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jaxa隼鳥2號難度怎麼樣
⑴ 中國剛發射嫦娥四號到月背,日本的隼鳥2探測器就到「龍宮」采樣,誰的航天技術高
自從人類踏出地球的第一步起,所有人都在不斷加快對航空技術的研究,誰都希望在宇宙的探索中先人一步。我國的航空技術自改革開放以來,進步神速。從一個在航空領域極其薄弱的國家一舉成為一個世界領先的航天大國。比如我國在今年發射的嫦娥四號,第一次登入了從前無人了解的月球背面,這是人類第一次登入月背,也體現了中國在航空領域的強大實力。
而日本的隼鳥二號需要根據小行星位置和自身的位置來不斷改變自己的運行軌道,預判著陸地點,這就要求隼鳥二號對定位精度的要求極高,這同時也是它用了四年才登上小行星的原因。除此之外,它還要通過金素膠囊轟擊表明來收集小行星上的樣本,並且帶回地球。這些都有極其嚴密的技術要求。
可以說這兩次的太空探索都是一件都是很難完成的一項壯舉。
⑵ 日本發射了隼鳥二號衛星對小行星探測,這代表什麼技術難度很高嗎
小行星上面保留了太陽系早期的一些痕跡,所以對小行星研究如果能成功的話,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光是採集到了樣本,同時還直接採到小行星表面的岩石,對研究太陽系的起源,包括研究小行星本身的物質結構,還有可能涉及到以後的小型探礦,涉及到以後如何防範小天體撞擊,都會給人們提供非常好的線索。
「隼鳥」號是世界上首次從月球以外的天體上返回的探測器,如果帶回的密封艙內確認裝有從「絲川」上採集到的岩石樣本,將對人類研究天體形成以及地外生命成因等問題提供重要依據。
⑶ 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探的那個小行星大小多少,逃逸速度多少
太空探測器名叫隼鳥二號(Hayabusa 2),2014年12月3日從日本種子島航天發射場發射,歷時3年半,終於飛到一顆目標小行星的附近,開始近距離探測。
⑷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奔赴月球取月土往返,而是發射隼鳥2奔上億公里
盡管比不上中美俄歐,不過日本的航天實力的確不俗。從可以發射小行星探測器,並讓它取樣後返回,就可以看得出來。
只可惜的是,日本並沒有突破落月的關鍵技術,那就是變推力著陸發動機。沒有可用的變推力著陸發動機,那自然無法實現落月取樣了。所以說,日本也就是被卡在變推力發動機上了。
也就是說,日本只是製造了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而其他的通信等全靠美國的支持。上文也提到了,落月和落小行星的難度並不在一個直線上。可以說,兩者的難度就是不同種類,也無法進行鮮明的對比。
而日本正是,沒有突破變推力發動機的技術壁壘,所以才無法進行落月取樣。而在美國深空探測網的支持下,也就可以進行小行星取樣。如果沒有美國深空測控網的支持,估計根本就無法跟蹤找到龍宮小行星的位置,那就更不用提采樣返回了。
⑸ 隼鳥2號是怎麼樣在小行星「龍宮」上著陸的
「隼鳥2號」從距離「龍宮」20公里處開始下降,探測器將首先根據地球發送的指令下降到距離小行星500米的停泊軌道,之後通過自主控制降落到直徑6米的圓內。日本航天機構發言人Takayuki Tomobe說:「控制室收到的多普勒數據顯示,探測器似乎已經成功著陸。但是多普勒只能顯示速度和高度,所以我們需要確切的確認。」預計今天晚些時候還會有更多數據出爐。此次著陸是隼鳥2號第二次在這顆荒涼的小行星上著陸,這只是一項復雜任務的開始,隨後隼鳥2號還將發射漫遊車和機器人。隼鳥2號任務希望從小行星「龍宮」的表面收集原始物質材料,這將有助於了解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情況。為了得到這些關鍵的材料,今年4月,隼鳥2號向「龍宮」發射了一個撞擊器。撞擊器在小行星表面形成了一個隕石坑,並攪動了此前從未暴露的物質。
隼鳥2號拍攝的「龍宮」照片顯示,這顆小行星的表面粗糙,布滿了大塊岩石。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發射升空,耗資約300億日元(合2.7億美元)。探測器計劃於2020年帶著樣本返回地球,為科學家送上來自小行星「龍宮」的寶貴信息。隼鳥2號已經創造了歷史,它是第二個成功採集到小行星樣本的人類探測器,而且首次通過發射金屬彈在小行星表面製造了隕石坑。200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深度撞擊」項目成功地在一顆彗星上製造了一個人工隕石坑,但僅用於觀測目的。
⑹ 日本飛船取樣與美國飛船取樣,相比之下誰更先進
上個世紀,美國阿波羅號探月計劃的草草謝幕,加上前蘇聯的解體,太空探索似乎在逐漸降溫,38萬公里外的月球再次變得那麼遙遠,不過隨著東方大國中國的崛起,航天科技的披星戴月,月球探索再次迎來了新一波「熱潮」。
這一波「熱潮」要從2007年我國嫦娥1號的成功發射說起,看到我國探月計劃的順利開啟,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探月隊伍,這里有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就連上個世紀成功著陸月球的兩個大國,美國和俄羅斯也重新加入進來,美國宣布2024年重新登月。
從取樣難度來比較,月球表面和小行星表面一樣,都是高真空環境,但不同的是,小行星引力幾乎為0,但月球引力卻是地球引力的1/6,這意味著陸月球比著陸小行星難度更大,著陸小行星只需按慣性慢慢接近,然後及時剎車就可以了,但著陸月球一定要啟動反推引擎,托住飛船才緩緩降落,稍不注意就會萬劫不復,印度月船2號和以色列創世號就是前車之鑒。因此,當然登月要難得多。
從距離上來比較,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近地天體龍宮距離是3億多公里,近地天體貝努距離是2億多公里,因此,我國嫦娥5號比它們兩個飛行的距離要短得多,但大家要知道一點,太空飛行本身上就不需要太多能量,依靠慣性就可以持續飛行了,無非就是中途需要修正軌道和切換軌道。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嫦娥5號是最先進的,當然這也不盡然,嫦娥5號獲取的 是月球樣品,而美國飛船和日本飛船是獲取小行星樣品,意義有所不同。
⑺ 隼鳥二號小行星取樣,要比嫦娥五號的採集難嗎
隼鳥二號小行星取樣,要比嫦娥五號的採集要難,因為隼鳥二號的技術比不上嫦娥五號,以下具體分析。
2、行星取樣和行星返航:行星取樣日中差別不大,因為技術都很簡單,都是用鑽頭鑿碎樣本再用采樣機器的機械臂收集到采樣機器的收集倉。還有一個難點是行星返航,同樣是因為重力小,所以在返航動力上,中日沒有區別。但是嫦娥六號的導航系統要比日本的強,日本需要人工導航,而中國是全程自動化精準化的自動導航,采樣機器可以精準無誤的返回地球。
⑻ 嫦娥五號和隼鳥二號在綜合技術水準上相比較來看孰強孰弱
要論技術成熟,其實兩者不相上下,都是成熟的技術。但是兩個技術的難度是不一樣的,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細分領域,隼鳥二號是小行星著陸,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引力更大。
⑼ 同樣是去太空挖土,我國嫦娥五號和日本隼鳥二號誰更厲害
如今,嫦娥五號已經成功取得了2公斤的月球土壤並處於返航的途中,然而在中國航天事業鼎盛發展的同時,日本的航天事業也迎來了重磅消息,日本在2014年發射的隼鳥二號探測器也將從太空返回。
作為亞洲的兩個強國,這是航天先進技術的體現,那麼中國和日本的天外采樣難度有什麼不同,嫦娥五號和日本隼鳥二號相比誰更厲害呢?
這兩次月球取樣項目都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之後的50年再也沒有一個國家進行過月球取樣了,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月球取樣意義非同,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進行月球取樣的國家。
此次任務的成功不僅會使我國航天技術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對於我國未來的探月工程而言也是意義非凡的。
總體而言,嫦娥五號的技術難度更大,操作也更復雜,此次任務將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復雜的一次航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