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流行磁帶
A. 為什麼在日本錄像帶與磁帶還沒有被淘汰
樓上的出自哪過理論?日本DVDVCD哪個不比中國強?事實是不可否認的,就像中國一定會滅了日本一樣,但是他比咱強的地方絕對不能否認!
LZ的問題,我覺得首先應該從民族文化上討論,日本是個遵守傳統的國家,人們用慣了的東西沒有壞就不會放著不用(另外一個觀念是資源的有效利用)還有,DVD畫質比磁帶好,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儲存時間也比磁帶長因為磁帶會被消磁)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用舊的東西還一直用(前提是不影響心情)是個好習慣,不像有些人一味的追求新東西,雖然新東西是社會所推崇的,但是誰規定舊東西就不能用呢?
另外,要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方面我不是很明白,源自我的理解說下,就是人心理的需求方面,分3種,1是使用需求,2是虛榮需求。3享受需求。
所以某些消費者基於使用需求的情況下選擇了不更換更加先進的新一代數碼產品。但是我們不能說這是守舊。也許問這個問題的和前幾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不是中老年人(當然我也不是)如果你結婚過幾年日子就知道,能不換就盡量不換,當然每個人追求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就會不同。
這就決定了LZ的問題,這個現象不僅僅在日本,在歐美發達國家,以至我們國家都普遍存在。
最後補充下,看問題要客觀,不要把主觀思想帶到所回答的問題中來,謝謝,這是我們國民在祖國發展的情況下所必須具有的素質!
B. 誰發明的磁帶。
從留聲機到磁性錄音機
說起人類挽留聲音的歷史,我們不得不又提到偉大的愛迪生。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從此美好的音樂和歌聲得以挽留、儲存和再現。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學家提出了改進留聲機的想法,他設想通過電流的變化轉化成磁力並儲存在鋼絲上。
但這種大膽的假設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麥科學家瓦爾德馬·波爾生實現。
瓦爾德馬·波爾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電話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方法:把鋼琴弦磁化,以反應從電話傳聲器傳來的聲音,聲音「貯存」在極小磁化區型的鋼絲上。
後來我們稱之為「鋼絲次音」。於是,小型磁帶錄音機很快在辦公室流行起來,它們被用來口述
信件,甚至記錄電話談話。 同時,波爾生還發明了一種用金屬粉塗層的紙帶機,堪稱最早的磁帶錄音機,但它從未正式生產過。
倫敦愛樂團的榮耀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爾本」和「無線電信」兩家公司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有氧化鐵塗層的塑料帶,但該機器在其他方面,還是與波爾生的機器以相同的方式運作。 磁化模式是把來自傳聲器的信號放大以後留在被磁化的帶子上,並將磁帶卷繞在大繞軸上。
不久,磁帶錄音機便廣泛應用於專職錄音。1936 年11月 19 日,倫敦愛樂團在 Ludwigshaven 音樂會廳的管弦樂演出,成為世界上第一場被磁帶記錄的音樂會。
1947年,美國人卡姆拉斯發明三氧化二鐵磁帶,使輸出的信號比原來的德國磁帶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軸錄音機依然既大又貴,並且需要細心使用。直到20世紀60年代,飛利浦公司採用了袖珍磁帶盒,其中卷好的磁帶裝在一個小塑料盒裡。由於這一系統大為簡化,磁帶錄音機就成了家庭里的尋常用品。
C. 自學日語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呢
學日語並不難,難是難在你有沒有信心學好日語,有沒有恆心學好日語.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話,我勸你還是趁早死心,在語言世界裡沒有任何的捷徑,有的只是艱辛和不懈的努力. 我自認為自己在學語言方面很有天賦,大三時就很輕松地過了英語六級.大學畢業後進了廈門一家很有實力的日資企業,又很幸運被公司選派到日本來學習.在這之前根本一點都不懂日語.只是在來日本前學了初級日語第一冊來了日本以後才體會到那種什麼都聽不懂無法交流的痛苦.業務上當然就進展很慢.那個時候反而激起了我的鬥志,我發誓要把日語學的比日本人還要好.我給自己訂了一個計劃:早晨5點起床大聲朗讀課文,並背下所有教材中的例句;白天上班過程中盡量多找日本人交流,大膽開口說日語;晚上下班回來,7點到10點啃日文教材或小說,請記住不是看是啃,就是搞懂每個句子的語法,每個單詞的意思不懂的查字典或記下來第二天問日本人;10點到12點看電視練習聽力.看的過程中一定要聚精會神注意聽他的表現手法和發音,有必要時做點筆記,比如記下發音再去查字典. 就這樣我幾乎陷入瘋狂的境界每天都堅持不懈,從不給自己找借口頭懶.半年下來日語水平簡直突飛猛進.不僅工作上的交流基本沒問題就是電視也基本都能看懂.在會議上能比較流利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能寫出教好的業務報告.在日本人睜大眼睛對我說信じられない時,我只是笑笑,有誰會知道這個背後的艱辛. 現在我仍然每天不懈的堅持著,只為實現自己的諾言把日語學的比日本人還好.我個人認為在聽,說,讀,寫中說應該是最難的
接下來是聽,寫,讀.現在看日文小說99%能看懂,但是請千萬記住看懂不等於你懂因為你還不會用,你還不會說.你會用時你會說時還不等於你會.因為你還不會象母語那樣隨心所欲地使用.
所以說學日語要一個一個層次來,決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得意忘形.看懂離會還有十萬八千里呢.另外我想說學日語當然是為了多掌握一門外語多一份競爭力,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日語來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風俗,這比什麼都重要.了解日本為什麼會發展那麼快,了解他的國民性為什麼那麼令世人討厭,又為什麼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精神.這些我想才是學日語的根本. 當然這只是個人愚見,總之希望我的這點意見能對大家學習日語有幫助. 關鍵是要有信心和恆心. 雖然是老套點但也不失是真理,讓我們共同努力!
首先,我想說自學當然比正規的上課,由老師來教來的困難些.但既然是沒辦法找老師教,又想學日語,那隻有自學了.
說實話自學絕對可以把日語學的很好,只要你有信心和恆心. 其實做任何事都一樣,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有了上面的條件接下來就開始學習了.
首先要找好的自學教材,最好是正規日語教學用的教材,因為這樣的教材往往比較系統. 很遺憾,我自己本身當初來日本比較急並沒帶什麼教材過來,也不清楚哪些教材比較好.我所知道的就是「中日交流標准日本語」,分初級和中級.這套書真的很不錯,語法很全面.我精研這套書以後,感覺在以後的自學道路上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強烈推薦!
但這里我想說怎麼學這本書,這套教材我粗看了三遍,精讀五遍,最後在把他背起來.真正做到裡面的各種用法都能隨手拈來.或許有人會認為在一套書上花這么多時間不是太浪費了嗎?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要學語言精讀一本書比泛讀十本書來的有效的多. 如果要擴大知識面那就去泛讀了,當然精度和泛讀都必不可少.在初學階段最好多花點時間在精讀上面.到現在我讀日文小說有時一個晚上才看4,5頁.不是我看不懂.實在是那些句子還有表現手法太妙了.每一句都讀幾遍再默寫下來, 第二天一早又去大聲朗讀.這種學習效果真的太妙了! 寫起文章來也比較正統,不會成中國式的日語.
學語言一定要說出來.我當初剛來日本時,自以為學了點日語,跟日本人講話時心理明明想好了怎麼說,可說出來卻錯誤百出搞的人家一頭霧水.語言這東西要真的說出來才是你的東西,心裡想的和說的完全是兩回事.所以目前早讀成了自學必修課了.
我覺的在國內的朋友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可以買到大量的參考書.這個很關鍵.由於是自學,不懂的東西只有靠閱讀參考書來解決了. 我很後悔當初沒有買大量的參考書過來.建議朋友們多買些參考書來看.
另外想說在聽力方面,要想聽比較正式的日語最好是新聞之類的,這類都比較規范.用的大都是敬體.要想聽日常的生活方面,就去看日劇.這類比較隨意,語言簡單輕松.
建議初學者最好先學敬體,不會敬體等於你不會日文.不要以為日劇裡面才是真正的日文,裡面也有好多垃圾.
另外想說說聽力.聽一盒磁帶最好做到每個單詞都聽懂,反復聽,直到聽懂為止.一開始不要一味追求高難度,也不要一味追求量多.搞懂一盒再聽下一盒, 一步一步循序漸進.這個很關鍵.
日語學習大忌
第一,過分將就方法和技巧,而不願意下真功夫。語言的運用是一種技能,而這種技能不是靠技巧能獲得的。太講究方法和技巧會被其佔用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對學習的內容本身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反而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第二,過分將就速度和效率,不願花時間經常重復復習學過的內容。語言運用是一種技能,技能只能靠熟能生巧,要不斷重復才會熟練,只有熟練了才會形成一種不加思索的技能。
第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恆心,不能長期堅持學習。技能的額數聯要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不能向困難低頭,要堅持不懈的反復學習,持之以恆。
第四,不重視聽力訓練。語言是有聲的,我們對語言的感受首先是語言的聲音作用於我們的大腦。如果不練習聽力,只是默默的閱讀和背單詞,其結果是不僅聽不懂別人講外語,而且閱讀水平也難以提高。
第五,只學而不用。語言的實踐性很強,如果只學不用,就永遠也學不好。我們學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要學會在用中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興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
日語學習大忌
第一,過分將就方法和技巧,而不願意下真功夫。語言的運用是一種技能,而這種技能不是靠技巧能獲得的。太講究方法和技巧會被其佔用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對學習的內容本身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反而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第二,過分將就速度和效率,不願花時間經常重復復習學過的內容。語言運用是一種技能,技能只能靠熟能生巧,要不斷重復才會熟練,只有熟練了才會形成一種不加思索的技能。
第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恆心,不能長期堅持學習。技能的額數聯要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不能向困難低頭,要堅持不懈的反復學習,持之以恆。
第四,不重視聽力訓練。語言是有聲的,我們對語言的感受首先是語言的聲音作用於我們的大腦。如果不練習聽力,只是默默的閱讀和背單詞,其結果是不僅聽不懂別人講外語,而且閱讀水平也難以提高。
第五,只學而不用。語言的實踐性很強,如果只學不用,就永遠也學不好。我們學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要學會在用中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興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
提供些日語的基礎入門,希望你仔細看看:)
日語資料---初學者必看,有51音圖,常用日常用語,中日文對照:)~~
http://bbs.aptx.cn/archive/index.php?t-8533.html
下面是標准日語的視頻講座。對你自學日語,聽力和口語有很大的幫助哦:)~~
http://ladder.nyist.net/japanese
初學首先要注意發音,因為剛開始的發音很重要,一旦養成了習慣就難改了,至少買本專門教發音的書(當然要帶磁帶),當然你也可以到網上下載某些軟體。
下面網址有日文的基礎知識~還有真人發音和對話~~還有練習,很不錯的,你可以學習一下:)
http://col.njtu.e.cn/zskj/1013/JAPANESE.swf
下面是相關的學習方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來學習。
首先,買一本配有磁帶的日語書,如《標准日本語》,然後,跟著磁帶學習日語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發音和書寫,同時還要按行和段分別背誦假名.還要學會日語中的 促音,長音,拗音,拗長音等.
學會了發音和假名,就可以按照課本,學習日語語法和其他的知識了.
其後方法就多了,可以看動畫、日劇,也可以繼續看看網路課堂,關鍵在於堅持!!
補充:在學完了某難度的教材後,最好不要急於學更難的教材,而應該先鞏固並運用一下;比如上論壇,聽歌曲,最好還能做做練習[比如詞彙或語法,在有一定的基礎後,你會覺得這個對於詞彙的增長相當有效.
要想把日語學好,還要靠自己平時的努力和正確方法的指導,才能腳踏實地學好日語哦:)
D. 盒式磁帶發明人去世,你知道音樂磁帶是什麼時候風靡全球的嗎
盒式磁帶自1960年代問世以來,在全球現已售出1000億盒。近日,盒式磁帶發明人去世的消息,讓人想起了過去的好多事情。盒式磁帶是那時代中一個非常標志的東西,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歡樂,也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卡帶的發明者,荷蘭工程師、發明家Lou Ottens去世了,享年94歲。雖然他沒了,但是他做出的貢獻永遠不會消失。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也逐步走下了歷史舞台,它的作用也發揮完畢,圓滿謝幕了,但是它卻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E. 為什麼錄音帶可以錄音
錄音帶又稱磁帶,顧名思義,就是其帶子上有磁性物質,當人說話時,由於頻率的高低起伏,改變了通過錄音機的電流大小,從而改變了磁性物質的排列順序,也就是這樣記錄下數據的
錄音帶
【簡介】
錄音帶是磁帶的一種,按外形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盤式、卡式和盒式三種。我們通常所說的錄音帶是指卡式錄音帶,其專業英文名稱為Compact audio cassette(緊湊音頻盒帶)。
【歷史】
錄音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磁帶。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成盒式錄音帶。1973年,日本研製成功Avilyn包鈷磁粉帶。1978年,美國生產出金屬磁粉帶。由日本日立瑪克賽爾公司創造的MCMT技術(即特殊定向技術、超微粒子及其分散技術)製成了微型及數碼盒式錄音帶,又使錄音帶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並使音頻記錄進入了數字化時代。中國在60年代初開始生產錄音帶,1975年試製成盒式錄音帶,並已達較高水平。
【保存時間】
錄音帶保存時間在乾燥、低溫情境下為10年左右。
【保養方法】
①磁帶應放置在乾燥通風處,免受陽光直射,並避免高溫。
②不要將磁帶快卷之後保存,以免磁片快卷之後太緊而變形,應在錄音或放音後保存。
③長期貯存不用的磁帶最好放在密封容器內,每三個月應快進走帶一次,以避免粘連。
④磁帶不宜放置在磁性物體周圍,以免磁帶被磁化或退磁。
⑤磁帶使用前應檢查一下松緊度。過松應用小棒轉緊,過緊用手輕輕拍打幾下即可。
⑤磁帶使用過程中,必須讓磁帶完全停止轉動後再快進或快倒。
⑥使用磁帶時,忌用手觸及磁帶,以免玷污磁帶。
⑦發現磁帶斷裂,應及時用膠帶粘好後再使用。
F. 卡拉OK的起源發展
卡拉OK最早是起源於日本,是日本對世界的三大發明(方便麵烘乾法、動漫、空オケーストラ,即卡拉OK)之一,由於日本的風俗,男人如果回家過早的話,會讓鄰居們看不起,認為天天工作連個應酬都沒,每天回家的太早成了旁人笑話的把柄,所以許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後聚集在酒吧或茶館,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後來慢慢的他們覺得應該找點什麼新的消磨時間的項目,就在酒吧裡面邊喝酒邊用上電視機話筒等簡單的可以用來唱歌的東西,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演變成如今的卡拉OK,後來傳入台灣,再由台灣傳入大陸,有了今天的卡拉OK的景象。
卡拉OK日文原意是「無人伴奏樂隊」,20世紀60年代是井上大佑先生年輕時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擔任沙龍樂隊鼓手的年代,發明的伴唱聲軌和可攜式麥克風。不到三年,卡拉OK開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紛紛剽竊井上的創意,推出自己的機型。等有人建議他申請專利時,已經為時太遲。井上承認:「我從沒想過申請專利。」
這個概念早在1971年井上發明8-Juke(八聲道點唱機)前就已存在,而8-Juke是一個紅、白顏色的木箱,裝配了麥克風、放大器和八音軌的卡帶播放機,儀錶板則以英文標示,以便看起來「時髦」些。井上以這部原型卡拉OK作為無歌手樂隊的鼓音伴奏,在沙龍中接受想唱歌的顧客點歌時播放。後來他又想到,可以借機器來達到伴奏的功能。
卡拉OK發展
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舞會上,有傳統的樂隊為人們伴舞。在這一時期已出現了歌手用歌聲為人們伴舞的形式。這就是第一次伴奏音樂與歌聲分離成為兩個獨立部分。
20世紀六十年代末期
盒式錄音機問世以後,左(L)右(R)立體聲磁帶可錄制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人們可以用這種磁帶學習流行歌曲的演唱。當人們學會唱這首歌以後,人們就會關掉人聲這路通道,而通過話筒親自演唱這首歌曲。這種娛樂活動首先在日本流行起來,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游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響樂的縮寫。所以說KARAOKE游戲是日本人發明的。
這種KARAOKE游戲在日本迅速流行起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風波。在一些酒吧、咖啡廳、歌舞廳,老闆就辭掉了原來的樂隊,而採用一套音響設備。這樣就受到大批電聲樂隊的不滿,他們向娛樂圈和KARAOKE生產廠家提出抗議。但是在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日本,這些都是無濟於事的。這些樂隊只好轉業到廣告業和電視劇製作業中去了。
20世紀七十年代初期
錄像機出現以後,用圖像畫面來解釋歌曲的意境,形成了聽覺視覺並舉的綜合藝術系統,並且有字幕的提示(利用歌詞鑲邊、變色的方法)。
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
激光影碟機問世以後,這種設備都是數字電路,所以它的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要比錄音機和錄像機有很大的提高。
影碟機和影碟的特點是頻率響應寬,雜訊低,失真度小,使音頻和視頻都達到了專業級的水準。
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
中國才出現了歌舞廳。KARAOKE闖入中國的時間較晚,但是發展卻很迅速。1988年,北京出現了歌舞廳。當時,有些飯店、酒樓,餐廳,白天進行餐飲營業,晚上,邀請專業藝術團體樂隊,音響、歌手為客人演唱。1989年,北京出現了KARAOKE歌舞廳,1990年便發展為100家,1991年又發展為200家,1992年發展為400家。到1993年已發展為600家,直至1994年,歌廳、舞廳、KARAOKE廳、多功能廳,已達到800家。加上各單位,各系統對內開放的歌舞廳,北京共有千餘家。
KARAOKE包間起源於日本。在日本,有些中老年人,懷念自己青春時的美好時光,通過演唱舊時的歌曲,舒發懷舊的情感,但又不便於在眾人面前演唱,特為他們開辟了小型的KARAOKE包廂,使之如願。這種形式很快在日本流行起來,1991年,開始傳入中國。但在中國多為包間的形式。
1992年,有些歌舞廳加裝了攝像系統。用編輯機可把自己演唱的鏡頭投放在屏幕上。也可將它投影在屏幕的各種不同位置上。北京不少歌舞廳可把客人演唱的歌曲,製成錄音磁帶和錄像帶,提供給演唱者。
2008年
中國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攜帶型卡拉OK機——戀歌派,比日本號稱世界最小的兒童攜帶型卡拉OK機「Hi-Kara」 還要小。戀歌派是一款集聽歌、看電影、唱歌、練歌、學歌、拍照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隨身唱數碼產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K歌已經不再需要走進歌舞廳、KTV包房了,戀歌派就達到了隨時隨地K歌的效果。可能很多人對這種全新的K歌產品(方式)還不了解,所以普及的不是很完整,暫時還只限於廣東珠三角地區。
G. 日本的唱片銷售模式為什麼是這樣的>
日本的盜版懲罰是相當嚴重的,如果盜版上市的話,賣盜版的商家會賠到傾家盪產的。在日本,如果誰買到假貨就像中了彩票一樣,是左鄰右舍都會來慶祝的,因為可以索賠一大筆錢。有的官網有視聽,但是那些視聽很多不是完整版,完整版還是付費的。你有在日文原版的官方網上看到過完整的視聽嗎?你確定是製作公司的官方網?日語新單曲一出來,咱上網就可以搜到,那還是有人從官方網上買了付費的然後做的盜版吧……日本的專業飯團是由製作公司發起組織的,這樣的正式飯團就等於是出錢買到的金卡會員,已經甩了一把銀子,然後能夠得到見面會啊,限量版啊,之類的優惠,在得到優惠後又心甘情願地再甩一把銀子……不能不說日本的製作公司實在是太會A錢啦……(你在中國買正版磁帶和CD時不也會翻到會員夾頁和積分卡之類的嗎?就是這種形式,只不過中國剛起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