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德國打哪些國家
① 二戰時期德國打過哪些國家
1940年7月,法蘭西戰役結束,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還在孤軍奮戰。這時,希特勒要求英國歸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搶走的原德國殖民地,不再與德國為敵,就可以簽訂和平條約。但新任首相丘吉爾是個硬骨頭,張伯倫的前車之鑒使得丘吉爾看穿了希特勒的陰謀,於是不理睬希特勒的外交伎倆。與此同時,他全力壓制國內的納粹勢力及外部的勸降勢力,動員全國繼續加強防禦,准備迎敵。希特勒幾次勸誘無效後,惱羞成怒,下令制訂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
早在1940年5月,英國就已預見到德國空軍會對英國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並開始了必要准備:首先組建了飛機製造部,使飛機月產量由700架迅速增加到8月份的1600架,其中戰斗機為470架;其次在全國范圍里統一調整部署防空力量,重點加強倫敦地區的防空;再次空軍部成立作戰訓練部隊,建立了多個訓練學校,這樣每月有200名新飛行員補充部隊,同時還動員盟國培訓並組建部隊。
當時,德國空軍元帥戈林集結了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斗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斗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2:1的優勢。
負責英國本土防空任務的道丁因數量上的劣勢而大傷腦筋。但他們有著秘密武器——英國無線電工程師沃森·瓦特發明的雷達,觀測員可以輕易觀測到己方飛機和敵機出現的確切位置,及時進行調遣。在二戰空中預警方面,用雷達來起到實際效果的,英國是第一家。但誰都未曾想到這么一個帶有天線的「怪物」竟成為阻礙德國實現征服英國計劃的最大障礙之一。更令德國方面不曾預料到的是,英國情報部門已經設法截獲並讀取德國空軍的無線電密碼信件。這給英國戰勝德國起了很大幫助。
② 二戰時德國侵佔了哪些國家
直接佔領的是15個。
二戰德國佔領的有:波蘭、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法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巴爾干半島諸國(因二戰到現在巴爾干半島政治格局變化太大,只說出幾個二戰時的主要國家);
還有原蘇聯西部的加盟共和國,主要有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俄羅斯一部分。
在戰爭後期義大利投降後,德國一度佔領義大利北部。此外德國還有一些仆從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匈牙利、義大利。
③ 二戰德國打了哪些國家.主打那個國家日本打了那些國家.主打那個國家。義大利打了那些國家。主打那個國家
德國先後入侵:波蘭、挪威、丹麥、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希臘、蘇聯。後期,由於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義大利退出軸心國,德國和他們也交戰了。
至於非洲的利比亞、突尼西亞當時不能算獨立國家,就不算了。
德國的主要對手分別為:美國、蘇聯和英國
日本先後入侵:中國、緬甸(當時是英屬)、印尼(當時是荷蘭屬地)、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當時是澳洲託管)、菲律賓、美國(佔領北太平洋上的阿圖島和中太平洋關島)
主打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
義大利先後入侵: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利比亞、埃及、希臘、阿爾巴尼亞、蘇聯
主打英國:前期和英國人在沙漠里玩,後期英國人和美國人到西西里來做客了
④ 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佔領了哪些國家和地區
日本二戰前就侵略了蒙古,朝鮮(北朝鮮和南韓),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後開始全面侵華,佔領香港(英屬),澳門(葡屬),印度(英屬),馬來西亞(含新加坡)(英屬),菲律賓(美屬),印尼,緬甸,寮國,越南等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當時都是殖民地)。德國歐洲大陸的幾乎所有國家(除了中立國瑞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芬蘭、瑞典、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義大利等等。
北非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
當時德國的同盟國有: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
⑤ 二戰德國打了多少個國家
三十二個。
二戰德國佔領過32個國家,其中有: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
被滅亡速度最快的國家非丹麥莫屬。1940年,當人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德軍就向丹麥領土發起了進攻。70歲的丹麥國王在發覺英法不可能出兵相助的事實後,便果斷投降。於是,德軍僅花了四個小時左右就贏得了戰爭。
德國實力:
二戰時期德國軍事實力排在世界第一位。據說二戰德國一天能造20輛坦克,每個月大約600輛。虎式,豹式,虎王坦克,每一種都是威力無比。二戰中的德國王牌飛行員駕駛的ME109戰機,產量達到33000多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由德國製造的v-1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彈,僅僅對英國本土,德國就發射了15000枚之巨,使英國至今還有著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這些先進的科技連美國都垂涎欲滴。
⑥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分別入侵了哪些地區
話說日本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37年全面侵華,41年12月初對美國作戰,同時開始進攻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德國在大戰開始前吞並了捷克的蘇台德地區,又吞並了奧地利,1939年9月進攻波蘭宣告了二戰開始,德軍由此開始大舉進攻西歐,佔領了荷蘭、比利時、挪威等國,並打敗了法國,隨即進攻英國,受阻於英吉利海峽難以取得進展,於是進攻矛頭轉向東線,於1941年6月進攻蘇聯。蘇聯戰場消耗了德軍大部分陸軍兵力,而德國海軍則主要是和英國皇家海軍作戰。在歐洲作戰的同時,德國還攻打非洲的英法等國殖民地區
⑦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打了幾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共侵略了多達14個國家,包括寮國、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緬甸、汶萊達魯薩蘭國、葡屬帝汶、新幾內亞、諾魯、美國(珍珠港、關島、威克島、阿圖島、基斯卡島等)、中國(大陸和香港)。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3500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
其中,死亡人數達2100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30萬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7)日本二戰德國打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戰後影響
兩極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徹底打破了數世紀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歷史從一個歐洲列強主宰的時代,逐步過渡到一個兩極格局的時代。
戰後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形成了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從兩大陣營的對峙到兩極對抗的世界政治格局。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發生了改變。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向希臘、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並派遣美國軍事人員 。標志著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執行 「冷戰」 政策和東西方之間特別是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等國成立 「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
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 「華沙條約」 組織。這兩大組織的建立,由此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長期對立的局面。
美蘇在戰後分別以「世界憲兵」和「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自居,使大批國家處於不平等的依附地位。後來 ,被控制的「盟國」和「兄弟國家」情況雖有較大變化。但也未能完全擺脫受制境況。
⑧ 二戰德國侵略過哪些國家
波蘭、法國、蘇聯、挪威、比利時等。
1、波蘭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The Republic Of Poland),簡稱波蘭,是一個位於中歐,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
東與烏克蘭及白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佔波蘭大部分領土。1940年9月17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戰後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爆發團結工會大罷工,1989年實行總統和議會制,同年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2、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3、蘇聯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СССР)。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二戰時期,德國入侵蘇聯,剛開始蘇聯節節敗退,1941年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1941年至1945年間,英國與加拿大共同向蘇聯提供了大約150萬噸的軍用補給品和糧食。
1943年初,蘇聯紅軍經過頑強抵抗,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4、挪威
挪威王國(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或 Kongeriket Noreg),簡稱「挪威」(挪威語:Norge 或Noreg), 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
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1945年獲得解放。
5、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荷蘭語:België,法語:Belgique,德語:Belgien),簡稱「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66.5公里。
全國面積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倫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主要河流有馬斯河和埃斯考河,屬海洋溫帶闊葉林氣候,四季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法西斯德國佔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neobored)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
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並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禦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利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挪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