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國用了什麼新詞
1. 日本語對中文的影響
如果中國舉辦個「新詞獎」的話,「人氣」肯定能入圍。這個詞近幾年迅速竄紅,使用頻率很高。其實「人氣」這個詞來自日本,進入大陸之前在台灣的「人氣」也一直很旺。近些年來進入漢語的日語詞彙還有:寫真(照片)、料理(飯菜)、便當(盒飯)、歐巴桑(老女人,貶)、藝能界(娛樂圈)、花火(煙火)、攻略(游戲流程)、暴走族(飛車黨)、量販(大量購買)、女優(女演員)……這些詞大多由台灣香港傳入大陸。不過日語的「々」中國人幾乎無人不曉,並在寫字時夾在漢字中使用,不倫不類;日語中「美國」寫作「米國」,一些人說美國人是小米,出處應該在此。
不過若真將漢語中的日語詞彙剔除干凈。那今天所有的報紙、書籍都沒法印刷,你我肯定也無法交談。為何?因為下面這些詞也來自日本:平等、革命、經濟、文化、客觀、有機物、服務、方針、申請、解決、理論、商業、幹部、健康、法律、共和、美術、抽象……。舉例來說,「平等」本是個舶來品。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這個概念,相反,儒家文化極為重視君臣、父子、夫妻這些等級關系。西方雖然也有國王,但由於基督教的倫理准則認為上帝面前人人一律平等,加上基督教在歐洲強大持久的影響力,平等觀念首先在這里誕生。平等首先誕生於佛經,是個宗教性很強的詞彙,日本人接觸西方文化時,借用來表示equality這一概念。明治維新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翻譯外來術語時多參考中國古書:
「革命」:《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原指變革天命,改朝換代。日本人借用來翻譯西方revolution這一術語。
「經濟」:《晉書》:「起而明之,足以經濟。」「經濟」原指經世濟民、治理國家,日本人借用來翻譯西方economy這一術語。
日本人老瓶裝新酒,使得我們如今在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很難察覺到詞語本來的意思了。還有的術語翻譯基於日語本身的讀音和意思,比如手續、取消等,但這類詞的數量沒有前者多。據說漢語70%的社會人文方面的名詞、術語是從日本傳入的!這么多的詞彙竟然來自日本,真的有些不可思議。但因為這些名詞術語的符合漢字規則,中國人使用時也察覺不到外來語的感覺。講到「外來語」,這也是漢語受日語影響的一個例證。日語沒有「詞」、「語」之分,(「詞彙」翻譯成日語是「語匯」,「單詞」翻譯成日語是「單語」)所以日語有「外來語」。可漢語中「詞」和「語」區分得很清楚:語指語言,詞比語小。所以像「吉他」、「沙龍」也許叫「外來詞」才更合乎漢語的規范。
在翻譯外國術語的過程中,中日兩國往往兩套體系。中國人翻譯講究「達、信、雅」,尤其是「雅」;日本人翻譯則通俗易懂。兩方沖突,日本人往往更勝一籌:我國翻譯家嚴復翻譯的「格致學」、「群學」、「母財」、「天演」這些名詞,早已被日本的「物理學」、「社會學」、「資本」、「進化」取代。「德謨克拉西」與「賽因斯」這兩位五四時期的先生如今成了日本的「民主」、「科學」。雖然中國人也有少部分翻譯到位的名詞得以流傳至今並東傳日本,比如邏輯、微積分,但就像先前提到的,在西學東進的過程中,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大宗輸出國是日本。最初《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本既不是從德文也不是俄文——而是從日文翻譯而來的,日本的社會主義等詞語也隨之進入漢語。以魯迅為首的大批赴日留學生在清末民初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載體,使中國得以通過日本迅速接觸並學習西方文化。大多數人印象里日本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受體,可是對於這100年日本文化上對中國的反哺,很少有人提及。
今日中日兩國對西方術語的翻譯也存在著少許不同,在這里我舉個本人頗感興趣的例子。一周分七天的紀日方法是從西方傳來的,這一概念中國人譯作「禮拜」、「星期」,日本人譯作「周」。「周」進入了漢語,可是中國的兩個譯法日本人卻不知其意。古代的希臘人知道七個行星,離地球由遠而近分別是: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一天又分為24小時,按照前面提到的順序排列循環,每個行星支配一個小時,而支配第一小時的行星就是支配當天的行星。由此可以推算出支配一周七天的行星分別是:土星、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然後我們對英語、法語兩種西方語言進行考察。英語中一周日子的名稱多與北歐神話有關(了解羅馬神話和北歐神話故事的人應該對下面的內容不陌生):Sunna在北歐語言中意為太陽,Sunday由此而來;月亮moon少了一個o便是Monday;Tyr是對應瑪爾斯(Mars火星)的北歐戰神,Tuesday由此而來;Woden(或Odin)是對應墨邱利(Mercury水星)的北歐神,Wednesday由此而來;Thor是對應朱庇特(Jupiter木星)的北歐神,Thursday由此而來;Freya是對應維納斯(venus金星)的北歐女神,Friday由此而來;Saturday來自土星(Saturn)。法語則來自拉丁語:dimanche由dies dominicus「主之日」演變而來,其餘lundi,mardi,mercredi,jeudi,vendredi,samedi分別來自拉丁語的lunae,martis,mercurii,jovis,veneris,saturni表示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之日。西方語言中的一周七天命名我們已有所了解,再看看日本和中國的譯法:日語的一周七天分別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耀日(這種譯法最早在佛經中出現)。漢語則是「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汗……)顯而易見,漢語的譯法實在是不怎麼高明。一周七天的命名原本體現的是古希臘天文學的成就,與數字並沒有關系。(若當年的希臘人多發現或少發現一顆行星。由於24能被6、8整除,今日的紀日法就不知道什麼模樣了)況且Sunday習慣上被看作一周的第一天,漢語的星期一卻對應Monday。這套譯名「達、信、雅」哪一條也沒有達到,不過現在早已習慣,也就沒人追究了。多說一嘴,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一周七天日月火水木金土。但光復後韓國人把小部分日本譯名改成了中國譯名,比如米國變成了美國。
日本人雖然在西方術語漢字化方面做出了很多開創性、甚至是天才性的工作,但日本譯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英文字典中(至少我手上三本都如此)對novel的解釋是:長篇的、復雜的文學作品,類似《巴黎聖母院》之類的才能叫作novel。所以novel這一個詞本身就有長篇小說之意,可日本人將novel翻譯為「小說」,這樣一來等於將名詞的涵蓋范圍擴大,無意中留下了隱患:比如一個人寫了個一千來字的(短篇)小說,理應被翻譯為「novel」。可從英文來講這種翻譯並不恰當。(也許翻譯為story會更好一些。)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譯名造成麻煩這類例子還有不少,雖然如此,日本的種種譯名已經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意識中了。日本向中國輸出了如此多的術語,難怪王彬彬在《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會感嘆「由於我們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們翻譯的,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也就永遠地隔著一個日本。」
不過20世紀初,日本的術語翻譯出現了重大轉變:放棄了明治時期漢字意譯,採用假名音譯。意譯直觀但復雜費時,音譯無法傳義但便捷快速,關於術語的意譯音義翻譯問題上在日本有很長時間的爭論,不過為了跟上快速發展的世界科技,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相繼採用了音譯法。由於漢語中沒有日語的假名或韓國的諺文那樣的表音符號,漢語還是適合意譯為主,音譯為輔的翻譯策略。可漢語的音譯可以說仍然非常混亂:法國人名字中的de在戴高樂、德布羅意分別是「戴、德」;英語的new在紐約和紐西蘭中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據說每年大約要產生10萬個新術語,術語完全意譯根本無法跟上這個速度。大家看看自己的電腦就可以體會到:漢語已經喪失了自身的純潔性。中國在推廣音譯方面曾經作出過努力,前些年改了一些非洲地名:比如象牙海岸變成了象牙海岸。
今後漢語的術語翻譯有幾點不容忽視:一、提高翻譯質量。英語在現在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將是世界語,可英語發音極不規則:character chef chair的ch發音各不相同,至於母音的發音更多。與法語、德語不同,英語單詞的讀音沒有規則可以追尋。尤其在音譯英語名詞時千萬要注意英語的這個特點。比如美國的著名體育運動商NIKE,乍一看讀音毫無疑問是/naik/,可這個單詞恰恰是個不規則讀音,讀音是/naiki:/,台灣就譯作耐基。顯而易見NIKE翻譯為耐克毫無道理。還有當年柯林頓性丑聞的女主Lewinsky,按照拼音拼的話萊溫斯基似乎是不錯的翻譯。可Lewis是Louis(劉易斯)的變體,Lewinsky的讀音應該更接近呂茵斯基(台灣譯法)。這都是翻譯的硬傷。
第二點就是希望兩岸盡快統一譯名。美國總統在大陸是「布希」,到了台灣成了「布希」;大陸的「賓士」,到了台灣成了「賓士」;大陸意譯的「激光」,台灣音譯的「雷射」;大陸的軟體、台灣的軟體;大陸的網路、台灣的網路……表示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一個日本公司統計的兩岸不同的譯名表,我沒記錯的話有十幾萬!大陸的普通話和台灣的國語本來在用詞、讀音上有差異,加上大量的新出現的不同譯詞,兩岸語言的差距比英國英語、美國英語的差距還要大。這種狀況既不利於華語地區交流,也不利於中國文化上的統一。
2. 中國從日本引進的詞彙有哪些
1、日本用漢字去西洋語發音而形成的詞彙,如俱樂部,浪漫等;
2、源自純粹日語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及日語原有的漢字組合,但是在中國漢語里本沒有這樣組合的,如服務,方針,解決,申請,想像等;
3、日本以漢字為素材,來表達西洋語詞的意義,如立場,場合,手續,取消,取締,引渡等;
4、日本借用中國古漢語固有詞彙,來翻譯西洋的詞語,如經濟,憲法,共和,法律,封建,社會等;
5、中國開始使用單卻在以後未能廣泛流行,後經日本採用,並與西洋學術一道作為新名詞逆輸入到中國,如權利,文法等。
3. 中國的哪些詞是由日本傳過來的外來詞
1、納尼
「納尼」一詞來自日語(日語假名:なに),拼音為nà ní,是中國的一個網路用語,在好奇、疑問、憤怒時使用。
2、醬
「醬」來源於日語「ちゃん」的諧音的網路新詞。無論說話者是男是女,都可以這么說對方。
3、桑
「桑」來源於日語「さん」(讀sang)的諧音的網路新詞。醬(ちゃん),君(くん),桑(さん)都是對人的稱呼。但是根據不同的身份也有不一樣的用法。
4、控
「控」源於英文單詞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con),日本人借用過來(コン),按照日語語法形成「某某控」的語言景觀重構。
5、嗦嘎
嗦嘎,是中文諧音的日語,在口語里是「原來如此」的意思,一般在日語中比較書面表示「原來如此」的意思發音是「哪裡糊塗」。
4. 從日本、日文移植到中文來的新詞語、概念有哪些盼詳!謝謝!
B:、白夜、百日咳、版畫、半徑、半旗、飽和、保險、保障、備品、背景、必要、編制、變壓器、辯護士 標本、標高、表決、表象、病蟲害、舶來品、博士、博物、不動產、不景氣
C:、財閥、採光、參觀、參看、參照、策動、插話、茶道、長波、常備兵、常識、場合、場所、襯衣、成分、成員、承認、乘客、乘務員、寵兒、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發點 出口、出庭、初夜權、處女地、處女作、儲藏、儲蓄、觸媒、傳染病、創作、催眠、催眠術、錯覺
D:、大本營、大局、大氣、代表、代言人、代議士、貸方、單純、單利、單位、單行本、但書、蛋白質、導火線、德育、登記、登載、等外、低調、低能、低能兒、低壓、敵視、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質、動態、動議、動員 獨裁、獨占、讀本、短波
E:、二重奏
F:、發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則、番號、反動、反對、反感、反射、反響、反應、泛神論、泛心論、范疇、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針、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風琴、封建、封鎖、否定、否決、否認、服務、服用、輻射、復式、復員、復制、副食、副官、副手
G:、改編、改訂、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幹部、幹事、干線、綱領、高潮、高利貸、高爐、高射炮、高周波、歌劇、工業、攻守同盟、公報、公立、公民、公判、公僕、公認 公訴、公營、公債、共產主義、共和、共鳴、古柯、固定、固體、故障、關系、觀測、觀點、觀度、觀念觀照、光年、光線、廣場、廣告、廣義、歸納、規范、規則、國際、國教、國庫、國立、國稅、國體、過渡
H: 海拔、寒帶、寒流、航空母艦、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學、化妝品、畫廊、環境、幻燈、幻想曲、回收、會談、會社、會談、混凝土、活躍、火成岩
J:、機關、機關槍、機械、積極、基地、基調、基督、基督教、基質、基準、集團、集中、計劃、記號、記錄、技師、加農炮、假定、假分數、假名假想敵、尖兵、尖端、堅持、檢波器、簡單見習、間接、間歇泉、間歇熱、建築、鑒定、講師、講壇、講習、講演、講座、交感神經、交換、交通、交響樂、腳本、腳光、教科書、教授、教養、教育學、酵素、階級、接吻、節約、結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額、金剛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絲雀、緊張、進度、進化、進化論、進展、經費、經濟經濟恐慌、經濟學、經驗、精神、景氣、警察、警官、凈化、靜脈、競技、就任、拘留、巨匠、巨頭、巨星、具體、俱樂部、劇場、決算、絕對、覺書、軍部、軍國主義、軍籍、軍需品
K:、看護婦、看守、科目、科學、可決、客觀、客體、課程、肯定、空間、坑木、會計、擴散
L:、浪人、勞動、勞動者、 勞動組合、勞作、累減、類型、冷藏、冷藏車、冷戰、理論、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學、立場、立憲、例會、量子、了解、列車、淋巴、臨床、領海、、領空、領土、流感、流體、流行病、流行性感冒、倫理學、論理學、論壇、論戰、落選
M:、碼、麥酒、脈動、漫筆、漫畫、漫談、盲從、媒質、美感、美化、美術、免許、民法、民主、敏感、明確、明細表、命題、母體、母校、目標、目的
N:、內服、內閣、內幕、內勤、內容、內在、能動、能力、能率、農作物、暖流
O:、偶然、
P:、派遣、判決、陪審、陪審員、配電盤、配給、批評、平假名、平面、評價、坪
Q:、旗手、騎士、企業、氣分、氣密、氣體、氣質、氣船、氣笛、牽引車、鉛筆、前提、前衛、前線、強制、侵犯、侵略、勤務、清教徒、清算、情報、驅逐艦、取締、取消、權威、許可權、權益、權利
R:、人格 人力車、人權、人文主義、人選、日程、溶體、肉彈、入場券、入超、入口
S:、商法、商業、上水道、少將、少尉、社會、社會學、社會主義、社交、社團、身分、神經、神經過敏、神經衰弱、審美、審判、審問、升華、生產、生產關系、生產力、生理學、生命線、生態學、剩餘價值、失效、時計、時間、時事、時效、實感、實績、實權、實業、使徒、世紀、世界觀、市場、市長、事變、事態、事務員、手工業、手榴彈、手續、受難、輸出、輸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準、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稅、所有權、索引
T:、他律、塌塌米、台、台車、太陽燈、探海燈、探險、探照燈、特長、特務、謄寫版、體操、體育、天鵝絨、天主、條件、鐵血、通貨膨脹、通貨收縮、同情、統計、投機、投影、投資、圖案、圖書館、退化、退役
W: 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論、唯物論、衛生、味之素、胃潰瘍、尉官、溫床、溫度、溫室、文化、文庫、文明、文學、無產階級、無產者、舞台、物理、物理學、物語、物質、悟性
X:喜劇、系列、系數、系統、細胞、下水道、纖維、現金、現實、現象、現役、憲兵、憲法、相對、想像、象徵、消防、消費、消化、消火拴、消極、小夜曲、小型、校訓、效果、協定、協會、心理學、新聞記者、信號、信託、信用、猩紅熱、刑法、形而上學、性能、序幕、宣傳、宣戰、選舉、旋盤、學府、學會、學歷、學士、學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蟲、訓話、訓令、訊問
Y:壓延、雅樂、演出、演說、演習、演繹、演奏、燕尾服、羊羹、陰極、業務、液體、醫學、遺傳、義務、議決、議會、議員、議院、藝術、異物、意匠、意識、意義、意譯、陰極、音程、銀行、銀幕、引渡、印鑒、印象營養、影象、優生學、游離、游弋、右翼、語源學、預備役、預後、預算、元帥、元素、園藝、原動力、原理、願意、原則、原子、原罪、原作、遠足、運動、運動場、運轉手
Z:雜志、展覽會、戰線、哲學、真空管、陣容、政策、政黨、支部、支配、支線、知識、直觀、直接、直徑、直覺、直流、止揚、紙型、指標、指導、指數、製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約、質量、中將、終點、仲裁、仲裁人、重點、重工業、株式會社、燭光、主筆、主動、主觀、主人公、主食、主體、主義、注射、專賣、轉爐、資本、資本家、資料、紫外線、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領、宗教、綜合、總動員、總理、總領事、組成、組閣、組合、組織、最惠國、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談、坐葯
偶正在做這方面的論文,嘻嘻~太巧了
5. 日本給中國的援助寫的什麼
日本給中國的援助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在援助物資上第一次使用古詩詞了。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外包裝的標簽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意思是就算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卻還是在同一個天地之中。
這句偈語曾連接起一段中日交往大事件。大概在1300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長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給唐朝眾僧。鑒真和尚聽聞,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這件事《唐大和上東征傳》里有記載。
《綉袈裟衣緣》
《綉袈裟衣緣》是唐代時日本政治家長屋王創作的一首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譯文:
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寄言諸位佛門弟子,一日結下往後的情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對仗很工整。「域」是地,對「天」。「山、川」對「風、月」。山與川,都在地上,依附於地。一個國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個國度。而天上的風月,則不受此拘限,不同國度的人可以共見。體現出不同國家深厚的人文淵源,友誼源遠流長。
6. 日文與中文有什麼關系
主要是大唐鼎盛時期,日本大量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所學習的領域也相當的廣泛:政治、經濟、科技、宗教等等;而日本當時對中國是相當的欽佩,所以直接借用了1000多個漢字來表達日語的含義,而發音則沒有改變,仍然沿用傳統的日語發音,除了一少部分以外,所以你聽起來就覺得「聽不懂,能看懂」了!
當然,1000多個漢字遠遠不能滿足一種語言表達的需要,於是,日本的學者便根據漢字創制的規則,自己又創制了一部分漢字;還不夠,於是又將很多的漢字拆的七零八落,你現在看到的類似漢字偏旁部首的便是日語的片甲文和平甲文了!
自豪吧,小夥子!中國人是日本人他爺爺!!!
7. 現代漢語詞語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從日本引進的
日制漢詞占漢語現代詞彙(不包括傳統詞彙)的七成左右,早期現代文學的倡導者基本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對現代詞彙的制定影響很大,比如科學、革命、共和、主義、生物、電話、物理等這類現代才出現的詞彙幾乎都是直接來自日語。那個時候國內自行翻譯的名詞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如果國內以前有類似的事物就在前面加個「洋」字(洋釘,洋灰,洋槍),另一種就是音譯(冰激凌,吉列芬,車厘子,奇異果,榴槤等)。不過現代很多新鮮的網路用語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製造,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語言,比如喜大普奔、果取關、土做朋、MDZZ、約炮。
8. 昨天聽別人說,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的詞彙源於明治維新後的近代日本,而且越是學術性的,高科技的,引用的
沒有那麼多
漢語中究竟有多少日語外來詞?這是許多網友糾結的問題。這並不是像日本人所說的因為「中國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他們拿不出什麼來說事,只能糾纏於漢語中的所謂「日語外來詞」。加之一些中國人,特別是一些學者或公眾人物,推波助瀾,一次次污衊中國人民「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了」。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搞不清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張嘴胡說八道。
對此,有網友曾經作了個生動的比喻:「別人借給某人1000元錢,該人還了10元錢,還說離開了這10元錢,別人沒法活了。」確實是這樣,日本人還拚命證明這「10元錢」是他掙來的,不是中國人借給他的,所以離開了那「10元錢」,就沒法活了。但是,「離開了那『10元錢』」和「別人就沒法活了」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日本人這樣的心態,用我們上海話說,就是「窮癟三沒錢還慣派頭(裝闊)[1]」,是自卑的表現。日本人沒知識沒頭腦,難道咱們那些學者或公眾人物,甚至教授,也同樣沒知識沒頭腦?可他們還自詡「有文化」、「有知識」、「有頭腦」,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教育」別人。
常言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漢語中的所謂「日語外來詞」問題,本來應該是個很平常的事,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據1984年出版《漢語外來語詞典》收錄註明源於日語的外來詞共878個,不足收錄的漢語外來語的8.8%;[2]而漢字漢詞在日本被廣泛採用,「從《說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萬九千多字,幾乎全部行用於日本。近年諸橋轍次博士作《大漢和辭典》共四萬九千多字,五十二萬余語匯。新村出作《新苑》附日本國字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國沒有的漢字,通共才一百三十四字,占日本所用漢字的百分之零點二」。[3]這里的反差是十分巨大的。
可不知為什麼,1998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學》第8期上發表了題為「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的文章,輕率的斷言:「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就在我寫這篇談論日語『外來語』的文章時,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法成文。」[4]該文後來被廣泛的轉載引用,意思也被無限放大了,被誇大到了「據現代語言學家研究統計,現代漢語中的科學名詞中,有70%來自日本。」[5]從王彬彬教授所說的「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擴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整個科學領域。還有人誇張到了「現代漢語70%詞彙是從日本輸入的,現在中國人說話、寫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來語。」又擴大到了整個語言領域。王彬彬一個毫無根據的說法,被無限放大了。2013年8月9日,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電視台「曉說」節目中稱:「大家只要看到雙字詞,基本上就從日本引進的。所以今天的現代漢語大家用的,有大量的詞,超過一半雙字詞,都是日本引進的。」這純粹是沒有常識的胡說八道了。
我們且不說1984年出版的《漢語外來語詞典》收錄的外來詞,絕大多數是雙字詞,日語外來詞不足8.8%,僅從日本人實藤惠秀先生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看,實藤惠秀先生也承認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超過日語外來詞。[6]那麼如果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已經超過了一半,英語外來詞又超過日語外來詞,這個算術就無法算了。況且,漢語中還有其它外來詞,如俄語的、法語的、西班牙語的、義大利語的等等,算下來遠遠超過了百分之一百了。如果不是腦袋被槍打過了的,即使是個小學生,都會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這算怎麼回事呢?請高曉松解釋解釋。
其實根本就不必去糾結漢語中究竟有多少日語外來詞。從上面可以看到,日語中採用的漢字漢詞遠遠大於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離開了漢字漢詞,日本人根本就無法說話,也根本無法成文,那些「松下」、「山裡」、「田裡」、「井邊」、「河邊」的姓名都無法取了,日本人只能編號了,就連「日本國」這國名也只能「唵嘛呢叭咪吽」[7]了!對於漢語中那麼區區幾個日語外來詞,在數量上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計。概率學認為,小於5%的事件為小概率事件,一般可以忽略,而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就照最近新加坡學者和日本人所說的有2000個,也不足1979年版《現代漢語詞典》56000餘條詞彙的3.6%,不少所謂「日語外來詞」,可以用漢語固有詞彙替代,更何況漢語詞彙一詞多義,根本就不足以影響漢語的使用。可偏偏有那麼些人拿這來說事,還在那裡「頭皮發麻」、「毛骨悚然」。那咱就來探討一下漢語中究竟有多少日語外來詞?是不是離開了中國人無法說話了,以正本清源。否則,我們把先人創造的詞彙拱手讓給了日本人,我們將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必須先說明的是,有些學者的論文以某句句子來考察日語外來詞所佔的比重,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將所有現在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組成一句句子,那佔有量就是100%;我們也可以完全迴避所謂的「日語外來詞」組成一句句子,比如「你吃飯了嗎?」,那佔有量就是0。同樣,用我們年輕時期電視上日劇較多,常常使用日劇中的詞語,來說明日劇幾乎不存在的今天,日詞「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睞」、「更有市場」,也是不恰當的。
漢語中究竟有多少個日語外來詞(日語借詞)?據《漢語外來語詞典》收錄註明源於日語的詞語共878個,其中包括了「奧巴桑」(老太太)、「吉地」(木屐)、「加答兒」(粘膜炎)、運転手(司機)、覚書(備忘錄)等等漢語並不使用的詞彙[8]。而日本實藤惠秀先生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稱,共收集到844條日語借詞詞彙[9],並非像網路上所說的「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而且不少詞源自中國古漢語,《漢語外來語詞典》中有194條日語外來詞源自於中國古漢語[10],並非完全是日本人的創作。更有不少是明清以後由中國輸入日本的,被誤認為是日語外來詞了。
沈國威教授在《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之研究——序說》中承認,據日本學者近年研究,在《漢語外來語詞典》中的日語外來詞中,有44條詞彙是明清以後的漢譯西書中曾頻繁使用過的。根據其考證,還有43條詞彙(其中15條重復),也曾在《英華大詞典》中出現過[11],完全是由中國輸入日本的。沈國威認為,據他整理,漢語中的日語借詞在1600條左右[12]。但他並沒有公布這1600條左右的日語借詞。不知是否包括了那些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使用的詞彙。
另外,日本目白大學陳力衛教授在他的《語詞的漂移:近代以來中日之間的知識互動與共有》中也提到了電氣、電報、電信、鐵道、工業等11個詞是由中文進入日語的新詞,其中7個與沈國威的重復。[13]而義大利學者馬西尼在他的《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一書中收錄了19世紀中國書刊上所發現的新詞500條,其中另有48個被認為是從中國進入日本的新詞。[14]因此,在《漢語外來語詞典》中有124個詞不應該被認為是漢語的日語外來詞。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還會有更多的被誤認為日語外來詞的詞彙被確定為漢語詞彙。
實藤惠秀先生在《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中,引用了許多梁啟超先生等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詞彙,如「化學」、「物理」、「銀行」、「資本」、「民主」、「自由」、「權利」、「義務」等等,現在經學者研究,都是日本從中國引入的新詞(不是中國古典詞語)。書上引用梁啟超先生對新詞的注釋及若虛在《評中國著譯界》中所言:「翻開新書一看,十有八九是東洋的來路貨」,這只說明當時中國人對新詞不了解,誤以為是日語外來詞了,並不能說明這些詞真的不是中國的。再有,如「主人翁」一詞,[15]中國古代就有了,唐代劉禹錫的《紇那曲詞》就有:「願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清代采蘅子的《蟲鳴漫錄》中有:「成婚三日,壻竟執簿入肆,按籍而稽,居然自作主人翁矣。」這里詞義並沒有變化,而《漢語外來語詞典》中將「主人翁」改為了「主人公」,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了。
1958年邵榮芬在《中國語文》1958年第7號上就發表了《評〈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的文章,列舉了服從、希望、記錄、命名、破產、解放、假設、交易、作用、算術、絕對、試驗、宿舍、新聞、材料等,都是中國固有詞彙原有的含義,而軍事、法則、關系、刑法、交流、供給、消化、相對等,都是中國古語,只是日本人將意思略加變化。鄭奠也在《中國語文》總68期上撰文,指出王立達的《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中把「權利」、「文法」、「歷史」、「倫理」、「心理」、「積極」諸詞誤認成從日語借來的詞彙了。實藤惠秀先生也承認了這些,還包括「化學」一詞。[16]因此,這30個詞應該從日語外來詞中除去。
豆丁網上有篇廈門大學顧江萍同學的博士論文《漢語中日語借詞研究》,該文通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對20世紀初期的漢語詞典的篩選甄別,對過去政文、奏章、散文、筆記等原始文獻的耙梳整理,並閱讀改革開放以來的報刊、書籍進行收集這四條途徑,收集到不重復日語借詞共2250條。
從該論文我們可以看到,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僅佔1979年版《現代漢語詞典》56000餘條詞彙的4%,並非現代漢語中70%都是日本外來詞,「離開了日語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了。必須說明的是,顧江萍的論文中並沒有將《漢語外來語詞典》中那些現在根本不用的日本外來詞剔除,而且還將1915年版《辭源》等中的「八線」、「保佐人」、「並等」、「並制」、「不都合」[17]等現代漢語中根本不用,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連1984年版的《漢語外來語詞典》都舍棄不用的詞條,都算在她收集到的2250條日語借詞中去了。可以說顧江萍同學從近代漢語的犄角旮旯中將曾經出現過,現在根本不用的詞彙都已收錄在囊中了,應該是十分全面完整的。
沈國威教授在其《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用》中查實,1915年版的《辭源》和1931年版的《辭源》續編中共有336條日源詞和33條日本參照詞(包括了「並等」、「並制」、「不都合」等詞彙),[18]可保留到現在的僅剩65條,佔17.6%。看來顧江萍同學確實是將現在不用的許多詞也算在日語借詞中了。
而且,在65條詞條中,沈國威教授仍保留了代用教員(代課教師)、代用學校、支店(分號、分店)、膵(胰)等現在也已不用的詞。還有,「算術」一詞應該不能算日源詞,中國古代就有「九章算術」,「算術」一詞的意思並沒有變;「味素」和「探檢」也應該去掉,現在漢語中是「味精」和「探險」。那麼從《辭源》來看,上世紀30年代到現在,漢語中的日源詞下降了約85%,中國人不僅沒有不能說話、寫作,而且說話更流暢、寫作也更便利,中國的科學技術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連中國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了日本,這樣的事實不就是給那些「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了」的謊言者一記最響亮的耳光嗎?!
對於這2250條日語借詞,顧江萍的博士論文按「日常生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來統計,三類各有詞語879、1022、349條。再按23個具體學科來劃分,數量最多的學科是經濟、法律、醫學,分別達到311條、129條、124條。[19]
我查閱了1994年9月出版的、由梁小民等主編的《經濟學大辭典》,共收錄了名詞、術語4288條詞目。如果按顧江萍統計,那麼在經濟學中的日語外來詞,咱且不論是否還保留到現在,僅佔7.25%。即使把顧江萍同學統計的1022條屬於社會科學中的日語外來詞全算在經濟學頭上,也僅佔23.8%。而那套《社會科學系列大詞典》計劃出版10種之多,且不包括哲學。1022條「社會科學」的日語外來詞,還不足漢語社會科學名詞、術語的3%,遠遠達不到王彬彬教授所說的70%。看來1998年王彬彬教授在《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中,將事實大大地誇大了。
是不是「現代漢語中的科學名詞中,有70%來自日本」呢?我手頭有本1996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共收錄名詞8264條。那麼僅僅《物理學》一個科目,「自然科學」的349條日語外來詞,也不論是否還保留到現在,只佔物理學名詞的4.22%,更不要說整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范疇的標准科學名詞(非正規和同義詞咱就不算了),足有數十萬條,區區349條日語外來詞,更是不足1‰,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說「現代漢語中的科學名詞中,有70%來自日本」這樣的大話,也不怕閃了舌頭?是哪個現代語言學家研究統計的?他能算「語言學家」嗎?!
現代漢語中真有70%以上的日語外來詞?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現代漢語中還有大量的其它外來詞,數量遠遠超過了日語外來詞。蘇州大學曹煒教授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煒教授認為:「世界各國的語言中數英語的開放程度最高,直接或間接吸收的外來詞為世界各國語言之最,即便如此,英語詞彙中也有將近一半是本民族傳承詞;漢語的開放程度與英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難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的漢語發展到了現代,竟然是以直接或間接吸收外來詞得以形成眼前的狀態的,這著實讓人難以認同。」[20]胡裕樹在其《現代漢語》中也認為:「在吸收外來詞方面,由於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結構方式的復雜性,直接借用的外來詞在漢語中的比重較小。」[21]至於高名凱、劉正琰在《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中所說的:「在漢語和日語的融合過程中,現代漢語就吸收了許許多多日語的詞彙成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成分。」義大利學者馬西尼就已經提出批評:「研究現代漢語的一些學者,他們一味的強調後面這段過程,對於那些進入漢語的日語新詞,他們以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實是,這類詞彙中有好多是由中國傳至日本的,幾十年後才又回到了中國。」[22]況且,高名凱、劉正琰在《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中只列舉了450個「日語外來詞」[23],並非真正「許許多多」。
有人會說現代漢語中有70%的日語外來詞,是指漢語中的常用詞,指漢語中最常見的詞彙中有70%是日語外來詞。關於這,曹煒教授的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煒教授根據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制定的《漢語水平詞彙等級大綱》確定的3051個常用詞研究查實,現代漢語的3051個最常見的詞彙中的1011個甲級詞首見年代在清代出現的為83個,佔8.21%;在「五四」後出現的為187個,佔18.49%;而1968個乙級詞首見年代在清代出現的為146個,佔7.42%;在「五四」後出現的為506個,佔25.71%;還有72個詞《漢語大詞典》未予收錄。[24]總計這2979個最常見的詞彙中只有不足31%的詞彙首次出現在清代及以後,才有可能是日語外來語,當然也可能是其它外來語或中國人自創的新詞,而本民族傳承詞佔69%強。也就是說,在現代漢語最常見的詞彙中,有近70%的詞彙是漢語固有詞彙。那麼,所謂的我們在寫作時「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法成文」的說法,便無法成立了。
有人認為,由「~化、反~、~主義、泛~、~作用、~式、~炎、~社會、~法、~性、~的、~物語、~界、~問題、~型、~時代、~率、~腺、超~、~階級、~感、~論、~線、~學、~點、~觀」這26個詞構成的新詞,應該算日語外來詞,[25]最近有人提出由~屋、~族等構成的新詞,也應該算日語外來詞,這樣算下來,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就有「許許多多」了。但這樣的理由是說不通的。我在「駁所謂『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之謬論」一文中就舉了「哲學」這詞的例子,該詞顯然是用有「睿智」之義的漢字「哲」和詞尾「學」構成的新詞,而「學」這個詞尾在中國古代就常常用來與其它的片語合構成學科名稱,如「玄學」、「理學」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國學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創作了諸如「數學」、「化學」、「植物學」等現代學科名稱,並為日本人所採用。如果按照上述觀點,那麼日本人用漢字「哲」和詞尾「學」構成的新學科名稱——「哲學」,應該屬於日本引進的漢語詞彙,而不是中國引進的日語詞彙。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詞尾「學」構成的新的學科名稱,如美學、經濟學等等,也都應該屬於日本引進的漢語詞彙。可持上述觀點的卻把「哲學」等又歸結為日本外來詞,這就產生了無法解釋的矛盾。
我再舉個例子,如現在中國流行的新詞——「科學發展觀」,按照上面的觀點,應該算是從日語中借來的詞。但事實上日語中壓根就沒這個詞,又怎麼去借呢?難道咱胡主席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用了日本人的觀點、借了日語外來詞?笑話!這樣的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況且,像「~的」、「~學」、「~界」、「~論」等,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這樣的用法,怎麼能算日本人的呢?!《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的」都是日語外來詞?開玩笑吧!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中的「黃洋界」是不是也算日語外來詞呢?春秋戰國時期荀子的「天論」、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張仲景的「傷寒論」、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等等,都是日語外來詞?那時候日本連字都沒有,哪來什麼「日語外來詞」呢?瞎扯淡!太厚顏無恥了吧!應該是像「哲學」、「美學」、「積極的」、「消極的」等等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都算作漢語固有詞彙才對。而那些鼓吹「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了」的又不承認這點,他們的邏輯就是這么的自相矛盾。
用上述「構詞法」來認定日語外來詞,是十分不妥的。因為這「構詞法」是漢語固有的,而不是日語的。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符合漢語構詞法,所以無法分辨它究竟是漢語詞彙,還是日語詞彙;而那些不符合漢語構詞法,一看就知道是日語詞彙的詞,都被淘汰了。如果用「構詞法」來認定,那麼那些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應該是漢語詞彙了。
糾正高曉松的一個錯誤,「警察」一詞出自《金史》,[26]並非日本人創造的,日本人只不過把「警察」這詞用在了維護社會治安的特殊人群的名稱上了。「~屋」的用法中國過去就有,如著名的「三味書屋」,其橫匾還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書寫的,不可能受日本的影響。這里的「屋」是指「空間較小的特定場所」。無論是日本的「花屋」、「本屋」,還是中國的「咖啡屋」、「西餅屋」等,還是這個意思,並非「店鋪」的意思,[27]所以,以「~屋」來認定日語外來詞,是不能成立的,否則「三味書屋」也成「日語外來詞」了。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丕森(OttoJespersen)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許多語言混雜當中各種各樣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並且可以分開的,就好象是一副撲克牌還能挑出紅桃、黑桃等一樣;但在英語和斯堪的那維亞的情況下,我們卻有一種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雜,很像把一塊糖放在一杯茶中,幾分鍾以後,就很難說哪是茶、哪是糖了。」[28]漢語和日語外來詞的情況也正是這樣,這些詞彙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正要說清楚哪些是漢語詞彙、哪些是日語外來詞,是十分困難的。我舉個例子,比如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機關」這詞,有幾個意思:1.整個機械的關鍵部分;2.用機械控制的:機關布景;3.辦理事務的部門;4.周密而巧妙的計謀。在這四個意思中,只有3.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義)」,其餘3個都是漢語固有詞彙的意思,那麼把「機關」這個詞認為是「日語外來詞」,把其餘3個漢語固有詞彙意思的詞全混淆成「日語外來詞」了。
又如「關系」這詞,1.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2.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3.對有關事物的影響或重要性;4.泛指原因、條件等;5.表明有某種組織關系的證件;6.關聯;牽涉。這6個意思中,僅1.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其餘都是漢語詞彙的意思,但仍認為「關系」這詞是「日語外來詞」。算術上有個「四捨五入」,民主上還講個「少數服從多數」,咋日本人的一個擴展用法,把漢語詞彙自身的幾個用法全蓋過了,漢語固有詞彙就變成「日語外來詞」了呢?
有人會說詞語就是這樣的,但我有反例。比如「簡單」一詞,不是漢語固有詞彙,應該算所謂的「日語外來詞」吧。漢語中「簡單」一詞有三個意思:1.結構單純,頭緒少,容易理解、使用或處理;2.平凡;3.草率;而日語只有1.這一個意思。那麼「簡單」這詞被用到漢語中後,又擴展了二個意思,按照上面「機關」這詞的理由,「簡單」應該算作漢語詞彙,咋還是「日語外來詞」呢?
有些漢語固有詞彙到了日本,如革命、共和、經濟、社會等,詞義發生了變化,回到中國變成了「日語外來詞」。但一些日語詞彙來到中國,詞義也發生了變化,卻仍認為是「日語外來詞」。比如「取締」,日語的意思為「管束、監督、管理」,而漢語的意思為「明令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認為是「日語外來詞」。又如「勞動者」,是日本人用漢語詞彙「勞動」和「者」組合成的一個新詞,意思為「工人」;但現在漢語中「勞動者」的意思為「參加勞動並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資料主要來源的人,有時專指參加體力勞動的人。」涵義比日語廣泛得多,但也還是「日語外來詞」,等等,反正有人說「是」就是「是」,沒有任何規矩。
關於「共和」一詞,對譯英語的「republic」,一般認為始見於1886年的《和英英和語林集成》,[29]1891年岡本監輔所撰《墨西哥記》,有「共和政治」一詞;而中國首先使用「共和」一詞的為章太炎,於1903年。但我發現,1880年黃遵憲在《朝鮮策略書》上已經使用了「共和」一詞,曰:「蓋其民主之國,共和為政……」。[30]這里的「共和」應該對應「republic」,不但早於章太炎的1903年,也早於日本1886年的《和英英和語林集成》,應為首先使用。由於黃遵憲1877年任中國駐日參贊官,與日本脫不了干係,所以無法確認是他首先使用了「共和」一詞的新概念。
一般認為,是中國留日學生翻譯日本著作,才將「日語外來詞」帶入漢語之中的。中國首先翻譯日本書籍為1899年樊炳清翻譯桑原騭藏的《東洋史要》(樊炳清不是留日學生),大量翻譯日本書籍則是20世紀後的事了,「在1902-1903年間,留日學生翻譯之風大盛」,[31]那麼可以認為中國在19世紀出現的新詞並不是日語外來詞,而日本在19世紀將大量中國翻譯西方著作的書籍運回日本,日本翻譯西方著作應受中國的影響。但是,傅雲龍的《游歷日本圖經余記》(1889年)和黃遵憲的《日本國志》(1890年)中出現的新詞仍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理由是他們的文章介紹日本,所以他們使用的新詞「肯定」受日本影響
但為什麼日本運回了那麼多中國翻譯的書籍,他們創造的新詞就不受中國的影響呢?!道理講不通吧!總而言之,日本人千方百計地把漢語詞彙算作他們的,而中國人則把漢語詞彙往外推,恨不得把所有的現代漢語詞彙都算作日本的,於是乎,王彬彬、高曉松等人就有了「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了」一說。轉載之天涯,
9. 解放後從日本傳過來的詞語都有什麼
接受了關於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文化制度的最早訊息,比如西方的歷史、制度、法律、科學、教育、啟蒙思想甚至馬克思主義,大都是最早通過日本人的譯介而接觸到的。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日本人感到使用原來采自中國的文言詞彙在表達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困難,於是一些日本學者利用傳統的語文資源加以改造,製造出了漢語中原來沒有或雖有但意義不同的新詞語來表達這些新事物。後來這些詞語又經過中國留學生輾轉進入中國方興未艾的新語言里,使漢語萌發出了新的活力。
這里舉一些比較常見的例子:
白夜、百日咳、版畫、半徑、半旗、飽和、保險、保障、備品、背景、必要、編制、變壓器、辯護士、標本、標高、表決、表象、病蟲害、舶來品、博士、博物、不動產、不景氣、財閥、採光、參觀、參看、參照、策動、插花、茶道、長波、常備兵、常識、場合、場所、襯衣、成分、成員、承認、乘客、乘務員、寵兒、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發點、出口、出庭、初夜權、處女地、處女作、儲藏、儲蓄、觸媒、傳染病、創作、催眠、催眠術、錯覺、大本營、大局、大氣、代表、代言人、代議士、貸方、單純、單利、單位、單行本、但書、蛋白質、導火線、德育、登記、登載、等外、低調、低能、低能兒、低壓、敵視、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質、動態、動議、動員獨裁、獨占、讀本、短波、二重奏、發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則、番號、反動、反對、反感、反射、反響、反應、泛神論、泛心論、范疇、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針、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風琴、封建、封鎖、否定、否決、否認、服務、服用、輻射、復式、復員、復制、副食、副官、副手、改編、改訂、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幹部、幹事、干線、綱領、高潮、高利貸、高爐、高射炮、高周波、歌劇、工業、攻守同盟、公報、公立、公民、公判、公僕、公認、公訴、公營、公債、共產主義、共和、共鳴、古柯、固定、固體、故障、關系、觀測、觀點、觀度、觀念觀照、光年、光線、廣場、廣告、廣義、歸納、規范、規則、國際、國教、國庫、國立、國稅、國體、過渡、海拔、寒帶、寒流、航空母艦、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學、化妝品、畫廊、環境、幻燈、幻想曲、回收、會談、會社、混凝土、活躍、火成岩、機關、機關槍、機械、積極、基地、基調、基督、基督教、基質、基準、集團、集中、計劃、記號、記錄、技師、加農炮、假定、假分數、假名、假想敵、尖兵、尖端、堅持、檢波器、簡單、見習、間接、間歇泉、間歇熱、建築、鑒定、講師、講壇、講習、講演、講座、交感神經、交換、交通、交響樂、腳本、腳光、教科書、教授、教養、教育學、酵素、階級、接吻、節約、結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額、金剛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絲雀、緊張、進度、進化、進化論、進展、經費、經濟、經濟恐慌、經濟學、經驗、精神、景氣、警察、警官、凈化、靜脈、競技、就任、拘留、巨匠、巨頭、巨星、具體、俱樂部、劇場、決算、絕對、覺書、軍部、軍國主義、軍籍、軍需品、看護婦、看守、科目、科學、可決、客觀、客體、課程、肯定、空間、坑木、會計、擴散、浪人、勞動、勞動者、勞動組合、勞作、累減、類型、冷藏、冷藏車、冷戰、理論、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學、立場、立憲、例會、量子、了解、列車、淋巴、臨床、領海、領空、領土、流感、流體、流行病、流行性感冒、倫理學、論壇、論戰、落選、碼、麥酒、脈動、漫筆、漫畫、漫談、盲從、媒質、美感、美化、美術、免許、民法、民主、敏感、明確、明細表、命題、母體、母校、目標、目的、內服、內閣、內幕、內勤、內容、內在、能動、能力、能率、農作物、暖流、偶然、派遣、判決、陪審、陪審員、配電盤、配給、批評、平假名、平面、評價、坪、旗手、騎士、企業、氣分、氣密、氣體、氣質、氣船、氣笛、牽引車、鉛筆、前提、前衛、前線、強制、侵犯、侵略、勤務、清教徒、清算、情報、驅逐艦、取締、取消、權威、許可權、權益、權利、人格、人力車、人權、人文主義、人選、日程、溶體、肉彈、入場券、入超、入口、商法、商業、上水道、少將、少尉、社會、社會學、社會主義、社交、社團、身分、神經、神經過敏、神經衰弱、審美、審判、審問、升華、生產、生產關系、生產力、生理學、生命線、生態學、剩餘價值、失效、時計、時間、時事、時效、實感、實績、實權、實業、使徒、世紀、世界觀、市場、市長、事變、事態、事務員、手工業、手榴彈、手續、受難、輸出、輸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準、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稅、所有權、索引、他律、塌塌米、台、台車、太陽燈、探海燈、探險、探照燈、特長、特務、謄寫版、體操、體育、天鵝絨、天主、條件、鐵血、通貨膨脹、通貨收縮、同情、統計、投機、投影、投資、圖案、圖書館、退化、退役、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論、唯物論、衛生、味之素、胃潰瘍、尉官、溫床、溫度、溫室、文化、文庫、文明、文學、無產階級、無產者、舞台、物理、物理學、物語、物質、悟性、喜劇、系列、系數、系統、細胞、下水道、纖維、現金、現實、現象、現役、憲兵、憲法、相對、想像、象徵、消防、消費、消化、消火拴、消極、小夜曲、小型、校訓、效果、協定、協會、心理學、新聞記者、信號、信託、信用、猩紅熱、刑法、形而上學、性能、序幕、宣傳、宣戰、選舉、旋盤、學府、學會、學歷、學士、學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蟲、訓話、訓令、訊問、壓延、雅樂、演出、演說、演習、演繹、演奏、燕尾服、羊羹、陰極、業務、液體、醫學、遺傳、義務、議決、議會、議員、議院、藝術、異物、意匠、意識、意義、意譯、陰極、音程、銀行、銀幕、引渡、印鑒、印象營養、影象、優生學、游離、游弋、右翼、語源學、預備役、預後、預算、元帥、元素、園藝、原動力、原理、願意、原則、原子、原罪、原作、遠足、運動、運動場、運轉手、雜志、展覽會、戰線、哲學、真空管、陣容、政策、政黨、支部、支配、支線、知識、直觀、直接、直徑、直覺、直流、止揚、紙型、指標、指導、指數、製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約、質量、中將、終點、仲裁、仲裁人、重點、重工業、株式會社、燭光、主筆、主動、主觀、主人公、主食、主體、主義、注射、專賣、轉爐、資本、資本家、資料、紫外線、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領、宗教、綜合、總動員、總理、總領事、組成、組閣、組合、組織、最惠國、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談、坐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