在日本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日本發展生態農業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
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於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採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採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採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後,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從而實現生態循環。這種生態農業技術已在日本農村推廣和普及,該技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亦被眾多水稻種植農戶所認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將動物的糞便作為供製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秸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現生態的均衡,並且生產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捌』 日本農業特點

日本的農業地域類型屬於水稻種植業。有以下特點:

1、小農經營。亞洲的水稻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

2、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5、科技水平低。

(8)日本農業怎麼發展起來擴展閱讀:

日本的自然環境

1、位置: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被稱為「千島之國」。

2、氣候:

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徵,所處位置受到季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也降雨充沛。

3、地形:

多山,山地成脊狀,把國土面積分為成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因為日本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動劇烈,國內多火山。

4、水文:

以季風氣候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則小。

『玖』 日本農業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發展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個體農戶高達200多畝,種植的植物全部都是機械化種植,產品幾乎全部都是商品的農產品。種植方式比較科學,我們也要學習日本農業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商業化種植。在種植農業之後也可以適當的發展旅遊業,然後要選擇新的品種,在包裝上一定要多下功夫,一定要學會保護資源,不要浪費資源,然後一定要注重挖掘和創造鄉村文化,要學習別人的經驗,取長補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7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6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87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0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73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7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33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76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