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評價漢委奴國王金印
Ⅰ 農民挖出劉秀賜倭金印,為啥兩百多年日本專家矢口否認
很多人在學習中學歷史課本時,會對這樣一個故事記憶猶新。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接見日本列島的一個部落國王,為了表示恭敬之意,授予了一枚金印。
多方參照和印證之下,專家們初步承認,這枚金印確屬東漢光武帝賜贈之物。
Ⅱ 江蘇考古曾發現的一枚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
這個事情其實最早要從兩百年前說起,這是在1784年,日本兩個農夫在田間無意發現了一枚帶有五個漢字的金印,隨後他們將其上繳給自己的主人。這位主人也是個文化人,當他看這個金印時,就隱約覺得這絕非尋常金印,於是他連夜將其送給專業人士進行鑒定。
後來,經過專業人士的鑒定,這個金印上面的五個漢字是:漢委奴國王。至於這塊金印,是當年中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送個日本國王的印綬。對此,在我們《漢書》中有明確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只不過,在日本史書上卻並沒有這段記載,因為日本國的正統歷史,是從唐朝那個時期開始的,之前的日本,實在談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在唐朝時,日本國王遣使來唐,請求唐太宗取締“委奴國”,並採用“日本”這個名字。當時中日兩國交好,日本又表示臣服大唐,唐太宗自然欣然同意。
Ⅲ 江蘇古墓出土的漢代諸侯劉荊的印章為何會在日本引起轟動
1980年,考古團隊在江蘇一個地方挖出了一個古墓,然而這個古墓早已被盜墓者提前發現,所以裡面的文物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在古墓中有很多碎磚頭,這些碎磚頭就是當時的盜墓者造成的,後來考古團隊就將這些碎磚頭堆在了古墓旁。一年後,一位村民在經過古墓的時候,發現在碎磚當中有一個金閃閃的東西,拿出來一看,發現好像是一個文物。他認為此物肯定不平凡,所以將它帶到了南京考古研究所。通過研究發現,這的確是一枚價值不菲的文物,還是一個罕見的國寶漢代諸侯劉荊的印章。
因為兩枚印章不管是在材質,還是做工以及尺寸上都是非常接近的。說明之前日本人所發現的“漢委奴國王”印章是真實的。
Ⅳ 漢代諸侯劉荊印章上刻了什麼,為何這枚印章震動了日本
印章上面刻了五個漢字“漢委奴國王”。這枚印章之所以能夠震動日本是因為日本不承認一段歷史,但是這枚印章的出現卻是讓日本的這段歷史得到了印證,從而不得不承認這段屈辱歷史的存在。
因此這枚印章的出現讓日本想要刪掉的那段歷史不得不再一次被拿出來談論。而日本人當時極力否認的這段歷史更是因為這枚印章的出現而被打臉,所以當這枚印章出現的時候,日本會那麼震驚。這個結果讓當時有著非常強的文化自信的日本受到了比較大的打擊,日本還在當時派出了專家前來中國鑒定這枚印章。最終的鑒定結果和中國的專家所鑒定的是一樣的,從而日本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了。
Ⅳ 江蘇發現一枚漢光武帝兒子劉荊的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呢
因為這枚金印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的那枚金印很相似,而且間隔時間也不到一年,因此在提醒著日本,他們曾經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小國而已。就算日本人不認他們國家出土的金印,而且說那是偽造的,但是這枚金印一出土,無疑是對日本的啪啪打臉。
關於日本文化,盡管他們不願意承認發展於中國,但是他們的日語很多就是中國的繁體字,因此就算他們再否認也是沒用的。
Ⅵ 江蘇古墓挖出一枚金印,估價超5億元,為什麼日本人卻率先激動
歷史雖然不能改變什麼,但卻能夠證明一些不被人承認的事實。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糾葛是無法用只言片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中國與日本始終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是無法被纂改的,只有人們被人有意識地蒙蔽,而中國出土了一件文物就改變了一些日本人的認知。
結語
歷史的細枝末節雖然不可能被現代人一五一十還原,但是該來的真相,該知道的歷史事件早晚都是會浮出水面的。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太多了,一個字有時候都可以牽扯出驚天秘密,別說一枚重量級別的印章了。在真實的證據面前,所有的一切都無法被掩蓋。
Ⅶ 我國曾經出土的「廣陵王璽」金印,為什麼引發日本轟動
我國曾經出土的“廣陵王璽”金印,證明了許許多多的事實,故在日本引發轟動。
01. 證明了日本國內保存的金印的真假問題在日本曾經出土過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曾經一度引發了無數學者的討論。他們經過反復推論之後,得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這個金印是假的。這個金印上面刻著“漢委奴國王”五個字,正是這五個字,讓人心生奇怪。假如這個金印真的是漢朝國王賜給日本使者的,那麼必然是不可能寫著“國”字,而應該是別的。其次,按照當時的習慣,應該在印章上面寫有“印”或“章”。最後,金印上面的動物也不應該為蛇,而是其他動物。正是這三點奇怪之處,讓許多日本學者都堅信,這是後人造假,根本不是真的。
綜上所述,我國曾經出土的“廣陵王璽”金印,不僅證明了日本國內保存的金印是真的,還證明了我國和日本在漢朝時就已經有過交往,所以才在日本引發了轟動。
Ⅷ 中國考古家發現一枚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呢
這顆金銀與日本當時的一件國寶有著關聯。可以鑒定日本的國寶是不是真的。
江蘇揚州考古學家挖了一個漢朝的墳墓,因為該墓被盜,所以裡面充滿了碎磚,其他土壤和瓷磚,因此考古學家將這些都堆放在考古現場。村民陶秀華意外地在一堆土路中的一堆「雜物」上發現了金印。她的丈夫陶秀華在一個考古團隊中擔任移民工人,以為這很特殊,並參觀了南京博物館以確認他的身份,發現這個竟然是罕見的國寶。
原因很簡單,「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只相隔1年,日本才如此震動的。日本的金印是有大作用的,可以滿足一些人的野心。
Ⅸ 為什麼日本寧可自認「倭奴」,也要認漢光武帝金印為國寶
【一帶一路上的歷史之謎38】
1784年4月12日,日本福岡,志賀島。
兩個傭工正在海邊辛勤勞作。有很大一片農田,需要整理。
雖然辛苦,地,卻不是自己的。因為他們是僱工,類似於中國給地主幹活的長工。
土地的主人,叫甚兵衛。
地主對他們想必是不錯的,否則,今天註定要發生的一件大事,就不會被歷史記載下來,日本就無法確定自己「信史」的起點,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終將會成為紙上談兵。
日本,還是很有歷史的。
問題是,你說自己歷史幾千年、幾萬年,口說無憑,得有證據。
證據也不能亂擺,弄幾塊石頭,就叫歷史?也不行。
最讓人信服的證據,叫「文字」。
文字有兩種:
一種,是史料上傳承下來的,比如中國的《漢書地理志》,就明確記載了漢朝和日本的關系,「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雲。
但這種單純的文字記載,不算特別權威,還需要進一步的「物證」,尤其是第二種文字:刻在文物上的文字。
比如,中國可以相當確定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商朝,因為那時候就有甲骨文了,有刻著文字的甲骨為證,不服不行。
至於夏朝和以前的黃帝、堯、舜、禹時代,至今還有很多外國專家「不予承認」,核心就是缺乏確鑿的「物證」。
日本也是一樣,要想確定自己信史的起點,就要找到確鑿的證據。
很有點無奈的是,自己信史的起點,卻和中國有著無法割捨的關聯。
劃時代的一天,1784年4月12日;不起眼的兩個僱工,為日本歷史刨出了史上最重要的一鋤頭。
僱工奮力或者疲憊地刨了下去——當時他精神頭如何,無法考證了,總之這是歷史性的一鋤。
咣當一聲,鋤頭碰到了石頭。
海邊石頭多,地里有塊石頭,無比正常。僱工繼續刨,三塊箱狀的石頭,出現在人們面前。
僱工停了下來。
這不是天然形成的石頭。如此規則的箱狀石頭,肯定是有人埋下的。
什麼人會在這里埋東西?這些石頭,看來已經埋了很久了。
那麼,墓葬?
兩人幾乎同時想到了這一點。
或許有寶貝。兩人仔細摸索。
後經專家介紹,這種箱狀石頭,是古代日本常見的墓葬形式。可是,兩個僱工發現的墓葬中,沒有發現任何遺骨、遺物——除了那件改寫日本信史的東西。
是的,他們發現了金塊。
一個小小的金塊。後來測量的數據:重108克,高2.2厘米,底座為厚0.9厘米、寬2.3厘米的正方形。
或許他們還不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改寫了日本歷史。
或許他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是金塊還是銅塊。
但顯而易見,第一,這個東西,貌似很珍貴;第二,這不是天然形成的,上面貌似有文字樣的東西。
那個年代的僱工,識字的很少;但這倆人心眼很實,大概地主甚兵衛對他倆也不薄;而甚兵衛識文斷字(後來還鄭重其事地寫了一份「發掘報告」),兩人於是把金塊交給了甚兵衛。
甚兵衛大驚失色,小心臟差點跳出來。
他做出了幾個判斷。
這是一枚印章。(考古學家:此為「蛇紐金印」)
這是金子做的印章。(考古學家:呃??同上)
印章上的五個漢字,是「漢委奴國王」。(考古專家:《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王來漢朝進貢,光武帝賜以印綬)
不僅甚兵衛,日本專家的小心臟也要跳出來了。
因為,這是日本歷史上有文字的最早物證。有了它,日本的信史可以直接上推到公元57年。它的價值,是那些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所無法比擬的。
這枚金印,迅速成了日本的一級國寶。
於是,兩個問題又蹦出來了。
第一,「漢委奴國王」,這個「委」就是「倭」,「奴」的意思也不太好,為什麼日本還把它當國寶呢?
第二,誰能保證甚兵衛不是沽名釣譽,故意編造故事,弄個假印呢?如何保證這個金印是真的?
嗯,好問題。
其實,「倭」這個字,起初並沒有多少貶義;明代倭寇泛濫,中國人出於對倭寇的厭惡,這個字才逐漸有了貶義。
但在漢代,「倭人」「倭國」經常出現在文字記載中——不僅是漢朝的文字中這么記載,那些附屬國也這么自稱。可見是沒有什麼貶義的,至多是表示謙虛一下。
古時候,日本列島長期紛爭,眾多小國。這些小國為了在爭斗中體現自己的「正統地位」,喜歡找靠山、接受冊封。在我國的三國時期,日本一個叫「邪馬台國」的國家,還被魏國冊封為「親魏倭王」。
光武帝時期,日本還沒進入成熟的國家形態,大多是一些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其南部靠近中國的部落、小國,主動攀高枝,接受光武帝的冊封,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是很正常的。
至於「漢委奴國王」中的「奴」字,只是表示一種隸屬關系,等於我就是你的藩屬國了。從光武帝的角度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他的「奴」,眾生平等,你當然也是了。
何況,當時接受冊封的小國(或曰部落首領),恐怕連漢字都認不全(那時候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是否使用漢字,尚不清楚),要想很深刻地領悟「奴」的含義,恐怕也不容易。
另外,就是這個金印的真偽問題。
如果是假的,日本的信史起點,又麻煩了。
幫他們的,還是中國。唉,胸懷博大啊。
雖說金印是個確鑿的物證,但疑點還是有的。
最大的謎團是:這個墓是誰的?為什麼墓主人其他物品一概沒有,只有一個金印?如果有人盜墓,為什麼偏偏遺漏了這么貴重的金印?
如果勉強解釋一下,也說得過去。那個年代,日本大多是一些部落,史料基本等於沒有,墓主人留不下名字很正常;部落小,墓葬規格肯定高不了,所以屍骨被野獸破壞的可能性比較大;部落小,又窮,除了這枚漢光武帝賜的金印,別的也就沒什麼了,所以只陪葬了一枚金印??
史料缺乏,只能猜測了。比如,還有種可能,就是墓主人作為部落首領,不幸在戰爭或者海難中喪生,屍骨無存,後人只好給他弄了一個「衣冠冢」,順便把首領生前最喜愛的金印埋了進去??
史料缺乏,也讓人充滿了想像的空間;不管怎樣,這枚金印是存在的,只要金印不是假的,一切就好辦。
出土了100多年,關於這枚金印的真假問題,一直紛爭不斷。
日本專家當然要強調它是真的。其他的專家只能呵呵了:如何證明?
畢竟,光武帝時期的金印,到底什麼樣子,誰都沒見過。
人們只知道,皇帝自己使用的印章,是玉印;賜給王公大臣的印,是金印。金印有很多形狀,比如龜型、蛇型、虎型、龍型,等等。從這兩點上,日本的蛇紐金印是符合的。
但僅這兩點,顯然是不夠的。
直到1956年。
這一年,中國雲南,出土了一件「滇王之印」,也是東漢蛇紐金印,和日本金印的形制一樣。都是光武帝賜的印,形制一樣,何況中國的出土文物有名有姓,確定無疑是真品,日本金印形制一樣,也可以確定為真品。
1981年,中國揚州,又出土了一件可以「提供佐證」的文物「廣陵王璽」金印,這枚在漢墓中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進一步確定了日本金印符合漢制,結束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