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1972年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1972年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發布時間: 2022-08-15 08:06:53

⑴ 12月27日的重大事件

1831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開始環球航行。
1928年——國民黨政府與西班牙簽訂中西友好通商條約。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開始。
1933年——曹禺創作話劇《雷雨》。
1933年——李德總攬紅軍指揮權。
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
1947年——希臘政府解散希臘共產黨和希臘民族解放陣線
1948年——國民黨政府為保護故宮文物免受戰火破壞,將第一、二批文物運離京。
1949年——荷蘭殖民者將主權移交給印度尼西亞。
1955年——官廳水電站開始發電。
1956年—— 聯合國船隊在蘇伊士戰爭後開始清理蘇伊士運河。
1960年——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
1965年——美國F5A自由式戰斗機售賣予台灣。
1966年——中國宣布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1968年——首批繞月飛行的宇航員平安返回地球。
1970年——香港大嶼山塘福監獄500名犯人集體騷動。
1972年——幾千名抗議美軍在日本設立空軍基地的日本學生和警察發生沖突。
1974年——我國第一條「地下大動脈」——大慶至秦皇島輸油管道建成輸油,管道全長1152公里。歷時近3年建成。
1978年——我國首批赴美國進修學者抵達華盛頓。
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並使用暴力行動更換阿富汗的政權。阿富汗事件,是蘇聯第一次對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直接的、大規模的軍事入侵。
1979年——我國人工合成了41個核苷酸組成的核糖核酸半分子,為天然核糖核酸人工合成打開了通路。
1981年——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成立。
1984年——科學家合作進行人造彗星科學實驗。
1984年——中國首支極地探險隊在南極半島附近的喬治王島登陸,開始建設長城站。
1985年——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羅馬和維也納製造慘案。
1986年——在死鯨體內首次發現流感病毒。
1991年——俄羅斯在聯合國正式取代蘇聯。
2001年——美國正式宣布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
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舉行。
2007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抵達北京訪問,希望改善中日關系,成為2007年最後一位訪問中國的外國政要。
2007年——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於拉瓦爾品第的競選集會上遇刺身亡。
2007年——日本Vocaloid音源鏡音リンレン正式發售
2008年——以色列向加沙地區發動空襲。
2008年——幾內亞政變軍人發表公報,宣布暫停26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宵禁。
2009年——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曹操墓。

⑵ 1972年的三件外交大事,中美建交時間、新時期外交政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間。

1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3 1972年,尼克斯訪華
1979年1月1日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01

⑶ 在歷史上,9月25日有什麼特殊意義或重大事件

1066年——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在約克的史丹福德橋之戰中擊敗挪威軍隊,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陣亡,結束了維京人對英格蘭的統治。
1396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率領軍隊在尼科堡戰役中擊敗匈牙利、法國等國組成的基督教聯軍。
1513年——繼西班牙達塞德·雷盎發現弗羅里達半島後,西班牙人瓦斯科·努涅斯·巴爾波於今天穿過巴拿馬地峽,發現太平洋。
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德意志新教諸侯簽訂奧格斯堡和約
1660年——清朝順治帝的董鄂妃被追封為端敬皇後。
1789年——12條美國憲法修正案被提出,其中後十條得到美國國會通過,史稱美國權利法案,第二條後於1992年被通過,成為美國憲法第27修正案。
1851年——太平軍攻佔永安州。
1883年——俄國勞動解放社成立
1904年——成都兵工廠職工近600人抗議工頭剋扣工資舉行罷工十數日。
1909年——由中國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建設的京張鐵路建成通車。
1911年——近代革命家、同盟會會員吳永珊(玉章)、王天傑等率保路同志軍,在四川榮縣起義,建立革命政權。
1914年——日軍借口對德宣戰,侵佔山東濰縣車站。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最高委員會把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主權授予挪威,該群島於1920年2月9日正式並入挪威。
1919年——印度馬德斯自由主義聯盟通過反對保障法案的決議,該法案於今日在帝國立法議會秋季會議的最後一次會上被通過。同時,義大利頒布新選舉法,規定實行普選制,並仿造法國實行聯名投票制和比例代表制。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坍
1933年——蔣介石對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
1937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
1937年——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會晤到訪的德國元首希特勒。
1940年——二戰:德軍飛行員加蘭德在不列顛空戰中擊墜40架敵機,獲得橡葉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佔領當局解散挪威行政委員會,建立吉斯林傀儡政權。
1941年——二戰:「狼牙山五壯士」跳崖,其中三人壯烈犧牲,另外兩人生還。
1941年——英主力艦巴漢號被德軍炸沉,死859人。
1944年——美軍越過齊格菲防線。
1945年——日本天皇會見麥克阿瑟元帥。
1949年——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省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宣布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2年——我國第一部自製三千瓦水輪發電機在東北電機廠試製成功。
1957年——美國民權運動:在美軍第101空降師士兵的武力保護下,9名黑人學生得以進入阿肯色州小石城中心中學,史稱小石城事件。
1959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遇刺,次日逝世。自由黨人達哈納亞克組成新內閣。
1959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美國總統別墅戴維營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舉行會談。雙方就德國問題、柏林問題、美蘇關系等問題交換意見,並就阻撓中國掌握核武器達成了默契。史稱「戴維營會議」。會談27日結束。
1959年——我國石油勘探工人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三號油井提前噴油。因時值國慶十周年,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1966年——中國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製造的轟-5前線輕型戰術轟炸機試飛成功。
1966年——日本遭受台風襲擊,300多人死亡和失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於29日建立兩國的正式外交關系。
1973年——美國空間實驗室──「天空實驗室2號」──的三人飛行小組,在地球軌道飛行59天後,在太平洋安全降落,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1976年——U2樂團成立。
1978年——美國太平洋西南航空一架波音727客機於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墜毀,共144人罹難。
1979年——以色列把兩千六百平方英里的西奈地區交給埃及。這是兩國和約規定的一部分。
1980年——中共中央發表《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 號召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
1981年——貝里斯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1981年——桑德拉·戴·奧康納宣誓成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成為美國最高法院中首位女性法官。
1982年——大衛·斯洛文斯基(en:David Slowinski)發現了第28個梅森素數。
1982年——中國女排再次奪冠
1982年——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山崩,參加教堂宗教儀式的60人死亡。
1984年——國務院批准建立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繼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後,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6年——沈陽防爆器械廠被整體拍賣
1987年——香港電台電視大廈正式啟用,台址位於九龍廣播道1A,前身為佳藝電視總部。
1987年——黃河漂流探險結束,人類首次完成在3里黃河上的無動人工具漂流。
1991年——日最高法院判決政府閣僚參拜靖國神社違憲
1991年——《飄》的續集--《郝思嘉》問世
1992年——美國發射火星觀察者探測器。
1993年——「銀河號」貨輪返航
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1997年——香港回歸後舉辦首次大型國際會議
1997年——中國學者解開「香格里拉」之謎
1998年——中國c(城市)網正式啟1997年——兗礦集團成立。
1999年——薩利赫再次當選為葉門總統。
2000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英語國際頻道發射至衛星,成為衛星電視。
2004年——中國返回式衛星FSW-3-2返回。
2005年——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閉幕。
2005年——歐盟憲法原訂在波蘭舉行全民公決,但被無限期推遲。
2005年——2005年澳門立法會選舉投票日。
2007年——福田康夫當選為日本第91屆首相,替代第90屆首相安倍晉三。
2008年——中國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搭載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1:10發射升空

⑷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⑸ 日本歷史大事年事表

1875年7月24日, 日本強迫清朝藩屬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央政府朝貢,妄圖割斷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79年4月4日, 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沖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正式割斷了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94年8月1日 ,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4年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895年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00年8月24日, 日本侵佔廈門。

1905年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領土。

1906年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907年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1908年3月13日,二辰丸事件。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1910年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1910年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 月8 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1913年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914年8月17日, 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1914年9月2日-11月7日, 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

1916年8月13日,鄭家屯事件,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1925年5月15日, 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3 月1 2 日,日本4 艘驅逐艦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1927年12月13日,日本派遣軍艦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5 月3 日,「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 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淞滬抗戰)。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省。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3年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

1933年12月11日,4 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佔領廈門。

1935年7月6日 ,《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7日,日本製造「華北事變」,策動漢**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北京。

1936年11月23日,「綏遠事件」,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9日 ,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1937年7月26日,北平、天津淪陷。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實行抗戰,即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3月15日至4月6日,「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1938年4月20日,徐州會戰。

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

1938年5月29日,中國空軍向日本空投傳單。

1938年10月12日,廣州淪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938年11月26日 ,日軍佔領深圳。

1938年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9年3月17日,南昌淪陷。

1939年2 月1 0 日, 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1939年11月15日,南寧淪陷。

1939年12月28日,昆侖關戰役(廣西省賓陽縣)。

1939年5月1日,隨棗會戰(湖北省隨縣、棗陽)。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湖北棗陽、宜昌地區)。

1940年8月20日-1 2 月5 日 八路軍「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6萬人。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0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江西省上高縣)。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1943年5月5日,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1日,常德會戰(湖南省)。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緬北會戰。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

1944年5月26日,長衡會戰(長沙、衡陽地區)。

1944年10月28日,桂柳會戰(廣西桂林、柳州)。

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寧次代表侵華日軍簽署的日軍投降書。

1945年10月17日,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方面投降。被日本侵佔5 0 年之久的台澎諸島,從此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4日,美、日背著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三條錯誤地把日本所竊取的琉球、釣魚島等島嶼交予美國託管。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作出澄清聲明:「琉球行政權可望於1972年歸還日本。關於此等島嶼主權之不同主張,我方認為應由涉及爭執國家解決之。」

1971年5月26日,美國國務院進一步聲明:美國歸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是行政權,與主權無關。台灣「行政院」即行立法,於12月間將釣魚台列嶼劃歸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琉球、釣魚島被非法交給日本。

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

⑹ 歷史上發生在五月二十五號的大事件

阿根廷5月革命紀念日就是5月25日,也就是現在阿根廷的國慶日

⑺ 1921年、1931年、1972年中外史上發生的大事有哪些

1921年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9.18事變,隨後佔領沈陽,東北相繼在三個月內淪陷。
1972年 美國總統里根訪華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6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5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85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72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31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7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3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