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的文化有哪些
❶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揭開情慾束縛,從浮雲的名,進入到大地的實里。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僧侶用「吃茶」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便曾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❷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為「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游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為後世所借鑒,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朴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❸ 日本飲茶 習俗
日本的飲茶習俗是在前漢時期日本的彌生時代,由中國傳過來的。
日本人喝茶,以綠茶為主。可是到了夏天,人們喜歡一種叫麥茶的冷飲茶。
據說,1587年,日本桃山文化時代,完成了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同時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創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會。當時與會者如獻不出茶葉,亦可用炒焦的米、麥來代替。於是,誕生了麥茶、玄米茶等用糧食炒制的茶類。
麥茶、玄米茶就是將大麥和穀粒(稻子)帶殼炒焦,適當加入一些綠茶或其他茶葉。然後用水煮5分鍾左右,顏色近似啤酒色為最佳。可以熱喝,但冷飲更美味適口。人們有時還會加進一點食鹽。家家戶戶的冰箱,夏天沒有不給麥茶涼瓶留一席之地的。年輕人即使在寒冬臘月也偏愛冰鎮麥茶。
盛夏三伏,太陽如火,樹靜蟬鳴,大汗淋漓,外出歸來打開冰箱,倒一杯涼麥茶。金黃的茶色誘人,杯子外邊立刻浮起一層哈氣水珠兒……一氣喝下,焦麥那特殊的香味兒裹著清涼沁至心腑,真是一番解暑的好情趣。
麥茶與其他谷類混合,有一種鳩麥,我們叫薏仁米。中醫學有利尿、消炎、潤肌、消除皮膚疣等功效之說。
大麥和玄米,也就是中葯里的麥芽和穀粒兩味。可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有消滯開胃的功效。中葯里確可常見粳米、糯米、麥粒原封不動入葯治病的。
可見日本的麥茶並非只是消暑解渴,還具一定的保健功能。
無論大小商場到夏天都設麥茶專櫃。屋頂上掛起一隻只風鈴兒,被風吹出丁丁當當的涼爽聲兒。麥茶的種類繁多,有透過塑料袋可見一粒粒焦麥,需上火煮的,有與綠茶混合一起的。有袋泡麥茶:杯用的、瓶用的、冷水用的、熱水用的,琳琅滿目。
隨著人們對健美的追求,制茶的文章也做得五花八門。如一直暢銷的易拉罐「十六茶」,更有一絕。以麥茶為主,又加了黑豆、綠茶、決明子、靈芝、柿葉、芝麻、紅花等其他原料,16個種類中竟然有海帶。喝起來既能感到焦麥的清香,也似乎有那麼一點點微妙的「雜香」味道
❹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由內而外的文化內涵,茶道的內在靈魂源於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這一精神的有形體現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個的外化形式卻又處處透射出禪宗意味。
千利休曾說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靜寂無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為飽享茶禪一味之達人所必見。」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的靈魂源於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日本茶道處處體現的儀式感又透射出中國禪宗味道。
❺ 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們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清潔純凈、遠離浮躁、發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一綜合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促進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於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於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可以說,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日本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要通過茶會,讓人們學習茶道禮法、增加見識、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正如桑田忠親先生說的那樣:「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發展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范和理想。」如今,日本茶道已走向世界,並被許多國家所認同和贊賞。分析和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華所在和促進中日兩國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一、「茶禪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庵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里,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余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系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里,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裡,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復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村田珠光之後、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傑出的茶人是武野紹鷗。紹鷗的茶道是對珠光茶道的繼承和發展。紹鷗酷愛文藝,跟著名的歌學家三條西實隆學歌道,並將歌道理論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他對珠光的茶室、茶具進行改革,使之更趨於謙和、素雅。紹鷗還與千利休一 起,藉助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創立了茶道陰陽位置圖,提高了茶道的正規程度。紹鷗和千利休把珠光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詞用於茶道,並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清寂」精神得到進一步體現。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層來講,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范,它涉及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倫理、禮儀等多個領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閑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講究文化道德修養,它要求茶人必須作到「四規七則」,四規即「和、敬、清、寂」,這是貫穿整個茶道禮儀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悅、和諧、和平;「敬」指的是心靈誠實、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飲茶環境清潔、清凈;「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學境界,表示幽雅、幽閑、寧靜,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擯棄慾望。「其中『和』不僅僅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且還包括人與物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七則是:茶要提前准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自然;一定要守時;雨天要准備好雨傘;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則的宗旨也是要求主客之間、茶客之間通力合作、和諧相處辦好每一場茶會。
進入現代以來,茶室雖多非草庵,但是茶道的簡素精神不變。參加日本明治神宮一年一度的傳統春季茶道儀式,到了茶室入口,就會看見那裡置有一個利用天然石鑿成的石缽,缽內滿是苔蘚,盛滿了純凈的水。進入茶室之前,用石缽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凈化精神的作用。走進茶室,置身其間,首先就給人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室內別無其它擺設,不繁不麗,席地而坐,將視線投向壁龕,壁龕里掛著一幅古字殘片,置身於這科獨具匠心的藝術空間,會引起人們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茶道儀式就在這種靜寂的氛圍中開始了。此時,如果將視線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園的竹子透過紙窗投在鋪席上的影子,簡直就像潑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畫!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茶客落入冥想,就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於這種境界,對千利休「徑通茶室來品茗,世人聚此絕俗念」這樣一首和歌就會有更深切的體味。
三、「世代相傳」的茶道精神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先生在《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會制度。從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而是專指有某種特定技藝者的家族或家庭。家元是指那些在傳統技藝領域里負責傳承正統技藝、管理一個流派事務、發放有關該流派技藝許可證、處於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這樣的家庭或家族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個龐大的組織。」在這種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❻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6)日本茶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❼ 你知道日本茶道文化嗎它有哪些特點
如果你喜歡喝茶那麼你就是了解茶的文化,如果你不喜歡喝茶那麼也恭喜你,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總所周知日本茶道不是那種一鳴驚人的那種,只是喜歡喝茶的人對茶的完美理解而已,每一個人對茶的理解或許都不一樣,所對應的也就不一樣,雖然在書中查找的日本茶道的文化可能會有很多,實際上在這上面並沒有很具體的說出來,雖然他們喜歡喝茶,那麼茶的歷史文化你了解嗎,那麼就讓我帶你們一起一探究竟。
對於那些茶的製作過程,我們不得不去驚嘆人家的仔細是有多麼的驚訝。
❽ 對於日本抹茶道文化,你知道哪些
日本抹茶其實在整個國際上都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了,日本抹茶除了可以用來喝以外,還可以用來製作一些美點,而日本抹茶的香味也確實是非常的獨特,顏色也是特別的濃郁。但其實抹茶最早的時候,應該是源自我們中國的隋朝時期,在唐朝時期比較的盛行,到了宋朝的時候,抹茶文化則是非常的鼎盛了,迄今為止抹茶文化已經擁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
實際上日本抹茶本身就是來源於我們漢文化,算是漢文化的一種精粹,最初的時候,抹茶是由我們漢人發明的,算是我們中國茶師的一種智慧結晶。在唐宋年間,抹茶文化也是非常流行的,算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茶道。在當時很多文人有社交活動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出現這種抹茶文化,不過在明朝之後,我們漢人慢慢的開始流行泡茶了,而這種抹茶文化則是慢慢的消失。日本之所以有抹茶文化,那是因為在唐宋年間有人把抹茶帶入日本,並且在日本生根發芽。
❾ 關於日本茶道文化,你都懂什麼
關於日本茶道文化,你都懂什麼?
日本茶道歷史飲茶始於中國,佛教僧侶會通過喝茶來幫助自己冥想。在唐朝時傳入日本,逐漸演變為一種完整的文化體驗。茶道已逐漸成為展示復雜茶道知識程序的終極場所,同時也是展示自己對茶道瓷器等用具鑒賞力的時刻。它還為私人談話提供了優雅的環境。整個茶道體驗旨在從精神方面為參與者帶來平靜的共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