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各城市財政特徵有哪些
① 日本政府財政預算的種類有幾種
幾種就不清楚了,但是他的財政預算方式不同辦法,本政府計劃編制一份2012財政年度補充預算案,用以刺激國內經濟。日本第二季度摺合成年率的經濟增長率為1.4%,遠低於預期。
據日本共同社1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日本政府補充預算案的用途將包括應對日元升值的影響和防災措施,預計日本政府將在10月份召開的國會特別會議上發布這份預算案。
共同社還稱,預計這份預算案規模較小,主要資金來源是2011財年預算案中未使用的資金。
日本內閣府13日公布的速報數據顯示,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3%,按年率換算增長1.4%,增速低於此前多家機構的平均預期?
由於歐債危機延續?國內重建需求弱化,日本經濟景氣在雙重打壓下陷入低迷,預計下半年仍將延續緩慢增長的步伐,同時保持對外部形勢的高度敏感性?同時,消費稅增稅法案對經濟帶來的短期不利影響,以及引發的政壇動盪也值得關注?
② 2.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特點: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戰後的影響:
二戰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被稱為「日本經濟奇跡」。然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戰後,日本為醫治戰爭的創傷,把戰時工業改組為平時工業,大體上花了10年時間。一般認為,1945―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復興期」,即國民經濟恢復和改組的時 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發布無條件投降的停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於宣告結束。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 戰爭末期,包括慘遭原子彈 襲擊的廣島、長崎在內,全國共有119個城市化為廢墟,毀於戰火的住房達236萬棟, 900 萬人流離失所。近一半的工業設備、道路、橋梁、港灣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工礦業生產急劇下降,如果以戰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為 100,1945年的工礦業生 產指數僅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農業歉收,大米產量只有常年的六成, 釀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由於物資極度缺乏,貨幣發行量激增,通貨膨脹日甚一日。
③ 日本經濟的特點是什麼工業分布特點是什麼
第四章 第二節 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放緩和衰退,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滯脹」;80年代的經濟復甦;90年代的經濟繁榮;二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聯邦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歐洲共同體;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緩和與矛盾;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右勢力的活躍。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二戰後至9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變化的歷程,形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的內外因素,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
(3)通過對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矛盾與問題的分析,提高自己對資本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矛盾的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知識點撥
(一)知識引導
1.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2.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背景:二戰中,西歐各國經濟都遭到破壞;戰後各國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經濟。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②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③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結果:①50年代初,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上升,呈現繁榮景象。③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1967年歐共體成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後,與日本沖擊美國霸主地位。
3.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4.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
(1)背景
①戰後,進行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隨著冷戰加劇,美國開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國結束對日佔領。
(2)措施
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
③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3)結果
①1955年以後,日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80年代,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增長。
④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⑤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7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5.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和問題
6.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恢復時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發展時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3)「滯脹」時期:在1973年經濟危機影響下,西方生產低速發展甚至停滯,並與通貨膨脹並存。這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生產的調節促進作用減弱。
(二)重點、難點
1.不同時期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1)戰後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①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③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
(2)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主要原因。
①戰後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
②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③石油危機的沖擊。
2.戰後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經驗
相同因素:
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成功經驗:
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技,發展教育,注意經濟發展戰略。
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概況:
①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確立的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19世紀中期,英國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了法、美、德三國的總和;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喪失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
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②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建立了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③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史學界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戰後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後期;80年代末以來。這三個階段各自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戰後初期至70年代: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黃金儲備,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起來。
原因:通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而歐洲在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處於普遍衰落的時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開始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原因: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世紀晚期到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展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以私人壟斷為主,壟斷資本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並影響到政治生活。這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要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獲得高度發展,產品結構日益復雜,因而對生產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機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加強國家的干預。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經濟軍事化則形成了世界大戰策源地。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對資本主義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機也迫使各國加強國家職能以求出路,但各國國情差異導致了其不同的經濟體制。
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普遍加強國家干預,並使之成為經常性手段,西方國家普遍進入國家壟斷階段。二戰後各國經濟嚴重困難是導致其加強國家干預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生產進一步發展,對經濟體制和國家職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協調各種矛盾和開拓國內外市場,這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
4.戰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幾個怎樣的階段?並說明經濟恢復、發展和變化的原因。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從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角度,分析說明西歐加強經濟聯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50年代初,經濟迅速恢復階段。
第二階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7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速增長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的原因:
①雖受戰爭影響損失巨大,但有較高生產力水平的基礎(或各國針對性地實施了一些經濟措施);②戰後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馬歇爾計劃)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迅速穩定。
第二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經濟低速增長的原因:
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滯脹」狀態下經濟政策的穩定。
歐共體的形成,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也是歐美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結果。戰後各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要求西歐各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經濟政策。
其次,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較接近,貿易往來密切,促進了經濟上的聯合。
再次,美蘇爭霸世界,對西歐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威脅。對於這種威脅,西歐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應付。生存與發展促成了西歐經濟走向了聯合。
5.不同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時 間
特 點
影 響
1825 ①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發生於英國 ①暴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社會條件
1847 因農業歉收引發蔓延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由美國開始,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 ①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的標志
②第一國際建立的社會條件
1929~1933 ①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②由美國引發,演變為空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①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0世紀
70年代 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滯脹狀態
6.歷史上美歐關系的發展
問題1:世界現代史上,美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概括每一階段的基本特徵並簡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但在政治上,歐洲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一戰期間美國利用中立地位賺取豐厚利潤,戰後歐洲國家的經濟復興為美國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場,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而英國盛極而衰,戰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殖民地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但在政治上,美國的軍事力量還無法和英法等歐洲強國相抗衡,英法操縱了國際聯盟,建立了有利於它們的新國際格局。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名符其實的霸主,歐洲國家處於從屬地位。經過二戰,歐洲削弱,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進一步加強,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其對貨幣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政治上,美國拉攏西方成立了「北約」,並一度操縱了聯合國。軍事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戰後,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迅速發展,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實力得到壯大。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卻相對下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歐共體國家和日本在經濟領域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開始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奉行相對獨立的政策,美國喪失了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
7.戰後美日關系的變化
(1)美國同日本的關系
戰後初期,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日本,在日本實行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為了把它變成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據點,美國結束對日佔領狀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從50年代起,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美經濟競爭和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逐漸激化。進入80年代後,日美經濟競爭繼續擴大。
(2)關於美國對日改革影響的評價
史學界傳統觀念對此持完全否定態度。美國為適應戰後它在全球的擴張需要,把日本扶植成為美國侵華反蘇與對付共產主義的戰略堡壘。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史學界對此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美國佔領日本並進行改革,在當時情況下具有客觀的進步性。首先,修改憲法,革除封建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因素,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建立了與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憲制,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其次,在經濟上解散財閥的措施,革除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因素;在農村消滅了地主階級,從而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
(1)國家壟斷主義的基本概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的資本主義。1917年,列寧第一次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術語。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繼自由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兩階段後,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萌芽時期。它出現於個別國家的個別部門,規模很小,層次很低。畢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附庸。
②二戰結束前的不穩定發展時期。
歐美主要大國和日本為應付危機和戰爭,都曾大規模地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929年~1933年大危機和二戰期間,在性質和方向上出現重大分化。
一是堅持資產階級經濟體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是向法西斯專制畸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③二戰後上升至主導地位和走向完善時期。
內容:
國有企業的發展。
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很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
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特點:
在地域范圍上,它成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統治形式。
在持續性上,它日趨成熟和鞏固,沒有出現二戰前不穩定現象。
在內容上,既當經濟基礎,又是當上層建築,是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總壟斷資本家。
9.「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1)經濟特徵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得以確立。但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
(2)政治特徵
①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英國在對外政策上開始依附美國,法國徒有大國虛名。德意日法西斯成為戰敗國,不再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長期以來國際斗爭中的以歐洲為中心的時代結束了,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同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全民冷戰時期。在對共產主義冷戰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③戰後初期,美國操縱聯合國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3)經濟特徵和政治特徵的關系
①二戰後,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是美國稱霸的基礎。
②戰後初期,美國對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對經濟困難的歐洲進行經濟援助,為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鋪平了道路。
③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歐共體經濟力量的迅速增長為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提高
歐洲共同體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國際聯盟 B.擺脫國際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
C.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D.資本主義生產力再發展的產物
分析:本題解題關鍵是明確歐共體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它加強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聯合,是建立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聯盟。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思維
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億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3.8%。英、法、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1951年~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徐、樊元《世界經濟史》材料三:美國的進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註:+為順差,-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分析:此題為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此題所選四則材料圍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這一核心問題。材料一說明美國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低於日本和西歐;材料三反映了美國在與日本、西歐的貿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則反映了美國的黃金外匯儲備逐漸減少。試題要求依據上述材料回答1973年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四則材料即是四個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則材料所說明的實質問題,此題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時要揭示出每個方面的現象為什麼會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即揭示出四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
(2)美國經濟沒有持續穩定增長,其發展速度低於西歐、日本。
(3)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迴流美元。
(4)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
學科滲透
二戰後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60年代兩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國。
(1)西德和日本經濟騰飛有哪些相同因素?
(2)兩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3)為什麼德國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內陸,而日本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沿海?
分析:這是一道史、地結合的綜合題,主要考查西德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對我們的啟示、工業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第(1)問著重考查比較能力;第(2)問「借鑒」依賴於對「共同因素」的認識;回答第(3)問要結合兩國的交通條件、礦產資源的分布或來源來分析工業區分布特點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相同因素: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教育;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等。
(2)借鑒: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教;注重適時調整經濟戰略。
(3)德國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不遠,有萊茵河便利的水運,水陸運輸方便。所以德國最大工業區集中分布在魯爾區。日本缺乏礦產資源和能源,工業區建在太平洋沿岸,便於原料、燃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所以日本最大工業基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高考巡禮
閱讀下列材料
國民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1965年 2 003 700 1 413 280 163 00
所佔% 70.53 8.14
1993年 231 12 566 18 247 536 990 262
所佔% 78.95 4.28
高收入國家的三種類型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698 900 317 570 91 290
34.88 15.85 4.56
6 259 899 6 279 762 4 214 204
27.08 27.17 18.23
——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字
請回答:
(1)說明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呈現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2)分別說明美國、歐共體、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指出這種變化對三者之間的經濟格局有何影響。
(1996年全國高考)
分析:本題屬於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解析題。題目體現了歷史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特點。要求考生通過對圖表、數據的仔細分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本題對能力要求較高。
參考答案:
(1)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這種變化不利於低收入國家。
(2)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對衰弱;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的差距縮小,成為世紀經濟強國。這種變化使原來美國獨霸的經濟格局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一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學技術提高了生產力
B.進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改革
C.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
D.政局穩定,經濟實力雄厚
2l.1973 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它所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 )
A.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B.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金融危機
C.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形成
D.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初居於第二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是( )
A.英國 B.美國C.聯邦德國 D.日本
4.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利用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
A.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B.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
C.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D.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B.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C.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能力提高
1.下列各項按因果關系排列的是①「歐佩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制裁②西方經濟進入「滯脹」階段③西方國家發生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③②①
2.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首要條件是( )
A.戰後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B.朝鮮戰爭的影響
C.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D.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3.對20世紀70年代美、日、西歐歷史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美國由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
B.日本和聯邦德國上升為最大債權國
C.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黃金儲備減少
D.美國不再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4.二戰後,美國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其表現不包括( )
A.廣大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掀起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
B.毒品泛濫,吸毒人數劇增
C.邪教組織名目繁多、五花八門
D.軍國主義思想有所抬頭
5.閱讀下列各表提供的統計材料
表一:1950年~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情況
年份 項目(%) 歐共體10國 美國 日本
1973年~1979年 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 2.5 2.6 3.5
1979年~1984年 同上 0.9 2.l 4.2
1979年~1982年 消費物價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紀90年代主要訹國家經濟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扼要指出從本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分析其原因。
(2)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消長變化及其導致的主要後果。
延伸拓展
1.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後初期,推動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的一個相似因素是( )
A.科技革命的促進 B.各國革命運動的?
④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經濟有何特點
.。。=
=
特點就是前期的時候是封建的小農經濟,重視農業經濟。自給自足。
德川幕府時代的經濟發展
首先,德川幕府時代的商品經濟不是與商品生產相聯系的。德川幕府時期,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全部屬於封建領主所有,這種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幕藩體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中於農業的發展,主要糧食作物——大米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農民開始把剩餘的大米通過米商輸入市場。封建領主為獲取大量日用品和奢侈品,也把相當數量的地租——大米投入市場,作為封建地租的大米成了商品,封建領主經濟商品化了。但由於這種商品經濟並不與商品生產相聯系,而是與封建地租緊密結合,因而它不能象中世紀後期西歐的商品經濟那樣催化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相反,它進一步鞏固了日本社會的自然經濟。
其次,日本的城市也不是封建制度的對立物。德川幕府時代,大名和武士都是居住在大名的城堡——即城下町里,城下町最初只是政治中心。隨著封建領主經濟的商品化,為適應這種經濟的需要,大批手工業者,商人湧入城市,於是以江戶為中心,沿主要交通幹道,人口稠密地區,出現了大小不等的城下呼,這類城市幾乎遍及全國。從16世紀到17世紀初形成全國城市演變的主流。在城下町總人口中,武士數量一般是50%,具有較強的軍事色彩和消費特點。這實際上在中央政府周圍形成了堅固的防衛體制,支撐著幕府對全國的封建統治。因而這種城市就不是封建制度的對立物,沒有引起日本經濟的本質變化。它是為封建政治服務的,是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補充。
第三,適應封建領主經濟商品化和城市發展而出現的金融機構是專為封建領主服務的,一些富有的高利貸者如鴻池、三井也是以幕府的大名為對象。同時,幕府政權則給這些高利貸者以種種特權。這樣寄生和服務於封建統治階級的金融機構、高利貸商人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資本的職能也完全不同於中世紀後期西歐商業資本的職能。總之,正如教材所述,德川幕府時代的城市、商業、金融機構和享有特權的大商人、高利貸者「主要是為領主階級服務的」,這是德川幕府時代城市和商品經濟沒有孕育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原因。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封建領主經濟才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
總之,德川幕府時代的經濟有所發展,並且導致了德川統治的250年間大部分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呈現了良性的反饋,而不是貧困的循環惡化
其它詳細的:http://www.i3721.com/gz/tbjak/g2/g2lssc/200606/67052.html
⑤ 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特點是什麼
在19世紀中期以前,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專制國家,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際上,政權在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政府,首都設於江戶,又稱「江戶幕府」,其統治基礎是封建領主所有制。日本的封建領地可分為四種,即德川家族領地、大名即諸侯領地、天皇公卿領地和寺院神社。日本的領主一般不建立庄園經濟,把土地分給小農經營,小農經濟較為發達。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日本仍保留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全國居民被分為四個等級,即士、農、工、商,合稱「民」。這些等級是世襲的。士是統治階級,包括德川家族、各藩的大名、天皇和武士,約佔全國人口的7%~8%。
大名即諸侯亦即上級武士,居將軍之下,必須效忠於將軍,其領地叫「藩」。大名在自己的領地上都是獨裁專制的君主,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力量最大的是薩摩、土佐、肥前和長州西南四藩。武士是封建領主的家臣,居於將軍和大名之下,是職業軍人,有佩刀和免交租稅的特權。農民是無權等級,約佔全國人口的80%,負擔頗重。他們沒有土地,被禁止移居和種植規定以外的作物,此外還要服勞役,繳納租稅,租稅佔全部收入的60%~80%工和商均為無權等級。
日本的手工業者和商人都被稱為「町人」即市民,有經營某種商品的壟斷權,但必須繳納大量的捐稅。商人是「四民」之末,法定為社會下層。四個等級之外,日本還有「穢多」和「非人」,是賤民。除實行等級制度以外,幕府還採取鎖國政策。從17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相繼頒布了一系列鎖國令,禁止基督教再傳入日本,禁止日本人與外國人接觸,嚴禁一切日本船隻和日本人出國,也不許日本人從國外歸來。200多年的鎖國,使日本處於孤立地位。其實,日本也不是完全關門,是低層次有限開放,與中國、朝鮮和荷蘭保持有限的貿易。
第二,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在於各時代的經濟,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社會面貌的主要力量,是決定社會從這一制度發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日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是決定日本從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力量,是進行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重要前提。17世紀初,隨著國內統一局面的出現,日本的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經濟作物的比例有明顯增長,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不少手工業產品開始銷售全國。
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大商業城市,比如江戶、大阪和京都。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動搖了其根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日本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這種性質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造紙、冶鐵和造船等部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沖擊了日本封建等級制度,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第三,階級關系的變化。階級關系變化的第一個表現是出現了新地主新地主主要是由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來的,他們有的是通過兼並農民的土地發展為新地主,有的向封建主承包開墾新地變成了新地主。他們既是商人和高利貸者,又是手工工場主。
他們雖是土地佔有者,但沒有土地所有權,因為土地所有權沒有得到封建主的承認。此外,其工商經營又受到封建關系的束縛,故對現狀不滿,要求改革現狀。階級關系變化的第二個表現是資產階級開始形成。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日本產生了資產階級和帶有某種資產階級屬性的大商人和高利貸者。總的來說,在日本,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但已開始形成。
⑥ 日本經濟分布規律及特點是什麼
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⑦ 日本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啟示
特徵:全球化的幸運兒和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日本自身資源匱乏,依靠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提供原料,並依靠世界龐大的市場滿足其自身發展需要,使得一個彈丸之國能夠在世界上起到巨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但是,出口導向的最大不足在於,其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於是國際上風吹草動都會緊緊牽動日本神經。 啟示:必須要擴大與世界的聯系,這樣才能在世界體系中有更大話語權;另一方面要發展內需,才能使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⑧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____
二戰以後是製造業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適應製造業發展成長起來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表現出對製造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優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曾被譽為創造了亞洲奇跡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表現出強大的增長和競爭活力,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一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卻顯得對應遲鈍,缺乏競爭活力。在短時間內將成功與失敗兩面的先後展現,為我們全面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提供了正反兩面資料。中國和日本同屬於東亞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在經濟模式與發展戰略的選擇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全面的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創造了製造業輝煌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
從制度看,市場經濟是現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經濟制度,從模式看,同樣的市場經濟制度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表現為不同的發展模式。同樣的制度之所以表現為不同的模式,就在於構成經濟制度和經濟增長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採取了不同的組合。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二戰後經過60年代的經濟恢復,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中,逐漸定型。 從構成經濟增長的各要素的關系看,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徵:
1、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
從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資本主義體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從大范圍來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歐和北美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市場導向型市場經濟,具有東亞文化背景的東亞地區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模式。而日本的市場經濟則是東亞地區最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二戰之後,也是最早以政府導向的市場經濟模式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 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權利。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調控,主要通過這樣一些途徑來進行。
一是運用產業政策誘導社會資源向政府調控的領域和方向配置。從戰後50年代重點發展纖維等輕工業,到60年代重點發展鋼鐵和化學工業,從80年代轉向重點發展電器機械和汽車業,到90年代發展電子機械和信息產業的選擇,每一次產業的轉換選擇,都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誘導下進行的。
二是通過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的「保護」關系,保證企業投資和管理符合政府的產業調控的方向。日本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並不是歐美國家那種純粹的納稅關系。日本政府與企業之間,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指導和保護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一系列政策指導上,還表現在人際關繫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下凡」制度,就是從人際關系方面加強了政府對企業指導。在日本存在著論資排輩年功序列制的官員升遷制度,由於越往高層,其職位越少。為了解決到一定年限需要提升的官員,而沒有空缺職位的矛盾,採取了從政府派到企業任職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所謂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員「下凡」到企業,從人際關繫上強化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系。
三是運用政府計劃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資源進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以來,通過發行國債來刺激經濟增長。其次就是從50年代開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國土開發綜合計劃」。為了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是日本政府按照計劃對開發地區進行直接投資的計劃。盡管這種投資主要是基礎設施的投資,但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導作用。
2、從國際與國內市場看, 是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外向型經濟
由於兩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場經濟表現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一是國內資源的短缺。二戰後日本推進大規模的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大量進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對海外能源的依賴程度高達87%,美國是20%,英國9.3%,西德57.7%,法國80.3%,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在大量進口中形成對外匯的大量需求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進口的同時,必須增加出口。所以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就成為日本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二是二戰之後支撐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和資本的積累,也需要在引進中進行。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場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很高的開放性。
從50年代開始,日本就確立了「貿易立國」 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和西歐國家進行產業調整的機會,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外貿易體制,實現了國內市場與國家市場的接軌。不斷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根據互補優勢原則,確定產業發展重點,不斷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日本經濟在國家分工體系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和強大的競爭力。
戰後日本市場經濟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在「貿易立國」戰略指導下走向國際化的過程。從50年代開始這個過程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次國際化(1949年~1961年)是以振興出口和促進產業合理化為目標的國際化。處於戰後恢復時期的日本經濟,採取了振興出口,限制進口的國際化政策。
第二次國際化(1960年~1973年)是適應國際經濟自由化而進行的。在這一時期,日本經濟進一步走向自由化的過程經歷了三步。在60年代以前實行的主要是限制外資進入重點產業扶持的政策,通過關稅和數量限制來限制進口。第二步是從限制進口走向貿易自由化時期。第三步是從貿易自由化走向資本投資的自由化。
第三次國際化(70年代到90年代)是以解決貿易摩擦政策對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化。日本的貿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餘化,70年代後期對歐美的貿易盈餘呈現劇增,如何對應貿易摩擦成為日本外貿政策的中心。
3、從宗法關系與市場關系混合中生成的企業制度,是一種團隊精神很強的企業制度
在80年代,人們總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功的經驗中,曾將充滿團隊精神日本企業制度作為主要經驗予以研究。高度敬業和充滿團隊的企業精神是如何形成的,這曾是理論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日本企業高度敬業的團隊精神來自其特有的企業制度。這種企業制度從總體上看,是由兩種力量或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依附關系與市場競爭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⑨ 日本經濟的特點
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日本的企業制度,也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一些特徵,如現代日本的企業大都是股份制企業,在日本也存在龐大的證券市場,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都遵循市場競爭規律。但這些並不是日本企業制度的全部,有些東西在現代日本企業制度中,則是某種形式的存在。如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日本企業只是一種形式的存在。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獨特性,是存在於日本企業中的另一種關系,即自上而下的具有濃厚宗法色彩的依附關系。
這種宗法依附關系,分這樣幾個層次存在。第一個層次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即政府對企業指導、保護的「護送船隊」關系。政府對企業除了通過產業政策誘導和管制外,還通過「神仙下凡」派往企業的官員,對企業進行滲透。第二個層次的關系是行業關系。行業關系通過行業協會和財界組織來實現。行業協會沒有政府背景,主要協調行業內事宜,制定行業標准。第三個層次的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主要表現為三種關系。(1)隸屬於企業集團(財團)的序列關系。日本不同的財團在歷史上屬於同一財閥延續下來的。每個財團以銀行和商社為中心形成鬆散的聯系。同一集團之間在商業上相互照顧。如企業之間的商品采購要優先從本財團內的企業采購。如在日本研修中參加富士通舉行的多次酒會上,所用啤酒是和富士通屬於同一財團的企業的啤酒。(2)主銀行關系。日本企業的金融業務都由一家銀行承擔,銀行向企業派遣幹部,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銀行出手救濟。(3)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專屬配套關系」。中小企業依附某一大企業專門為其提供產品配套,大企業保證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向中小企業派遣幹部、提供技術並壓其降低成本。政府的指導、行業協會和財團、主銀行隸屬、專屬配套等構成了企業的存在外部關系。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的工會、僱傭終身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來維系。
市場競爭的關系是一種橫向的關系,而自上而下的從政府到財團、從銀行到中小企業的關系網是縱向關系。將企業劃分在不同的條塊之中自上而下的序列關系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某個企業一旦脫離或背叛隸屬的某個財團或他的主銀行,可能會為企業的生存帶來意向不到的危機和災難。任何一個日本企業都面臨著兩種關系的約束,即競爭關系和依附的關系的約束。這種自上而下的依附關系並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而是對既定歷史關系的承襲。是古代自上而下的封建宗法關系在現代社會的再現。如日本的財團就是日本歷史上財閥關系的沿襲。同樣政府對企業的保護,銀行對企業的控制,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封建皇權對超經濟控制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種自上而下企業關系稱其為古代宗法依附關系的遺留。這種關系的存在同日本的近代歷史有關。日本從古代的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走的是一條改良道路。現代的資本主義關系是在保留古代封建關系的框架下漸進形成的。現代的日本企業存在於市場關系與遺留的宗法關系混合生成的制度中,也就不足為奇。
以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在本質上也是使員工不得不依附企業的一種宗法關系。因為在日本所有企業都是隸屬某個財團或某個銀行,所有的企業都實行終身僱傭,而且是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形式上分離,實際上的不分離,所以在日本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市場。從表面上看,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的存在是對市場競爭關系的抑制。特別是按照西方的古典經濟學觀點,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是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但是在現實日本市場經濟中,正是這種依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卻成了日本企業精神的形成根源。這種從古代社會遺留下的依附關系,在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變成了員工對企業、小企業對大企業,大企業對銀行、企業對政府的服從和忠誠關系。員工對企業的服從和忠誠在日本企業的內部又變成了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團隊精神。企業對政府的服從,使政府的調控信息以最少摩擦得以實現。小企業對大企業的服從,企業對財團的服從,使以高度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體系以最少摩擦而形成。如果說歐美的大企業是在長期的競爭中形成的,那麼日本的大企業集團則是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法關系框架中形成的。與歐美的大企業相比,日本企業集團形成時期短,摩擦成本小。這可以說是在短期內日本跨國公司迅速成長的秘密所在。
總之,在市場關系與古代遺留下宗法關系混合中形成的日本企業制度,在80年代以前,表現出了很強生命力和競爭力。這種獨特的企業制度,也成了其他國家很難模仿的構成日本經濟特點的一種制度。
二戰後至80年代末發生泡沫經濟前,日本產業政策的實施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為了恢復市場,克服通貨膨脹,確立了以經濟自力為基礎的產業政策;在產業選擇上,主要推進了以纖維紡織品為主的輕工業的發展。第二個時期,是以產業合理化為中心,培育新型產業,充實社會資本。在這一時期重點發展了資本密集型的鋼鐵、化學等行業。第三個時期,適應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為了實現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邁向經濟大國的目標,採取強化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這一時期也是日本的汽車、電器機械迅速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時期。第四個時期是產業政策多樣化的時期,主要是謀求振興電子產業和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時期。
日本產業政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追求規模經濟、鼓勵企業間的合並與聯合,追求卡特爾效應;二是適應日本經濟外向型特點,鼓勵出口始終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三是堅持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置於產業政策的核心,使產業推進和升級始終在技術進步的中進行。日本產業政策這三大特點與日本戰後趕超性總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通過大規模生產提高引進技術的重復使用效率,然後在開拓的國際市場中進行銷售,在短期內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際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戰後推行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實踐證明,日本的趕超產業政策是成功的。正是這種趕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內,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工業製造大國。
通過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實現經濟起飛的另一個經驗。日本的技術進步經驗從總體講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或二次創新的經驗。日本戰後技術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導技術的前提下,將尖端技術與具體工業流程、產品開發相結合進行追加創新的技術革新。所以在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外匯金融政策激勵下對西方尖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的系統,另一部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工程和產品開發項結合,進行的技術再創新的。由於屬於工程學和實用技術的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相聯系的創新,所以日本的技術創新是以民間部門為主體的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供給也是以民間部門為主。日本擁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各種各樣民間技術人員,日本也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製造業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日本技術創新體系的特點所在。同歐美的技術創新體系相比,在研究開發領域,日本工程學占優勢,歐美則在理學占優勢。
由於結構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道路艱難而曲折,日本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的時間表,即使日本的專家與學者也很難確定。但經過十多年漸進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對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反思,日本經濟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日本專家和學者講述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也是日本經濟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日本的政府和學者已認識到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放鬆行政管制,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需要的更加靈活的市場經濟,是目前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體制方面推進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選擇性的金融體系。 在金融機構的合並中,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的自由化。在企業關繫上,開始進行打破束縛企業之間競爭的序列關系的改革,在企業內部,對終身僱傭制進行改革,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鼓勵人員開始流動、競爭,促使勞動力市場發展。在對外開放上,鼓勵外資進入日本,收購日本的企業和不良資產。這些改革都是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場機制更加具有競爭性和開放性。
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競爭中,日本企業未能抓住有利機會,獲得其應有的市場份額。面向全球,實現日本企業的再造,成為日本企業努力的目標。如富士通株式會社全力推行的面向全球性的經營戰略,代表了目前日本跨國企業改革的方向。富士通作為一個從事電子通訊的跨國企業,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兩大經營戰略。,將富士通的全部資源集中於互聯網世界,使富士通的品牌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富士通的這兩大戰略與建立網際網路時代無國籍企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是以全球化經營為戰略目標的無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越是全球化的企業,越具有生命力和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