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康的日本名怎麼說
① 我國古代曾出現過哪些狀元,他們當中最有名的是哪幾個人
中國歷代狀元之最
1.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2.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中國歷代狀元榜
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征 趙 岳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載 簡文會 梁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 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 察 李 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 拱 劉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 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 顥 程 宿 陳堯叟 孫 何 孫 僅 孫 暨 陳堯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曄 梁 固 張師德 徐 奭 張 觀 蔡 齊 王 整 宋 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 溱 楊 寊 賈 黯 馮 京 鄭 獬 章 衡 劉 輝 王俊民 許 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 中 徐 鐸 時 彥 黃 裳 焦 蹈 李常寧 馬 涓 畢 漸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賈安宅 莫 儔 王 昂 何 煥 沈 晦 李 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 章 王 佐 趙 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 僑 黃 定 詹 騤 姚 穎 黃 由 衛 涇 王 容 余 復 陳 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 潛 劉 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翚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
吳伯宗 丁 顯 任亨泰 黃 觀 張 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 廣 曾 棨 林 環 蕭時中
馬 鐸 陳 循 李 騏 曾鶴齡 邢 寬 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盤 劉 儼 商 輅 彭 時 柯 潛 孫 賢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羅 倫 張 升 吳 寬 謝 遷 曾 彥 王 華 李 旻 費 宏 錢 福 毛 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 海 顧鼎臣 呂 柟 楊 慎 唐 皋 舒 芬 楊維聰 姚 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 瓚 沈 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 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 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 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括弧中數字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漸(1646) 呂 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 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 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 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岳(1721) 於 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 澍(1730) 陳 倓(1733)
金德瑛(1736) 於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錢維城(1745)梁國治(1748)
吳 鴻(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畢 沅(1760)
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勛(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
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
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
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汪鳴相(1833)劉 繹(1835)
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
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
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綺(1865)洪 鈞(1868)梁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勛(1876)
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勛(1889)
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
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勛 傅善祥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嗚金,騎馬遊街,可謂屙屎抽煙--前呼後涌,好不威風。舊時一幅對聯生動地描繪了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飢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狀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為駙馬,身價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盡榮華富貴。比現在的什麼「款兒」、「腕兒」、「星兒」神氣多了!
建朝代考狀元多以「八股文」為主。據史籍記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狀元503人;如加上遼、金兩代、張獻忠的大順朝廷以及太平天國狀元計48人,則中國歷代共有狀元551人(不包括武狀元及女狀元)。史料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最年輕的少年狀元當數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歲;最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生考了幾十次,直到七十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夙願!
二、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則天,但女狀元幾乎沒有。傳說中女狀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間,女作家陳瑞生創作了一部長篇彈詞《再生緣》,詞中女主人公孟麗君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後當上宰相,終與失散的未婚夫皇甫夢華相遇、完婚;明代《四聲猿》雜劇中的《女狀元》描寫了一個叫黃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裝考中狀元的故事……當然,這些「花木蘭」式的女狀元都是文藝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歷史上第一位被人們稱作「女狀元 」且流傳甚廣的則是古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人黃崇嘏。
據《玉溪編事》 、《十國春秋》載:五代十國王建父子稱帝時期,蜀國臨邛出了個女詩人叫黃崇嘏。她童年喪失父母,但天資聰穎,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裝,勤學苦讀,琴棋詩畫,無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帶兵攻下臨邛,後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癢守城。一次,黃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氣)夜讀,不慎失火毀屋,被打入縣大牢。為求脫禍,她賦贊詩一首呈獻周庠:「偶辭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在深籠」。
周庠見詩中「政清如水」的贊語大喜愛其才,憐其年輕,便把她釋放留置府中,後調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戶參軍。府中上下均不知其為一弱女子。周庠後提出要招贅她為婿,黃崇嘏婉謝不允,乃賦《辭蜀相妻女》詩,後四句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幕府若容為坦腹,原天速變作男兒」。坦露真相後,辭職還鄉隱居。時人敬慕她的才華,稱之為「女狀元」。明代徐渭的《女狀元》一劇,都是根據黃崇嘏故事編寫的。至今,邛崍市火井鄉崇嘏山上仍保存著「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
嚴格說,歷史上真正參加科考而成為「女狀元」的只有太平天國時期20歲女子傅善祥。《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科考中一道題目取自《論語》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傅善祥一反眾議,「力辟『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大舉女性之作為,抨擊了封建大男子主義及孔子歧視婦女的錯誤觀點。傅善祥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反對「男尊女卑」謬論,敢於批駁「千古聖人」孔子的的定論,其精神,其勇氣,深受洪秀全贊賞,親自選定她為狀元,並與她戴上花冠,穿上禮服,在鑼鼓喧天聲中遊街三天,出盡風頭。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科舉時代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狀元輩出的時代,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單說那相似於古時狀元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層出不窮,可能數也數不清啦!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的一個鎮
狀元鎮:轄 漁業大隊、狀元、龍騰、龍澤4個居委會;狀元橋、橫街、御史橋、山西、西台、石坦、甘嶴、三郎橋、大嶴溪、響動岩10個村委會。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狀元
如解決了您的問題,請採納。
② 龔永康的藝術簽名
有郵箱的話 做好了 發給你
③ 知名的日用品聯系電話及地址嗎
企業名稱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地址
浦江縣宏達褲夾廠 0579-4276881 洪先生 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堂頭中學向西200米
義烏市金貿日用品有限公司 0579-5203765 姚小姐 義烏市下付小區59號
浙江黃岩宇威塑料製品廠 0576-4303299 喻先生 黃岩澄江街道仙浦喻村358號
晟佳織造有限公司 0579-5785095 譚先生 浙江義烏佛堂義南工業區
塑料編織工藝 05795392310 王小姐 小商品城篁園市場18123攤位
深圳萬通國際貿易有限公 07543646 張先生 深圳布吉
義烏愛惠浦凈水設備 0579-5337178 童先生 義烏市江濱西路31號
溫嶺英財塑料廠 0576-6300639 趙小姐 浙江溫嶺市大溪站前路96號
義烏金藝工藝品有限公司 0579-5207382 郭先生 浙江省義烏市江南下付小區59幢1號
深圳市群力海棉製品廠(義烏辦事處) 0579-5366991 鍾小姐 浙江省義烏市江東中路368號4樓
義烏振展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紙杯、吸管、紙盤) 0579-5954388 陳先生 荷業塘工業區
玉環縣晟源塑料包裝廠 0576-7369956 陳先生 玉環
金華嘉熙木桶專賣店 0579-3221598 於先生 浙中建材B5區6-7號
江蘇省揚州市康宜五星牙刷製造有限公司 013801408742 賈先生 江蘇省揚州市杭集鎮
隱形紗門窗系列 升降晾衣架 0579 5227272 13967910141 羊先生 丹溪路40號
台州市隆祥電子有限公司 0576-8633369 zhong先生 台州市椒江區洪家後高橋村塑料工業園區
四方銳升科技有限公司 0579-5202540 黃先生 浙江義烏
義烏市美兒日用品商行 0579-5911321 樓先生 義烏市賓王市場7575號
易陽窗簾裝飾品廠 0579-5164108 魏小姐 國際商貿城H2-24108
邢台市太陽灶廠 0319-3385380 王先生 豫讓橋路72號縣針織廠家屬院
廣東宏光傢具廠 0757-26246805 王先生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都寧工業區
義烏市亞潔日用品廠 0579-5459980-3155901 王先生 青岩劉A區39棟
佳美日用製品廠 0750-3736089 sze小姐 廣東省江門市荷塘鎮唐溪工業區
義烏大自然水族 0579-5169375;5252635 蔣先生 義烏國際商貿城二期F區三樓17153
深圳市侯峰塑膠製品有限公司 0755-27954931 侯先生 深圳寶安區西鄉鎮柳竹園2號
福州奧斯特環保殺蟲劑銷售有限公司 0591-83305723 陳小姐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古田路9號廣場明珠6E
凱里民風扎染蠟染廠 013932564110 易先生 河北理工大學經管學院03級信管2班
蘇州鑫盛酒店用品配套廠 0512-65517663 65517665 喻先生 蘇州市虎丘後山路北民營開發區2號
浙江佳潔有限公司 0579-3832983 李先生 永康紫微南路78號2樓
廣州市富內日用製品有限公司義烏分公司 0579-5278387 陸先生 義烏市丹溪北路18號雪峰商務大廈1101室
企業名稱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地址
嘉程沐浴用品商行 0579-5185783 曹先生 義烏國際商貿城G2-15783商位
國際商貿城二期F1-10217商位 0579-5380228 厲小姐 江東商苑3幢4-401
閣雅工藝綉品 0579-5558999 樓先生 賓王市場A區二樓47號
金華市豐華日用品廠 0579-2913596 黃先生 金華市付村鎮楊家村
澳大利亞 C. & X. PTY LTD 駐中國辦事處 86-0579-5457553 項先生 浙江省義烏市市場路8弄4號前門-2(篁園路國際小百貨商城後門)
浦江縣金紫汽車飾品廠 0579-3137219 黃先生 浙江省浦江縣
浙江省台州市正中塑膠有限公司 0086-576-2521989 2521969 張先生 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下里街23號
紹興縣康潔寶衛生用品有限公司 0575-5553616 王先生 浙江省紹興縣孫端鎮孫端村
義烏雅多日用品廠 0579-5376439 黃先生 小商品城H1-0439B
ghjszjhs司 74541243 dsgf先生 dga dg sad gas
韓國俊盈株式會社 021-58914363 金先生 上海市龍陽路1880弄69號904室
盈福百潔布廠 0579-3153357 何小姐 浙江義烏龔大塘新村2棟2號2樓
盈福(萬和)百潔布 0579-5374457 何小姐 浙江義烏龔大塘新村2棟2號2樓
浦江縣強龍五金廠 0579-4269997 方小姐 浦江縣黃宅後江開發區
上海佳升日用品有限公司 50890438 xu先生 東方路1363號12D
義烏金藝日用工藝有限公司 0579-5207382 郭先生 義烏市下付新村59幢1號
杭華娣(個體經營) 020-86183748 杭小姐 廣州市白雲區金信路55號二梯505
晉江東村拖鞋有限公司 0579-3052752 呂先生 義烏市市場路4弄號
寧波市天樂微型吸塵器廠 0574-27706051 朱小姐 寧波市江南公路梅墟工業園(海濤塑機內)
日用商海 0579-5611001 胡先生 義烏青口
義烏慧媛棉簽棉棒廠 0579-5012872 朱先生 義烏廿三里下朱宅工業區
廣東省揭陽市天宇餐具加工廠 0663-8787332 林小姐 廣東省揭陽市試驗區福田村
安利義烏工作室 13065958033 陳先生 趙宅4區11幢1號
天恩日用品廠 3563418 李先生 星火
家居護理用品 027-88661718 馬先生 武漢市 武昌區 湖北大學 5區 2棟 3門 10號
義烏海文日用品 0579-5051993 駱先生 浙江省義烏市
永康市江南佳寶日用品廠 86-0579-7211643 翁先生 浙江省永康市望春東路二百十三號
永昌竹製品(衣夾,襪夾,被單夾)店 13723771448 楊先生 江西省景德鎮市
上海瑞瑞 021-58520428 王先生 上海民生路499號407
伊思家庭用品有限公司 0579-5131459 劉先生 江東中路539號
企業名稱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地址
上海信億紅床上用品有限公司 0579-5936118 胡先生 義烏後宅工業區
義烏匯博塑料製品有限公司 05795367610 龔先生 義東工業園區
義烏市雅多日用品廠(棉簽) 0579-5391846 黃先生 義烏市城西
歡狐時代 13661099779 任小姐 北京市豐台區
溫州家友衛生用品有限公司 057788637253 王小姐 溫州市經濟開發區
福建泉州黎明玻璃 22160759 黃先生 棋盤園司棋閣
寧海縣立森塑料電器廠 0574-65179848 王小姐 寧波寧海西店
科寶衛浴有限公司 13868412317 鄭州小姐 浙江省瑞安市
湖北奉獻有限公司 02750862508 吳先生 湖北武漢
群力海棉製品廠 0579-5366991 業先生 浙江義烏市江東中路
輝煌門業義烏總代理 05795172879 朱先生 東洲花園望雪苑15幢1樓
興輝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0579-5213002 蔡先生 中國浙江省義烏市江東四區25幢6號2樓
浙江省三門縣華東簾墊廠 05763363188 韓先生 三門縣城關玉成路1號
富勝貿易 0579-5525446 趙先生 站前路120#4樓
藍棋空間 0571-85652638 Zhu先生 杭州市陽光地帶
青島太陽 0532-2390093 鄭先生 山東省青島平度白埠工業園
雨中情--傘 0579-3591453 何先生 義烏市稠州西路230巷7-5號
銀宇鏡業 086-579-5373381 龔先生 義烏小商品城A1-0921,0922店面
上海英凱通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021-59593774 楊先生 曹安路4671號英凱通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家居窗飾工藝坊 0571-85592292 樓小姐 杭州
浙江省銀宇鏡業 0579-5373381 龔先生 浙江省義烏市
揚州匠人工藝美術品公司 0514-7319116 徐先生 揚州市萊福花園
禮儀慶典大型演出行銷策劃 0579-5363365 郝先生 江東中路605號3樓
永康市陽光水槍廠 0579-7441400 呂先生 永康市芝英街道繼緒塘工業區
南京居美馨家居用品實業有限公司 025-2127391 孫先生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經四路136號
無錫市靈山香燭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13306181979 謝先生 無錫市濱湖區馬碧波支路11號
江蘇海門 0513-2106420 蔡先生 江蘇海門
中澳合資丹東四海毛皮製品有限公司 0415-6272602 李先生 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四道溝勝利街445#
溫州朝暉眼鏡責任實業公司 0577-88130855 姜先生 溫州市鹿城區楊府山塗田工業區沿江東路8號朝暉實業大樓
日用玻璃用品專賣 0579-5450782 王先生 義烏市篁園新村21幢2號
企業名稱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地址
大連市易時代禮品行 0411-3066087 4163773 王小姐 大連市沙河口區長江路885-2號414室
廈門永實達進出口有限公司 0592-5043161 林先生 廈門市湖濱北路28號建業大廈1173室
健兒樂奶瓶系列 0579-5964378 girl小姐 荷葉塘開發區
天誠毛毯廠義烏辦事處 0579-3551350 杜先生 義烏趙宅1區4棟
勝球燈飾 0579-5526387 勝球先生 城中中路73-2號
佛堂桌罩廠 5727818 鄭先生 佛堂
上海百思特咖啡有限公司 021-54470516 王先生 上海航新路408弄18號402
安吉佳凌竹製品公司 013505820962 凌先生 浙江安吉
偉靜家紡有限公司 0578-3789291/13868965695 shi小姐 浙江壺鎮
義烏市含香閣布藝飾品廠 0579-5281676 曹先生 義烏市後宅曹村
溫州時增打火機廠 0577-88755199 黃先生 溫州雙嶼馬坑新街15號
深圳市開航電子有限公司 0755-84713637 周小姐 深圳市龍崗坂田工業區
浙江鞋套機有限公司 13857925980 sun先生 浙江永康
中山市古鎮盛貿工藝燈飾廠 0760-6105281 劉先生 廣東省中山古鎮龍泉酒店斜對面
東陽市鴻盛竹涼席廠 0579-6283622 馬先生 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下湖頭工業區
深圳市新奇實業有限公司 0755-83729402 吳小姐 深圳市華強北賽格科技園四棟東403
床上用品經銷商 13777129213 李先生 哈爾濱市
天台趁軍工藝品廠 05763711609 陳先生 浙江省天台縣牌門村
義烏市華茂塑鋼門窗廠 0579-5087227 駱先生 義烏市稠城街道清塘
煙台金王電器有限公司 05356391038 肖先生 煙台開發區泰山路68號
宏達塗料裝飾材料有限公司 13106208388 黃海龍先生 義烏市區
旭東工藝 5287708 wei小姐 義烏
義烏市欣浩熨燙設備廠 5133444 李先生 小商品五金6-041商位
義烏雙圓洗衣粉廠 05793551343 駱先生 趙宅路51號401
佛山市順德區杜克電氣實業有限公司 075725667227 關小姐 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鎮黃連北頭大路24號
義烏市玉蘭制傘廠 0579-5866696 張小姐 義烏市上溪工業區
廣東汕頭信嘉工藝玩具廠 07542560866 鄭先生 廣東汕頭萊美工業區
中冠裝飾公司 13676800562 鄭先生 義烏市東方大廈東座18層2號
義烏市通勝裝璜有限公司 05795419348 王先生先生 義烏市浙中木材市場A區84號
企業名稱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地址
未來智能地熱供暖設備銷售安裝公司 0451-53357325 董先生 黑龍江省尚志市
高科技 5455110 羅先生 義烏市江濱中路376號3樓
義烏潔瑕日用棉簽廠 0579-5036151 王先生 義烏下駱宅
超凡貿易有限公司 05795268233 舒先生 江南四區
京韓貿易 13681073883 車先生 北京市朝陽區工體北路58號雅秀市場2018
九江貴麗商貿有限公司 13979218409 任貴海先生 江西九江
北京北辰世紀酒店用品有限公司 0514-7271539 陳先生 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里
④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狀元有誰
秦檜狀元一說由來已久。民國期間出版的《首都志》證實了這種說法,其中所引的《鍾南淮北區域志》一文稱:「宋秦檜父子居此,皆舉狀元,以丑其人,故沒其姓,但稱狀元境。」
在南京鄉土作家王永泉先生的著作《秦淮狀元》一書中也曾寫到秦檜在宋徽宗年間進京趕考,廷試的題目是「頤夏之別」,據說秦檜洋洋灑灑書就一篇如何「制服金人」的文章。「考官讀了,滿心歡喜,大筆一揮,寫了個『第一』」。
由此看來,秦檜是狀元一事確有其說。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 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
○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 、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 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 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氵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 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I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_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 k- X6 W/ x0 f) f5 x4 W( l+ l○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 G; ]6 w4 h5 _3 C○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出現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員外郎申世寧主持貢舉,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南宮)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後擔任萬年縣法曹,是低級小官。前後1300年的科舉制為歷代王朝選拔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進士。現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狀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 (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雖然那時開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浩浩盪盪的進軍京都。它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官場知識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它是一大進步。
⑤ 1952年10月9日在浙江玉環縣雞冠山戰斗犧牲戰士192名烈士能否查到姓名
姓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籍貫
參加
革命
入黨
年月
犧牲
年月
犧牲
地點
單 位
職務
楊遠明
男
1930
西台後台
1950
1952.10.9
雞山島
民兵
羅昌全
(羅昌泉)
男
1903
楚門
和平街
1952.10
1952.10.9
雞山島
支前
船老大
張根友
男
1934
楚門龍王
1949
1952.10.9
民兵
郭木順
男
1907.3
坎門
中市街
1952.9
1952.10.9
支前
船老大
陳春生
男
1931
坎門
廣場路
1949
1952.10.9
民兵
王禮梅
男
1932
楚門
曬谷坦
1952
1956.1
1962.3.8
雞山島
雞山公社
副主任
(二)1952年10月9日為解放雞山犧牲[1]
姓名
性別
籍 貫
姓名
性別
籍貫
姓名
性別
籍貫
傅必呈
男
浙江樂清
許三清
男
浙江鄞縣
戴阿五
男
浙江嵊縣
楊信法
男
浙江嵊縣
張章華
男
浙江嵊縣
周仁康
男
浙江嵊縣
邵慶良
男
浙江嵊縣
陳忠芳
男
浙江嵊縣
洪友銘
男
浙江嵊縣
何延慶
男
浙江嵊縣
陳忠德
男
浙江嵊縣
董紀君
男
浙江嵊縣
張阿仁
男
浙江嵊縣
楊孝華
男
浙江嵊縣
金繼周
男
浙江杭州
馮紀生
男
浙江杭州
方嘉雲
男
浙江桐廬
應錫基
男
浙江永康
周伯珊
男
浙江諸暨
陳金安
男
浙江餘杭
胡石輝
男
浙江臨安
毛忠美
男
浙江臨安
林阿蛟
男
浙江黃岩
胡才根
男
浙江富陽
蔣錫岩
男
浙江富陽
陳可其
男
浙江富陽
李福康
男
浙江寧波
陸阿毛
男
浙江寧波
蓋加金
男
浙江象山
徐春林
男
浙江湖州
甘德華
男
浙江湖州
陸品山
男
浙江武康
高子文
男
浙江紹興
林小毛
男
浙江紹興
朱升桂
男
浙江金華
何炳貴
男
浙江鄞縣
孫大光
男
山東歷城
李其昌
男
山東歷城
孟范恆
男
山東安丘
趙希才
男
山東齊河
張憲拳
男
山東曲阜
劉毛安
男
山東曲阜
姓名
性別
籍 貫
姓名
性別
籍貫
姓名
性別
籍貫
楊立榮
男
山東德平
王貴勝
男
山東蒙陰
孫玉先
男
山東高青
趙振源
男
山東淄博
劉玉德
男
山東臨沂
邱連明
男
山東蘆沙
胡克勤
男
山東陵縣
王清范
男
山東萊蕪
王澤安
男
山東長島
賈文亭
男
山東勒川
張成利
男
山東沂北
尹本遠
男
山東邱南
范 瑞
男
四川萬縣
賀 文
男
四川廣安
黃國興
男
四川廣安
曹永偉
男
江蘇泰興
陳義志
男
江蘇揚州
薛祥華
男
江蘇揚州
陳德華
男
江蘇揚州
沈錫林
男
江蘇揚州
楊玉華
男
安徽霍山
羅道炳
男
湖南隆回
饒雲高
男
湖北
楊志恆
男
河南
邢 波
男
河北深縣
楊 雲
男
貴州松桃
張西明
男
貴州松桃
唐光明
男
廣西
姜德生
男
曹紀青
男
李先福
男
趙江湖
男
高根福
男
蔣月金
男
朱占林
男
張德財
男
馮國忠
男
謝福明
男
曹小牛
男
唐揚孝
男
李三梅
男
袁寶山
男
張斯勇
男
周榮豪
男
劉見釗
男
張玉和
男
余江龍
男
孫忠年
男
龔志福
男
丁炳彩
男
苟章達
男
章先元
男
喬文表
男
余耀榴
男
申法廷
男
李照春
男
章福海
男
鄭春富
男
陳德榮
男
黃家祿
男
徐阿林
男
鮑洪新
男
胡志忠
男
孫忠平[2]
男
程關南
男
魏同寶
男
張家德
男
高邦榮
男
陳興仁
男
蔡恆光
男
譚春華
男
羅昌金
男
[1]此處所列名單參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3月版《玉環縣志》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玉環縣民政志》,戰斗時間以《玉環縣民政志》為准,烈士名單與玉環烈士陵園墓碑作過核實,有出入的以墓碑為准。
[2]烈士陵園有孫忠平墓碑,原名錄漏登,此處補上。
⑥ 求歷史上有名的狀元公資料
中國歷代狀元之最
1.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2.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中國歷代狀元榜
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征 趙 岳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載 簡文會 梁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 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 察 李 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 拱 劉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 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 顥 程 宿 陳堯叟 孫 何 孫 僅 孫 暨 陳堯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曄 梁 固 張師德 徐 奭 張 觀 蔡 齊 王 整 宋 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 溱 楊 寊 賈 黯 馮 京 鄭 獬 章 衡 劉 輝 王俊民 許 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 中 徐 鐸 時 彥 黃 裳 焦 蹈 李常寧 馬 涓 畢 漸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賈安宅 莫 儔 王 昂 何 煥 沈 晦 李 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 章 王 佐 趙 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 僑 黃 定 詹 騤 姚 穎 黃 由 衛 涇 王 容 余 復 陳 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 潛 劉 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翚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
吳伯宗 丁 顯 任亨泰 黃 觀 張 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 廣 曾 棨 林 環 蕭時中
馬 鐸 陳 循 李 騏 曾鶴齡 邢 寬 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盤 劉 儼 商 輅 彭 時 柯 潛 孫 賢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羅 倫 張 升 吳 寬 謝 遷 曾 彥 王 華 李 旻 費 宏 錢 福 毛 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 海 顧鼎臣 呂 柟 楊 慎 唐 皋 舒 芬 楊維聰 姚 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 瓚 沈 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 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 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 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括弧中數字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漸(1646) 呂 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 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 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 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岳(1721) 於 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 澍(1730) 陳 倓(1733)
金德瑛(1736) 於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錢維城(1745)梁國治(1748)
吳 鴻(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畢 沅(1760)
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勛(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
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
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
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汪鳴相(1833)劉 繹(1835)
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
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
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綺(1865)洪 鈞(1868)梁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勛(1876)
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勛(1889)
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
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勛 傅善祥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嗚金,騎馬遊街,可謂屙屎抽煙--前呼後涌,好不威風。舊時一幅對聯生動地描繪了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飢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狀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為駙馬,身價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盡榮華富貴。比現在的什麼「款兒」、「腕兒」、「星兒」神氣多了!
建朝代考狀元多以「八股文」為主。據史籍記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狀元503人;如加上遼、金兩代、張獻忠的大順朝廷以及太平天國狀元計48人,則中國歷代共有狀元551人(不包括武狀元及女狀元)。史料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最年輕的少年狀元當數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歲;最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生考了幾十次,直到七十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夙願!
二、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則天,但女狀元幾乎沒有。傳說中女狀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間,女作家陳瑞生創作了一部長篇彈詞《再生緣》,詞中女主人公孟麗君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後當上宰相,終與失散的未婚夫皇甫夢華相遇、完婚;明代《四聲猿》雜劇中的《女狀元》描寫了一個叫黃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裝考中狀元的故事……當然,這些「花木蘭」式的女狀元都是文藝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歷史上第一位被人們稱作「女狀元 」且流傳甚廣的則是古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人黃崇嘏。
據《玉溪編事》 、《十國春秋》載:五代十國王建父子稱帝時期,蜀國臨邛出了個女詩人叫黃崇嘏。她童年喪失父母,但天資聰穎,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裝,勤學苦讀,琴棋詩畫,無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帶兵攻下臨邛,後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癢守城。一次,黃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氣)夜讀,不慎失火毀屋,被打入縣大牢。為求脫禍,她賦贊詩一首呈獻周庠:「偶辭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在深籠」。
周庠見詩中「政清如水」的贊語大喜愛其才,憐其年輕,便把她釋放留置府中,後調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戶參軍。府中上下均不知其為一弱女子。周庠後提出要招贅她為婿,黃崇嘏婉謝不允,乃賦《辭蜀相妻女》詩,後四句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幕府若容為坦腹,原天速變作男兒」。坦露真相後,辭職還鄉隱居。時人敬慕她的才華,稱之為「女狀元」。明代徐渭的《女狀元》一劇,都是根據黃崇嘏故事編寫的。至今,邛崍市火井鄉崇嘏山上仍保存著「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
嚴格說,歷史上真正參加科考而成為「女狀元」的只有太平天國時期20歲女子傅善祥。《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科考中一道題目取自《論語》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傅善祥一反眾議,「力辟『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大舉女性之作為,抨擊了封建大男子主義及孔子歧視婦女的錯誤觀點。傅善祥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反對「男尊女卑」謬論,敢於批駁「千古聖人」孔子的的定論,其精神,其勇氣,深受洪秀全贊賞,親自選定她為狀元,並與她戴上花冠,穿上禮服,在鑼鼓喧天聲中遊街三天,出盡風頭。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科舉時代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狀元輩出的時代,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單說那相似於古時狀元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層出不窮,可能數也數不清啦!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的一個鎮
狀元鎮:轄 漁業大隊、狀元、龍騰、龍澤4個居委會;狀元橋、橫街、御史橋、山西、西台、石坦、甘嶴、三郎橋、大嶴溪、響動岩10個村委會。
⑦ 《周書·蘇綽》的翻譯及原文
周書蘇綽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五
○蘇綽(弟椿)
蘇綽,字令綽,武功人。魏侍中則之九世孫也。累世二千石。父協,武功郡守。綽少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從兄讓為汾州刺史,太祖餞於東都門外。臨別,謂讓曰:「卿家子弟之中,誰可任用者?」讓因薦綽。太祖乃召為行台郎中。在官歲餘,太祖未深知之。然諸曹疑事,皆詢於綽而後定。所行公文,綽又為之條式。台中咸稱其能。後太祖與僕射周惠達論事,惠達不能對,請出外議之。乃召綽,告以其事,綽即為量定。惠達入呈,太祖稱善,謂惠達曰:「誰與卿為此議者?」惠達以綽對,因稱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聞之久矣。」尋除著作佐郎。
屬太祖與公卿往昆明池觀漁,行至城西漢故倉池,顧問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蘇綽博物多通,請問之。」太祖乃召綽。具以狀對。太祖大悅,因問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之跡。綽既有口辯,應對如流。太祖益喜。乃與綽並馬徐行至池,竟不設網罟而還。遂留綽至夜,問以治道,太祖卧而聽之。綽於是指陳帝王之道,兼述申、韓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詰朝,謂周惠達曰:「蘇綽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參典機密。自是寵遇日隆。綽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
大統三年,齊神武三道入寇,諸將咸欲分兵御之,獨綽意與太祖同。遂並力拒竇泰,擒之於潼關。四年,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封美陽縣子,邑三百戶。加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伯,增邑二百戶。十年,授大行台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
太祖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強國富民之道,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減官員,置二長,並置屯田以資軍國。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其一,先治心,曰:
{凡今之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臨下國,論其尊貴,並古之諸侯也。是以前世帝王,每稱共治天下者,唯良宰守耳。明知百僚卿尹,雖各有所司,然其治民之本,莫若宰守之最重也。凡治民之禮,先當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凈,則思慮妄生。思慮妄生,則見理不明。見理不明,則是非謬亂。是非謬亂,則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夫所謂清心者,非不貪貨財之謂也,乃欲使心氣清和,志意端靜。心和志靜,則邪僻之慮,無因而作。邪僻不作,則凡所思念,無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以臨其民,則彼下民孰不從化。是以稱治民之本,先在治心。
其次又在治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猶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責射中也。故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儉約,然後繼之以無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訓其民。是以其人畏而愛之,則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見而自興行矣。}
其二,敦教化,曰:
{天地之性,唯人為貴。明其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異於木石,不同禽獸,故貴之耳。然性無常守,隨化而遷。化於敦樸者,則質直;化於澆偽者,則浮薄。浮薄者,則衰弊之風;質直者,則淳和之俗。衰弊則禍亂交興,淳和則天下自治。治亂興亡,無不皆由所化也。
然世道雕喪,已數百年。大亂滋甚,且二十歲。民不見德,唯兵革是聞;上無教化,惟刑罰是用。而中興始爾,大難未平,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凡百草創,率多權宜。致使禮讓弗興,風俗未改。比年稍登稔,徭賦差輕,衣食不切,則教化可修矣。凡諸牧守令長,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夫化者,貴能扇之以淳風,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樸素。使百姓亹,中遷於善,邪偽之心,嗜欲之性,潛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化也。然後教之以孝悌,使民慈愛;教之以仁順,使民和睦;教之以禮義,使民敬讓。慈愛則不遺其親,和睦則無怨於人,敬讓則不競於物。三者既備,則王道成矣。此之謂教也。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此之謂要道也。}
其三,盡地利,曰:
{人生天地之間,以衣食為命。食不足則飢,衣不足則寒。飢寒切體,而欲使民興行禮讓者,此猶逆坂走丸,勢不可得也。是以古之聖王,知其若此,故先足其衣食,然後教化隨之。夫衣食所以足者,在於地利盡。地利所以盡者,由於勸課有方。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長而已。民者冥也,智不自周,必待勸教,然後盡其力。諸州郡縣,每至歲首,必戒敕部民,無問少長,但能操持農器者,皆令就田,墾發以時,勿失其所。及布種既訖,嘉苗須理。麥秋在野,蠶停於室,若此之時,皆宜少長悉力,男女並功,若援溺、救火、寇盜之將至。然後可使農夫不廢其業,蠶婦得就其功。其有游手怠惰,早歸晚出,好逸惡勞,不勤事業者,則正長牒名郡縣,守令隨事加罰,罪一勸百。此則明宰之教也。
夫百畝之田,必春耕之,夏種之,秋收之,然後冬食之。此三時者,農之要也。若失其一時,則谷不可得而食。故先王之戒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飢者;一婦不織,天下必有受其寒者。」若此三時不務省事,而令民廢農者,是則絕民之命,驅以就死然。單劣之戶,及無牛之家,勸令有無相通,使得兼濟。三農之隙,及陰雨之暇,又當教民種桑、植果,藝其菜蔬,修其園圃,畜育雞豚,以備生生之資,以供養老之具。
夫為政不欲過碎,碎則民煩;勸課亦不容太簡,簡則民怠。善為政者,必消息時宜而適煩簡之中。故《詩》曰:「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求。」如不能爾,則必陷於刑辟矣。}
其四,擢賢良,曰:
{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人君不能獨治,故必置臣以佐之。上至帝王,下及郡國,置臣得賢則治,失賢則亂,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
今刺史守令,悉有僚吏,皆佐治之人也。刺史府官則命於天朝,其州吏以下,並牧守自置。自昔以來,州郡大吏,但取門資,多不擇賢良;末曹小吏,唯試刀筆,並不問志行。夫門資者,乃先世之爵祿,無妨子孫之愚瞽;刀筆者,乃身外之末材,不廢性行之澆偽。若門資之中而行賢良,是則策騏驥而取千里也;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土牛木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若刀筆之中而得志行,是則金相玉質,內外俱美,實為人寶也;若刀筆之中而得澆偽,是則飾畫朽木,悅目一時,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今之選舉者,當不限資蔭,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廝養而為卿相,伊尹、傅說是也,而況州郡之職乎。苟非其人,則丹朱、商均雖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況於公卿之胄乎。由此而言,官人之道可見矣。
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若有材藝而以正直為本者,必以其材而為治也;若有材藝而以奸偽為本者,將由其官而為亂也,何治之可得乎。是故將求材藝,必先擇志行。其志行善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而今擇人者多雲:「邦國無賢,莫知所舉」。此乃未之思也,非適理之論。所以然者,古人有言:明主聿興,不降佐於昊天;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後土。常引一世之人,治一世之務。故殷、周不待稷、契之臣,魏、晉無假蕭、曹之佐。仲尼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豈有萬家之都,而雲無士。但求之不勤,擇之不審,或用之不得其所,任之不盡其材,故雲無耳。古人雲:「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雋。」今之智效一官,行聞一邦者,豈非近英雋之士也。但能勤而審察,去虛取實,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則民無多少,皆足治矣。孰雲無賢!
夫良玉未剖,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及其剖而瑩之,馳而試之,玉石駑驥,然後始分。彼賢士之未用也,混於凡品,竟何以異。要任之以事業,責之以成務,方與彼庸流較然不同。昔呂望之屠釣,百里奚之飯牛,寧生之扣角,管夷吾之三敗,當此之時,悠悠之徒,豈謂其賢。及升王朝,登霸國,積數十年,功成事立,始識其奇士也。於是後世稱之,不容於口。彼瑰偉之材,不世之傑,尚不能以未遇之時,自異於凡品,況降此者哉。若必待太公而後用,是千載無太公;必待夷吾而後任,是百世無夷吾。所以然者,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豈有未任而已成,不用而先達也。若識此理,則賢可求,士可擇。得賢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則天下之治,何向而不可成也。
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則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則事無不理;官煩,則必雜不善之人,雜不善之人,則政必有得失。故語曰:「官省則事省,事省則民清;官煩則事煩,事煩則民濁。」清濁之由,在於官之煩省。案今吏員,其數不少。昔民殷事廣,尚能克濟,況今戶口減耗,依員而置,猶以為少。如聞在下州郡,尚有兼假,擾亂細民。甚為無理。諸如此輩,悉宜罷黜,無得習常。非直州郡之官,宜須善人,爰至黨族閭里正長之職,皆當審擇,各得一鄉之選,以相監統。夫正長者,治民之基。基不傾者,上必安。
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起於居家,至於鄉黨,訪其所以,觀其所由,則人道明矣,賢與不肖別矣。率此以求,則庶無愆悔矣。}
其五,恤獄訟,曰:
{人受陰陽之氣以生,有情有性。性則為善,情則為惡。善惡既分,而賞罰隨焉。賞罰得中,則惡止而善勸;賞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民無所措手足,則怨叛之心生。是以先王重之,特加戒慎。夫戒慎者,欲使治獄之官,精心悉意,推究事源。先之以五聽,參之以證驗,妙睹情狀,窮鑒隱伏,使奸無所容,罪人必得。然後隨事加刑,輕重皆當,赦過矜愚,得情勿喜。又能消息情理,斟酌禮律,無不曲盡人心,遠明大教,使獲罪者如歸。此則善之上也。然宰守非一,不可人人皆有通識,推理求情,時或難盡。唯當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務求曲直,念盡平當。聽察之理,必窮所見,然後栲訊以法,不苛不暴,有疑則從輕,未審不妄罰,隨事斷理,獄無停滯。此亦其次。若乃不以仁恕而肆其殘暴,同民木石,專任捶楚。巧詐者雖事彰而獲免,辭弱者乃無罪而被罰。有如此者,斯則下矣,非共治所寄。今之宰守,當勤於中科,而慕其上善。如在下條,則刑所不赦。
又當深思遠大,念存德教。先王之制曰,與殺無辜,寧赦有罪;與其害善,寧其利淫。明必不得中,寧濫舍有罪,不謬害善人也。今之從政者則不然。深文巧劾,寧致善人於法,不免有罪於刑。所以然者,非皆好殺人也,但雲為吏寧酷,可免後患。此則情存自便,不念至公,奉法如此,皆奸人也。夫人者,天地之貴物,一死不可復生。然楚毒之下,以痛自誣,不被申理,遂陷刑戮者,將恐往往而有。是以自古以來,設五聽三宥之法,著明慎庶獄之典,此皆愛民甚也。凡伐木殺草,田獵不順,尚違時令,而虧帝道;況刑罰不中,濫害善人,寧不傷天心、犯和氣也!天心傷,和氣損,而欲陰陽調適,四時順序,萬物阜安,蒼生悅樂者,不可得也。故語曰,一夫吁嗟,王道為之傾覆,正謂此也。凡百宰守,可無慎乎。
若有深奸巨猾,傷化敗俗,悖亂人倫,不忠不孝,故為背道者,殺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識此二途,則刑政盡矣。}其六,均賦役,曰:
{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明先王必以財聚人,以仁守位。國而無財,位不可守。是故三五以來,皆有徵稅之法。雖輕重不同,而濟用一也。今逆寇未平,軍用資廣,雖未遑減省,以恤民瘼,然令平均,使下無匱。夫平均者,不舍豪強而征貧弱,不縱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謂均也。故聖人曰:「蓋均無貧。」
然財貨之生,其功不易。織紝紡績,起於有漸,非旬日之間,所可造次。必須勸課,使預營理。絹鄉先事織紝,麻土早修紡績。先時而備,至時而輸,故王賦獲供,下民無困。如其不預勸戒,臨時迫切,復恐稽緩,以為己過,捶撲交至,取辦目前。富商大賈,緣茲射利,有者從之貴買,無者與之舉息。輸稅之民,於是弊矣。
租稅之時,雖有大式,至於斟酌貧富,差次先後,皆事起於正長,而系之於守令。若斟酌得所,則政和而民悅;若檢理無方,則吏奸而民怨。又差發徭役,多不存意。致令貧弱者或重徭而遠戍,富強者或輕使而近防。守令用懷如此,不存恤民之心,皆王政之罪人也。}
太祖甚重之,常置諸座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
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為浮華,遂成風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群臣畢至,乃命綽為大誥,奏行之。其詞曰:
{惟中興十有一年,仲夏,庶邦百辟,咸會於王庭。柱國泰洎群公列將,罔不來朝。時乃大稽百憲,敷於庶邦,用綏我王度。皇帝曰:「昔堯命羲和,允厘百工。舜命九官,庶績咸熙。武丁命說,克號高宗。時惟休哉,朕其欽若。格爾有位,胥暨我太祖之庭,朕將丕命女以厥官。」
六月丁巳,皇帝朝格於太廟,凡厥具僚,罔不在位。
皇帝若曰:「咨我元輔、群公、列將、百辟、卿士、庶尹、御事,朕惟寅敷祖宗之靈命,稽於先王之典訓,以大誥於爾在位。昔我太祖神皇。肇膺明命,以創我皇基。烈祖景宗,廓開四表,底定武功。暨乎文祖,誕敷文德,龔惟武考,不霣其舊。自時厥後,陵夷之弊,用興大難於彼東丘,則我黎人,咸墜塗炭。惟台一人,纘戎下武,夙夜祗畏,若涉大川,罔識攸濟。是用稽於帝典,揆於王廷,拯我民瘼。惟彼哲王,示我通訓,曰天生蒸民,罔克自乂,上帝降鑒睿聖,植元後以乂之。惟時元後弗克獨乂,博求明德,命百辟群吏以佐之。肆天之命辟,辟之命官,惟以恤民,弗惟逸念。辟惟元首,庶黎惟趾,股肱惟弼。上下一體,各勤攸司,茲用克臻於皇極。故其彝訓曰:『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政乃乂。』今台一人,膺天之嘏,既陟元後。股肱百辟又服我國家之命,罔不咸守厥職。嗟夫,後弗艱厥後,臣弗艱厥臣,於政何弗斁,嗚呼艱哉!凡爾在位,其敬聽命。」
皇帝若曰:「柱國,唯四海之不造,載繇二紀。天未絕我太祖列祖之命,用錫我以元輔。國家將墜,公惟棟梁。皇之弗極,公惟作相。百揆愆度,公惟大錄。公其允文允武,克明克乂,迪七德,敷九功,龕暴除亂,下綏我蒼生,旁施於九土。若伊之在商,周之有呂,說之相丁,用保我無疆之祚。」
皇帝若曰:「群公、太宰、太尉、司徒、司空。惟公作朕鼎足,以弼乎朕躬。宰惟天官,克諧六職。尉惟司武,武在止戈。徒惟司眾,敬敷五教。空惟司土,利用厚生。惟時三事,若三階之在天;惟茲四輔,若四時之成歲。天工人其代諸。」
皇帝若曰:「列將,汝惟鷹揚,作朕爪牙,寇賊姦宄,蠻夷猾夏,汝徂征,綏之以惠,董之以威。刑期於無刑,萬邦咸寧。俾八表之內,莫違朕命,時汝功。」
皇帝若曰:「庶邦列辟,汝惟守土,作民父母。民惟不勝其飢,故先王重農;不勝其寒,故先王貴女功。民之不率於孝慈,則骨肉之恩薄;弗惇於禮讓,則爭奪之萌生。惟茲六物,實為教本。嗚呼!為上在寬,寬則民怠。齊之以禮,不剛不柔,稽極於道。」
皇帝若曰:「卿士、庶尹、凡百御事,王者惟歲,卿士惟月,庶尹惟日,御事惟時。歲月日時,罔易其度,百憲咸貞,庶績其凝。嗚呼!惟若王官,陶均萬國,若天之有斗,斟元氣,酌陰陽,弗失其和,蒼生永賴;悖其序,萬物以傷。時惟艱哉!」
皇帝若曰:「惟天地之道,一陰一陽;禮俗之變,一文一質。爰自三五,以迄於茲,匪惟相革,惟其救弊,匪惟相襲,惟其可久。惟我有魏,承乎周之末流,接秦漢遺弊,襲魏晉之華誕,五代澆風,因而未革,將以穆俗興化,庸可暨乎。嗟我公輔、庶僚、列侯,朕惟否德,其一心力,祗慎厥艱,克遵前王之丕顯休烈,弗敢怠荒。咨爾在位,亦協乎朕心,惇德允元,惟厥難是務。克捐厥華,即厥實,背厥偽,崇厥誠。勿愆勿忘,一乎三代之彝典,歸於道德仁義,用保我祖宗之丕命。荷天之休,克綏我萬方,永康我黎庶。戒之哉!戒之哉!朕言之不再。」
柱國泰洎庶僚百辟拜手稽首曰:「『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惟三五之王,率繇此道,用臻於刑措。自時厥後,歷千載而未聞。惟帝念功,將反叔世,逖致於雍。庸錫降丕命於我群臣。博哉王言,非言之難,行之實難。罔不有初,鮮克有終。《商書》曰:『終始惟一,德乃日新。』惟帝敬厥始,慎厥終,以躋日新之德,則我群臣,敢不夙夜對揚休哉。惟茲大誼,未光於四表,以邁種德,俾九域幽遐,咸昭奉元後之明訓,率遷於道,永膺無疆之休。」
帝曰:「欽哉。」}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
綽性儉素,不治產業,家無餘財。以海內未平,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治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無間言。太祖或出遊,常預署空紙以授綽,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及還,啟知而已。綽嘗謂治國之道,當愛民如慈父,訓民如嚴師。每與公卿議論,自晝達夜,事無巨細,若指諸掌。積思勞倦,遂成氣疾。十二年,卒於位,時年四十九。太祖痛惜之,哀動左右。及將葬,乃謂公卿等曰:「蘇尚書平生謙退,敦尚儉約。吾欲全其素志,便恐悠悠之徒,有所未達;如其厚加贈謚,又乖宿昔相知之道。進退惟谷,孤有疑焉。」尚書令史麻瑤越次而進曰:「昔晏子,齊之賢大夫,一狐裘三十年。及其死也,遺車一乘。齊侯不奪其志。綽既操履清白,謙挹自居,愚謂宜從儉約,以彰其美。」太祖稱善,因薦瑤於朝廷。及綽歸葬武功,唯載以布車一乘。太祖與群公,皆步送出同州郭門外。太祖親於車後酹酒而言曰:「尚書平生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爾知吾心,吾知爾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因舉聲慟哭,不覺失卮於手。至葬日,又遣使祭以太牢,太祖自為其文。
綽又著《佛性論》、《七經論》,並行於世。明帝二年,以綽配享太祖廟庭。子威嗣。
威少有父風,襲爵美陽伯。娶晉公護女新興公主,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懷道縣公。建德初,稍遷御伯下大夫。大象末,開府儀同大將軍。
隋開皇初,以綽著名前代,乃下詔曰:「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干之風,前代名賢,後王斯重。魏故度支尚書、美陽伯蘇綽,文雅政事,遺跡可稱。展力前王;垂聲著績。宜開土宇,用旌善人。」於是追封邳國公,邑二千戶。
綽弟椿,字令欽。性廉慎,沉勇有決斷。正光中,關右賊亂,椿應募討之,授盪寇將軍。累功遷奉朝請、厲威將軍、中散大夫,賜爵美陽子,加都督、持節、平西將軍、太中大夫。大統初,拜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賜姓賀蘭氏。四年,出為武都郡守。改授西夏州長史,除帥都督,行弘農郡事。
椿當官強濟,特為太祖所知。十四年,置當州鄉帥,自非鄉望允當眾心,不得預焉。乃令驛追椿領鄉兵。其年,破盤頭氐有功,除散騎常侍,加大都督。十六年,征隨郡,軍還,除武功郡守。既為本邑,以清儉自居,小大之政,必盡忠恕。尋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為侯。武成二年,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保定三年,卒。子植嗣。
史臣曰:《書》雲:「惟後非賢弗乂,惟賢非後罔食。」是以知人則哲,有國之所先;用之則行,為下之常道。若乃庖廚、胥靡、種德、微管之臣,罕聞於世;黜魯、逐荊、抱關、執戟之士,無乏於時。斯固《典》、《謨》所以昭則,《風》、《雅》所以興刺也。誠能監前事之得喪,勞虛己於吐握,其知賢也必用,其授爵也勿疑,則舜、禹、湯、武之德可連衡矣,稷、契、伊、呂之流可比肩矣。太祖提劍而起,網路草創。施約法之制於競逐之辰,修治定之禮於鼎峙之日。終能斫雕為朴,變奢從儉,風化既被,而下肅上尊;疆場屢擾,而內親外附。斯蓋蘇令綽之力也。名冠當時,慶流後嗣,宜哉。
翻譯沒有找到。不好意思。
⑧ 好聽的小說人物名字
男生冷冷的名字:冷嘉智、冷凌、冷清一、冷凈炫、冷子驕、冷漠謙、水亦凌、
男生可愛的名字:劉暢、於綜暢、莫爽、李雲揚、琉璃鶴
女生可愛:琉璃銘、白荷、白欣悅、白玉曉、
女生冷:凌霄寒、凌曉凌、凌冰淇、
其他女:黎家茗、杜琉璃、杜香影、杜阮瑜、
其他男:於茗綜、於佳俊、於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