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茶道祖先是哪裡人

日本茶道祖先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2-08-14 18:08:37

『壹』 為什麼日本茶道能流傳這么久而中國茶道卻很少人說

中國人飲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來接連推送了幾篇關於「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據說是從日本遠渡而來,高端的不得了。我擺擺手,道一句:「俗人不談雅事。」作罷。

「道」之一字,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這個字代表的是萬事萬物的終極規律與真理,所以不同於日本「茶道」、「劍道」等,國人幾乎沒有把一門技藝做到極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來,中國茶都有著自己的風骨。

我們祖先喝茶的心路歷程,遠古時代是當葯用,夏商周是當菜來吃,而到了東西漢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賦予它日常飲料的功能。到了三國兩晉,提出「以茶代酒」的觀念,茶和酒一樣,成為平起平坐的兩種飲品。自宋以來,還有「茶之為用無異米鹽」的說法,元曲中也經常說:「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一直以來,茶就是國人的生活用品,並沒有那諸多的器皿要求、動作規范之類。記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學習,發現連持工具的高度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不禁有些咋舌。這般儀式化的流程,著實不是國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時機,一是渴了,二是沒那麼忙,心情也剛好,於是就願意坐下來優哉游哉的給自己沖上一壺茶,慢慢沖,慢慢喝,這是一種安靜自在的狀態。沒人陪的時候就一個人喝,自自在在想干點兒啥就干點啥,有人陪的時候就一起喝,想聊點兒啥就聊點兒啥,沒啥好聊的就安靜喝茶。如果說非要扯到「道」,那中國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於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當然,你也可以說日本自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度,並發揚光大。但就當時所留下的文字記載來看,茶文化絕不僅僅只是打茶時的手勢和斟茶時沸水的高度那般簡單的儀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風靡的宋時,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鬥茶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斗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提到宋代茶藝,就不得不說一位皇帝,宋徽宗。這位被稱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帝皇精於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其「遂御西閣,親手調茶,分賜左右」。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還下詔北苑官焙製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雅的貢茶,如玉清慶雲、瑞雲翔龍、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後經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為「瘦金體」,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

選錯專業入錯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這一點,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趙佶是書畫雙絕,本應去北大文學系當個教授,卻稀里糊塗做了皇帝。讓文藝青年來治理國家,註定凶多吉少。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藝,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難精求,難免淪於附庸風雅。但如果只是喜愛飲茶,那就飲茶好了,一泡清湯,隨你牛飲也好,細酌也罷,喝到肚裡一樣舒心快意。也許因穿越漫長時間而帶上古人一貫的真切心意,樸拙認真,但茶到底不過是茶,不會掠奪你的生活,也不會贈予你更多。

在我看來,侃侃而談茶道之人,都是想要賣茶給你罷了;

中國人飲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罷了。

本帖為「楚地拾遺」原創,更多精彩請關注「楚地拾遺」官方微信喲~

文|筱離

圖&編輯| 璇子

『貳』 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們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清潔純凈、遠離浮躁、發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一綜合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促進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於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於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可以說,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日本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要通過茶會,讓人們學習茶道禮法、增加見識、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正如桑田忠親先生說的那樣:「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發展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范和理想。」如今,日本茶道已走向世界,並被許多國家所認同和贊賞。分析和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華所在和促進中日兩國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一、「茶禪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庵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里,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余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系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里,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裡,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復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村田珠光之後、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傑出的茶人是武野紹鷗。紹鷗的茶道是對珠光茶道的繼承和發展。紹鷗酷愛文藝,跟著名的歌學家三條西實隆學歌道,並將歌道理論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他對珠光的茶室、茶具進行改革,使之更趨於謙和、素雅。紹鷗還與千利休一 起,藉助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創立了茶道陰陽位置圖,提高了茶道的正規程度。紹鷗和千利休把珠光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詞用於茶道,並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清寂」精神得到進一步體現。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層來講,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范,它涉及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倫理、禮儀等多個領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閑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講究文化道德修養,它要求茶人必須作到「四規七則」,四規即「和、敬、清、寂」,這是貫穿整個茶道禮儀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悅、和諧、和平;「敬」指的是心靈誠實、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飲茶環境清潔、清凈;「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學境界,表示幽雅、幽閑、寧靜,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擯棄慾望。「其中『和』不僅僅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且還包括人與物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七則是:茶要提前准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自然;一定要守時;雨天要准備好雨傘;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則的宗旨也是要求主客之間、茶客之間通力合作、和諧相處辦好每一場茶會。

進入現代以來,茶室雖多非草庵,但是茶道的簡素精神不變。參加日本明治神宮一年一度的傳統春季茶道儀式,到了茶室入口,就會看見那裡置有一個利用天然石鑿成的石缽,缽內滿是苔蘚,盛滿了純凈的水。進入茶室之前,用石缽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凈化精神的作用。走進茶室,置身其間,首先就給人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室內別無其它擺設,不繁不麗,席地而坐,將視線投向壁龕,壁龕里掛著一幅古字殘片,置身於這科獨具匠心的藝術空間,會引起人們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茶道儀式就在這種靜寂的氛圍中開始了。此時,如果將視線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園的竹子透過紙窗投在鋪席上的影子,簡直就像潑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畫!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茶客落入冥想,就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於這種境界,對千利休「徑通茶室來品茗,世人聚此絕俗念」這樣一首和歌就會有更深切的體味。

三、「世代相傳」的茶道精神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先生在《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會制度。從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而是專指有某種特定技藝者的家族或家庭。家元是指那些在傳統技藝領域里負責傳承正統技藝、管理一個流派事務、發放有關該流派技藝許可證、處於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這樣的家庭或家族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個龐大的組織。」在這種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叄』 誰知道日本的茶道從我國的什麼時期流傳過去的

正確時間無記載,因為茶道是日本人唐以前偷學過去的,正史里記載的日期為後來正式的

『肆』 下列人物中哪一位被奉為日本茶道的茶祖

村田珠光

『伍』 人物中哪一位被奉為日本茶道的茶祖

村田珠光(1423-1502),被後世稱為茶道的「開山之祖」。生於奈良,幼年在凈土宗寺院出家,因為違反寺規被轟了出來,此時,日本禪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聰明的一休」—「瘋僧」一休宗純,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掛單,珠光聞名前去拜師參禪,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個重要事件。

室町末期,相對於上面各種由皇室、貴族、武士、僧侶、富人壟斷的主流的茶活動,由平民百姓組織的飲茶會「雲腳茶會」也開始出現,在這些初期的平民茶會中,奈良的「淋汗茶會」是非常聞名的,它採取的草廬式建築後來成為茶道建築的典範。

珠光身為奈良流的代表人物,又是柰良茶會的名人,從一休那裡吸取了禪宗的精華後,馬上開始用禪來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動,他將圓悟克勤的墨跡必恭必敬的掛在茶室壁龕中,那是茶室最為顯著的位置,每個來參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圓悟的手跡行禮。從此這副墨跡不僅是禪門重寶,而且也成為茶道至高的聖物。(它是珠光將禪宗與茶道相結合的見證。茶與禪的結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要害,從此,茶事活動有了深邃的思想內涵。珠光以後的歷代茶人,幾乎都參禪,而茶道也被認為是「在家禪」的一種,有「茶禪一味」(或「茶禪一如」)之說。

珠光開創的「草庵茶」乃是後世茶道的出發點。在他的晚年,經將軍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的介紹,成為將軍義政的茶道師范,在充分了解了東山「書院茶」並有機會接觸到義政搜集的大量藝術文物珍品(「東山御物」)後,他的茶道思想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平民奈良流「草庵茶」與貴族「書院茶」的結合,完成了由茶文化到茶道升華的最為重要的一步。

茶的民間化、茶與禪的結合、貴族茶與民間茶的結合,是茶道形成的三大要害性工作,通過村田珠光的一生實踐,機緣巧合的得以完成,這不能不說是茶道的幸運。

『陸』 求日語高手翻譯,在線等~~~

十五世紀末,田村珠光創立的茶道有了實質意義。他是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是將思想融入茶道的第一人,之後由武野紹鴎推廣傳播開去。日本茶道的精神境界是「茶禪一體」。後來千利休又進一步將有著具體系統程序的茶道推向普通大眾,茶會的種類,茶室的裝飾等都固定了下來。千利休基本上固定了有關茶道的最基本的東西,使得日本的茶道傳承至今並不斷得到發展。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促使茶道形成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功勞。他們將茶道運用於政治,在茶道中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千利休將茶道的精神由「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江戶時代千利休的後代和弟子們繼承茶道創建了「家元制度」的茶道流派。千家流派也成為了像表千家、里千家以及武者小路千家那樣有三大流派之稱的大流派。江戶時代是日本茶道的繁盛時期,那時的茶道承載著日本名族的特徵,還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等流派。明治維新之後的茶道有了劇烈的變化發展,體現了更多文化上的東西。順應時代變化,最後形成了現在這樣帶有日本獨特味道的茶道。

『柒』 關於日本茶道的一些事實是什麼

在整個世界被關在其圍牆內整整一年之後,整個世界將擴大其視野,我們許多人將發現很難擺上新的常態。

讓我們來揭秘一下美妙的日本文化的四個原則。

和諧

第一條原則側重於一個人的能力提供最好的,並接受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經驗。它有一種內在的品質,它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感知世界,它能激發在生活中不斷進化的思想。它認為,在大城市忙碌的一天中,可以看到美麗與自然的和諧。它完全建立在正念和自我意識這兩大支柱之上。

他們

第二個原則是建立一種尊重他人的信念,然後再尊重他人,這是每個人都敬佩的東西,無論他們的職業。它使人們首先尊重自己,然後為全人類而努力。一個人必須對他人表現出無條件的愛和尊重,而不期待任何回報。更美妙的是,如果有人來回走動,這種感覺就變得無價了。

請放心

第三條原則反映了個人傾向於設定以人為中心的目標,這是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不確定的。減少外部噪音和傾聽他人的呼喚是最終的動機。它強調明確和果斷的目標,喚起決心的價值和追求生活目標的過程。

『捌』 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是那一位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始祖 �9�9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 二世 �9�9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 三世 �9�9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 此人之三子紛表成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 四世 �9�9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 五世 �9�9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 六世 �9�9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 七世 �9�9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 八世 �9�9一燈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 九世 �9�9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 十世 �9�9認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 十一世 �9�9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 十二世 �9�9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 十三世 �9�9圓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 十四世 �9�9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 十五世(當代)�9�9鵬雲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5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84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72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6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31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73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2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