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㈠ 日本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關系)。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㈡ 日本國的起源
日本國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2)日本的起源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
㈢ 日本的歷史最早什麼時候
從距今8000多年前的日本繩文文化時期至公元6世紀前後的古墳文化時期,是日本列島的無文字時期(史前時代)其中的繩文文化時期距今7000~8000年前一直發展到至公元前2世紀為止,在繩文文化晚期,大約是公元前1、2世紀時,日本列島上的經濟生活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巨變,一直過著穴居生活,以漁獵為生的人民,一舉跨入發達的農業社會,從使用的勞動工具看,在短短地幾個世紀內,日本大地上先後經歷打磨石器、木器、青銅器幾個時代的更替,而後更是一舉跨入了鐵器時代,真是發展得太快了(這是日吉玩帝國時代的常用語)。從這一時期(公元前1、2世紀)到3世紀,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彌生文化時代。而後的公元3世紀到7世紀,是日本無文字史的最後一個階段,以考古出土的大量古墳為特徵,故被稱為古墳文化時期。上海正在展出的日本古文物里有很大一部分就出於這一時期。 很久從前的中國秦始皇時代,一個叫徐福的,帶著數百童男童女出海,他們坐著船漂啊漂啊,最後登上了日本列島並定居下來。後來,他們在島上耕作,繁衍……逐漸形成了日後的大和民族。這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看來中國人民太想做小日本的祖宗了)但事實上除了這個故事以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大和民族就是咱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支,這傳說只是一廂情願罷…… 事實上,對於日本民族的起源問題的科學研究活動最早開始於從幕府統治的末期,當時一位來自荷蘭的醫生提出了一種假說,他認為原始日本人實際上就是現在的阿伊奴人,屬突厥人的分支……蒙古人種,而現代日本人的祖先則是在新石器時代以後才遷居到日本群島上的外來種族(這點倒跟中國民間說法有點相似)與此類似的說法還有美國人E.S茂斯的「前·阿伊奴人說」,平井正五郎的「克羅波科爾說」,以及其徒弟鳥居龍藏提出的「固有日本人說」(他們倆的說法被統稱為「人種交替說」)。 到了明治維新時代,大量西方學者來日本從事科學開發(開放了嘛!)。結果,德國學者貝勒茲在考察中發現日本人的人體形態特徵明顯由兩種不同類型構成!即薩摩型和長州型。薩摩型的特徵是寬臉,大瞼裂,雙眼皮,寬鼻樑;嘴唇和耳垂肥大,身材矮小。長州型特徵表現為長臉,小瞼裂,單眼皮,窄鼻樑;嘴唇和耳垂瘦小,身材細高。(注意!如此特徵與您自己有所雷同,純屬巧合!)據他分析,薩摩型人數較多,社會地位處於下層,長州型人數較少,社會地位處於上層。另外貝勒茲還指出,從遺傳特徵上看,阿伊奴人和琉球人(沖繩島人)同起源於一個祖先。這個新的發現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於是「阿伊奴人說」就遭到了許多學者的抵制,並對此展開了廣泛的爭論,前文提到過的「克羅波科爾說」就是在這場爭論中產生的,所以說爭論也不一定是壞事啊!所以咱們戰國聯盟……不好意思,跑題了……嘿嘿(擦汗)。 後來,從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日本學術界為了迎合不斷滋張的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在這種背景下,「純血論」產生了(說法很多,但都大同小異)無非是通過XX「考據」得出結論:日本人的祖先是單一人種。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二戰失敗後,「日本民族純血論」逐漸失去了生命力,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民族起源的研究工作卻並未因此而受到影響。隨著日本國民經濟的不斷騰飛,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也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其中以江上波夫提出的「騎馬民族征服說」最具說服性,震動了當時的整個日本史學界。 「騎馬民族征服說」是基於古墳文化前後期所表現出的異質性提出的,江上波夫認為:(1)前期古墳文化與後期古墳文化有本質區別;(2)其轉變是驟然發生的 (3)一般來說,農耕民族(倭人)習慣於執著地固守自身的傳統文化;(4)後期古墳文化中所體現出的騎馬民族的特徵,同北亞大陸以及朝鮮半島上的文化屬於同一系統;(5)古墳文化後期,日本列島上的馬匹突然大量增加;(6)後期古墳文化時期明顯具有貴族特徵;(7)後期古墳大都位於山崗等軍事要地;(8)從騎馬民族自身的特點來看,它們會一直將勢力范圍擴大到海上(如蒙古,阿拉伯,日耳曼等民族都是這樣)。 進入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有關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有向復雜轉變的趨勢。從研究成果來看,具有代表性的有恆原和郎的日本民族二重結構說,川喜田二郎的「水界民說」,田名部雄一的關於日本犬祖系源流(參見機器貓大長篇之《大魔境》)研究等。不過,有關日本列島上的民族是怎樣起源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未到下結論的時候,就此的研究也將不斷深入下去……
㈣ 日本的起源是什麼
日本的起源如下:
真正有歷史依據的是日本彌生時代,這個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並獲賜金印。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的特點
從歷史上來說,日本的身份也是多變的,從學生到朋友,再到侵略而來的敵寇,我們沒有辦法對日本進行一種非黑即白的評定,因為日本太過復雜。倘若是步入日本的街頭,我們會經常發現到漢字的身影,這是因為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有很多是從中國所學習和傳承的。對於中國來說,日本是我們最重要的鄰居,這個重要性不但是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日本這個國家,它最出名的便是善於學習,因此融合性很多,中國可以從日本身上找到自己的印記,西方也能夠從日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日本什麼都學,並且什麼都學得精,更為可貴的是,日本在向外學習中,還能夠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特色。
㈤ 日本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2019年,日本頒布新年號「令和」,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
(5)日本的起源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 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㈥ 日本起源是什麼
日本的起源是源於中國。
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餘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
自東亞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移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火山密布的列島。
國名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
中國的《新唐書》中記載: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㈦ 日本國名的來歷
日本一名起源於唐朝時期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 「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 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 「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㈧ 日本人起源於哪裡
日本起源於公元1世紀。
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日本就把這一天定為 「建國紀念日」。
<古代日本>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
㈨ 日本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公元4世紀中葉
古代歷史 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 大和國 。 公元645年「 大化革新 」後,日本建立了以 天皇 為絕對君主的 中央集權制 國家。 12世紀 末,日本進入由 武士 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
㈩ 日本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約在公元1世紀時,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
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國(日語: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10)日本的起源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