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字和日本字有什麼不一樣
❶ 問: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寫漢字的比劃順序和我們一樣嗎
不一樣,很多字寫法方向都不一樣。
以下轉載自知乎
作者:林獺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7181200/answer/2382029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香港的《常用字字形表》和台灣的《國字標准字體》確有不少差別,我按照哪個更合正字來舉下例。
台標比港標更合正字的例子:
台著港著:港標依宋代後標准,分化二字用途(同陸標),台標追溯更古老的各大字書證明「著」是「著」的俗寫之標准,一律用「著」。
台沈港沉:二字和著、著一樣都是宋代始分化,而「沈」字才是字源。
台囪港囪:「囪」是窗欞的象形,台標更符篆形;港標取從「夂」的俗體,使字形不可解。「聰」、「總」等字亦受牽連。
⺼部(肉字旁):當肉字旁只在字的左旁時,台標和港標均取正確的上頓下提肉字旁;但當肉字旁在下方時,港標取了俗化的「月」字旁,唯首筆化為豎——如「臂」等字。
台卧港卧:「卧」指人躺下,台標從人;而《字形表》取訛體「卧」。
台兌港兌:台標更符正字,港標取俗寫。
台戶港戶:「戶」為半扇門,更符篆形。港標取「戶」,卻留下「所」字例外,破壞系統。
台胄港胄:「甲胄」與「貴胄」本不同,前者下方為「冃」,後者為「肉」,而港標合並之為一字。
台妝港粧:港標取俗字。
台與台:本為完全不同二字,台灣保留二字,港標只作「台」。
次:台標從「二」,港標取「冫」,自然台標更正。
台��港昷:港標從「日」,台標依《說文》從「囚」。
港裏台里:「裏」字更符合篆形,而「里」極少出現於古書。
港羣台群:同上,港標更符合篆形。
港峯台峰:同上,港標更符合篆形。「峯」即位於山的最高處,而台標取俗字「群」
黃:港標「田」部出頭,更符合甲骨文和《說文》篆形;台標不出頭,是取較晚的《說文解字》。
巤部(蠟、臘、鬣):港標是上部是有頭發的「囟」,但省去小撇。但台標誤從為「囚」,無論義、音皆不合字源。「竊」右部的「禼」亦有此問題。
港麪檯面:港標正確,台標取俗字。
港污台污:港標正確,台標為取形聲部首而取「污」。
港宂台冗:「宂」原解作「屋(宀)」下有「人」,閑散之象。台標取俗字。
港牀台床:還是台灣取俗字。
電:港標下方為「申」的變形,台標沒出頭,而「申」是「電」的初形,象閃電屈折的形狀。
港幺台么:台灣取俗字。
茲部:台標單字作「茲」,用於偏旁則作「茲」;港標皆作「茲」。「茲」,艸木多益也。「滋」從水茲,為水益也——還是港標為正字。
港標比台標更合正字的例子:
至於日本和韓國因為字型檔問題很多字打不出來。
❷ 台灣文字為什麼跟日文相似
你說的是注音符號么?那個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拼音,才不和日文像呢!這個是中國人的驕傲,在大陸出現類似俄文的漢語拼音以前,中國人認字都是從注音符號開始的,你去翻新華字典,那上面的附錄里就有注音符號.
正體字的話,那是唐朝派人過去,傳播中華文化和文字,其實在幕府之前,日本人用的就是漢字,幕府時代,才創建的片假名平假名.台灣正體漢字簡化的較少,所以和日本比較相似咯
❸ 日語里的有些字是繁體字是台灣繁體還是香港繁體 香港繁體和台灣繁體有些區別的,不知道的不要回答,不
和香港台灣繁體字沒什麼太大關系,日語漢字統稱和字,包含自創的和中華引進的字體,有些和字完全沒看到過,有些則和華字(中國地區簡繁體)相似或相同,所以你要說是哪個地區的,恐怕各個地區都有包含。
❹ 日文中的漢字與台灣香港的繁體字有什麼不同嘛有沒有什麼字日本漢字是簡體而香港台灣卻是繁體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
日本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來,出現一部分由日本人獨創的漢字,稱為日制漢字或和制漢字,日本官方定為國字,當中部分已被中文收錄,現在和制漢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錄的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兩千餘個。
和制漢字
國字(辻)
日本漢字多數直接借自中文漢字,但亦有百餘個漢字是由日人根據中國漢字的六書自創的「會意」或「形聲」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不同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簡化字,而是只限於日本語使用的漢字。這些漢字在日本稱為「國字」或「和制漢字」:
峠(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さかき;sakaki):楊桐,常綠樹。
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專業的領域。
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頭。
働(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躾(しつけ;shitsuke):教養。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漢字亦逆輸出至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如現代中文收錄:「呎」、「腺」、「癌」、「鱈」。國訓
部分日本漢字的意思和原來中文漢字的解釋有所出入。這些漢字被稱為「國訓」:
沖oki(外海,取其「水中」之會意)
椿tsubaki(山茶花)
字體
部分漢字有「舊字體」和「新字體」之分,類似中文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別:
新字體:國;舊字體:國;音讀:こく(koku);訓讀:くに(kuni)
新字體:號;舊字體:號;音讀:ごう(gō)
新字體:変;舊字體:變;音讀:へん(hen);訓讀:かわる(kawaru)
舊字體在二次大戰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體。
日本新字體基本上是通過去掉筆畫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見的如
新字體:歩;舊字體:步;音讀:ほ、ふ、ぶ(ho, fu, bu);訓讀: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新字體:賓;舊字體:賓;音讀:ひん(hin)[1]
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以上兩字都含有「少」字缺一點的部分,新字體就乾脆寫成「歩」。但也有例外,如「捗」。
還有些新字體成為了近義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處指日語中,不以中文為基準思考),如
新字體:欠;舊字體:缺;音讀:けつ(ketsu);訓讀:かける(kakeru);(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體:缶;舊字體:罐;音讀:かん(kan);(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體:死;舊字體:屍;音讀:し(shi);訓讀:しぬ(shinu);(中文「屍」「死」不同字。「屍體」新字體寫作「死體」。)
新字體:部;舊字體:篰;熟字訓讀:「篰屋,heya」變成「部屋,heya」
有些新字體被簡化到被另一個毫無關聯的字來代替。如:
新字體:芸;舊字體:藝;音讀:gei;新字體只保留了舊字體的草字部「艹」與底部的「雲」。
原本「芸」音讀是「うん(un)」,訓讀是「くさぎる」(kusagiru),是「草(kusa)」和「切る(kiru)」的合成詞,即除草的意思。新字體裏這種讀法已經廢除了。
❺ 港台和日本為何和大陸的字體不一樣感覺要古樸些(指非簡體字 如京字上的一點是直的 而不是斜的)
港台本身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沿用中國字。日本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分支,其祖宗也是中國人,只是現在他們不承認罷了,所以能用得字也是中國字,不過自從他們不承認是中國人之後,就自己創造了一些日本字,但是不夠用,所以還得用一部分中國字,只是改變一下讀音和意思而已。而以上這些地區用的都是中國古體字,即繁體字。簡體字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用的,新中國總不能也要求港台和日本也使用簡體字吧。所以出現了一些差別。
❻ 日本漢字和台灣漢字哪個更復雜感覺台灣的漢字比日本的還復雜
日本漢字數量,只是中文繁體字的一部分而已,,而且日文中習慣將復雜的漢字用日文假名代替,特別是日本年輕人。這是為什麼台灣漢字看著更復雜的原因。
❼ 日文漢字里有沒有與台灣繁體寫法不一樣的,或者有台灣繁體字形卻用簡化字形的
首先繁體是整個中華民族的 不是什麼台灣繁體 大陸也在用 只不過官方在推廣簡體字 至於日本漢字大體分為兩種 一種是從古代中國傳過去的 也就是繁體字 還有一種是日本人根據漢字的特點自創的字但他們仍然叫做漢字 後者是只有日本獨有的漢字 簡體日本當然是不會用的
❽ 台灣的拼音是不是跟日語有關系
完全完全沒關系。
台灣的拼音是注音符號,是百分百國產的字元。翻開新華字典就能看到,絕對純國產。網路鏈接:http://ke..com/view/294730.htm
假名則是純日產,而且出現的年代比注音符號要早一些。
其實你覺得差不多是因為你不熟悉兩者的字形。深入比較的話,其實兩者只是粗看有些像,細看之下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台灣人和日本人絕對不會認錯兩者。
❾ 台灣鍵盤的注音符到底和日本的片假名有什麼關系為什麼這么相似
台灣使用的國語注音和日本假名沒有根本的關系,只是巧合相似而已。二者產生的目的最初都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只是讀音不一樣,日文使用假名注音的也比較早,但國語注音和日文假名都是源於漢字最簡單的筆畫。
❿ 台灣字和日本字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用字俗稱台標,又稱標准國字,是將明體楷化的成果,是台灣的建議字形。
日本用字俗稱日新,又稱常用漢字,是將康熙字典字形加以改進的字形,是日本的建議字形。
圖中字形為舊字形明體與黑體(日本稱哥特體),在日本和台灣都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其字形基本依照《康熙字典》字形。
如圖: