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日本叫什麼名字
A. 古代日本叫什麼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者認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然而,現在日本語中的「和」、「倭」二字均讀為yamato,與「和」、「倭」二字原來的發音迥異,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日本語中,「倭」讀為yamato實始於日本現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記》(公元712年)和《日本書記》(公元720年),二書均為安萬侶所著,比我國最早記載日本「邪馬台」王國和「卑彌呼」女王的《三國志》晚了400餘年。安萬侶誤以為《三國志》所載「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日本傳說中的神功皇後,但神功皇後與卑彌呼的年代不符,於是將神功皇後以及她以下諸皇的年代拉長,以合卑彌呼的生活年代;《三國志》說邪馬台王國的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這或許就是安萬侶任意拉長的根據。日本古史紀年與中國史籍相符始於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純屬口頭傳聞,那時既無文字,又無歷法,怎麼可能有精確的歷史紀年呢?所以,日本國內研究日本古史的學者,關於崇峻天皇以前的歷史,寧肯相信中國正史的記載,也不輕易引證日本古史中那些傳說。
既然安萬侶誤認為神功皇後就是卑彌呼,而卑彌呼的都城是邪馬台,於是神功皇後的都城也變成邪馬台了。這樣,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歷代天皇所居的畿內即「大和」地方,只好與九州島的邪馬台合二而一。而中國原來稱「倭」,日本素來名「和」的這兩個字,在發音上非讀yamato不可了。日本語「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讀音,其奧秘就在這里。至於安萬侶這樣做究竟出於什麼用心,那不是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
至唐代,中國始稱「倭」為「日本」。在《舊唐書·東夷傳》中,「倭」與「日本」分列並敘,《新唐書·東夷傳》則單敘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並對改「倭」為「日本」作了如下的說明:
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書》為宋歐陽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說法當有所據。從這段話看,「倭」改國名為「日本」當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後。然而,為什麼要改國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緣由,其說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要改「倭」為「日本」呢?說是倭國派到中國的使者略懂「夏音」(漢語)之後,發覺「倭」的含義不好,此後就改稱「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國古人稱日本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譯,本身並無貶義,所以,以其「惡」的說法難以置信。
再是說倭人改國號為「日本」,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這種說法也值得懷疑;因為認為日本「近日」,那隻能是中國人的觀念———日本在中國東方遙遠的海上,從視覺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山海經·海外東經》說:「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訓》也說:「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身居日本列島的人,並不見太陽從本土升起。因此,說日本是「日之所本」這種觀念只能產生在中國,後來日本人這樣說,也顯然是受了中國觀念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是倭國附近原有一個小國叫「日本」,為倭所吞並,後來倭國遣唐使者便對中國人冒用「日本」這個名稱了。這一說法,當時就很可疑,更不足為據了。
倒是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提供了一條罕為人知的證據,或許有助於解開「日本」國名來源之謎:「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原來,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才改國名為日本的。張守節系玄宗時人,離武後統治時期不遠,他的說法當有所據。如果此說確定無誤,以上種種疑惑也就不復存在了
B. 日本古代叫什麼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C. 日本古代叫什麼名字
古代日本為「倭」或「倭國」。
因為日本第一次到達大陸,拜見漢武帝時,太矮了,所以,漢武帝御賜「倭人」這一稱呼。
唐朝時期被稱為扶桑國,中國古代傳說東方有個地方叫扶桑,那裡有一種傳說中的神木,叫扶桑樹,太陽就從那上面升起來的。 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日本正好在中國東邊,所以,當時的人們就認為日本是扶桑國了。
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中國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所以當時的中國人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倭寇」的稱謂一直延續到近代。
現在研究者把日本民族的起源歸於以下幾個版本:
1、來自中國東北通古司的騎馬民族;
2、來自稻作文化發達的中國江南;
3、來自阿拉伯文明;
4、來自中國雲南,因為歷史上這兩個民族都有「黑齒」的習俗;此外,還有東南亞、蒙古高原等說法。湯重南分析,日本人的祖先的確應該有中國血統,但是最終形成了一個多族雜交的日本民族。
D. 日本古代叫什麼名字
日本在古代叫做「倭國」。
「倭」在日語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元明天皇治世時,規定以「和」字替代「倭」字,並以開頭附以「大」而始稱「大和」。
倭國後來決定修改國名為「日本」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國名不雅,而且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夏民居中、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國名為「日出之國」,即日本。
E. 日本古代叫什麼名字
日本古代最早稱「和」或「倭」,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日本國(日語: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知識拓展: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F. 日本在古代國家叫什麼
大和國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3萬年乃至10萬年前。約1萬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4]
彌生時代
志賀島金印公園的漢倭奴國王印
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並獲賜金印。
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G. 日本古代的時候叫什麼
日本古時被稱為「西潘戈」,在我國唐朝以前稱「倭國」。後來被中國文人稱為「東瀛」和「扶桑」。
H. 日本古代叫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叫日本的
一、7世紀後半葉(大唐帝國時期),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二、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三、不過,後來,許多中國百姓把一些流浪日本人海盜稱為「倭寇」。此時,倭「字因寇字而帶有一定的貶義。
(8)古日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一、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國名不雅,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夏民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國名——「日出之國」。
二、「日本」國名最初是作對外使用的,對內仍用「倭」這一稱謂。到了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對內仍稱「倭」)才決定與唐朝恢復外交關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使唐。可能正是從此次往來開始,中國朝廷才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
I. 古代的日本原名叫什麼
其實古時候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國。在公元57年的時候,在日本這座小島上,出現了一百多個國家,他們都是獨立政權,誰也不服誰,所以當時的日本非常混亂。
而當時中國正處於東漢時期,期間日本島上的一個小國,派來了使者覲見,並且獻上了許多的貢品。來的這位使者身高矮小,而且十分地瘦弱。古代的中國人本來就有天朝上國的思想,再加上日本使者又長成這副模樣兒,所以劉秀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裡。
聽說這個國家還沒有名字的時候,劉秀直接給他們取名為倭國,國王就叫倭王。在中國倭是一個貶義詞,劉秀還特意給倭王頒發了印綬。倭國也正式成為了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都仍然稱日本為倭國。
後來這一百多個國家互相爭斗,日本也開始逐漸地統一,天下最終落到了神武天皇的手中,並且他還成立了大和國,建立了大和朝廷,這是日本上的第一個政權,神武也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這時候日本對於自己的稱呼,就變更成了大和國。
這個時候對於日本的稱呼已經有所改變了,不過真正讓日本改了國名的,是在唐朝的時候。當時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化,把許多留學生送到了唐朝,想要找機會學習我國的制度。除了留學生之外,日本還多次派出遣唐使,每一次的人數都達到了上百人以上。
後來這些人把學到的中國知識和文化帶回了日本,他們發現倭這個詞是貶義詞,一直被這樣稱呼,有損國家的顏面,於是遣唐使向天皇提出更改國名。,當時科技不發達,日本不知道東邊兒還有其他的地方。
在他們看來,日本就是最東邊的地方,所以他們才更名為日本,意思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日本才正式改名。不過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不論改成什麼名字,倭國都還是倭國,畢竟唐朝強大的實力,不是日本能比較的。
J. 日本的古稱是什麼
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
「日本」又為何意?日本又為何改國號?
「日本」的含義就是太陽出來的地方,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聖德太子的國書,其中有著名語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以「日出處」自稱,「日本」也是漢語詞,最開始指的是朝陽升起的地方,泛指東方。
在作為正式國名之前,「日本」有時甚至指朝鮮半島或者渤海國,《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這個詞可能也是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
至於日本為何改國名,這和日本民族情緒有關,日本畢竟距離大陸比較遠,所以不太像朝鮮、越南等國一樣,對中國有敬服,它更希望和唐以平等態度交往,而無論是「倭」還是「大和」,如果音讀「Wa」,那都是中國人給起的名稱,所以日本就改正式名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