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火箭炮有哪些
1. 侵華日軍裝備口徑在100MM以上火炮有哪些
山炮
1.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山炮
41式75mm山炮裝備精銳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或一般野戰師團的步兵聯隊,每個精銳步兵大隊追加2門,是步兵大隊的壓制火炮力量,至於一般步兵聯隊裝備4-6門,戰爭後期隨著部隊規模的急劇擴大,新式火炮由於成本高,難以達到裝備需求數量,所以日本陸軍基本停止了生產新銳重型火炮,大力生產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軍主產火炮之一,很多後期組建的野戰師團所屬的師團炮兵聯隊也開始裝備這種原本屬於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點是重量很輕,2個士兵就能推著到處跑,機動性很好,在各種地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於壓制炮擊外,日軍在巷戰時也經常把這種炮推到街上當平射炮使用,轟擊對方機槍火力點。
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徑:75 mm
炮管長:1300.0 mm
重量:540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
彈丸重量:爆破彈5.71 kg
彈丸初速:360 m/sec
最大射程:6300 m
2.九四式75mm山炮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輕,便於分解馱運,而且射程不低,設計的非常成功,主要裝備野戰旅團,野戰師團的山炮兵部隊與獨立山炮兵聯隊,用於山地或其他復雜地形作戰
94式7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75 mm
炮管長:1560.0 mm
重量:536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
彈丸重量:6.34 kg
彈丸初速:392 m/sec
最大射程:8300 m
3.九九式105mm山炮
99式105mm山炮射程較遠,威力大,輕便,容易分解組合,主要裝備野戰師團的山炮兵聯隊與獨立山炮兵聯隊,用於山地復雜地形作戰
99式10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1303.0 mm
重量:800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
彈丸重量:12.34 kg
彈丸初速:334 m/sec
最大射程:7500 m
野炮
1.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面十分廣,日軍精銳步兵聯隊,野戰旅團與野戰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都可以裝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最低成本武裝新設部隊,38式75mm野炮成為日本陸軍的野炮生產重點,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這種老式火炮射擊精度很高,射程在同口徑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產成本很低,性能還是不錯的
明治38年式7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05—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325.0 mm (L 31)
重量:94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彈丸重量:6.41 kg
彈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2.明治三十八年式改7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是改良炮架的38式75mm野炮,可以使火炮達到43度的最大仰角,最大射程因此提高到了11500m,相當有威力,不過這種炮的生產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在日本陸軍大力擴充部隊後就很少生產了
明治38年式改7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6—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325.0 mm (L 31)
重量:1135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彈丸重量:6.41 kg
彈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11500 m
3.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騎兵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主要裝備乘馬騎兵聯隊,機甲騎兵部隊與機動步兵聯隊,精度與射程性能與38式75mm野炮差不多,但重量更輕,不過此炮的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產量遠不及38式75mm野炮
明治41年式75mm騎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195.0 mm (L 29.27)
重量:903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彈丸重量:6.41 kg
彈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4.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戰爭爆發時性能已經過時,不過依然有一些這種火炮編在獨立野炮兵部隊里
明治38年式10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3325.0 mm (L 30)
重量:2594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2 to +15.0 度
彈丸重量:18.0 kg
彈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5.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開戰時性能已經過時,早已停產淘汰,屬於儲備品,只有很少一些編在獨立炮兵部隊或步兵聯隊里湊數,很少在戰場上出現
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做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彈丸威力不大,做為山炮又重了些,復雜地形不那麼好機動,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願要
明治38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徑:120mm
炮管長:1440.0 mm (L 12)
重量:125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276 m/sec
最大射程:5650 m
6.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炮兵聯隊,這種炮的性能也很過時,不過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產新式150mm炮費用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戰榴彈炮雖然早已停產,但日軍沒捨得淘汰這種老式大炮,這種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陸軍部隊急劇擴充,而國內撥給陸軍的材料卻遭緊缺,陸軍被迫停止了所有新式150mm炮的生產,反恢復了這種古董大炮的生產,用來為新部隊提供一定的大口徑火炮,因此產量很大,這種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有一部分還被裝在戰車底盤上改成了自走炮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彈丸重量:36 Kg
彈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7.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為步兵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戰重炮兵旅團的野戰榴彈炮,性能比38式150mm野炮好,開戰時已接近停產,但一直用到了戰爭結束,這種火炮重量很輕,精度較高,在戰場上威力還是很大的
大正4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2190.0 mm (L 14.7)
重量:280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彈丸重量:36 Kg
彈丸初速:389 m/sec
最大射程:8800 m
8.九零式7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射程很遠,但不太受日軍步兵歡迎,主要是日軍嫌這種炮比其他的75mm野炮重,所以後期90式75mm野炮主要做為戰車炮生產,裝備1式75mm自走野炮,3式75mm炮戰車,3式中戰車。太平戰爭後期90式野炮經常被日軍當作對戰車炮使用,用來攻擊美軍的M4中型坦克,對美軍的坦克部隊造成了很大威脅,在沖繩戰役期間日軍1門控制道路的90式75mm野炮由於炮位隱蔽,難以發現,擊毀了美軍多輛M4坦克,使美軍坦克部隊長達2個月時間無法通過
90式7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883.0 mm (L 38.4)
重量:160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彈丸重量:6.56 kg
彈丸初速:683 m/sec
最大射程:13890 m
9.九一式10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射程較遠,重量輕,很受日軍步兵部隊歡迎,該炮為日軍旅團以上級別精銳作戰部隊所轄炮兵部隊的壓制火炮,此種火炮還有自走型稱做1式105mm自走野炮,戰爭後期也充當反坦克火炮使用,用於射擊美軍M4中型坦克
91式10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2090.0 mm (L 20)
重量:175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15.76 kg
彈丸初速:454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10.九五式7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射程較遠,重量輕,身管壽命長,很受日軍步兵部隊歡迎,主要裝備日軍步兵旅團以上單位的野戰部隊的炮兵部隊,原本日軍准備將此炮做為3式中戰車主炮,也因遭到步兵部隊的強烈抗議而改用了90式野炮,原因是步兵部隊害怕會因此影響到95式75mm野炮在步兵部隊的裝備數量,不過因90式75mm野炮的反坦克能力更強,所以結局反是皆大歡喜
95式7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325.0 mm (L 31)
重量:1108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彈丸重量:6.56 kg
彈丸初速:520 m/sec
最大射程:10700 m
11.九六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日軍精銳師團或旅團所屬炮兵部隊與精銳野戰重炮兵旅團的野戰榴彈炮,也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產量最大的新型150mm口徑榴彈炮,這種火炮精度極高,射程又遠,被日軍稱做最完美的150mm口徑榴彈炮,不過此炮因成本問題在1943年被迫基本停產,大多數96式150mm野戰榴彈炮是在1936-1941年完成
96式150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3523.0 mm (L 23.6)
重量:414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彈丸重量:31.3 Kg
彈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1900 m
野戰重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戰加農炮
壓制射擊用途,日軍野戰重炮兵旅團,精銳旅團與野戰師團以及野戰重炮兵旅團所屬炮兵部隊的遠射程野戰加農炮
大正14年式105mm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3590.0 mm (L 34.1)
重量:3115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15.76 Kg
彈丸初速:640 m/sec
最大射程:15300 m
八九式150mm野戰加農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精銳步兵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野戰重炮兵旅團,重炮兵聯隊,獨立重炮兵部隊的遠程野戰加農炮,這種炮射程遠,而且彈丸威力比日軍的150mm野戰榴彈炮的彈丸更大,這種火炮在918事變後開始廣泛用於中國戰場,發揮了巨大毀傷作用,不過在太平洋戰場,由於美軍採取了避實就虛的蛙跳戰術,很少有機會遭遇到這種火炮的威脅,1945年沖繩戰役,日軍8門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參加了戰斗,並取得了巨大殺傷效果,美軍巴納克中將也是被這種火炮擊中身亡
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40.2 Kg
彈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九二式105mm野戰加農炮
壓制射擊用途,野戰重炮兵旅團,精銳旅團與精銳師團所屬炮兵部隊的遠射程野戰加農炮,精度高,射程遠,非常有威力,是當時世界上射程最遠的陸軍4英寸大炮,在不使用次口徑炮彈,火箭炮彈等遠程彈的情況下就有超過18公里的射程,當時僅次於日本海軍的100mm加農炮,92式105mm加農炮的射程就算是按現在火炮性能來看也是非常遠的
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4725.0 mm (L 45)
重量:373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5.0 度
彈丸重量:15.76 Kg
彈丸初速:765 m/sec
最大射程:18200 m
重炮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農炮
海岸防禦與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要塞重炮兵聯隊,這種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過與96式150mm重加農炮不同,移動式大炮的移動底盤與發射底盤是分開安裝,移動到炮擊地點後必需卸掉移動底盤,然後再把大炮安裝在發射底盤上,野外移動型火炮最大發射仰角只有30度,炮台固定式為35度,所以野外式發射沒有炮台式射程遠,這種大炮裝備陸軍第7師團函館重炮兵聯隊,步兵第1師團橫須賀重炮兵聯隊,步兵第20師團馬山重炮兵聯隊等要塞炮兵聯隊,這幾個師團有80門這種大炮,這種大炮還有改良式分別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農炮,90式150mm重加農炮,機動性比45式150mm好,野戰發射底盤可以隨炮機動。這種火炮戰爭中只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過。
14式十二厘加農炮:日本海軍陸戰隊裝備的主力重炮,射程23000M。(在沖繩戰役期間,曾被日軍用來對付M4謝爾曼!!!)照片上的影跡,為日本新聞署的傑作!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71515.0 mm (L 50)
重量:炮台固定帶護盾22800 kg 野外移動帶護盾26136 kg (同時帶射擊底盤與移動底盤,護盾重量8噸)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炮台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發射 -8 to +30.0 度
彈丸重量:40.2 Kg
彈丸初速:875 m/sec
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m 野外發射20200 m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mm重榴彈炮
摧毀敵對要塞防禦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裝備常設步兵師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的攻城重炮兵中隊,明治45年式240mm榴彈炮也是918事變時日軍打出第1發炮彈的大炮,此炮在中國戰場廣泛使用,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也曾參與過巴丹要塞總攻,發揮了巨大毀傷威力,不過美軍的蛙跳反攻中,並沒有遭遇到這種火炮的威脅,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這種火炮部署在擁有強大兵力的大前線重要要塞,而美軍則跳開了這些日軍苦心經營的堅固要塞,從而避免了與日軍主力部隊硬碰硬決戰,自然也不會遭遇到日軍重炮部隊的打擊。
明治45年式240mm重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口徑:240mm
炮管長:3892.0 mm (L 16.2)
重量:帶護盾33058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2 to +65.0 度
彈丸重量:200 Kg
彈丸初速:387 m/sec
最大射程:10350 m
大正七年式150mm重加農炮
大正十四年式270mm重迫擊炮
攻城大炮,主要裝備攻城重炮兵聯隊,用來破壞建築物與工事
大正14年式270mm重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徑:274mm
炮管長:1360 mm (L 4.9)
重量:4000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75 度
彈丸重量:134 Kg
彈丸初速:166 m/sec
最大射程:2400 m
炮兵觀測車
百式炮兵目標觀測車
日軍地面火炮類型定義:
山炮:口徑75-105mm的馱載榴彈炮
野炮:口徑75-150mm,射程低於15公里,重量小於8噸的輕榴彈炮
野戰重炮:口徑105-150mm,射程超過15公里但小於20公里的加農炮,或重量超過8噸的105-150mm榴彈炮
重炮:口徑100mm以上,射程超過20公里的加農炮 /榴彈炮,或口徑超過200mm的其他類型火炮
日本陸軍的精華戰鬥力實際就是步炮結合戰力,當日軍能獲得一定炮火支持時,戰鬥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失去炮兵支持,那多數日軍普通部隊的戰鬥力也沒多強,太平洋戰場經驗表明,多數島嶼戰的戰斗時間與成敗,實際取決於日軍的炮彈何時消耗完畢
日本陸軍另有305mm,320mm,356mm,410mm,510mm要塞重炮與海岸巨炮,射程在20-60公里,一些是榴彈炮,一些是戰艦主炮改裝的遠程加農炮,510mm海岸炮為被取消的超大和級戰列艦主炮僅1門,部署吳港要塞,至於305mm,320mm,410mm重榴彈炮射程均為20公里,356mm與410mm海岸加農炮則為戰艦主炮,射程均在30公里以上.
日軍缺乏橡膠,有限的橡膠優先用於製造汽車與飛機輪胎,至於火炮輪胎大多採用的是硬輪掛膠的方式,這種輪胎結實,橡膠消耗少,但彈性差,如果輪子太小那就不能用牽引車以較高速度牽引移動,所以必須採用大輪,尤其是野炮。至於重炮反正不需要高速牽引小輪的倒還多,而採用大輪的野炮由於炮座支架過高,進行大仰角射擊時容易損害炮座架,所以通常仰角不大,這就影響了火炮的最大射程,而有遠距離射擊需要,又需要具備高速機動能力的野炮那就只好浪費點橡膠,採用充氣橡膠輪胎了,日軍稱其為機動炮兵.
加式120mm重加農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重炮兵聯隊與要塞高射炮兵聯隊,該炮為海軍換下的大正10年式與大正14年式120mm艦炮與高射炮改裝,穿甲爆破彈對海有效射程16公里,在這個距離上可以有效擊毀驅逐艦,用於地面壓制時發射榴彈射程23公里,也可以用於防空,日軍台灣旅團也擁有這種重炮,並投入了武漢會戰
加式12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120mm
炮管長:—
重量:—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
最大射程:23000 m
九零式240mm重加農炮
海岸防禦大炮,裝備要塞重炮兵聯隊,機動比較煩瑣,一般不進行地面機動作戰,這種大炮使用普通炮彈的射程超過50公里,極其誇張
九〇式240mm重加農炮
服役年代:1930—1945
口徑:240mm
炮管長:12823 mm (L 53.4)
重量:55382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0 to +45.0 度
彈丸重量:164.95 Kg
彈丸初速:1050 m/sec
最大射程:榴彈52100 m 穿甲爆破彈50120 m
九零式240mm列車加農炮
攻城大炮,主炮為90式240mm加農炮,總共開工4輛,炮架,機車均由法國設計,首輛列車炮由法國製造,1940年完成交付,1941年服役,另3輛在日本製造,但在完工前被取消拆毀,實際僅服役1門
九〇式240mm列車炮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徑:240mm
炮管長:12823 mm (L 53.4)
重量:136000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0 to +50.0 度
彈丸重量:164.95 Kg
彈丸初速:1050 m/sec
最大射程:榴彈52100 m 穿甲爆破彈50120 m
九六式150mm重加農炮
海岸防禦與壓制射擊用途,是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的改進型。只裝備常設師團的重炮兵聯隊,日軍的重炮機動力一般不強,通常只在遇到堅固防線時才會調動重炮兵部隊前往炮擊,96式重加分機動式與要塞式兩種,但都能整炮牽引機動。
96式重加農炮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威力的6英寸陸軍大炮,發射普通彈丸射程比義大利150mm加農炮與美軍的155mm加農炮都遠,此外彈丸最重,比現在的155mm底排彈丸還重,只有日本海軍的98式155mm加農炮才性能超過96式150mm重加農炮,海軍的155mm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但都是艦炮或海岸炮,戰爭期間應該從未進行過地面機動炮擊。
96式150mm重加農炮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實戰紀錄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總攻中有2門96式150mm重加農炮參與了炮擊,至於其他炮擊紀錄都發生在中國戰場。不過該型火炮最大規模運用是1948年,當時毛子把從關東軍軍火庫收繳上來的要塞式96重加24門借給了解放軍,這是國軍根本無法抗衡的毀滅性炮擊力量,東北戰場國軍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7860.0 mm (L 52.7)
重量:24314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
彈丸重量:50.2 Kg
彈丸初速:860 m/sec
最大射程:26200 m
九六式240mm重榴彈炮
摧毀敵對要塞防禦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裝備常設步兵師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的攻城重炮兵中隊,在太平洋戰場也只在總攻巴丹要塞之戰動用過,至於中國戰場運用的較多
96式240mm重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240mm
炮管長:5782.0 mm (L 24)
重量:帶護盾37562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0 to +65.0 度
彈丸重量:185 Kg
彈丸初速:530 m/sec
最大射程:16000 m
九八式320mm臼炮
攻城大炮,主要裝備臼炮兵聯隊與獨立臼炮兵聯隊,用於近迫攻擊堅固要塞或摧毀障礙物,在各個戰場上都有使用
98式320mm臼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徑:320mm
炮管:有底盤棒式穩定器
重量:含彈1215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榴彈
火炮俯仰角:固定+45 度
彈丸重量:300 Kg
彈丸初速:110 m/sec
最大射程:1100 m
五式100mm重加農炮
5式100mm重加農炮是陸軍根據海軍100mm驅逐艦主炮製造的遠程加農炮,主要目的是想獲得一種大威力的反坦克炮,所以這種炮主要用途不是壓制地面,而是反坦克,這種炮也是戰爭末期日軍幾種重型炮戰車的主炮,在3000米距離上能擊毀當時盟軍任意型號的重型坦克,壓制地面時最大射程與美軍155mm遠程加農炮相當,威力十分強大,為本土決戰用兵器
5式10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徑:100.2mm
炮管長:L65
重量:—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1100 m/sec
最大射程:22100 m
2. 有人知道《戰地五》里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88式高射炮」火箭炮坦克的現實原型是什麼嗎
游戲里的88式高射炮坦克那就是輛4式中戰車,可四式中戰車的主炮不是88式75mm高射炮,而是4式75mm高射炮,如果是裝88mm高射炮那是五式中戰車,游戲里的88式高射炮坦克才6對輪。
那比真實的四式中戰車少一對輪,比五式中戰車少兩對輪,而和三式中戰車的負重輪數相同,不過那火炮一看就是4式75mm高射炮改成的5式75mm戰車炮,這種炮在1000米距離可以打穿M26潘興和虎式,游戲里沒那麼大威力。火箭炮坦克就是輛97式,是97改在炮塔兩側外加6具火箭筒。
3. 日本武器裝備詳情
空軍 1、作戰飛機約420架:①強擊機約84架:F-1型約74架,F-2型約10架。②戰斗機約300架:F-15J/DJ型約187架,F-4EJ型約113架。③戰斗偵察機約23架:RF-4E/EJ型。④電子戰飛機約8架:EC-1型約1架,YS-11E型約7架。⑤戰斗訓練飛機約10架:F-15DJ型。
2、支援保障飛機約450架:
①預警機約13架:E-2C型。②運輸機約69架:☆固定翼飛機約54架:C-1型約27架,C-130H型約15架,YS-11型約10架,747-400型(專機)約2架。☆直升機約15架:CH-47J型。③搜索與救援飛機約80架:☆固定翼飛機約30架:MU-2型約20架,U-125型約10架。☆直升機約49架:KV-107型約20架,CH-47J型約20架,UH-60J型約9架。④教練機約180架:T-1型約40架,T-2型約50架,T-3型約40架,T-4型約40架,T-400型約10架。⑤聯絡機約110架:B-65型約8架,T-33型約20架,T-4型約80架,U125-800型約2架。
3、空軍裝備導彈(數量過多無法統計)1、空對地導彈若干枚:ASM-1型,ASM-2型。2、空對空導彈若干枚:AAM-3型,AIM-7型「麻雀」式,AIM-9型「響尾蛇」式。3、防空導彈發射裝置若干:美製「愛國者」式約126部,美製「毒刺
海軍親潮級6艘春潮級7艘和夕潮級6艘。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2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2艘,「金剛」級驅逐艦4艘,「村雨」級通用驅逐艦9艘,「高波」級通用驅逐艦3艘,「朝霧」級通用驅逐艦8艘,「初雪」級通用驅逐艦1艘,「旗風」級防空驅逐艦2艘,「太刀風」級防空驅逐艦3艘。大型登陸艦艇。各地方隊總計擁有「初雪」級驅逐艦9艘,「阿武隈」級護衛艦6艘,「高月」級驅逐艦1艘,「山雲」級驅逐艦1艘。「石狩」級護衛艦1艘,「夕張」級護衛艦1艘。另有「初島」級及「字和島」級掃雷艇15艘。另有一些輔助艦艇。 固定翼飛機 包括P-3CⅡ/Ⅲ反潛巡邏機100架、p-2J反潛飛機6架、US-1/US-1A救援機13架、EP-3電子戰飛機3架、UP-3電子偵察飛機4架、LC-90運輸機5架、YS-11M-A/M運輸機4架、UC-90通用型運輸機1架、UP-2J電子戰教練機2架、EP-2J電子戰教練機2架、UP-3C電子戰教練/試驗機1架、YS-11T教練機6架、T-5教練機38架、U-36A電子戰教練機4架、TC-90教練機27架、NP-3C試驗鑒定機1架。
直升機 包括HSS-2A反潛直升機24架、HSS-2B反潛直升機49架、MH-53E「海龍」掃雷直升機10架、KV-10711-3A反潛直升機2架、S-61AH救援直升機10架、S-61A通用直升機10架、OH-6D教練機6架、OH-6J教練機4架、SH-60J反潛直升機51架、UH-60J救援直升機11架。90式坦克約300輛、74式坦克約700輛、89式裝甲步兵戰車約250輛、87式偵察車約180輛、82式(6×6)C2/偵察車約210輛、73式裝甲運兵車350輛、60式裝甲運兵車約300輛、M11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60門、FH-70式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400門、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200門、M101式10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175門、74式105毫米自行榴彈炮20門、M40A2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380門、M2式「卡爾·古斯塔夫」84毫米火箭筒2720具、87式35毫米雙管自行火炮40門、GDF雙管牽引式35毫米火炮70門、M55式12.7毫米機槍275挺、227毫米多管火箭發射系統43門、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65門、89毫米火箭筒2 350具、MO-120-RT-61式120毫米迫擊炮100門、M30式107毫米自行追擊炮400門、64式81毫米自行迫擊炮700門、L16式81毫米迫擊炮44門、M1式81毫米追擊炮100門、64式(KAM-3D)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220部、79式重型反坦克導彈225部、87式中型反坦克導彈200部、「陶」式反坦克導彈若干。此外,陸上自衛隊還裝備有88式(SSM-1)自行反艦/海岸防禦導彈發射裝置48部、81式自行地空導彈55部、91式低空攜帶型導彈70部、93式自行導彈18部、FIM-92A「毒刺」導彈330部。
陸上自衛隊航空兵部隊裝備「空中國王」350偵察/聯絡機6架、LR-1聯絡機16架、TL-1聯絡教練機2架、UH-60JA直升機37架、UH-1B通用直升機25架、UH-1H/UH-1J通用直升機145架、AH-IS「眼鏡蛇」攻擊機86架、OH-6D「小馬」偵察直升機177架(另外還有16架研發/試驗用OH-6D)、OH-6J「小馬」觀察直升機50架、CH-47J運輸直升機36架、AS 332L運輸直升機3架、TH-55J「奧薩格人」教練直升機19架、KV-107運輸直升機10
不是最新但大體就這些
4. 火炮的發展
火炮發展簡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肚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肚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當西方國家火炮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時,西方國家火炮製造上的先進技術也開始傳播到中國。在中國明代時期,火炮發展的規模和作戰效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為前裝炮,這種炮身管短,口徑和彈葯沒有嚴格的標准,射程較近;發射和裝填速度都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開始換成了後裝炮,並且出現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裝了炮架,能裝在特製的炮車上轉戰疆場,有些炮甚至已裝備了較為完善的瞄準裝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部分炮彈由實心彈刃發展為爆炸彈,炮彈彈種也呈現多樣化,發煙彈、毒氣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等在作戰中相繼使用。經過改進後,加長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能都明顯提高。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系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製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性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群、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名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在火炮的發展史,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20世紀初,隨著一代又一代專家的研製,火炮的品種逐步增加,出現了專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進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5. 二戰時期名炮都有哪些
88式防空炮,九二式步兵炮,17磅反坦克炮,喀秋莎火箭炮,M59加農炮
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雖然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在實戰應用中反坦克的成功,使這種炮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改型,例如PaK43反坦克炮,以及虎式坦克的88毫米口徑主炮。
6. 「日本75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有什麼樣的裝置特點
火箭彈採用單級團體火箭發動機,旋轉穩定。彈長1856毫米,全彈重43千克,戰斗部重15千克。火箭彈的補給一般由隨伴的卡車提供。
火箭炮口徑131.5毫米。最大射程15千米,高低射界0°~+50°,方向射界士50°,戰斗全重16.5噸。爬坡度31°,通過垂直障礙高700毫米,越壕寬2100毫米。發動機額定功率220千瓦。最大公路時速53千米,行程300千米。乘員3名。
7. 自行火箭炮有哪些缺點
自行火箭炮的缺點是,防護力較差,發射時容易暴露自身。所以,只有在戰場上取得制空權、制電子權之後,才能發揮它的強大威力。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認識到,在常規戰爭中,自行火箭炮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誕生」。
1983年,第一輛M270裝備美軍。美軍稱它為「多管自行火箭炮系統」,簡稱為MLRS。M270自行火箭炮系統由履帶式發射車、發射箱及火控系統組成,戰斗全重25.2噸,乘員3人。
它採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的底盤,但作了若干改進。後部的發射箱裝12枚待發火箭彈,彈徑227毫米,所用的彈種主要有M26雙用途火箭彈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彈。
火箭炮的名堂幾乎全在「彈」上。一輛M270發射M26彈時,一次齊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彈,像「天女散花」一樣撒布到6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上,頓時一片火海。
據美國海灣戰爭的戰後報告稱,一個M270自行火箭炮排(3輛M270)一次齊射的威力,相當於12個M109自行榴彈炮營(共288門炮)的威力,可見一斑。
到20世紀90年代,美軍裝備的M270超過800輛。此外,還有北約及日本、以色列等共10多個國家裝備了M270。MLRS的生產總數超過1000輛。
M270的改進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發射火箭彈,又能發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威力大增。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是一種近程地對地導彈,直徑610毫米,發射重量1672千克,射程約150千米。和M270原來的彈葯相比,它簡直成了「巨無霸」級的彈葯了。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M270共發射35發ATACMS彈,初露鋒芒。在履帶式自行火箭炮中,比較有名的還有:以色列的LAR160毫米自行火箭炮、日本的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中國的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等。其中,日本的75式自行火箭炮有地面風測量車配合作戰,也算一絕。
8. 日本鬼子的武器都有什麼
1.97式迫擊炮:迫擊炮作為戰爭中陸軍的有效壓制性武器,具有殺傷威力大、射速快、方便作戰攜帶、易於操作、靈活性高等優點,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裝備的是從法國進口的布朗得迫擊炮和美國的M2式化學迫擊炮;在抗戰中也有大量國產仿製品,如11年和16年式迫擊炮,還有一部分是從日軍手中繳獲的97式90毫米迫擊炮,這種口徑的迫擊炮非常罕見,全球只有日本才造,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老百姓叫它「小鋼炮」。
9. 二戰日本研發過火箭彈嗎
樓上幾位都是軍盲,,,人家問的機載航空火箭彈 不是問陸軍海軍用的火箭炮,,,陸海軍火箭炮是人都知道,4式火箭炮,,其實我和LZ樣也在查詢,這個問題,我只知道 陸軍KI-43 隼式戰斗機 在1944年 裝備過空對空 以及空對地火箭彈,還有幾張圖片。還有海軍紫電改也裝備過。具體型號 類型還有是否實戰,還得求好心大神業內專家指點,或者給鏈接。
10. 蘇聯RPG-7式40mm火箭筒和日本四式90毫米火箭筒,哪個厲害
RPG-7是反坦克推進榴彈 反裝甲效果不算太好 畢竟是榴彈 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 並不是用來反裝甲的
日本四式火箭筒是仿造美國巴祖卡火箭筒而改造的 反裝甲火箭筒 專門用來反裝甲 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器 厲害不厲害在於人如何運用 在哪種情況下使用哪種武器 單憑威力來講 火箭彈當然比火箭榴彈殺傷力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