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戰上海大橋撤退了多少人
① 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倖存多少人
1946年,名揚天下的「八百壯士」才從各地回到上海,總計100餘人。他們請回老團長的遺孀,在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來。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了公共租界。孤軍營也被日寇接管,日軍就把四行孤軍官兵們押送到寶山月浦機場,以後轉到「龍華遊民習藝所」挖溝、護鐵路。然後又轉到南京老虎橋第一監獄。雖然形勢日趨嚴峻。
但是大家仍然團結在一起,在雷雄(謝晉元犧牲後代理團長)率領下,全體官兵堅持操練,從不懈怠,日寇對此既怕又恨,強迫孤軍做苦力,挑大糞、百般折磨。一名湖北籍士兵叫鄧貴清,是個豪爽的漢子,氣憤不過,用扁擔將一日軍手臂打斷。
當時日軍沒有公開進行報復,後來鄧貴清被日軍派到鼓樓做苦力時,走在一座橋上被日本兵用槍托活活打死。日軍為了不讓孤軍團結在一起,便對他們實行分散看管,分別把大家押往裕溪口、杭州、孝陵衛、光華門、新幾內亞等地做苦力。
(1)日本大戰上海大橋撤退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殺敵不多,但是其意義還是很大的。
由於當時部隊駐守分散,第一營的差不多有一半的部隊在開始沒有接到命令,而是隨著大部隊撤過了蘇州河。直到一天以後他們才知道第一營是奉命留守四行倉庫,這些已經過河的部隊毅然返回四行倉庫歸隊。
當時都知道守四行倉庫是九死一生的任務,但是第一營的官兵能義無反顧的重回陣地,可見抗戰初期我軍士氣之高。
此外戰斗期間很多人在租界全程觀看,其中不乏記者。隨著他們的報道,八百壯士的事跡很快傳遍了全國,極大的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從這點來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只從殺死多少敵人,牽制多少敵軍來衡量其意義。
② 八百壯士撤退之後怎麼全部被日本人俘虜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國民政府先後在上海地區投入40多萬兵力,與日軍展開「淞滬大戰」。9月,閘北寶山路陣地陷落;10月,日軍突破大場防線。奮戰在閘北、江灣一帶的中國軍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師師長,著名長腿將軍孫元良屬下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二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注意,掩護主力撤退。據青年歷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於顧及到原來大規模吃空餉及早期各種不明傷亡,故號稱800。之所以在四行倉庫這個必死之地防守,是因為該地就在公共租界邊上,毫無遮掩,相當於向全世界進行現場戰事廣播,有利於擴大影響,爭取同情。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高大堅固。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進攻的時候,顧忌誤傷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士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其間公共租界的民眾隔河搖旗吶喊,甚至渡河送去慰問品。各國媒體現場報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後,本來就無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武裝,統統關進了集中營。在太改革開放後的四行倉庫平洋戰爭爆發後,全部落入敵手。謝晉元已被漢奸殺死。其餘官兵下場悲慘。
八百將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迅速傳遍國內外,人們稱贊他們是「八百壯士」並專門譜寫了頌揚他們的歌曲《八百壯士歌》。
③ 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和1949年解放軍解放上海,日軍,解放軍,國軍分別投入多少人,多少武器
1937年日軍投入十個整編陸軍師團外加兩個旅團的海軍陸戰隊參加淞滬會戰,另外還附加一個731生化部隊,總計三十萬,國民黨投入至少兩個集團軍七八十萬大軍。國軍還是很勇猛的,只是武器比日軍差,特別是編制上的重武器少,而且日軍一次性就投入了八百架飛機,而且當時國民黨只有一百架比較落後的飛機,在日軍飛機圍攻中很快全部覆滅。因為日軍畢竟是侵略戰爭,我方多是中央軍和嫡系軍,所以抵抗異常激烈,在戰爭進入白熱化以後,國軍分別退入城市的各個街頭,在巷戰中重創日軍。前後打了三個月,日軍陣亡三萬多,國軍陣亡將近二十萬。
1949年解放軍進攻上海,因為為了保護大上海整體不被破壞,開始只是圍而不攻,在四周起碼圍了六七十萬解放軍。不過正式發動進攻只動用了二十萬。,解放上海是解放所有的城市中付出的最大的代價,雖然當時的上海國民黨軍隊已經不多,但是全是王牌,動用的是清一色的國民黨核心部隊以及特種部隊,另外上海是國民黨特務機關的中心地帶,也都是清一色的王牌,就算是在上海敗退之前,中共地下黨也被國民黨軍統破獲殺了一大批,而且還遺留下了一批被敵方策動的間諜。當時駐守在上海的國民黨特種部隊主要任務是護衛高層人員及資料財物迅速轉移到台灣,特種部隊一個團可以輕松打敗解放軍一個軍,當時栗裕還專門挑選了比較厲害的三個整編團9000多人作為先鋒部隊進入上海邊郊一個墓地園里准備晚上埋伏,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國民黨嫡系特種部隊有一個團居然在很早之前把墳挖空了,全部是暗藏的防護堡壘。解放軍三個團一夜之間被國軍特種部隊全殲滅,一個也沒有活著回去。
④ 八一三事變死了多少人
三十萬人左右。
八一三事變是指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的軍事事變。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受《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上海守軍兵力薄弱,而日本卻又重兵駐扎。1937年溝橋事變後日本准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製造一系列的事件,完成了對中國作戰部署。8月13日夜,日本政府下達攻擊命令,淞滬戰役開始。
八·一三事變是日本實現其滅亡中國的大陸政策的重要步驟。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游黃浦江、吳淞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
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⑤ 淞滬會戰日軍傷亡人數是多少
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5)日本大戰上海大橋撤退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准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
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⑥ 淞滬會戰有哪些日軍師團參戰,總共多少人
日本8月15日編組上海派遣軍的時候,只有第三師團和第十一師團,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個師團另2個重炮旅團等部隊,這時上海日軍共有13萬人(同期華北日軍有5個師團15萬人),10月20日,華北平原戰事基本結束,華北日軍以一個師團繼續南下,3個師團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維持治安外把多餘的1個師團投入上海戰場,11月4日在金山衛登陸,次時上海日本陸軍總兵力為8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共20萬人,其中隸屬上海派遣軍的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師團等6個師團;隸屬於第十軍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師團等共3個師團;另有從華北的第五師團分遣出來的國崎支隊和原屬台灣守備隊的重藤支隊。已經超過部署在華北的日軍5個師團,成為對華作戰的主戰場。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艦艇30餘艘,其中航母4艘。另外參加淞滬會戰作戰飛機架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
⑦ 淞滬會戰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物概括,最好詳細點,
淞滬會戰簡介:日本海軍挑釁中國上海引爆大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中國統帥部知道大戰不可避免,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為確保首都安全,先准備集中兵力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准備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但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中國軍隊一不做,二不休,在華北已經開戰的情況下,決不能容忍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的存在。況且,戰爭既然開始,一·二八事變後規定的中國軍隊不能進駐上海市區的規定在中方看來自然作廢。8月13日,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打死前來偵察的日軍大山勇夫大尉,是為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國和日本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志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之所以使用會戰而不用"事變"一詞是因為當時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斗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防衛該市,阻止登陸的日軍;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中國軍隊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查看更多
813淞滬會戰時間:淞滬會戰之爆發原因和背景
導讀: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從「九一八」侵佔中國東北並向華北擴展的過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國的步驟。30年代,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比較快的,工業生產指數以1929年為100,1936年上升為150,1937年達169。8年平均每年遞增6.8%,但日本工業生產的遞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國內生產來考察的。1930、1931年是處於經濟危機時期,那麼在1932年開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遞增率發展,以1937年與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後幾年的大幅度上升,無疑是從侵略中國得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侵華已經得到這樣大的利益,大陸政策第一步的預想變為現實,就更加積極地擴大侵華。
日本的產業結構,1930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為38:62,1931年、32年的侵華戰爭開始,軍工工業又有了極大的發展,到193?年,以軍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改變為58:42。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反過來推動戰爭。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統治。1936年2月20日,國會選舉中自由派的民政黨在選舉中剛取得多數,2月26日就發生法西斯軍事政變,「皇道派」軍官率領1500餘名官兵,襲擊了岡田啟介首相,殺死了幾名內閣官員,包括1932.5-1934.7月擔任首相的齋藤實子爵和藏相(財政大臣)高橋是清等,提出了8項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獨裁和戰爭體制。政變後,由廣田弘毅任內閣首相,組成了軍人主政的內閣;大幅度增加軍事預算,大力推進軍工生產為主的重工業。「二二六」政變後的廣田內閣,開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里,盡管內閣調動頻繁,而法西斯統治日益加緊。1937年11月設立帝國大本營,將戰爭指揮權集中在天皇直接權勢下行動的陸海軍將領手中;有自由主義或激進主義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實行軍事法西斯主義。
1936年8月,日本廣田內閣召開了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的五相會議,決定了一個《國策大綱》,把「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大綱》規定:對外應「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同時防備英、美,實現日滿華三國的緊密體系」,「向南方海洋,特別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亞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經濟的發展」;對內「必須採取指導統一國內輿論的措施……,和『國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強法西斯統治。按照這個計劃,陸軍制定了大規模擴充空軍和在中國東北的兵力為中心的五年擴軍計劃;海軍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艦計劃,1937年,日本的軍事預算,佔全國家預算的60%以上。
1937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慘烈陣地爭奪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一)進攻階段
8月11日21時在接到向上海推進的電話命令之後,早於月初就在公路兩旁露天待命的第9集團軍87師(王敬久部)和88師(孫元良部)連夜進入市區,87師推到江灣新市區日租界北外側,88師也迅速開抵北站布防。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的計劃是以88師圍攻閘北日海軍司令部,87師進取大公紗廠;兩師迅速掃清日軍據點後封鎖海口阻擊敵後援部隊登陸。8月14日10時中國空軍以其有限的資源對匯山碼頭、日海軍司令部以及公大紗廠等日軍據點實施轟炸,是日夜87、88兩師開始攻擊(雖然歷史將淞滬之戰稱為813,實際真正開戰是814,之前實為小規模的沖突),15日拂曉第9集團軍全線發動總攻。
然而事實證明國軍的准備工作做得並不充分,無論對敵情了解或部隊訓練(尤其炮兵的訓練)都遠離理想,因而進攻一開始就立即受到日軍頑強抵抗;國軍15公釐的德國重炮對敵司令部周邊的固久工事也束手無策(蔣先生於開戰前曾叮囑張治中:「倭營鋼筋水泥之堅強,確如要塞,十五生的重榴炮與五百磅之炸彈究能破毀否?希再研討」。事實上參戰的炮兵完全不懂得如何應用重炮近距直射敵工事),開戰伊始就未獲突襲效果和「先手」優勢,敵我迅速形成膠著狀態。接連3日國軍士兵雖然一直保持高昂的為國成仁士氣,向敵正面發動3次猛烈攻擊,予敵重大殺傷,但實效的殺敵方法卻基本上是單兵武器加血肉之軀。
8月20日,新建立的第3戰區以「迅速圍攻上海市區附近之敵人,並打破其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為作戰目的,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8月20日晨,苦戰了6天的87和88師在36師(宋希濂部,剛從西安抽調過來)的增援下調整了進攻方向(前敵總指揮陳誠視察前線後和張治中決定),在重大傷亡的代價下於8月21日突破日軍陣地縱深一度攻下匯山碼頭,有望圍殲敵海軍陸戰隊;但因敵增援部隊已陸續登陸抵達,攻擊部隊顧及左背側翼受威脅而終止進攻分兵反登陸,失掉了一次或許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
...查看更多
淞滬會戰三個月時間 日本讓中國經歷了什麼?
導讀:1937年7月11日日駐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乘旗艦抵上海。當日午後,在艦上舉行特別警備會議,到會的有:海軍武官本田輔、佐官沖野、田中,第3艦隊參謀長岩村,陸站隊司令大河內,陸軍武官喜多等,討論所謂保護日僑問題。
7月23日大批日僑抵滬,乘「上海丸」返國。
7月24日日駐滬軍連日在江灣作軍事演習。
駐滬日海軍陸戰隊揚言一水兵失蹤,突然在靠近閘北華界一帶布崗,搜查行人。(失蹤水兵名宮崎貞夫,因嫖妓畏罪逃亡,在靖江縣投水自殺,經我救起,於28日送至南京,由其親書經過實情,經外交部送還日總領事館驗收。)
7月29日日參謀本部決定《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提出以部分兵力「在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
8月8日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奉命作侵略上海的兵力部署。孔祥熙財政部長對美記者談:中國財力穩固,堪與日本一戰。
8月9日日軍海軍大山勇夫等在虹橋機場製造事件。長江日艦10艘載運日陸戰隊2000餘人到滬。
8月10日日命佐世保戰艦20餘艘、運輸艦5艘開赴上海。並動員上海日海軍陸戰隊及在鄉軍人與義勇團約萬人應召參戰。
日第1、第3艦隊30餘艘軍艦,蝟集黃浦江及長江下游瀏河以下各港口。
虹橋事件由中日雙方會同調查。
8月11日中國政府續令蘇浙邊區司令張發奎將第55師、57師、獨立第20旅開赴浦東及上海近郊,並令主力向華東集中,預備掃盪上海敵軍基地,阻止敵軍登陸,確保淞滬,鞏固南京。日艦14艘抵滬。
中國政府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88、36師及重炮兵兩個團,向上海預定的圍攻線推進,准備抗敵。翌日凌晨,我軍抵達上海。第87師一部進至吳淞,主力進駐上海中心區;第88師進至北站與江灣間;張治中的司令部進駐南翔(第36師於8月16日由西安趕到上海)。
8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虹橋事件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我軍以商船沉於十六鋪,封鎖黃浦江,以防日艦向上游進攻。又有日艦4艘抵滬。
淞滬會戰死亡人數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如何?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與此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支持和鼓勵著壯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把慰問品、葯品源源不斷地送入了四行倉庫,支持壯士們抗擊日軍。戰至30日,守軍接到了撤退命令,中國守軍沖出重圍,退入英租界。這次英勇作戰,中國軍隊以寡敵眾,共斃日軍200餘名,被國際社會贊為奇跡。
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怎樣?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4晝夜,殲敵200餘名,自己僅傷亡30餘人,勝利完成任務。
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上海,日軍軍包圍了租界,孤軍營成為孤島中的孤島,也成了上海抗戰的最後精神堡壘。有一段時期,孤軍營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隨便和孤軍接觸,在通往孤軍營的路上,每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如同聖徒們擁向聖地一般的景象。
隨著上海形勢的變化,日偽活動日趨猖獗,他們對謝晉元等威逼利誘,企圖使其變節,但謝晉元毫不動搖。
敵人見利誘不成,便准備下毒手。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部早操時,遭被敵人收買的孤軍內部叛徒郝某等4人突然襲擊,不幸犧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於1941年12月闖入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孤軍,並將他們送往吳淞口看管,4年的孤軍營生活至此結束。此後,日軍對孤軍進行了百般殘害,強迫孤軍挖壕溝,做苦工,後來又將他們押往南京老虎橋監獄。即使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八百壯士仍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與敵人展開斗爭。為瓦解孤軍,日軍仍將八百壯士分散看管,並將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直至抗戰勝利,倖存者才恢復自由。
淞滬會戰對抗戰的影響:改變了中日戰略軸線
淞滬會戰,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一、對中國政治的持久影響
對上海都會成長的影響:延續3個月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極大的改變了上海都會成長的空間格局。上海的姑蘇河以北地域,包含上海大眾租界的北區和東區,和閘北華界,因為節制了黃浦江卑鄙岸線,和陸上流派火車坐,曾是20世紀初上海都會成長最敏捷的地域。淞滬會戰時代,閘北和虹口成為中日兩軍對立的火線,閘北幾近100%毀於烽火,虹口和楊樹浦的喪失到達70%,別的南郊區和吳淞的喪失也相當緊張。有數的修建物葬身火海,上百萬本地住民被迫出亡到姑蘇河以南的租界地域。爾後,上海都會的菁華徹底會合於姑蘇河以南面積有限的租界地域,姑蘇河以北地域緊張敗落,對上海後來的都會成長造成為了持久性影響。戰役廢墟上後來曾構成大片難民聚居的窮戶窟,曾是上海很長時代內極為奪目的都會景觀。
二、影響日軍作戰線
日軍現有戰力強大,但資源不足,戰爭潛力不大,同時又要對蘇俄備戰,若能在對中國使用武力之初集中優勢兵力,在最短期間內擊滅中國武力,在列強不及干涉或援助前,迫中國屈從媾和,則日本可收速戰速決之效果。以日軍在東北經營多年的情勢來看,日軍初期目標以指向平津最為容易,但攻陷平津不致於迫中國投降,如果日軍能在奪取平津後,利用華北利於摩拖化部隊和炮兵活動的地理形勢,迅速沿平漢鐵路南下,指向漢口,另以一部兵力由廣州沿粵漢鐵路北上,指向武昌,一旦南北日軍迅速師武漢,則可迫使中國東西隔絕,使中國長江中下游最富庶地區的人力物力無法遷向川,中國即無法實施持久作戰,同時日軍可捕捉中國軍隊主力於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日軍即可運用強大火大兵力擊敗戰力不強又失去補給線和無有利地勢可利用的中國軍隊。
中國現有戰力不強,欲對抗日軍的速戰速決,只有利用中國其他優異的條件,採用持久消耗戰略,避免過早和日軍決戰,同時消耗日軍戰力,並積極培養戰力,等待日軍攻勢頓挫時再改采攻勢以殲滅日軍。雖然孫子兵法有雲:兵貴勝不貴久。實施持久消耗戰,對中國將造成重大的傷害,但因中國具有眾多忠勇的人民和廣大優越的地勢這兩個客觀條件,能不畏懼敵人的殺戮,並能以空間來換取空間,和利用優越地勢來阻止敵人前進。
由前述日軍速戰速決的作戰路線分析,可知,中國欲實施持久消耗戰,就必須使日軍不能過早由南北夾擊而控制武漢,那就必須改變日軍的作戰線方向。淞滬戰初期日本自國內先派遣五個師團至上海作戰,陷於苦戰後又將華北平漢鐵路線作戰的日軍兩個師團及一個支隊南調上海作戰,而於十月初,日軍將主作戰由華北移至上海方面。同時循平漢鐵路南下的日軍受到山西中國軍隊重兵於側背的威脅,而兵分路進兵山西,因而延緩日軍南下速度。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若干問題分析
導讀:1937年「8.13」淞滬會戰被認為是中國走向全面抗戰的標志,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驚天動地的會戰中,中日雙方動員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方動員兵力約25萬人,傷亡4萬餘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5萬人,傷亡25萬餘人),蔣介石以最精銳嫡系部隊的慘烈戰斗犧牲換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以往為提防蔣介石利用抗戰消滅異己,各路軍閥更多採取敷衍應付態度);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將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徹底粉碎,也將日本拖入戰爭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地面作戰經過及若干問題分析
一、雙方戰前戰略態勢分析
1、雙方兵力與戰力:
中國軍隊方面:總兵力約五萬人
A、陸軍: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師、獨二十旅、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隊、炮兵二團又一營。
B、海軍:各式艦艇約十艘。
C、空軍:可支援戰斗之飛機約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
A、陸軍:步兵一個大隊約二一00人,在鄉軍人約叄六00人。
B、海軍:艦艇叄十多艘,陸戰隊約叄二00人,另抽調艦艇人員約叄千人加入陸戰隊。
C、空軍:約有百餘架新式飛機。
就兵力數量而言,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約二倍以上,但日軍戰力火力較強。
2、雙方兵力位置:
日軍可由長江口南岸及杭州灣北岸實施兩棲登陸,然後突穿中國軍隊兩翼陣線,師於京滬線上,截斷中國軍隊補給線及退路,並完全包圍中國軍隊。
中國軍隊臨江面海,無處可突穿,也沒有足夠的打擊兵力,乘日軍於兩翼登陸處於分離之際予以各個擊滅。
3、雙方兵力與其補給線之關系:
中國軍隊主要基地在南京,補給線主要為京滬線及嘉興─吳興─南京之線,補給線與作戰正面垂直,但受日空軍干擾。
日軍基地在我國東北及其本土,其補給線甚長並經海上運補,但可獲其海空軍掩護,安全無虞。
⑧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二戰日本投降後,大約有一百萬以上的僑民和投降士兵滯留中國(有數據顯示在150萬左右),主要在東三省地區居多,隨後幾年時間陸續遣送回國,到了解放前夕,大約仍有幾十萬,主要滯留區域仍為東三省地區。
⑨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你好:是:徐永昌中國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在商震將軍陪同下代表中國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加、法、荷、紐西蘭等國代表依次簽了字。至此,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結束。
⑩ 當年四行倉庫保衛戰國軍共有多少人戰斗結束後剩多少人
當年在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抗擊日寇的國軍共650人,戰斗結束後全部壯烈犧牲。
(10)日本大戰上海大橋撤退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1,1937年8月初,上海形勢頓時緊張,一直把上海當作戰略目標的日本開始大規模撤僑,包船已訂到8月15日。當時日本在上海的僑民已超過10萬,絕大多數都居住在虹口。除了老幼婦孺外,日本軍隊已經開始向在鄉軍人會、日本居留民團等組織的成員分發武器。
2,8月9日,日海軍中尉大山勇夫駕車沖擊虹橋機場,與中國守軍發生沖突,被當場擊斃。當晚日本陸軍2000餘人坐軍艦開赴上海,大戰一觸即發。四行倉庫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北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築,在新垃圾橋(台灣地區讀:Lèsè Qiáo,今西藏北路橋)西北沿。
3,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建於1931年,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