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行星怎麼叫
1. 為什麼八大行星會如此命名如水星離太陽最近,但為什麼叫水星而不叫火星或其它的即命名與位置是否有關
對,基本上可以說是隨便命名的,因為我們命名的時候不可能找個人上去看看它是由什麼材質做的、溫度是多少之後才給它命名。就像我們的名字,本質上其實也就是一個代號而已,跟我們的身份證號碼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而且「水星」只是我們中國和日本這些用中文字國家的叫法,外國不會叫它做「Water Planet」,而是用神話人物「Mercury」來命名,因為他是跑得最快的神。
而我們命名的原則是因為古人在給它們命名之前就已經知道天上有5個星是一直在動的,不像其它恆星那樣跟周圍的星星保持相同的位置,所以將這5個定為行星,5個行星即「五行」。
而要區分它們哪個是哪個,最直接而且唯一的辦法就是區分它們的亮度,平均亮度最亮的叫做金星,最暗的叫做土星,所以水星當時認為是五行之中第2亮的星,只是它離太陽太近,必須時機很好才能看見。
2. 日語中星星寓意的名字
日語中星星寓意的名字如下:
殘星(ざんせい)
黎明時分還留在天上的星星。
晨星(しんせい)
黎明時分留在天上的可以看見的星星。
太白(たいはく)
金星,古代中國時的名稱。
明星(みょうじょう)也有金星的意思。
歳星(さいせい)
木星,古代中國時的名稱。
辰星(しんせい)
水星,古代中國時的名稱。
填星(てんせい)/鎮星(ちんせい)
土星,古代中國時的名稱。
星星分類:
星星按種類分:恆星,行星,衛星,矮行星(此分類只在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彗星等)
恆星按階段分:新星,主序星,紅巨星,超新星(分為以下幾種)-1白矮星,2中子星;3黑洞
恆星按大小分:(褐紅)矮星,(藍,藍白,黃,紅)巨星,(藍,紅)超巨星
恆星按光譜分: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類型
恆星按組合分:單星,雙星,聚星和星團
恆星其他分類:非變星,變星
變星分為:造父變星,食變星
行星按組成和體積分為:類木行星,類地行星
星星指的是肉眼可見的宇宙中的天體。星星內部的能量的活動使星星變的形狀不規則。星星大致可分為行星、恆星、彗星、白矮星等。
星星的亮度常用星等來表示。星星越亮,星等越小。最亮的行星是金星,最快的恆星運行速度每小時超過240千米,H1504+65是最熱的白矮星。
3. 九大行星的別稱分別事什麼
水星(辰星)、金星(長庚、啟明)、地球(蓋亞)、火星(熒惑)、木星(朱庇特)、土星(鎮星)、天王星(喬治亞行星)、海王星(筆尖下的行星)、冥王星(閻王星)。
1、水星
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稱為辰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2、金星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
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3、地球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別稱蓋亞,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4、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
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5、木星
木星(Jupiter),別稱朱庇特、歲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准確的說是1024分之一到1025分之一之間),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由於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稱氣態巨行星)。
6、土星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離(由近到遠)第6位。質量、直徑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同屬氣態巨行星。歐洲古代(古希臘)稱土星為克洛諾斯(Cronian),古代中國也叫鎮星或填星。
7、天王星
天王星(Uranus),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18.37~20.08天文單位),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小於海王星),幾乎橫躺著圍繞太陽公轉。
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
8、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別稱筆尖下的行星,是八大行星中的遠日行星,按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排列海王星是第八顆行星,直徑上第四大行星,質量上第三大行星。
它的亮度僅為7.85等,只有在天文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由於它那熒熒的淡藍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Neptune)」的名字來稱呼它。在中文裡,把它譯為海王星。
9、冥王星
冥王星(小行星序號:134340 Pluto;天文代號:♇,Unicode編碼:U+2647)別稱,閻王星,冥神星,是柯伊伯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大行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冥王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王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王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木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星
4. 日本人星期為啥叫「火水木金土月日」
星期在中國古代稱七曜。
七曜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古代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後來借用作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故稱星期。
依次為:
「星期日、星期月、星期火、星期水、星期木、星期金、星期土」(一周七天,第一天是星期日)。
後來,覺得叫「日月火水木金土」太費事,除了第一天「星期日」外,其他就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這樣叫了。
而日本人星期叫「火水木金土月日」,那是他們學中文才學一半,把「日月」調到後面去了。
5. 行星為什麼又叫惑星
1792年日本學者本木良永在翻譯哥白尼的地動說時將行星譯作「惑星」,取其位置游移不定讓人迷惑之意。至今日語中仍稱行星為「惑星」。所以當時中國近代學者翻譯日文文獻時也借用了「惑星」這一日語詞彙。
1859年偉烈亞力與李善蘭合作翻譯的《談天》是中文文獻中第一次介紹哥白尼的地動說,也是中文「行星」一詞第一次出現。新文化運動後中國天文學界重新規范天文術語時明確決定使用「行星」這一稱呼,從此「惑星」不再是中國學術界官方使用的名字,較多在日文翻譯而來的文學作品中看到。
(5)日本的行星怎麼叫擴展閱讀:
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太陽系的主要成員。
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
所謂共面性,是指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6. 日本 每周 月日、 金日、木、水、火等日子是怎麼定的
是曜日。星期日,稱日曜日;星期一,稱月曜日;星期二,稱火曜日;星期三,稱水曜日;星期四,稱木曜日;星期五,稱金曜日;星期六,稱土曜日。
這些名稱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公元前7-6世紀,巴比倫人便有了星期制。他們把1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即1個星期。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1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7神每周各主管1天,因此每天祭祀1個神,每天都以1個神來命名。
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曜日;
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曜日;
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曜日;
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曜日;
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曜日;
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曜日;
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曜日。
(6)日本的行星怎麼叫擴展閱讀
不同地區的不同分類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
在中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7. 九大行星是根據什麼命名的在國外的名稱呢真心感謝!
全世界統一的名字就是英文名字咯。至於它們的中文名,金木水火土這五顆因為在中國發現得早,所以是中國式的命名,像天王星海王星這些是近代外國人發現的,因此中文名字也是從外文名意譯的。這些行星的英文名字都是用神話里的人物命名的。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至於十二星座,那個本來就是西方的系統,中國所謂十二星座也是翻譯來的。中國傳統的天文學是把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這個就比較復雜了一下講不清楚,你真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找些書來看看。
8. 八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及發音
八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及發音如下文所示:
1、水星:Mercury,英 [ˈmɜːkjəri] 美 [ˈmɜːrkjəri]
2、金星:Venus,英 [ˈviːnəs] 美 [ˈviːnəs]
3、地球:Earth,英 [ɜːθ] 美 [ɜːrθ]
4、火星:Mars,英 [mɑːz] 美 [mɑːrz]
5、木星:Jupiter,英 [ˈdʒuːpɪtə(r)] 美 [ˈdʒuːpɪtər]
6、土星:Saturn,英 [ˈsætɜːn; ˈsætən] 美 [ˈsætɜːrn]
7、天王星:Uranus,英 [ˈjʊərənəs; jʊˈreɪnəs] 美 [ˈjʊrənəs,jʊˈreɪnəs]
8、海王星:Neptune,英 [ˈneptjuːn] 美 [ˈneptjuːn,ˈneptuːn]
八大行星:
是指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或⛢)。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9. 日本為什麼稱星期為日月火水木金土
據說是中國傳過去的。
請看網路的解釋:
歷史起源
編輯
星期在中國古稱七曜。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中國的七曜開始並未作為時間單位。在西方,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作為時間單位的七曜最早在西元七世紀, 伊斯蘭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為單位進行的宗教禮拜活動,故而在許多方言中,「禮拜」逐漸有了「星期」的含義。
星期[2] 的起源應該是連系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代,古人就以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為七曜,亦作七耀。東晉范寧《榖梁傳序》中就有七曜為之「盈宿」的記載。
中國上古時代用的七曜平行拉丁語的星期,拉丁語中星期日Sunday(日曜日)為「太陽日」 (dies solis),星期一Monday(月曜日)為「月亮日」 (dies lunae),星期二Tuesday(火曜日)為「火星日」 (dies Martis),星期三Wednesday(水曜日)為「水星日」 (dies Mercurii),星期四Thursday(木曜日)為「木星日」 (dies Jovis),星期五Friday(金曜日)為「金星日」 (dies Veneris),星期六Saturday(土曜日)為「土星日」 (dies Saturni);法語直接採用拉丁語的名稱,只是將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英語將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