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字為什麼跟中國文字一樣的
A. 為什麼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文字差不多
日語是大和人的固有語言,與朝鮮語、蒙古語等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日語在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較大影響。一些日本的語言學家認為,日語中一些固有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的發音與漢語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中國人的影響。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國漢語的巨大影響。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於公元5世紀,而且是用漢語記載的。公元478年,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後來(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又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漢字1945個。如果加上法務省公布的166個「人名用漢字」,一共才有2111個。但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漢字5萬余個。這些漢字絕大部分是從中國漢字中吸收的,僅有少數是日本自己創造的「和字」。日語中實際上共有48個假名。但因為每個假名都有平假名和平假名兩種寫法,所以也可以說有96個假名。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日語屬於粘著語,即主要依靠助詞、助動詞的粘著來表示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時態、否定、推量、被動、可能等語法機能。日語的語序是謂語在句子的最後,即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而不是像漢語、英語那樣在前面。
B. 日文中為什麼有些和中文一樣的字
日文是在漢字的基礎上改造的,是中國人唐代時去日本幫日本創造的,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漢字。
C. 日本字為什麼有這么多和中國漢字一樣
因為漢字在古代傳入日本,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
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庄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3)日本字為什麼跟中國文字一樣的擴展閱讀:
在古代,漢字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系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D. 為什麼日本字與我們中國漢字有些相似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語言,而無自己的文字。他們曾一度完全藉助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在長期的中日友好往來過程中,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本民族文字。對於日語文字來源於中國的漢字,人們是一直公認的,但是,漢字何時傳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時學會使用文字?長期以來,眾說不一,始終未成定論。
關於上述問題,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世紀中葉說,一些學者認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紀中葉至遲不晚於一世紀下半葉。他們主要根據公元一世紀末的中國古籍《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歲時以獻來見。」根據這段記載,可知在公元一世紀末之前,日本人已到過中國,有可能接觸到中國的漢字,《後漢書·倭傳》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這表明,日本人不僅已使用漢語,對中國的群臣禮節也很明曉。這種說法並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認。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紀左右說。據中國晉朝陳壽的《魏志·韓傳》記載,公元三世紀時,朝鮮半島上臨近日本列島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過辰朝將文字傳入日本。第三種說法認為,日本使用文字應在公元四世紀下半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濟傳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紀初才征服邪馬台國,統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往來,最早也在四世紀下半葉,日本使有文字也應在這之後。第四種說法認為,漢字是在五世紀初傳入日本國。主要史料是《古事記·應神記》中的記載。書中記載有個叫和邇吉師的人攜《論語》和《千字文》渡來日本。這種說法,多數人表示懷疑。
上面的說法,各有依據,但也各有弱點,一時無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E. 日本字為什麼跟中國文字一樣的
日本文字是引進漢字的。
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
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復雜狀況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訓是記住日語詞的關鍵。
氣候特徵
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風。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於南部的沖繩則屬於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於亞寒帶。
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
F. 為什麼有好多日本字和中文很像
因為在古代(唐朝)的時候,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
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百濟近肖古王時期的博士王仁把中國的《論語》、《千字文》、《孝經》等帶往日本,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三國時代以後,漢字、漢文化正式大量傳入日本之始。
(6)日本字為什麼跟中國文字一樣的擴展閱讀
古代日本人最初看的漢字是那些雕刻在印章、銅鏡、兵器等器物上的簡單文字。到了公元4世紀,漢字體系開始大量地傳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傳授漢字的人,居然不是中國人而是與日本更相近的朝鮮人。
據日本《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後來,日本人便跳過朝鮮人直接向中國人系統地學習了漢字。
到了8世紀前後,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即忽略漢字原有的字意,利用漢字的音和訓標記日語的方法「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中為和用」的里程碑。在這之後日語裡面漢字的精簡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很多日語裡面的漢字與中文漢字意思有所差異,比如說「本」在日語當中是「書」的意思,「新聞」專指「報紙」。
G. 為什麼日本字有許多和中國字相似或一樣的,起源與哪裡
本列島上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現在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和少量的吳越人口音、通古斯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 日文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是書寫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日文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有一部分日文獨創的漢字,則稱為「日制漢字」或「和制漢字」。《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數千個。(古典日文中則與繁體中文無異。
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朝鮮、清帝國使用的文字都是一樣的。
明治維新後,直至1900年左右,日本逐步改革了本國文字,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即現在的日文。部分保留了漢字(繁體字)。
稍後時期,日本也進一步發起了簡體字改革。但是日本漢字改簡體字的過程中,與中國的簡體字改革相互參考借鑒,有些日本簡體字借用中國簡體字的改法,有些中國簡體字直接照搬日本簡體字,有些簡體字兩國又改得各不相同。
因此形成了目前的日語與漢語的相似關系。
後來朝鮮與韓國脫離日本統治獨立後,強烈排外,排斥強加於他們頭上的日語,自創了韓語。規定韓語為官方語言,同時也一並排擠了漢語。
H. 為什麼日本有些字和中國的字一樣
日本字就是從漢字演化來的
自從漢語和日語發生關系以來,就在日語中引起了這個問題;這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復雜狀況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訓是記住日語詞的關鍵。下面簡單談談什麼是音讀和訓讀以及有關問題,由此而探討解決記詞的難題。
訓讀:訓讀是用日語讀漢字(漢語詞)。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該漢字的原意而用日語讀出。例如漢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語詞稱「河」為「カワ」,於是就將漢字「川」讀為「カワ」。這就是訓讀。總之,依漢字願意而以相應的日語詞讀出,就是訓讀。訓讀是寫漢字,讀日語的音。例如「人」讀「ヒト」,「山」讀「ヤマ」,等等。這也可以說是類似翻譯,但有些是確切的翻譯,有些則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讀: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照漢字的原音讀漢字,就是音讀。因漢字傳入日本時間不同,而有古漢音、吳音、唐音等等之別。總之,日語漢字的讀音來源於古漢語讀音,故雖與現代漢語音常不一致,但仍有關系。例如漢字「山」,日語音讀為「サン」,「愛」讀為「アイ」,等等。可見日語漢字的音讀皆源自古漢語音,由於漢語音與現代漢語音雖不盡相同,但仍密切相關,所以日語漢字音讀與現代漢語音也有聯系。
I. 為何日本字和中國的漢字寫法差不多
日本早期只有發聲系統是健全的,並沒有文字書寫方法。日本文字和中國漢字差不多的原因是日語文字是藉助中國漢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觸中國漢字的途徑很多,最早是中國僧侶帶著經書去到日本,把中國文字留在日本的這些文字的引進,不僅組成了日本文學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語的發音,很多日本字的發音都是根據中國僧人的發音而造的。
文化交流借鑒都是相互的,特別在近代史上日本吸納了西方優秀文化,走到了我們前面,我們的漢語也吸收了日語,很多詞彙,比如說主義,鐵道哲學等等,特別是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日語的宅男蘿莉等詞彙,更為我們古老的漢語添加了幾分炫彩。其實現在我們看到的日語中的中文字很多都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意思,比如說主人二字對應的日語意思就是丈夫手指就是姓楊是女兒的意思,但是中國漢字對日本母語的影響之大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
J. 為什麼日本的文字和中國字很相似呢
日語是大和人的固有語言,與朝鮮語、蒙古語等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日語在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較大影響。一些日本的語言學家認為,日語中一些固有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的發音與漢語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中國人的影響。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國漢語的巨大影響。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於公元5世紀,而且是用漢語記載的。公元478年,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後來(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又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漢字1945個。如果加上法務省公布的166個「人名用漢字」,一共才有2111個。但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漢字5萬余個。這些漢字絕大部分是從中國漢字中吸收的,僅有少數是日本自己創造的「和字」。日語中實際上共有48個假名。但因為每個假名都有平假名和平假名兩種寫法,所以也可以說有96個假名。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日語屬於粘著語,即主要依靠助詞、助動詞的粘著來表示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時態、否定、推量、被動、可能等語法機能。日語的語序是謂語在句子的最後,即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而不是像漢語、英語那樣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