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日本文化
A. 日本文化的淵源是什麼
日本的文化淵源比較復雜,屬於日本土著文明(大和文明)、朝鮮半島文明(朝鮮文明)、大陸文明(中華文明)、南洋文明(東南亞文明)、西洋文明(歐美文明)相混合的文明。其中後四種屬於外來文明。
朝鮮文明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最早影響日本。比如日本流行過的「日本文明朝鮮來源論」「日韓同源」理論,其來源也正源於此處。
中華文明是對古代及近代日本影響力最為巨大的文明,從唐初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一直在做中國的學生。從文字、制度、禮儀、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形成深遠影響。
南洋文明主要是對日本南部、西南部地區形成影響,其原因是歷史上日本與東南亞各地通商,逐漸受到琉球、菲律賓等地的影響。日本人中部分含有南洋矮黑人的基因,其原因就在於此。
西洋文明是從15世紀以後開始興起的,最初的學習對象是荷蘭,也叫「蘭學」。隨著中華文明的逐漸衰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使得日本對於西洋文明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明治維新以後西洋文明開始取代中華文明占據主流,並在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達到頂峰。現在的日本基本上已經完全追隨西洋文明的腳步。
B. 啥是日本文化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終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造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士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處於序之口、序二段的學員只能做一些打水掃地之類的打雜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時候,師傅才會傳授一些技術,而到了十兩的學員就是職業相撲選手了,被稱為「力士」,不僅有工資,而且還可以參加各種比賽贏取獎金。能到達關協和大關的選手已是寥寥無幾了。相撲手一旦達到了橫綱,幾乎就可以說是站在了日本相撲界的頂點,將擁有終身至高無上的榮耀。現在日本相撲史上的橫綱一共只有68位;相撲與許多運動不同的,它的等級是不定的,會應不參加比賽或失敗而導致等級下滑。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美麗的和服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紐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柔道是中國拳術的發展,源出少林之門。明末,中國的一位武林高手陳元贊將中國的傳統武術傳到扶桑(今日本),成為現代風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經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歌舞伎和能劇一樣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戲曲之一。和中國的京劇一樣,也是以音樂和舞蹈為中心,由台詞、歌曲、武打場面等構成的綜合舞台藝術。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初的一位叫做「出雲の阿國(出雲之阿國)」的女性,她非常善於表演當時的社會習俗,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然而,此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歌舞伎改成了全部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即使是女性角色也一樣,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C. 日本文化的文化由來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文化融合: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D. 日本的文化!!簡單介紹一下!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E. 日本文化的形成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韓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五十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末,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F. 日本文化很受關注,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日本文化的主要受眾還是年輕人居多,年輕人喜歡動漫,美食,文學,恰巧在本國,這些娛樂年輕一代的產業未能很好地發展。而日本動漫,文學填補了年輕一代的空白,這些也自然成為了日本傳播本國文化的媒介,深受民眾喜愛。
近些時候覺醒年代的爆紅,讓許多觀眾朋友們拍手叫好,重新喚醒了年輕一代對先輩的敬仰。說明日本文化始終是一種小眾文化,不可能蠶食中國自身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永遠是中國的主流文化。
G.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啊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7)為什麼叫日本文化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H. 日本文化
「多愁善感」
一般認為日本人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精神,是在平安朝時代。這個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審美意識是「多愁善感」,即在所有事物中發現虛幻的東西,以此表達心中的傷感,在《源氏物語》為首的文學世界中充分地得到反映。
幽閑」與「古雅」
它是戰國時期結束、人們恢復內心平靜後的時代里,取得勢力的商人具有的一種美意識,「幽閑」是由茶道中產生出的審美意識,在不奢侈的質朴中,蘊藏著豐富而又寧靜的內心世界。以千利休為首的茶道宗師們,在一朵野花或是日常石器具中發現了美。「古雅」是以松尾芭蕉為中心的俳句世界裡所表達的審美意識,吟的是閑靜清高的心境。「幽閑」和「古雅」都是以禪的悟道境地為根本的。
「瀟灑」
它是江戶時代人們提倡的審美意識,是指敏捷的感覺、機靈的頭腦。「瀟灑」要有魄力、嬌媚、俏皮3個條件,所謂魄力是指貫徹自己想法的恆心,嬌媚指不落俗套的媚態,俏皮指一個人內心外表的輕妙幽默。
幕間盒飯式的審美意識
把傳統的審美意識和近代文明調和起來,並使之在現代開花結果,稱之為「幕間盒飯式的審美意識」的是榮久庵憲司。幕間盒飯里裝入飯、煮菜、烤菜、鹹菜等各種菜餚,這些家常菜數量不多,配在一起色彩協調,從整體看來顯示出一種協調的美,恰到好處地裝在狹小的飯盒裡。它體現「幽閑」、「古雅」、「瀟灑」的精神,外觀美而且味道絕佳。這種幕間飯盒式的審美意識,可以說已經用作世界市場上深受歡迎的小巧精緻的廣告,用在那些設計漂亮的家電用品、摩托車、小汽車等產品上,尤其是存在於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極微小的世界中。
I. 日本文化屬於中華文明圈嗎日本民族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
說實話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不光我們中國人,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它到底是中華文明圈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文明。所以今天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不求能夠得出結論,但是看看是否能得出一個更合理的說法。
依照個人之見,要解答這一點挺難的。日本文化很難說不是中國文明圈的一員,同時也很矛盾地、很難說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因為它太特殊了。
我們現在就將日本文化中的核心與重要元素一一羅列出來,看看哪些是屬於中國或者是中國影響的,哪些是日本人自己的或者是他們改造成自己的。
首先,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這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假名也是根據漢字來發明的,日本現在共計使用和式漢字近2000個,新年號「令和」,每個中國人都認識。日語中也有大量漢語介詞,很多詞彙發音相同,這都是兩者文化聯系的明證。
神道教是了解日本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主導了日本民族的內在核心意識,圖為神道教標志性建築鳥居
部分學者把日本作為一個受到中國影響的、獨立的文明,這一點或許可以,日本文化中與中國同質的那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很熟悉了,我們今天就來重點討論一下它不同的哪些方面。
我們知道,每一個文明都有它的內核。這種內核往往是兩種方面。其一是語言,要是語言不通的話,很難認為連說話都聽不懂的兩幫人會融合成為一個文明。另一個是宗教或者是意識形態,也就是思想文化。大部分文明看重宗教,但也不一定是宗教,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可供輸出的意識形態或者是核心思想,不然很難認為這是一個文明。
西方文明,我們重點討論過它的文化特徵,其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西方語言和西方基督教的結合,一般我們說起各種文明,都會是它們的語言和宗教並列。
比如日耳曼新教文明圈、拉丁天主教文明圈、斯拉夫東正教文明圈、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圈,還有以前的波斯拜火教文明圈,以及印度婆羅米文明圈。語言同時也是民族,這個定式換成中國,就是華夏儒家文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