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實際統治權在哪裡

日本的實際統治權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8-15 07:26:09

『壹』 日本的實際掌權者是天皇還是首相

從權利上說,是首相大。日本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天皇只是虛位元首,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由議會產生的責任內閣手裡,而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的首相,無疑是掌權者。

『貳』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 那時的日本天皇有沒有實權

沒有,因為所有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君主只擁有統治權〈也就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至於財政和軍隊以及外交等重要領域,君主是沒有直接領導權的。二戰時的日本也一樣。
當時是首相權利最大,但並不是他一手策劃的,至於發動侵華戰爭是由於考慮到日本自身的利益,向糧食,物資,勞動力等。當時也在於中國地大物博和國共雙方不能達成政策上的統一,還有帝國主義的默許等多方對日的有利因素而發起的!

『叄』 日本能夠完成明治維新,為什麼中國不能完成戊戌變法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都是歷史上重要的兩次運動。1968年的明治維新將一個封建落後以及分裂的日本,改變成為了一個文明,科學統一的國家。但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卻沒有挽救中國的國情,甚至連戊戌變法的人自己都姓名不保,那麼為什麼戊戌變法沒有日本明治維新那個成功?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有一些區別。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區別一:改革的國情是不一樣。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實際統治權力其實被各大將軍所掌握到的,天皇也只是一個名義而已,自己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而明治維新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現象,想要結束這種軍閥分裂的狀況,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統治。但是戊戌變法就不一樣了,當時秦始皇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集權統治,一直到戊戌變法,雖然中途也有分裂的情況,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屬於一個統一的狀態。但是戊戌變法的第一步,就是從分裂中央集權開始的,本來統一的國家,被搞成了兩個政治集團,所以這種從統一走向分裂的方法,註定就是要失敗的。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區別二:改革的一些准備不一樣。在日本決定進行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在思想上、軍事上,甚至在人才以及經濟實力上都進行了一些准備,可以說准備是非常的充分的。但是我們轉過了看戊戌變法,從上書開始,到宣布實行一共只要了三年的時間,這次戊戌變法除了在宣傳上做了准備,在其他各個重要的方面都沒有進行充分的准備,所以只有思想,但是沒有實際的行動力,這種行動也註定是要失敗的。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區別三:領導改革的人不一樣。明治維新的領導人並不只是幾個,而是一大群,在這些領導者中,有軍事家,商人以及其他各個行業的人物,這些人都是在准備期間進行鍛煉成長起來的。但是再看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只有幾個人,而且這些人都比較年輕,沒有什麼從政的經驗,就連當時的皇帝都是軟弱無能的,這些人既沒有充分的准備,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可行的改革方案,所以就是一些不成熟的人在一起進行活動,這顯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肆』 鐮倉幕府是如何實現對日本的實際控制的

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他於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並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之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伍』 二戰中日本天皇有實權嗎

我覺得是有的,而且對於二戰天皇也應該負很大的責任。

二、通過「戊辰戰爭」和「明治維新」,推翻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實權,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但是此時的明治天皇同樣要倚重倒幕派,也不是一個強勢的天皇。此後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也延續這一制度,天皇掌握實權,國會推薦首相,天皇任命首相及內閣,依然是統而不治。

以上所述,二戰是天皇是肯定有實權的,對於日本犯下的罪行是要負很大的責任。

『陸』 現在的日本天皇有多大權力

如果要說現在日本天皇有多大的權力,我們可以直接參照《日本國憲法》關於天皇權力的那部分。

而這種象徵和擺設甚至都不如英國女王,英國女王好歹還有個某某國書的簽字權,日本天皇是完全不能涉足到具體國政的,最多也就是在某某首相上台後,象徵性的給天皇遞交上任證書什麼的,這已經很露臉了。

2019年5月1日,日本前任明仁天皇退位,傳位給兒子德仁天皇,改國號為“令和”。自此天皇進入新的天皇時代,但是依然是象徵時代。

『柒』 日本政治體制是什麼

日本政治制度,戰後日本其政體是議會制,具體而言屬於議會中的議會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日本的政府是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由國會,內閣,法院行使相應權力,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

日本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天皇沒有政治實權。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捌』 為什麼古代日本的實際統治權一直被幕府將軍控制著

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明智幕府、德川幕府四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並且掌握政權。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府政治(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第一,天皇與將軍之間的爭斗,一直沒有停息過,一直到江戶幕府建立後,天皇才被徹底架空
在此之前,日本天皇雖然屬於空架子,但並非沒有權威,而各地大名時常需要藉助天皇名義來使自己的行動合法化。
在源平爭霸時期,當時的天皇和上皇傾向於支持平氏,隨著源氏初戰失利,源賴朝被迫流亡,當時的平家不但代表了武士集團,也代表了朝臣,但隨後的爭霸中,平清盛病逝,局面急轉直下,最終源賴朝奪取政權。皇室與武家第一次沖突以皇室支持的平家失利告終。
公元1199年,源賴朝墜馬而死,時任天皇與三位上皇趁源賴朝死,新任將軍年幼之際,開始大肆聯絡各地不服源氏幕府的朝臣,大名和武士,並集結於京都,對源氏幕府構成巨大威脅。但幕府在北條義時的協助下,集結十九萬大軍攻入京都,皇室軍隊不敵敗走,三位上皇被流放,大批朝臣被殺,原屬於皇室的大片領地被剝奪。皇室第一次與幕府正面沖突以皇室失利而告終。
公元1333年,出身源氏的足利尊氏在後醍醐天皇的授意下,率軍攻入鐮倉,擊破幕府執權北條氏,鐮倉幕府滅亡。之後,尊氏希望繼承征夷大將軍之職,但後醍醐意圖恢復皇室權力,拒絕這一要求,反而開始限制足利尊氏的權力,這使得雙方裂痕加深。1335年,隨著北條氏在鐮倉爆發動亂,尊氏趁機領兵攻入並占據武家根據地鐮倉,拒絕回歸京都。並於次年率軍攻入京都,擁立光明天皇,並獲封征夷大將軍,建立幕府,而後醍醐則逃亡吉野山,建立南朝。這是皇室第二次對武家動手,結果是導致日本分裂,形成短暫的南北朝。
隨著足利義滿繼位後,對南朝的軍事政治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南朝交出政權,幕府完成統一。自此,皇室第二次對幕府的行動也以失敗而告終。
在院政之爭(菅原道真時期)之前天皇的權力就相當於中國皇帝的權力,因為他們行唐制。但在那之後,日本相繼經歷了平家攝政,室町幕府,鐮倉幕府,應仁之亂後的足利幕府和豐臣攝政,最終是德川幕府。從那時到明治維新,一共一千多年,天皇都處於虛位。舉個例子,在安土桃山時代初,天皇只有五千石的領地,盡管後來豐臣家給他加到了一萬,但豐臣家卻領有一百三十萬石。到後來德川家又加到五萬,可幕府竟領有四百萬石!江戶時代,二十多代將軍,除了家康公等幾人外,從未給天皇加領。天皇平日只有五十個僕人,吃米飯還要加二成糠。但是,無論關白還是將軍,都擁有上千萬兩黃金。如豐臣家有一萬個秤砣金,一個三千兩。可鑒而知。
幕府將軍除了擁有兵權還有分配各諸侯領地,收取各地的金米的權利,天皇和天皇身邊的大臣們有的只是身份,幕府將軍覲見天皇很多時候也只是走個形式,國家權力可是說是完全在幕府將軍手裡的。在江戶時代有天皇,當時幕府就一個江戶幕府,日本人多稱其為德川幕府(因德川家康所創)。日本歷史上有三個幕府,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天皇本來一直居住在京都,後來在明治維新推翻了江戶幕府後搬到了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一直到現在。
大體上說,日本古代天皇的權力,大致是到平安王朝末期喪失的,當時的武家實力派領袖源賴朝,打敗了另外一個武家實力派平清盛,受封征夷大將軍,建立了鐮倉幕府,從此,日本政治進入幕府時期,以天皇為首的公家朝廷被架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落入幕府大將軍手中長達將近700年。
鐮倉幕府之後是室町幕府,室町幕府之後是日本的戰國時期,戰國結束後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統一日本,一直到近代,日本和中國一樣,被西方的列強用軍艦和大炮打開了國門,日本開始了維新變法,天皇成為維新志士的首領,經過倒幕運動,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大政奉還,將歷代幕府將軍掌握了將近700年的日本大權重新還給了天皇。
當時的武士階級也都不看好天皇。這要從承久之亂說起,承久之亂可以說是一個大時代的轉變.日本皇室經此變亂,尊嚴喪盡,三位上皇都充了軍,天皇被廢,雖然都保存了性命,但是威信,權勢,無一倖存,不僅偶像幻滅,政治的重心,最重要的實質,也被幕府取而代之,成為日本的主宰.從此皇室在政壇上隱退,成為不被理睬的家族,幕府才是真正的主角,皇室的大軍像落花流水一樣被擊破之後,威信權勢轉到了幕府,其實在當時的武士群的心目中,皇室早就失去了信仰,特別是在承久之亂約兩百年前的"前九年之戰"與"後三年之役"中,皇室賞罰不明,尤其刻薄寡恩,有功不酬,大失人心,徒然讓武家搶了鏡頭,這場戰亂算是算了總賬,從此幕府是武人擁護的中心,是正統.積久之後,更牢不可破,誰要反對幕府,便是叛逆,縱然是皇室想倒幕,也不例外.所以天皇想要復辟,在人民的心目中,卻認為是叛逆,稱之為"天皇御謀叛",這種觀念一直維持了幾個世紀,到了明治維新,才有了轉變。

所以說:首先,皇室並不會甘心屬於自己的權力被幕府奪走,因此才多次趁幕府動亂時動手。
其次,日本的政治制度類似於歐洲庄園制,各地大名主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勢力,無論是天皇還是幕府將軍,不過是大名們名義上的共主而非絕對的統治者,與天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完全不同。因此,大名的支持對於雙方都非常重要。
再次,就是大名們的出身幾乎都是武士,即便出現過一些公卿大名,但在不斷地土地兼並中,土著武士擊敗了公卿,因此,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武士手裡。當時的日本,將軍代表武士集團,皇室則代表公卿集團,兩個不同的利益團體,註定了大名會支持將軍。而將軍擁有更多的土地經濟和軍隊,自然壓倒了皇室。
最後,就是皇室的幾次動作,皆以皇室失敗而告終。伴隨著失敗,幕府自然要防備皇室再起。
源氏幕府建立後,皇室權力大幅收到限制,同時部分土地被分給支持幕府的武士
北條義時攻入京都後,流放三位上皇,架空天皇,殺掉大批反對幕府的公卿,同時沒收了原屬於皇室和公卿的大片領地,由於戰敗,皇室敢怒而不敢言,自此,皇室用於對抗幕府的領地已經盪然無存
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後,驅逐後醍醐天皇,而新上任的光明天皇實際上就是幕府傀儡,而隨和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後,南朝天皇失去權威。到室町幕府末期(足利義輝時),皇室有多少領地?月長石看過一些資料,當時的整個皇室年供是十四萬到十五萬石左右,而且由於連年戰亂,這些收入還不能按時上繳。而整個朝廷收入大概是五十萬石左右。
而當時,僅僅是東海島三國之主的今川義元,擁有多少領地?答案:六十五萬石。
一個大名擁有的財力,遠遠超過整個朝廷,這樣的朝廷,已經完全不具備與幕府對抗的可能。
直到德川幕府建立後,開始對天皇那些虛權動手,連「賣官」的權力也給剝奪了,天皇唯一的權力就是制定年號,徹底成為了全國的最高神官......

第二:將軍和天皇為何能千年共存?
首先,要看天皇的身份:天皇不僅僅是全日本的最高領袖,而且其身份不得了--太陽神之子!這意味著,天皇是神之子,是受命於天的。對天皇動手,不但是挑戰政權,還是挑戰神權。扳倒天皇和架空天皇,看似差不多,但其中的阻力卻天差地別:架空天皇,其實不難,只要掌握了土地和軍隊,天皇就翻不起風浪;但扳倒天皇,不僅僅是在政權上,還必須在思想上徹底顛覆傳統。
因此,得到差不多的結果,但阻力卻天差地別,這種情況下,幕府自然是要考慮成本。
其次,天皇在位,那麼天下的眼光依然會盯著最高權力,而幕府雖然是實權機構,但不是天下之主,一個實權機構,一個虛權高位,類似於中國漢初時代虛君實相(當然差距大了些),保留天皇虛位,對於將軍來說,好處是有的:無論發生什麼,幕府可以以天皇名義下令,這樣,幕府的行動,不但得到政權授意,還能得到神權的許可,集神權與君權於一體,辦事更方便。
而對於將軍的好處,皇室同樣也獲益:由於沒有實權,皇室不會成為大名的目標。而且皇室既然被神話,索性就處於一個超然的地位,當自己是「神」,「神」是不幹涉人間事物的,而幕府雖然架空天皇,但還得供養皇室,天皇這張牌,需要用,但也需要養。

『玖』 在歷史中, 日本是否曾經被其他國家或種族統治過

歷史中,日本只曾在二戰後被美國佔領,也可說是統治。

一、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大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後,由美國及蘇聯為首的同盟國軍事佔領。1945年8月28日,第一批盟軍於橫濱登陸,並設立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8月30日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也乘軍機抵達東京,並成為同盟國最高司令官,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三十八度以南在美軍幫助下獨立並成立大韓民國,而三十八度以北也於1948年9月9日於蘇聯幫助下獨立並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二、駐日盟軍總司令

駐日盟軍總司令是美國遠東軍司令兼駐日美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期間的一個頭銜。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終止。根據《波茨坦宣言》,盟軍(事實上只有美軍)於日本建立進行接管的總司令部。1945年8月28日,第一批盟軍於橫濱登陸,並設立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1945年8月30日,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也搭機抵達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降書。隨後到1952年4月28日期間,日本政府僅實行所謂「間接統治」,主要大權均操在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手中。

三、美軍監管下的日本改革

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正式生效,同時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失效,這代表了大日本帝國時代正式結束,國號更改為日本國。

為了徹底鏟除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當時的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下令全面實施教育改革,由國民教育深入的紮下民主的基礎,也成功的思想改造日本國民。

四、日本的和平憲法

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的三大原則之一的和平主義,成為日本國憲法第二章主要內容,包括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日本國憲法因而被稱為和平憲法。

五、美日安保條約

日本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安全保障條約簡稱美日安保條約,由美國與日本在華盛頓於1960年1月19日簽訂。此條約宣示兩國將會共同維持與發展武力以抵抗武裝攻擊。同時也將日本領土內一國受到的攻擊認定為對另一國的危害。也包括美軍駐日的條文。此條約在冷戰時期強化了美日關系,也包括了後來進一步的國際合作與經濟合作的條款。2000年10月10日,台灣成為該條約的第三個成員國。

根據歷史敘述,事實上早在1952年4月28日後美軍已將對日本本土的統治權歸還給日本政府(個別島嶼主權存有爭議)。日本的軍事行為實際受制約於本國和平憲法。所以,美國至今仍在「壓制」日本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6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5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8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72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3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7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3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